冬天的時候,草原上的積雪還是很深的,不過這條路是牧民的扒犁子和拖拉機要經過的地方,所以積雪被壓出了道路的形狀,如果是兩驅的車,在這種路上麵開起來,還是比較費勁兒的,但是5.8排量的四驅車,應付這種路根本不叫事兒,就算直接開旁邊的積雪堆裏麵,隻要不卡主地盤,都能開的出來。
四驅的車比兩驅的車貴很多,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車子的減震性能不錯,所在開在這種道路上,倒也不算顛簸,往前彎彎繞繞的開了幾十公裏之後,就到了一些小山丘的位置,這時候就遠遠的看到前麵有一輛馬拉扒犁在雪路上慢悠悠的前進著。
南方人應該很少有人見扒犁,即便是一些偏中部的北方人,也沒多少人見過了,隻有在內蒙和新疆的一些偏遠地區,才有這種東西。
其實扒犁也叫爬犁,滿語稱為法喇,還有個比較相似的東西一說應該就能理解了,那就是雪橇,隻不過雪橇是狗辣的,而扒犁是牛或者馬拉的。
製如冰床,而不拖鐵條,屈木為轅,似露車座低,傍輪前有軛而高,駕以牛或馬,走冰上如飛。亦可施帷幕衾綢以禦寒。
簡單說就是用兩根一丈多長的木杆,一端用火燒烤,使其高高翹起,用作轅子。另一端觸地平直的部分釘上橫杆,加上支柱,做成車廂,可以坐人,也可以裝貨。有轅有底,無輪轂,靠兩根光滑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
可以說,爬犁主要是針對東北和西北偏遠地區冬季漫長,道路雪多冰厚這樣的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便捷工具,特別是在山高林密,溝壑全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爬犁的使用更為廣泛。
東北有“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煙”這樣的民謠,非常貼切,北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冰雪期,而戶外山川溝野之間雪特大,往往填沒了“道眼”,隻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隻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動物的牽引。
自伯力東行1200餘裏,沿鬆花江兩岸居住的黑斤人,冬季“以數犬駕舟,形如撬,長十一二尺,寬尺餘,高如之。雪後則加板於下,鋪以獸皮,以釘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飛。”
可見,這又是一種用狗牽引又以人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犁”。
這裏的人“冬駕扒犁至索倫河南,與諸種人為物質交換。“
過去人家養狗,不單單為了看家狩獵,還為了“駕犁”。
“清初,有所謂使犬部者。如今臨江等處,每於江上結冰,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壯而馴,一扒犁以數狗駕之,而頭狗價最昂,俄人購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
在當年,東北的許多地方設有“狗市”,和馬市一樣出名,專門交換像牛犢一樣大小的“扒犁狗“。遼時還設置了“狗驛”,各驛站靠狗扒犁傳送信息。
這是多麽有趣的民俗風情,一群狗兒身上冒著熱氣在雪原上奔跑,主人的響鞭炸開了樹上的霜花,遼闊的雪野一望無垠,想一想都能明白東北人的大氣是從哪裏來的,正是這種環境的熏陶下,讓東北人骨子裏麵就對生活比較淡然、隨性而灑脫,就是有事兒直說,別墨跡。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像,複非常鹿,其形高大如馬,身無斑點,謂之馬鹿,興凱湖以北多產,可以馱重致遠”
在大小興安嶺之中生活的部落,從前多使馬鹿、四不像來駕“扒犁”。這種動物勁大,在老林裏行走,有耐力又靈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這裏的獵戶喜愛。
說是四不像,其實也就是羊駝,也就是俗稱的草泥馬,喜歡人就會衝人吐吐沫的那玩意兒。
當年,爬犁除自家製作外,還有專門生產爬犁的木鋪,打製大車和爬犁,人稱“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還製作精小輕巧的爬犁,供孩子們玩耍。
孩子們拿著這種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條雪道。那雪道晶瑩閃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遠。
還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張開一支小“帆帆”,靠風力推動,小爬犁便會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飛。孩子們那歡樂的笑聲,在北方晶瑩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蕩。
爬犁,北方民族的親密的夥伴,永遠地留在人們的心底。
看到那個扒犁的時候,易塵就有種詩興大發,想要吟詩一首的感覺,就是那種獨釣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的意境,打心裏挺欣賞這種苦中作樂的生活方式的。
想一想一個人或者著帶著個漂亮的女孩,在如此遼闊的雪域上,前麵的馬兒托著扒犁輕輕走著,後麵拉著的扒犁其實就是一張多功能席夢思,可以取暖,可以放食物和水。
在沒有任何汙染,又這麽美的環境之下,抽根小煙、喝點燒酒甚至做點羞羞的事情,無憂無慮,不用去考慮外界的任何事情,這才是人生一大樂事,比起開著超跑在物欲橫流、汙染嚴重的城市中放浪形骸,要高出無數檔次了。
這種精神上的升華,是現在的很多都市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體會到的了。
車子距離扒犁也是越來越近了,架著扒犁的是一位看上去年齡並不大的少年,看上去大概十五六歲,比起易塵要小了幾歲。
少年很舒服的躺在扒犁之內,身上蓋著兩床很厚的棉被,棉被上麵還有一個褐色的毛毯,一看就挺熱乎的那種,旁邊放著一個牛皮水帶,挺大的,裏麵也不知道裝的是水還是酒,也或者是馬奶酒,畢竟內蒙這個地方,雖然一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積雪,但是其實淡水資源確實挺匱乏的,不少地方馬奶酒都是直接當成水來喝的,而水就是積雪融了直接燒開,這一點很多南方有潔癖的姑娘,應該是想都不敢想的。
路並不寬,少年很友好的把讓馬兒把扒犁拉近了一旁的雪地裏麵,將道路讓了出來……
四驅的車比兩驅的車貴很多,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車子的減震性能不錯,所在開在這種道路上,倒也不算顛簸,往前彎彎繞繞的開了幾十公裏之後,就到了一些小山丘的位置,這時候就遠遠的看到前麵有一輛馬拉扒犁在雪路上慢悠悠的前進著。
南方人應該很少有人見扒犁,即便是一些偏中部的北方人,也沒多少人見過了,隻有在內蒙和新疆的一些偏遠地區,才有這種東西。
其實扒犁也叫爬犁,滿語稱為法喇,還有個比較相似的東西一說應該就能理解了,那就是雪橇,隻不過雪橇是狗辣的,而扒犁是牛或者馬拉的。
製如冰床,而不拖鐵條,屈木為轅,似露車座低,傍輪前有軛而高,駕以牛或馬,走冰上如飛。亦可施帷幕衾綢以禦寒。
簡單說就是用兩根一丈多長的木杆,一端用火燒烤,使其高高翹起,用作轅子。另一端觸地平直的部分釘上橫杆,加上支柱,做成車廂,可以坐人,也可以裝貨。有轅有底,無輪轂,靠兩根光滑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
可以說,爬犁主要是針對東北和西北偏遠地區冬季漫長,道路雪多冰厚這樣的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便捷工具,特別是在山高林密,溝壑全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爬犁的使用更為廣泛。
東北有“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煙”這樣的民謠,非常貼切,北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冰雪期,而戶外山川溝野之間雪特大,往往填沒了“道眼”,隻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隻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動物的牽引。
自伯力東行1200餘裏,沿鬆花江兩岸居住的黑斤人,冬季“以數犬駕舟,形如撬,長十一二尺,寬尺餘,高如之。雪後則加板於下,鋪以獸皮,以釘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飛。”
可見,這又是一種用狗牽引又以人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犁”。
這裏的人“冬駕扒犁至索倫河南,與諸種人為物質交換。“
過去人家養狗,不單單為了看家狩獵,還為了“駕犁”。
“清初,有所謂使犬部者。如今臨江等處,每於江上結冰,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壯而馴,一扒犁以數狗駕之,而頭狗價最昂,俄人購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
在當年,東北的許多地方設有“狗市”,和馬市一樣出名,專門交換像牛犢一樣大小的“扒犁狗“。遼時還設置了“狗驛”,各驛站靠狗扒犁傳送信息。
這是多麽有趣的民俗風情,一群狗兒身上冒著熱氣在雪原上奔跑,主人的響鞭炸開了樹上的霜花,遼闊的雪野一望無垠,想一想都能明白東北人的大氣是從哪裏來的,正是這種環境的熏陶下,讓東北人骨子裏麵就對生活比較淡然、隨性而灑脫,就是有事兒直說,別墨跡。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像,複非常鹿,其形高大如馬,身無斑點,謂之馬鹿,興凱湖以北多產,可以馱重致遠”
在大小興安嶺之中生活的部落,從前多使馬鹿、四不像來駕“扒犁”。這種動物勁大,在老林裏行走,有耐力又靈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這裏的獵戶喜愛。
說是四不像,其實也就是羊駝,也就是俗稱的草泥馬,喜歡人就會衝人吐吐沫的那玩意兒。
當年,爬犁除自家製作外,還有專門生產爬犁的木鋪,打製大車和爬犁,人稱“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還製作精小輕巧的爬犁,供孩子們玩耍。
孩子們拿著這種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條雪道。那雪道晶瑩閃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遠。
還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張開一支小“帆帆”,靠風力推動,小爬犁便會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飛。孩子們那歡樂的笑聲,在北方晶瑩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蕩。
爬犁,北方民族的親密的夥伴,永遠地留在人們的心底。
看到那個扒犁的時候,易塵就有種詩興大發,想要吟詩一首的感覺,就是那種獨釣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的意境,打心裏挺欣賞這種苦中作樂的生活方式的。
想一想一個人或者著帶著個漂亮的女孩,在如此遼闊的雪域上,前麵的馬兒托著扒犁輕輕走著,後麵拉著的扒犁其實就是一張多功能席夢思,可以取暖,可以放食物和水。
在沒有任何汙染,又這麽美的環境之下,抽根小煙、喝點燒酒甚至做點羞羞的事情,無憂無慮,不用去考慮外界的任何事情,這才是人生一大樂事,比起開著超跑在物欲橫流、汙染嚴重的城市中放浪形骸,要高出無數檔次了。
這種精神上的升華,是現在的很多都市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體會到的了。
車子距離扒犁也是越來越近了,架著扒犁的是一位看上去年齡並不大的少年,看上去大概十五六歲,比起易塵要小了幾歲。
少年很舒服的躺在扒犁之內,身上蓋著兩床很厚的棉被,棉被上麵還有一個褐色的毛毯,一看就挺熱乎的那種,旁邊放著一個牛皮水帶,挺大的,裏麵也不知道裝的是水還是酒,也或者是馬奶酒,畢竟內蒙這個地方,雖然一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積雪,但是其實淡水資源確實挺匱乏的,不少地方馬奶酒都是直接當成水來喝的,而水就是積雪融了直接燒開,這一點很多南方有潔癖的姑娘,應該是想都不敢想的。
路並不寬,少年很友好的把讓馬兒把扒犁拉近了一旁的雪地裏麵,將道路讓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