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康瞪了李敏寒一眼,反問道:“你說呢?”
李敏寒小聲道:“大哥肯定會告訴娘。”
“當然要給大哥說。”李如意想到李健安明明青澀卻總是故作深沉表情的臉,微笑道:“明個大哥在家守著娘。咱們都去集市買驢。”
李健安走至,問道:“你們在說什麽?”
李如意搶在李福康之前道:“大哥,明個我們不做買賣。一早我們四兄妹去集市買驢,要是買不到就去長平縣城。你性子沉穩又是家裏長子,就留在家裏守護娘與快出生的小弟弟,如何?”
李健安眼睛一亮,激動的道:“買驢!”
李英華給了李敏寒一個眼神,示意後者不要吭聲。
李如意目光誠懇還有幾分信任,“大哥,娘現在懷胎七個月……買驢的事沒有娘與娘肚子裏的小弟弟重要,有你在家守著娘,娘心裏踏實,我們在外麵也放心。”
李健安目光寵溺,沒有絲毫的猶豫便柔聲道:“好。我聽你的。”
李敏寒歡喜的道:“大哥,你真好。”
李英華偷偷朝李如意伸出一個大拇指。
李如意小聲道:“大哥,別把買驢的事告訴娘,我怕她不同意。”
“好。”李健安很爽快的答應,幫著弟弟妹妹一起處理豬下水。
人多力量大,速度一下子提了上去。
午飯李如意做了爆炒豬腰,鹵豬肚、豬心,還有西葫蘆絲湯,主食是四成黑麵、六成白麵混合的蒸饅頭。
五兄妹有共同的秘密,吃飯時擠眉弄眼,十隻腳在桌下不時的互相輕碰,趙氏以為兒女在為三十兩白銀的事高興,也沒多想。
李英華吃完飯也不午休,出去找村裏的老人請教怎麽買驢。
禮村的老人有在年青時養過驢,不過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記憶模糊,怕說不對壞了事,就讓李英華去劉村養驢的人家問問。
李英華就回家拿了兩個雞蛋去了劉村,找到了養驢的劉大富家裏。
劉大富今年五十五歲,是個瘸子,年青時是老燕王親兵隊的親兵,跟著老燕王去邊防仗,在戰場上受傷,右腿殘疾變成瘸子,帶著老燕王給的銀錢返鄉。
“你這小後生,早來一個月就好了,我直接把我家的公驢賣給你家。”
李英華跟著熱情似火的劉大富去了驢圈,看到了劉家的一頭母驢、一頭公驢、一頭小驢,又聽劉大富說了一大堆的驢經,“大爺,這兩個雞蛋送給你吃。”
“你這小後生快把雞蛋拿走。”劉大富死活不收,非把兩個雞蛋塞給李英華,還道:“咱們鄉下人攢個銀錢可不容易了,明個我也沒事,你們家要是信得過我,我去集市幫你們家選驢。”
“大爺,你連雞蛋都不收,我們家不好意思再麻煩你。”李英華道謝之後拿著兩個雞蛋回到了家,跟家人說了劉大富的事。
趙氏感慨道:“這世上好人多。”
李敏寒目光崇拜的瞧著李如意,“五妹,你給人瞧病不要銀錢,也是好人。”
李如意臉頰微紅,謙虛的道:“這……他們後來送我禮物,我收了。”
李敏寒低聲道:“你救了王花的命,王花家可沒有送禮。”
李如意微笑道:“哦。你不說我都忘記這件事了。”王花一家人分家就離開禮村,不知道去了什麽地方,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
李英華不以為然的道:“王花家的地還在咱們村,明年春天肯定得回來種地。”
李健安、李福康仍是去縣城賣雞蛋灌餅,按照契約從明個起至明年二月就不能再賣,李如意多烙出二百張,還讓他們吆喝出來讓主顧知道。
果然,縣城裏的主顧得知之後瘋搶雞蛋灌餅。
明明是多出二百張雞蛋灌餅,李健安、李福康卻比往日早到家。
李福康進門就問道:五妹,臘肥腸、豬肝做好了嗎?”
“前麵的步驟完成,後麵還有一步。”李如意已把臘肥腸、豬肝用花椒、酒等調料醃製並密封好,就等著幾天後掛出去風幹。
臘味非常好吃,做法比較簡單,還不費柴火。李如意認為比做熏肉、火腿什麽的簡單多了。
李英華把李福康拉到廚房角落半人高被油紙、麻繩緊緊封住的大缸旁邊,問道:“二哥,你聞,可香了對不對?”
“嗯。香得很。”李福康狠狠的嗅著香氣,“放酒了。”
“對。酒能去腥臭出香氣。”
李健安跟了過來,問道:“醃了一大缸嗎?”
李如意過來拍了拍大缸,“這缸能裝著呢,兩套肥腸、兩幅豬肝隻醃了個缸底而已。我想著以後再得了豬下水,就都醃了做出臘味,放在冬天慢慢吃或是送人。”
李健安有些激動的問道:“五妹,我們家能不能賣臘下水?”冬天學堂停課,兄弟四人可以賣臘下水賺束脩的費用也不錯。
李如意搖了搖頭,“不能。不過我可以在臘月做一些臘肉試賣,年前購買力高,可能有人喜歡吃臘肉。”這裏是北地,前世北方人連臘肉都不喜歡吃,何況是臘下水。
次日早晨,趙氏起床時,四兄妹已經置身於禮村與長平縣之間的集市。
每旬一次的集市就在官道旁邊,放眼望去,大概有一裏長,比長平縣城城門外天天都有的小集市大多了。
此時是初秋,農田沒有大的農事,方圓幾十裏的村民都到這裏來趕集,人頭攢動,非常熱鬧。
賣青菜、肉、魚、蛋、雞、糖、餅、麵條、饅頭、山裏紅、梨、蘋果、布匹、棉花、碗、筐子、頭花、荷包等應有盡有,甚至還有賣人。
李如意不是第一次趕集,上次是一個月前,發現這次比上次的人多。
李敏寒發現新大陸般俯在李英華耳邊道:“三哥,我剛才粗粗的數了數,二十一個賣柴的!”
李英華緩緩道:“馬上要到冬天,需要柴的人多,賣的人也多。”
李福康特意走到一個年齡與他相仿的矮瘦少年麵前問道:“兩捆柴多少錢?”一根扁擔挑兩捆柴,一般都是兩捆柴一起賣。
少年也是見賣柴的人多,怕賣不出去,“兩個銅錢。”再少就不能賣了。
李敏寒小聲道:“大哥肯定會告訴娘。”
“當然要給大哥說。”李如意想到李健安明明青澀卻總是故作深沉表情的臉,微笑道:“明個大哥在家守著娘。咱們都去集市買驢。”
李健安走至,問道:“你們在說什麽?”
李如意搶在李福康之前道:“大哥,明個我們不做買賣。一早我們四兄妹去集市買驢,要是買不到就去長平縣城。你性子沉穩又是家裏長子,就留在家裏守護娘與快出生的小弟弟,如何?”
李健安眼睛一亮,激動的道:“買驢!”
李英華給了李敏寒一個眼神,示意後者不要吭聲。
李如意目光誠懇還有幾分信任,“大哥,娘現在懷胎七個月……買驢的事沒有娘與娘肚子裏的小弟弟重要,有你在家守著娘,娘心裏踏實,我們在外麵也放心。”
李健安目光寵溺,沒有絲毫的猶豫便柔聲道:“好。我聽你的。”
李敏寒歡喜的道:“大哥,你真好。”
李英華偷偷朝李如意伸出一個大拇指。
李如意小聲道:“大哥,別把買驢的事告訴娘,我怕她不同意。”
“好。”李健安很爽快的答應,幫著弟弟妹妹一起處理豬下水。
人多力量大,速度一下子提了上去。
午飯李如意做了爆炒豬腰,鹵豬肚、豬心,還有西葫蘆絲湯,主食是四成黑麵、六成白麵混合的蒸饅頭。
五兄妹有共同的秘密,吃飯時擠眉弄眼,十隻腳在桌下不時的互相輕碰,趙氏以為兒女在為三十兩白銀的事高興,也沒多想。
李英華吃完飯也不午休,出去找村裏的老人請教怎麽買驢。
禮村的老人有在年青時養過驢,不過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記憶模糊,怕說不對壞了事,就讓李英華去劉村養驢的人家問問。
李英華就回家拿了兩個雞蛋去了劉村,找到了養驢的劉大富家裏。
劉大富今年五十五歲,是個瘸子,年青時是老燕王親兵隊的親兵,跟著老燕王去邊防仗,在戰場上受傷,右腿殘疾變成瘸子,帶著老燕王給的銀錢返鄉。
“你這小後生,早來一個月就好了,我直接把我家的公驢賣給你家。”
李英華跟著熱情似火的劉大富去了驢圈,看到了劉家的一頭母驢、一頭公驢、一頭小驢,又聽劉大富說了一大堆的驢經,“大爺,這兩個雞蛋送給你吃。”
“你這小後生快把雞蛋拿走。”劉大富死活不收,非把兩個雞蛋塞給李英華,還道:“咱們鄉下人攢個銀錢可不容易了,明個我也沒事,你們家要是信得過我,我去集市幫你們家選驢。”
“大爺,你連雞蛋都不收,我們家不好意思再麻煩你。”李英華道謝之後拿著兩個雞蛋回到了家,跟家人說了劉大富的事。
趙氏感慨道:“這世上好人多。”
李敏寒目光崇拜的瞧著李如意,“五妹,你給人瞧病不要銀錢,也是好人。”
李如意臉頰微紅,謙虛的道:“這……他們後來送我禮物,我收了。”
李敏寒低聲道:“你救了王花的命,王花家可沒有送禮。”
李如意微笑道:“哦。你不說我都忘記這件事了。”王花一家人分家就離開禮村,不知道去了什麽地方,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
李英華不以為然的道:“王花家的地還在咱們村,明年春天肯定得回來種地。”
李健安、李福康仍是去縣城賣雞蛋灌餅,按照契約從明個起至明年二月就不能再賣,李如意多烙出二百張,還讓他們吆喝出來讓主顧知道。
果然,縣城裏的主顧得知之後瘋搶雞蛋灌餅。
明明是多出二百張雞蛋灌餅,李健安、李福康卻比往日早到家。
李福康進門就問道:五妹,臘肥腸、豬肝做好了嗎?”
“前麵的步驟完成,後麵還有一步。”李如意已把臘肥腸、豬肝用花椒、酒等調料醃製並密封好,就等著幾天後掛出去風幹。
臘味非常好吃,做法比較簡單,還不費柴火。李如意認為比做熏肉、火腿什麽的簡單多了。
李英華把李福康拉到廚房角落半人高被油紙、麻繩緊緊封住的大缸旁邊,問道:“二哥,你聞,可香了對不對?”
“嗯。香得很。”李福康狠狠的嗅著香氣,“放酒了。”
“對。酒能去腥臭出香氣。”
李健安跟了過來,問道:“醃了一大缸嗎?”
李如意過來拍了拍大缸,“這缸能裝著呢,兩套肥腸、兩幅豬肝隻醃了個缸底而已。我想著以後再得了豬下水,就都醃了做出臘味,放在冬天慢慢吃或是送人。”
李健安有些激動的問道:“五妹,我們家能不能賣臘下水?”冬天學堂停課,兄弟四人可以賣臘下水賺束脩的費用也不錯。
李如意搖了搖頭,“不能。不過我可以在臘月做一些臘肉試賣,年前購買力高,可能有人喜歡吃臘肉。”這裏是北地,前世北方人連臘肉都不喜歡吃,何況是臘下水。
次日早晨,趙氏起床時,四兄妹已經置身於禮村與長平縣之間的集市。
每旬一次的集市就在官道旁邊,放眼望去,大概有一裏長,比長平縣城城門外天天都有的小集市大多了。
此時是初秋,農田沒有大的農事,方圓幾十裏的村民都到這裏來趕集,人頭攢動,非常熱鬧。
賣青菜、肉、魚、蛋、雞、糖、餅、麵條、饅頭、山裏紅、梨、蘋果、布匹、棉花、碗、筐子、頭花、荷包等應有盡有,甚至還有賣人。
李如意不是第一次趕集,上次是一個月前,發現這次比上次的人多。
李敏寒發現新大陸般俯在李英華耳邊道:“三哥,我剛才粗粗的數了數,二十一個賣柴的!”
李英華緩緩道:“馬上要到冬天,需要柴的人多,賣的人也多。”
李福康特意走到一個年齡與他相仿的矮瘦少年麵前問道:“兩捆柴多少錢?”一根扁擔挑兩捆柴,一般都是兩捆柴一起賣。
少年也是見賣柴的人多,怕賣不出去,“兩個銅錢。”再少就不能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