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妮是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書,馬克思的幾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難辨認的,在送到印刷廠或出版社去以前,都得由她譽寫清楚。跟出版社和編輯辦交涉,一些繁瑣的手續,很難處理的事務,必須寫的信,不少由她代辦。”海水集團董事長陳涼說。


    “馬克思不是那種輕易在口頭上流露心情的人,但當燕妮因母親垂危離開了他幾個月時,他便在給她的信中寫道,深摯的熱情,由於它的對象的親近,會表現為日常的習慣,而在別離的魔術般的影響下,會壯大起來,並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愛情就是如此。”陳總說。


    “馬克思說,隻要我們一為空間所隔,我就立即明白,時間之於我的愛情,正如陽光雨露之於植物,使其滋長。我對你的愛情,隻要你遠離我身邊,就會顯出它的本來麵目,象巨人一樣的麵目。”陳總說。


    “馬克思說,在這愛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溫柔而純潔的心,緊貼在自己的心上,我就會默默無言,不作一聲。我不能以唇吻你,隻得求助於文字,以文字來傳達轟吻。”陳總說。


    “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1880年,燕妮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克製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裏,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為了要讓燕妮活的快樂些,馬克思於1881年7、8月間,陪著她到法國去看了大女兒和幾個外孫。”陳總說。


    “1881年秋天,由於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陳總說。


    “馬克思的小女兒說,父親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裏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像是即將永別的人。”陳總說。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馬克思也死了。在以後的幾個月裏,馬克思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陳總說。


    “馬克思寫信給最知己的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陳總說。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毫無痛苦地與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馬克思最後一次來到燕妮身邊,從此就哪兒也不去了。馬克思活了65歲,燕妮活了67歲。”陳總說。


    “你們誰能背誦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講話不長,就1200多字。”陳總說。


    “我記得在上初中或是高中的時候學過,我基本上能背下來。”我說。


    “我能斷斷續續地背誦下來。”天行健公司董事長梁剛說。


    “我能馬馬虎虎、結結巴巴背誦下來。”月光縣經貿委主任郭傑龍說。


    “我能流利地背誦下來。”新華社省分社記者高迎春說。


    “那就請高記者跟我們誦讀一下吧。”陳總說。


    高迎春清了清嗓子,開始很有感情地誦讀起來。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鍾,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曆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即曆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裏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隻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隻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嚐輒止。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曆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


    例如,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麵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密切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


    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誌-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


    以及許多富有戰鬥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後,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做為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麽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製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隻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


    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不愧為是高級記者啊,朗誦得這麽好,這麽情真意切。馬克思還給燕妮寫了最著名的三首自由體十四行詩《致燕妮》,你們誰會背誦?”陳總問。


    “我會。”我說。我曾經被馬克思的愛情詩感動過,就把這幾首詩背誦下來了。


    “我會。”郭主任說。


    “我會。”梁剛說。


    “我也會。”高迎春說。


    “看不出來啊,都是人才啊。請常書記先來,先朗誦第一首吧。”陳總說。


    我開始朗誦了。


    燕妮啊,歡笑吧!


    你也許要驚奇:為什麽我的詩篇


    都用同一的標題《致燕妮》?


    世界上唯有你呀,


    是我靈感的源泉,


    快慰之神,希望之光,


    照耀著我的心靈之窗,


    從你的芳名中我看見你傑出的形象。


    燕妮--這是兩個多麽奇異的字樣,


    它的每個音節都美妙悅耳,


    像是金弦琴的清音嘹亮,


    宛如神話中善良的仙靈,


    仿佛是浮動在春夜的月影,


    到處為我歌唱。


    “好,請梁總朗誦第二首吧。”陳總說。


    梁剛開始朗誦了。


    你的名字,我要寫滿千萬冊書中,


    而不是隻寫幾頁幾行。


    讓書中燃燒起知慧的火焰,


    讓意誌與事業之泉迸湧噴放,


    讓現實的一切顯露出它那不朽的容貌,


    讓詩的聖壇、宇宙的永恒之光,


    天神的歡笑和塵世的悲哀,


    全都展現在世界上。


    燕妮這個名字,


    我要在點點星光之下琅琅而讀,


    因為它是神風帶給我的幸福。


    我要永久一遍又一遍地把它歌唱,


    直到人人皆知:


    燕妮這個名字就是愛情的時候!


    “剛才高記者已經朗誦了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請高記者休息一下,郭主任朗誦最後一首吧。”陳總說。


    郭主任開始朗誦了。


    語言是什麽呢?是為了荒誕和虛榮?!


    它能否表達崇高的感情?


    而我的愛情--萬能的巨人


    能把撐天的高山削平!


    語言,這精神寶庫的盜竊者啊!


    它能把萬物化為渺小和微薄:


    因為它懼怕別人的輕視目光,


    而喜歡炫耀自己的裝潢。


    燕妮喲,


    如果我有雷鳴般的嗓音,


    如果我有說仙語的神通,


    那麽,我就要用明如閃電的文字,


    在全宇宙對你宣布愛情,


    讓全世界把你永誌不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繼任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厙建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厙建玉並收藏繼任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