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書記、市長盧向陽帶著市環保局、水務局的負責人和有關專家來到了紅廟湖。
我們一起在湖邊站著,指點著還是顯得渾濁的湖麵。
微風吹過,有一種不好的氣味、似乎是植物腐敗的氣味傳了過來。
盧市長指著湖麵說:“我看過不少有關紅廟、紅廟廟會、紅廟湖的資料。過去,陸路運輸還不發達,但水路運輸卻很發達。紅廟湖清澈見底,貨船、客船穿梭往來。曆代文人墨客還在這裏留下了不少的詩句啊。”
盧市長指著我們站的地方說:“過去,這裏是碼頭。人頭攢動,貨物成堆,十分繁華啊。”
盧市長回轉身,指著前方那一大片廢棄的地方說:“那裏就是過去的紅廟廟會,也叫紅廟集市。當時商賈雲集,趕集逛街的人不計其數。典型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啊。”
盧市長指著更遠的前方說:“那裏最高處,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紅廟。過去,紅廟高大巍峨,香霧繚繞,善男信女、紅男綠女絡繹不絕啊。其名氣,完全不遜於現在的少林寺。”
盧市長說:“可是,可是現在呢?我們隻能站在一片廢墟上,回首如夢似幻的往事發呆。”
盧市長說:“過去,我們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提了不少的議案提案,要我們複興紅廟、複興廟會,不怕你們笑話,我們明知道議案提案不錯,非常好,可就是找不到突破口,就是對這些議案提案束手無策。”
盧市長說:“每年的‘兩會’,都要說這件事。年年說,年年提,年年都等於白說白提,這件事成了我的心病。說起來,連我這個當市長的,都感到慚愧啊。”
盧市長說:“幸虧常小剛來了,不聲不響,就用紅廟聯合體這個很時髦的詞,把過去一些輝煌的東西,譬如說紅廟、廟會、紅廟湖串聯起來。”
盧市長說:“不僅如此,還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譬如紅廟湖養生公寓、紅廟湖度假村。使紅廟聯合體在體量上,在規模上,比過去的還要強大。”
盧市長說:“紅廟聯合體,我們不談具體內容,連名字都聽得很大氣,很霸氣。我聽了,有一種王者歸來的感覺。”
盧市長說:“我特別欣賞常小剛他們的思路,他們不僅要再現曆史上最為鼎盛時期的輝煌,而且還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更大的輝煌。”
盧市長說:“所以,我們今天來了。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要旗幟鮮明地支持月光縣委、縣政府,在十八個月的時間內,把紅廟聯合體搞起來。”
盧市長說:“十八個月後的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裏,我希望紅廟聯合體越來越興旺,越來越紅火,成為經久不息的曆史文化品牌。”
我們熱烈鼓起掌來。
盧市長說:“我分析了紅廟聯合體的六個部分,我們就從我認為最薄弱的紅廟湖綜合治理開始,加大措施,加大力度,通過多種手段,把紅廟湖治理好。”
“你們誰是紅廟鄉的負責人?”盧市長問。
“我是。”紅廟鄉黨委書記、鄉長穆千秋說。
“你告訴我,紅廟、紅廟廟會、紅廟湖繁華落盡是什麽時候?”
“從清朝末年開始,到民國時候,慢慢走下坡路,慢慢蕭條。具體年限我們還沒有考證出來。”穆書記回答。
“那離現在有多少年呢?”
“100年左右。”穆書記說。
“那紅廟湖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大麵積汙染的呢?”
“十幾年前開始汙染,後來大麵積汙染。越到近期,汙染越嚴重。”穆書記說。
“看來,紅廟、紅廟廟會、紅廟湖的衰落衰敗的原因,有清朝的原因,有民國的原因,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啊。”盧市長說。
“1400年左右的曆史,1400年左右的曆史堆積,1400年左右的曆史成就,就在短短100年左右的時間,消失殆盡,想起來就讓人心疼啊。”盧市長說。
盧市長帶著我們沿著湖岸走了起來,邊走穆書記邊介紹情況。看過了擬建的紅廟養生公寓,紅廟度假村位置後,我們來到了一條河流旁,這是從上遊的水流入紅廟湖的一條主要的河流。
“這是不是紅廟河?”盧市長問。
“是,這是上遊的水,流入紅廟湖的一條主要河流。”穆書記說。
我說:“您還在路上的時候,我們議了一下這條河流。”
“議論出了什麽?”盧市長問。
“請馬縣長跟您匯報吧。”我說。
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誌說:“小的方麵,在紅廟湖與紅廟河道過渡區域種植紅樹林、蘆葦、香蒲等植物。將紅廟河兩岸建成林蔭景觀路,在紅廟河上建兩座仿古小橋。”
“大的方麵呢?”盧市長問。
“大的方麵我放到最後匯報,我先說中的方麵,就是在陸生生態係統和水生生態係統的過度性地帶,建成以湖汊、淺灘、河道為基礎的濕地公園。”馬縣長說。
“那大的方麵呢?”盧市長問。
“大的方麵,就是把擬議中的濕地公園,同觀湖長廊和紅廟河兩側的景觀路融為一體,加上紅廟湖度假村,紅廟湖養生公寓,遊船碼頭,湖心島共同構成一個大的旅遊項目。”馬縣長說。
“我們隻是議論,還沒有形成最後的決定。我們的初步打算是,請市旅遊局的專家們來現場調研,看我們的想法是否可行。”馬縣長說。
“按常書記的要求,我們擬在第三天晚上開常委會,研究這些項目。”馬縣長說。
“你們動作很快啊,剛議論就想付諸實施。走,我們再到紅廟遺址上去看看吧。”盧市長說。
我們來到紅廟遺址旁,曆史上的紅廟是依山而建,順著山勢,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一直建到半山腰。
我們一路爬山,爬到了半山腰。
我們站在大雄寶殿的廢墟上。
我說:“我們站的地方,就是傳說中的大雄寶殿。我們的周邊,就是紅廟的遺址。1400年的曆史,金碧輝煌的紅廟古建築群,就這樣沒了。1400年的曆史傳承,就這樣中斷了。跟您一樣,想起來,就有些傷感,有些心痛啊。”
“傷感,心痛都沒有用,讓我們在十八個月內,重現輝煌吧。”盧市長說。
“是啊,必須的啊。”我說。
我們繼續向上,我們來到了山頂。微風吹拂,十月的陽光下,周圍的景色,一覽無餘。
“馬縣長,杜甫在望泰山時,寫了一首‘望嶽’的詩,你能背下來嗎?”盧市長問。
“不好意思,我背不下來,但我記得最後兩句。那是流傳千年的名句,我怎麽都忘不了。”馬縣長說。
“哪兩句啊?你說說看。”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我的古詩文功底,雖然比不上常書記,但一些古詩文名句還是記得一些的。”馬縣長說。
“記得就好,那你知道這兩句的意思嗎?”盧市長問。
“知道啊。”馬縣長說。
“那你說說看。”
“市長考我啊?”
“我考你幹什麽?這裏的風景好,我正好想到了這首詩,就隨便問一下。我們不能幹巴巴搞工作啊,總要活躍一下氣氛,調節一下心情啊。”盧市長說。
“這兩句詩的大概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在那裏俯瞰那眾山。站在泰山上,周圍的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了。會當淩絕頂,表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誌和堅定豪邁的氣慨。一覽眾山小,則以虛擬筆法,顯示詩人高瞻遠矚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誌。”馬縣長說。
“看不出來啊,你還有點文化,有點文學細胞啊。”盧市長說。
“市長小看我啊。”馬縣長說。
“怎麽會小看你呢?你堂堂縣人民政府的縣長,一人之下,五十萬人之上,我哪能小看你呢?”盧市長說。
“我還知道,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化用孔子的名言來的。”馬縣長說。
“什麽名言啊?”
“‘登泰山而小天下’。”
“知道得這麽多,不簡單啊,平時你怎麽不說呢?怎麽不顯露、不流露一下呢?”
“您隻顧布置工作,沒有給我這個機會啊。”馬縣長說。
“穆書記,你這個‘土八路’,你能背誦杜甫‘望嶽’的原文嗎?”盧市長問。
我說:“盧市長,穆書記是縣黨史辦主任、地方誌辦主任、教育局黨委書記出身,是文武雙全的人物,他可不是‘土八路’啊。”
“我知道,我是開玩笑的。穆書記,我知道你能背誦,你背誦給我們聽一聽,讓我們重新溫習一下,體會一下杜甫的豪情吧。”盧市長說。
“好吧,那我就背誦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穆書記很流利地背誦完了。
“馬縣長,我問你,你知不知道,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年紀有多大?按公元紀年是多少年?按大唐紀年是多少年?”盧市長問。
“你這麽考我,我哪知道呢?”馬縣長說。
“我問的這三個問題誰知道?”盧市長大聲問。
一幫人望著盧市長,都不吱聲。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
“我知道一個。”常務副縣長錢一兵說。
“你知道哪一個?”盧市長問。
“我知道杜甫是多少歲寫的?”錢縣長說。
“你說說看。”盧市長說。
“24歲寫的,這是杜甫流傳下來的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錢縣長說。
“對,的確是24歲寫的,也是年代最早的。還有兩個問題,誰知道?”盧市長又大聲問。
還是沒人吱聲。
“那我就點將了。”盧市長說。
“桂部長,桂學平,你是縣委宣傳部部長,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不好意思,這首詩我知道。但按公元紀年是多少年寫的,按大唐紀年是多少年寫的,您問得太刁鑽,我的確不知道。”桂部長說。
“王主任,王庭,你是縣委辦公室主任,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對不起,我不知道。”王主任老老實實地說。
“丁局長,你是市水務局局長,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丁局長說。
“曹荃,你是市環保局局長,你知不知道?”
“對不起市長,您要我背誦沒問題。您這麽問問題,我的確答不上來。”曹局長說。
“向教授,您是大學教授,您應該知道吧?”盧市長問。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水治理專家向東方說:“什麽事,都要講究術業有專攻啊。我又不是文科類的教授,我怎麽會知道呢?你這是對牛彈琴,牛頭不對馬嘴啊。”
我們放聲大笑起來。
“常小剛,常書記,你是縣委書記,馬縣長說你的古詩文功底深厚,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知道啊。”我回答說。
“知道怎麽不說?你想出大家的洋相啊?”盧市長說。
我說:“在這裏,在我們紅廟鄉最高峰的山頂上,您是老師,我是學生,您沒點我,我怎麽敢說呢?”
“就按你說的,我是老師,你是學生,那你也可以舉手發言啊。”盧市長說。
“我不是生性靦腆,不好意思舉手嗎?再說了,您也沒要求舉手發言啊。”我說。
“那我現在點你了,你說吧。”盧市長說。
“公元736年,大唐開元二十四年。”我說。
“你說的對。說老實話,這個年份我都記不住,你是怎麽記住的呢?”盧市長問。
我說:“我記得我們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學到的這首詩。當時,教我們的語文老師說,人家杜甫在24歲的時候,就寫出了這麽流傳千古的詩,我希望你們在24歲的時候,能寫出比杜甫更好的詩來。”
我說:“我當時就把公元紀年和大唐紀年記下來了,以後每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又複記了一次。所以,到現在我還記得。”
“那我問你,你已經三十而立了,你寫的詩能超過杜甫嗎?”盧市長問。
“不能。”我回答說,我感到盧市長問問題的角度很刁鑽。
“那你的同學有超過杜甫的嗎?”
“沒有。”
“這麽說,你和你的同學們都辜負了老師的殷切希望?”盧市長說。
我說:“我的市長啊,您不能這樣問我啊。自大唐以來,或者我們把大唐以前的都算上,照我看來,也沒有一個人超過杜甫啊。不過,至少有三個人可以與杜甫並駕齊驅。”
“你說說,是哪三個人呢?”盧市長問。
“大唐以前的一個,大唐時期的一個,大唐以後的一個。”我說。
“看來,你還有些學習心得啊。說說看,是哪三個人?讓我們大家評價一下,看我們心裏服不服?”盧市長說。
我說:“大唐以前的,就是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大唐時期的,就是大唐詩人李白。大唐以後的,就是來自湖南韶山的毛澤東,我們的毛主席。”
“這是常小剛的一家之言,大家有什麽看法,都可以提出來。”盧市長說。
我們站在山頂上,紛紛議論開來。議論的結果是,與杜甫並駕齊驅的不止三個,至少要加上宋朝的蘇軾,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
“本來我們爬上山來,感到視野開闊,心曠神怡,我就不由自主想到了杜甫的‘望嶽’,隻是隨便問一下各位,湊湊興。這麽一說,就把事情說遠了。”盧市長說。
“我們畢竟不是專業人士,有關誰能與杜甫並駕齊驅的問題,留給專家們去解決吧。我們把視線拉回來,說說紅廟鄉吧。”盧市長說。
我說:“我們所在的這座山叫紅廟山,我這次是第三次爬上紅廟山了。爬上紅廟山,給我的感覺是一次比一次好。”
我說:“我第一次上來的時候,剛開始感到視野開朗,再多呆一下,一陣陣采礦的粉塵隨風飄來,還有一種難聞的味道。站在山頂上,可以十分真切地看到,紅廟鄉空氣混濁,可以說是烏煙瘴氣,讓人心裏很不爽。”
我說:“你們看,現在好多了,空氣中沒有礦塵飛揚了,也沒有難聞的氣味了。四周景色可以一覽無餘,能見度好多了。這是紅廟鄉大力整治的結果啊。穆書記,你功不可沒啊。”
我指著一個已成為廢墟的建築說:“這裏是曆史上很有名的攬勝亭。”
我又指著廢墟旁一個廢棄的池子說:“這裏是曆史上有名的天池。曆史上,天池的水清澈見底,從未幹枯過。”
我說:“我們現在要把攬勝亭和天池恢複起來,紅廟的建設方案裏,已經有明確的規劃。”
我指著山腳下的一個地方說:“那是紅廟建設指揮部,有兩個小和尚住在那裏。將來,慧慈大師也會住在那裏……。”
我們一起在湖邊站著,指點著還是顯得渾濁的湖麵。
微風吹過,有一種不好的氣味、似乎是植物腐敗的氣味傳了過來。
盧市長指著湖麵說:“我看過不少有關紅廟、紅廟廟會、紅廟湖的資料。過去,陸路運輸還不發達,但水路運輸卻很發達。紅廟湖清澈見底,貨船、客船穿梭往來。曆代文人墨客還在這裏留下了不少的詩句啊。”
盧市長指著我們站的地方說:“過去,這裏是碼頭。人頭攢動,貨物成堆,十分繁華啊。”
盧市長回轉身,指著前方那一大片廢棄的地方說:“那裏就是過去的紅廟廟會,也叫紅廟集市。當時商賈雲集,趕集逛街的人不計其數。典型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啊。”
盧市長指著更遠的前方說:“那裏最高處,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紅廟。過去,紅廟高大巍峨,香霧繚繞,善男信女、紅男綠女絡繹不絕啊。其名氣,完全不遜於現在的少林寺。”
盧市長說:“可是,可是現在呢?我們隻能站在一片廢墟上,回首如夢似幻的往事發呆。”
盧市長說:“過去,我們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提了不少的議案提案,要我們複興紅廟、複興廟會,不怕你們笑話,我們明知道議案提案不錯,非常好,可就是找不到突破口,就是對這些議案提案束手無策。”
盧市長說:“每年的‘兩會’,都要說這件事。年年說,年年提,年年都等於白說白提,這件事成了我的心病。說起來,連我這個當市長的,都感到慚愧啊。”
盧市長說:“幸虧常小剛來了,不聲不響,就用紅廟聯合體這個很時髦的詞,把過去一些輝煌的東西,譬如說紅廟、廟會、紅廟湖串聯起來。”
盧市長說:“不僅如此,還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譬如紅廟湖養生公寓、紅廟湖度假村。使紅廟聯合體在體量上,在規模上,比過去的還要強大。”
盧市長說:“紅廟聯合體,我們不談具體內容,連名字都聽得很大氣,很霸氣。我聽了,有一種王者歸來的感覺。”
盧市長說:“我特別欣賞常小剛他們的思路,他們不僅要再現曆史上最為鼎盛時期的輝煌,而且還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更大的輝煌。”
盧市長說:“所以,我們今天來了。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要旗幟鮮明地支持月光縣委、縣政府,在十八個月的時間內,把紅廟聯合體搞起來。”
盧市長說:“十八個月後的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裏,我希望紅廟聯合體越來越興旺,越來越紅火,成為經久不息的曆史文化品牌。”
我們熱烈鼓起掌來。
盧市長說:“我分析了紅廟聯合體的六個部分,我們就從我認為最薄弱的紅廟湖綜合治理開始,加大措施,加大力度,通過多種手段,把紅廟湖治理好。”
“你們誰是紅廟鄉的負責人?”盧市長問。
“我是。”紅廟鄉黨委書記、鄉長穆千秋說。
“你告訴我,紅廟、紅廟廟會、紅廟湖繁華落盡是什麽時候?”
“從清朝末年開始,到民國時候,慢慢走下坡路,慢慢蕭條。具體年限我們還沒有考證出來。”穆書記回答。
“那離現在有多少年呢?”
“100年左右。”穆書記說。
“那紅廟湖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大麵積汙染的呢?”
“十幾年前開始汙染,後來大麵積汙染。越到近期,汙染越嚴重。”穆書記說。
“看來,紅廟、紅廟廟會、紅廟湖的衰落衰敗的原因,有清朝的原因,有民國的原因,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啊。”盧市長說。
“1400年左右的曆史,1400年左右的曆史堆積,1400年左右的曆史成就,就在短短100年左右的時間,消失殆盡,想起來就讓人心疼啊。”盧市長說。
盧市長帶著我們沿著湖岸走了起來,邊走穆書記邊介紹情況。看過了擬建的紅廟養生公寓,紅廟度假村位置後,我們來到了一條河流旁,這是從上遊的水流入紅廟湖的一條主要的河流。
“這是不是紅廟河?”盧市長問。
“是,這是上遊的水,流入紅廟湖的一條主要河流。”穆書記說。
我說:“您還在路上的時候,我們議了一下這條河流。”
“議論出了什麽?”盧市長問。
“請馬縣長跟您匯報吧。”我說。
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誌說:“小的方麵,在紅廟湖與紅廟河道過渡區域種植紅樹林、蘆葦、香蒲等植物。將紅廟河兩岸建成林蔭景觀路,在紅廟河上建兩座仿古小橋。”
“大的方麵呢?”盧市長問。
“大的方麵我放到最後匯報,我先說中的方麵,就是在陸生生態係統和水生生態係統的過度性地帶,建成以湖汊、淺灘、河道為基礎的濕地公園。”馬縣長說。
“那大的方麵呢?”盧市長問。
“大的方麵,就是把擬議中的濕地公園,同觀湖長廊和紅廟河兩側的景觀路融為一體,加上紅廟湖度假村,紅廟湖養生公寓,遊船碼頭,湖心島共同構成一個大的旅遊項目。”馬縣長說。
“我們隻是議論,還沒有形成最後的決定。我們的初步打算是,請市旅遊局的專家們來現場調研,看我們的想法是否可行。”馬縣長說。
“按常書記的要求,我們擬在第三天晚上開常委會,研究這些項目。”馬縣長說。
“你們動作很快啊,剛議論就想付諸實施。走,我們再到紅廟遺址上去看看吧。”盧市長說。
我們來到紅廟遺址旁,曆史上的紅廟是依山而建,順著山勢,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一直建到半山腰。
我們一路爬山,爬到了半山腰。
我們站在大雄寶殿的廢墟上。
我說:“我們站的地方,就是傳說中的大雄寶殿。我們的周邊,就是紅廟的遺址。1400年的曆史,金碧輝煌的紅廟古建築群,就這樣沒了。1400年的曆史傳承,就這樣中斷了。跟您一樣,想起來,就有些傷感,有些心痛啊。”
“傷感,心痛都沒有用,讓我們在十八個月內,重現輝煌吧。”盧市長說。
“是啊,必須的啊。”我說。
我們繼續向上,我們來到了山頂。微風吹拂,十月的陽光下,周圍的景色,一覽無餘。
“馬縣長,杜甫在望泰山時,寫了一首‘望嶽’的詩,你能背下來嗎?”盧市長問。
“不好意思,我背不下來,但我記得最後兩句。那是流傳千年的名句,我怎麽都忘不了。”馬縣長說。
“哪兩句啊?你說說看。”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我的古詩文功底,雖然比不上常書記,但一些古詩文名句還是記得一些的。”馬縣長說。
“記得就好,那你知道這兩句的意思嗎?”盧市長問。
“知道啊。”馬縣長說。
“那你說說看。”
“市長考我啊?”
“我考你幹什麽?這裏的風景好,我正好想到了這首詩,就隨便問一下。我們不能幹巴巴搞工作啊,總要活躍一下氣氛,調節一下心情啊。”盧市長說。
“這兩句詩的大概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在那裏俯瞰那眾山。站在泰山上,周圍的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了。會當淩絕頂,表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誌和堅定豪邁的氣慨。一覽眾山小,則以虛擬筆法,顯示詩人高瞻遠矚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誌。”馬縣長說。
“看不出來啊,你還有點文化,有點文學細胞啊。”盧市長說。
“市長小看我啊。”馬縣長說。
“怎麽會小看你呢?你堂堂縣人民政府的縣長,一人之下,五十萬人之上,我哪能小看你呢?”盧市長說。
“我還知道,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化用孔子的名言來的。”馬縣長說。
“什麽名言啊?”
“‘登泰山而小天下’。”
“知道得這麽多,不簡單啊,平時你怎麽不說呢?怎麽不顯露、不流露一下呢?”
“您隻顧布置工作,沒有給我這個機會啊。”馬縣長說。
“穆書記,你這個‘土八路’,你能背誦杜甫‘望嶽’的原文嗎?”盧市長問。
我說:“盧市長,穆書記是縣黨史辦主任、地方誌辦主任、教育局黨委書記出身,是文武雙全的人物,他可不是‘土八路’啊。”
“我知道,我是開玩笑的。穆書記,我知道你能背誦,你背誦給我們聽一聽,讓我們重新溫習一下,體會一下杜甫的豪情吧。”盧市長說。
“好吧,那我就背誦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穆書記很流利地背誦完了。
“馬縣長,我問你,你知不知道,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年紀有多大?按公元紀年是多少年?按大唐紀年是多少年?”盧市長問。
“你這麽考我,我哪知道呢?”馬縣長說。
“我問的這三個問題誰知道?”盧市長大聲問。
一幫人望著盧市長,都不吱聲。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
“我知道一個。”常務副縣長錢一兵說。
“你知道哪一個?”盧市長問。
“我知道杜甫是多少歲寫的?”錢縣長說。
“你說說看。”盧市長說。
“24歲寫的,這是杜甫流傳下來的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錢縣長說。
“對,的確是24歲寫的,也是年代最早的。還有兩個問題,誰知道?”盧市長又大聲問。
還是沒人吱聲。
“那我就點將了。”盧市長說。
“桂部長,桂學平,你是縣委宣傳部部長,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不好意思,這首詩我知道。但按公元紀年是多少年寫的,按大唐紀年是多少年寫的,您問得太刁鑽,我的確不知道。”桂部長說。
“王主任,王庭,你是縣委辦公室主任,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對不起,我不知道。”王主任老老實實地說。
“丁局長,你是市水務局局長,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丁局長說。
“曹荃,你是市環保局局長,你知不知道?”
“對不起市長,您要我背誦沒問題。您這麽問問題,我的確答不上來。”曹局長說。
“向教授,您是大學教授,您應該知道吧?”盧市長問。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水治理專家向東方說:“什麽事,都要講究術業有專攻啊。我又不是文科類的教授,我怎麽會知道呢?你這是對牛彈琴,牛頭不對馬嘴啊。”
我們放聲大笑起來。
“常小剛,常書記,你是縣委書記,馬縣長說你的古詩文功底深厚,你知不知道?”盧市長問。
“知道啊。”我回答說。
“知道怎麽不說?你想出大家的洋相啊?”盧市長說。
我說:“在這裏,在我們紅廟鄉最高峰的山頂上,您是老師,我是學生,您沒點我,我怎麽敢說呢?”
“就按你說的,我是老師,你是學生,那你也可以舉手發言啊。”盧市長說。
“我不是生性靦腆,不好意思舉手嗎?再說了,您也沒要求舉手發言啊。”我說。
“那我現在點你了,你說吧。”盧市長說。
“公元736年,大唐開元二十四年。”我說。
“你說的對。說老實話,這個年份我都記不住,你是怎麽記住的呢?”盧市長問。
我說:“我記得我們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學到的這首詩。當時,教我們的語文老師說,人家杜甫在24歲的時候,就寫出了這麽流傳千古的詩,我希望你們在24歲的時候,能寫出比杜甫更好的詩來。”
我說:“我當時就把公元紀年和大唐紀年記下來了,以後每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又複記了一次。所以,到現在我還記得。”
“那我問你,你已經三十而立了,你寫的詩能超過杜甫嗎?”盧市長問。
“不能。”我回答說,我感到盧市長問問題的角度很刁鑽。
“那你的同學有超過杜甫的嗎?”
“沒有。”
“這麽說,你和你的同學們都辜負了老師的殷切希望?”盧市長說。
我說:“我的市長啊,您不能這樣問我啊。自大唐以來,或者我們把大唐以前的都算上,照我看來,也沒有一個人超過杜甫啊。不過,至少有三個人可以與杜甫並駕齊驅。”
“你說說,是哪三個人呢?”盧市長問。
“大唐以前的一個,大唐時期的一個,大唐以後的一個。”我說。
“看來,你還有些學習心得啊。說說看,是哪三個人?讓我們大家評價一下,看我們心裏服不服?”盧市長說。
我說:“大唐以前的,就是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大唐時期的,就是大唐詩人李白。大唐以後的,就是來自湖南韶山的毛澤東,我們的毛主席。”
“這是常小剛的一家之言,大家有什麽看法,都可以提出來。”盧市長說。
我們站在山頂上,紛紛議論開來。議論的結果是,與杜甫並駕齊驅的不止三個,至少要加上宋朝的蘇軾,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
“本來我們爬上山來,感到視野開闊,心曠神怡,我就不由自主想到了杜甫的‘望嶽’,隻是隨便問一下各位,湊湊興。這麽一說,就把事情說遠了。”盧市長說。
“我們畢竟不是專業人士,有關誰能與杜甫並駕齊驅的問題,留給專家們去解決吧。我們把視線拉回來,說說紅廟鄉吧。”盧市長說。
我說:“我們所在的這座山叫紅廟山,我這次是第三次爬上紅廟山了。爬上紅廟山,給我的感覺是一次比一次好。”
我說:“我第一次上來的時候,剛開始感到視野開朗,再多呆一下,一陣陣采礦的粉塵隨風飄來,還有一種難聞的味道。站在山頂上,可以十分真切地看到,紅廟鄉空氣混濁,可以說是烏煙瘴氣,讓人心裏很不爽。”
我說:“你們看,現在好多了,空氣中沒有礦塵飛揚了,也沒有難聞的氣味了。四周景色可以一覽無餘,能見度好多了。這是紅廟鄉大力整治的結果啊。穆書記,你功不可沒啊。”
我指著一個已成為廢墟的建築說:“這裏是曆史上很有名的攬勝亭。”
我又指著廢墟旁一個廢棄的池子說:“這裏是曆史上有名的天池。曆史上,天池的水清澈見底,從未幹枯過。”
我說:“我們現在要把攬勝亭和天池恢複起來,紅廟的建設方案裏,已經有明確的規劃。”
我指著山腳下的一個地方說:“那是紅廟建設指揮部,有兩個小和尚住在那裏。將來,慧慈大師也會住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