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浴完畢,剛坐在床上,用手機瀏覽新聞。新淩河大橋形象代言人、縣一中英語教師應姍紅的微信就來了。
“您在幹什麽?”應老師問。
“看新聞啊。”我說。
“我能不能跟您提點意見啊?”
“你提吧,我虛心接受。”
“我對您有意見。”應老師說。
“我沒招惹你,你對我有什麽意見啊?”
“您晚上為什麽不聽我唱歌啊?”
“我不是一直在現場,給每個唱歌的人鼓掌嗎?”
“可您沒聽我唱歌啊,我唱歌的時候,您不在現場,您出去了。”
“我出去了嗎?”
“我看您出去的,您是不是覺得我歌唱的不好,不好聽才出去的啊?”應老師說。
“你說什麽啊,你說的事,我不記得了。”
“那邱鎮長唱歌的時候,您怎麽記得回來啊?”
“對,我想起了了,你唱歌的時候,我好像是出去接電話了。”我說,我想起了焦作斌、黎西煌兩個礦老板從看守所脫逃的事,心裏湧起了一種無名的怒火。我一定要從嚴治警,嚴懲看守所的那些人。我要讓他們為協助礦老板脫逃付出代價,付出沉重的代價。
“一說起邱鎮長,您就想起來了。是不是覺得她是鎮長,是領導,她唱的歌好聽,應該聽。我是平頭百姓,我唱的歌不好聽,可聽可不聽啊?聽不聽無所謂啊?”
“小小年紀,怎麽這麽多不著邊際的想法啊?”
“我不小了,已經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了。”
“那你趕緊找人,把自己打發出去啊。”
“不是在等您介紹嗎?”
“別指望我,我靠不住。你還是自己找吧。”
“我就要指望您,就指望您跟我找,我就覺得您信得過,靠得住。”
“我再說一遍,你別指望我。你好好去找人,別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我說。
“我就指望您,就信得過您。”應老師說。
“你再這麽‘胡攪蠻纏’,我就關機了。”
“您別關機。對了,我看見您從外麵進來的時候,盡快您表現得很鎮定,很平靜,但給我的感覺,有些怒氣衝衝,或者說心事重重。反正給我的感覺不對勁,我們縣出什麽事了?”應老師問。
“沒有啊。”
“真沒有?”
“真的沒有。”我說。
“您就繼續說謊話吧。”應老師說。
“沒有什麽事,如果出了什麽事,我能學你,跟他們獻唱嗎?我能那麽嘹亮地唱出《我們不一樣》嗎?我能充滿激情地說出‘這片天,你我一起撐起。更努力,隻為了我們想要的明天’嗎?”
“好吧,我不問您了。問您您也不會告訴我,即便您告訴了我,我也不能跟您分憂。剛才是對您有意見。現在,我要對您說聲謝謝了。”
“我又沒做什麽事,你謝我什麽?”
“謝謝您昨天晚上,請曾縣長跟我打電話,讓我當評委啊。跟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一起平起平坐,當評委,您這是明顯地高抬我啊。您的這份情,我領了。”
“什麽高抬啊,我們是實在找不到人,拉你來湊數的。”
“湊數就湊數吧。”
“知道自己是湊數就好。”我說。
“您覺得我當評委怎麽樣?”應老師問。
“不怎麽樣。”
“什麽不怎麽樣啊?”
“如果不是你當評委,說不定我們可以拿第一。你當評委後,我們隻能屈居第二了。”
“當評委,也要講評委的職業道德啊,也得講公平公正公開啊。”
“你的覺悟還可以啊。”
“您對我總是高標準,嚴要求,難得聽您一次表揚啊。”
“你已經是網絡名人了,我哪敢對你高標準嚴要求啊。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一下,不是你跟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一起平起平坐,而是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跟你一起平起平坐。”我說。
“您說的是什麽意思啊?”應老師問。
“你不是人民教師嗎?這你都聽不出來?你是怎麽在教書育人的,是不是在誤人子弟啊?”
“您總是小看我,我告訴您,我跟您一樣,也很盡職盡責的。您想幹好您的縣委書記,我想幹好我的教師啊。”
“那你應該能聽懂我說的話啊。”
“聽不懂。”
“你裝吧,接著裝。我說的意思是,你的名氣和氣場比他們大,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跟你一起平起平坐,他們感到十分榮幸。不是你跟他們平起平坐,你感到十分榮幸。”
“這麽說,您是在誇我了?”
“你說呢?”
“我還有事要謝謝您呢。”
“怎麽這麽講文明,懂禮貌?又謝謝我什麽啊?”
“謝謝您昨天晚上要我獻唱啊。我很認真地、很投入地、很用心地在唱啊。您覺得,我唱的歌好不好聽?”
“你唱的是什麽歌啊?”我問。
“我生您的氣了。”應老師說。
“生我的氣幹什麽?我又沒招惹你。”
“您要我唱歌,我努力唱了。我明明看見您在現場,還鼓掌了。您卻連我唱的是什麽歌都不知道,您說,我應不應該生您的氣?”
“你唱的是不是《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啊?”
“您還記得啊?”
“不記得,我是蒙的。”
“隨便您怎麽說,我唱得怎麽樣?”應老師問。
“就那樣。”
“就那樣是什麽意思?”
“就那樣就是那樣啊。”
“您怎麽總是跟我打哈哈啊?”
“字唱的對,沒跑調啊。”
“您是在表揚我,還是在批評我啊?”應老師問。
“你是人民教師,你應該有鑒別能力啊。”我說,
“您覺得跟那英比,我唱的怎麽樣?”
“隔著江握手。”
“什麽意思?”
“差得遠啊。”
“就您一個人損我,別人都說,我唱的比那英唱的還好聽。”應老師說。
“你就孤芳自賞,自鳴得意吧。”
“如果您覺得我唱的不好,那您為什麽在礦業公司恢複生產儀式上,推薦我唱歌?您不怕我丟您的人啊?”
“丟什麽人啊,矮子裏麵找長子,湊熱鬧唄。”我說。
“我問您,今天下午你們到天行健公司參觀時,在那個大宣傳畫像前,您問我什麽了?”
“隨便打個招呼的事,我怎麽記得?”
“您可不是隨便打招呼,您是在批評教育我呢。”
“你是網絡名人,是我們縣具有稀缺性的、不可複製的文化名片。向你學習都還來不及,我哪敢批評教育你啊?”
“您說話言不由衷啊,明明批評教育了我,還不願意承認。”
“你說說看,我說什麽了?”
“您小聲問我,今天有沒有課?”
“這不是隨便問一下嗎?”
“隨便問一下?您潛台詞是批評教育我,好好教書,不要逃課。您以為我不知道啊?”
“你好敏感啊,冰雪聰明啊。”
“冰雪聰明,謝謝您用這麽好的詞讚美我。”
“這是讚美嗎?”
“不管是不是,我馬上回答您說,您放心,教書育人是我的本分,我是不會逃課的。我說這話,您總聽得放心,聽得舒服吧?”應老師說。
“馬馬虎虎吧。”我說。
“您覺得下午,我跟你們講的橋梁建設情況,講得怎麽樣?”
“馬馬虎虎。”
“馬馬虎虎?您怎麽總是這麽敷衍我啊?”
“那換一個詞,說的過去吧。”
“那我帶你們參觀建橋工地時,介紹得怎麽樣?”
“還行吧。”
“那我泡的茶怎麽樣?”
“好喝。”我說。
“謝謝誇獎!”應老師說。
“我沒誇獎你啊。”
“您說好喝,不是誇獎嗎?”
“我誇獎的是茶本身好喝,不是因為你泡的好喝。”
“您又小瞧我的茶藝,我可以自豪地告訴您。如果不是我展示的茶藝,茶絕對沒這麽好喝。”
“這麽說,隨便在地攤上買點茶葉,你就可以展示茶藝,泡出我們下午喝的茶的味道來?”
“我不跟您抬杠了。我問您,您覺得我對茶的介紹怎麽樣?”
“一般般。”
“您的意思是不怎麽樣?”應老師問。
“我的意思是說,不要死記硬背那些東西,要把那些茶的知識,融會貫通後,通過你自己的語言說出來。”
“跟您聊了這麽多次,就這些話,說的實在。”
“你的意思是說,以前聊的都不實在?”
“算我說絕對了行不行?我不跟您較真了。”
“哦。”
“我問您,唱歌比賽的獎金,您分了多少啊?”
“毛毛細雨,不好意思說,你分了多少啊?”我問。
“兩千元。”應老師說。
“怎麽分了這麽多啊?”
“我們是冠軍啊,得了四千元。企業家們都不要,把獎金跟我和海水集團的鄭櫻分了。”應老師說。
“好幸福啊,得這麽多獎金。”我說。
“那您得多少呢?”
“不是說了嗎?不值一提,不好意思說。”我真的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說說吧,辛辛苦苦忙一場,總不能一分錢都沒有吧。”
“不好意思,我分了七十元。”
“這麽一點啊?”
“我們人多,又是最後一名,獎金少,隻能分這麽多了。”
“嘿嘿。”
“你笑什麽?”我問。
“沒笑什麽。您猜猜,我打算用這獎金幹什麽?”
“攢著啊,攢著辦嫁妝啊。”
“您怎麽總是想把我打發出去啊?”
“不是你說的嗎?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女大當嫁啊。”
“您猜的不對,再猜猜。”
“深更半夜的,我不想動腦筋了,你說吧。”
“那我真說了啊?”
“你說吧,我聽著呢。”我說。
“給我的救命恩人買水果吃,熬湯喝啊。”應老師說。
“打住,打住,還是留著你自己辦嫁妝吧。”我說。
“您在幹什麽?”應老師問。
“看新聞啊。”我說。
“我能不能跟您提點意見啊?”
“你提吧,我虛心接受。”
“我對您有意見。”應老師說。
“我沒招惹你,你對我有什麽意見啊?”
“您晚上為什麽不聽我唱歌啊?”
“我不是一直在現場,給每個唱歌的人鼓掌嗎?”
“可您沒聽我唱歌啊,我唱歌的時候,您不在現場,您出去了。”
“我出去了嗎?”
“我看您出去的,您是不是覺得我歌唱的不好,不好聽才出去的啊?”應老師說。
“你說什麽啊,你說的事,我不記得了。”
“那邱鎮長唱歌的時候,您怎麽記得回來啊?”
“對,我想起了了,你唱歌的時候,我好像是出去接電話了。”我說,我想起了焦作斌、黎西煌兩個礦老板從看守所脫逃的事,心裏湧起了一種無名的怒火。我一定要從嚴治警,嚴懲看守所的那些人。我要讓他們為協助礦老板脫逃付出代價,付出沉重的代價。
“一說起邱鎮長,您就想起來了。是不是覺得她是鎮長,是領導,她唱的歌好聽,應該聽。我是平頭百姓,我唱的歌不好聽,可聽可不聽啊?聽不聽無所謂啊?”
“小小年紀,怎麽這麽多不著邊際的想法啊?”
“我不小了,已經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了。”
“那你趕緊找人,把自己打發出去啊。”
“不是在等您介紹嗎?”
“別指望我,我靠不住。你還是自己找吧。”
“我就要指望您,就指望您跟我找,我就覺得您信得過,靠得住。”
“我再說一遍,你別指望我。你好好去找人,別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我說。
“我就指望您,就信得過您。”應老師說。
“你再這麽‘胡攪蠻纏’,我就關機了。”
“您別關機。對了,我看見您從外麵進來的時候,盡快您表現得很鎮定,很平靜,但給我的感覺,有些怒氣衝衝,或者說心事重重。反正給我的感覺不對勁,我們縣出什麽事了?”應老師問。
“沒有啊。”
“真沒有?”
“真的沒有。”我說。
“您就繼續說謊話吧。”應老師說。
“沒有什麽事,如果出了什麽事,我能學你,跟他們獻唱嗎?我能那麽嘹亮地唱出《我們不一樣》嗎?我能充滿激情地說出‘這片天,你我一起撐起。更努力,隻為了我們想要的明天’嗎?”
“好吧,我不問您了。問您您也不會告訴我,即便您告訴了我,我也不能跟您分憂。剛才是對您有意見。現在,我要對您說聲謝謝了。”
“我又沒做什麽事,你謝我什麽?”
“謝謝您昨天晚上,請曾縣長跟我打電話,讓我當評委啊。跟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一起平起平坐,當評委,您這是明顯地高抬我啊。您的這份情,我領了。”
“什麽高抬啊,我們是實在找不到人,拉你來湊數的。”
“湊數就湊數吧。”
“知道自己是湊數就好。”我說。
“您覺得我當評委怎麽樣?”應老師問。
“不怎麽樣。”
“什麽不怎麽樣啊?”
“如果不是你當評委,說不定我們可以拿第一。你當評委後,我們隻能屈居第二了。”
“當評委,也要講評委的職業道德啊,也得講公平公正公開啊。”
“你的覺悟還可以啊。”
“您對我總是高標準,嚴要求,難得聽您一次表揚啊。”
“你已經是網絡名人了,我哪敢對你高標準嚴要求啊。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一下,不是你跟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一起平起平坐,而是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跟你一起平起平坐。”我說。
“您說的是什麽意思啊?”應老師問。
“你不是人民教師嗎?這你都聽不出來?你是怎麽在教書育人的,是不是在誤人子弟啊?”
“您總是小看我,我告訴您,我跟您一樣,也很盡職盡責的。您想幹好您的縣委書記,我想幹好我的教師啊。”
“那你應該能聽懂我說的話啊。”
“聽不懂。”
“你裝吧,接著裝。我說的意思是,你的名氣和氣場比他們大,那些知名的企業家們跟你一起平起平坐,他們感到十分榮幸。不是你跟他們平起平坐,你感到十分榮幸。”
“這麽說,您是在誇我了?”
“你說呢?”
“我還有事要謝謝您呢。”
“怎麽這麽講文明,懂禮貌?又謝謝我什麽啊?”
“謝謝您昨天晚上要我獻唱啊。我很認真地、很投入地、很用心地在唱啊。您覺得,我唱的歌好不好聽?”
“你唱的是什麽歌啊?”我問。
“我生您的氣了。”應老師說。
“生我的氣幹什麽?我又沒招惹你。”
“您要我唱歌,我努力唱了。我明明看見您在現場,還鼓掌了。您卻連我唱的是什麽歌都不知道,您說,我應不應該生您的氣?”
“你唱的是不是《三生三世十裏桃花》啊?”
“您還記得啊?”
“不記得,我是蒙的。”
“隨便您怎麽說,我唱得怎麽樣?”應老師問。
“就那樣。”
“就那樣是什麽意思?”
“就那樣就是那樣啊。”
“您怎麽總是跟我打哈哈啊?”
“字唱的對,沒跑調啊。”
“您是在表揚我,還是在批評我啊?”應老師問。
“你是人民教師,你應該有鑒別能力啊。”我說,
“您覺得跟那英比,我唱的怎麽樣?”
“隔著江握手。”
“什麽意思?”
“差得遠啊。”
“就您一個人損我,別人都說,我唱的比那英唱的還好聽。”應老師說。
“你就孤芳自賞,自鳴得意吧。”
“如果您覺得我唱的不好,那您為什麽在礦業公司恢複生產儀式上,推薦我唱歌?您不怕我丟您的人啊?”
“丟什麽人啊,矮子裏麵找長子,湊熱鬧唄。”我說。
“我問您,今天下午你們到天行健公司參觀時,在那個大宣傳畫像前,您問我什麽了?”
“隨便打個招呼的事,我怎麽記得?”
“您可不是隨便打招呼,您是在批評教育我呢。”
“你是網絡名人,是我們縣具有稀缺性的、不可複製的文化名片。向你學習都還來不及,我哪敢批評教育你啊?”
“您說話言不由衷啊,明明批評教育了我,還不願意承認。”
“你說說看,我說什麽了?”
“您小聲問我,今天有沒有課?”
“這不是隨便問一下嗎?”
“隨便問一下?您潛台詞是批評教育我,好好教書,不要逃課。您以為我不知道啊?”
“你好敏感啊,冰雪聰明啊。”
“冰雪聰明,謝謝您用這麽好的詞讚美我。”
“這是讚美嗎?”
“不管是不是,我馬上回答您說,您放心,教書育人是我的本分,我是不會逃課的。我說這話,您總聽得放心,聽得舒服吧?”應老師說。
“馬馬虎虎吧。”我說。
“您覺得下午,我跟你們講的橋梁建設情況,講得怎麽樣?”
“馬馬虎虎。”
“馬馬虎虎?您怎麽總是這麽敷衍我啊?”
“那換一個詞,說的過去吧。”
“那我帶你們參觀建橋工地時,介紹得怎麽樣?”
“還行吧。”
“那我泡的茶怎麽樣?”
“好喝。”我說。
“謝謝誇獎!”應老師說。
“我沒誇獎你啊。”
“您說好喝,不是誇獎嗎?”
“我誇獎的是茶本身好喝,不是因為你泡的好喝。”
“您又小瞧我的茶藝,我可以自豪地告訴您。如果不是我展示的茶藝,茶絕對沒這麽好喝。”
“這麽說,隨便在地攤上買點茶葉,你就可以展示茶藝,泡出我們下午喝的茶的味道來?”
“我不跟您抬杠了。我問您,您覺得我對茶的介紹怎麽樣?”
“一般般。”
“您的意思是不怎麽樣?”應老師問。
“我的意思是說,不要死記硬背那些東西,要把那些茶的知識,融會貫通後,通過你自己的語言說出來。”
“跟您聊了這麽多次,就這些話,說的實在。”
“你的意思是說,以前聊的都不實在?”
“算我說絕對了行不行?我不跟您較真了。”
“哦。”
“我問您,唱歌比賽的獎金,您分了多少啊?”
“毛毛細雨,不好意思說,你分了多少啊?”我問。
“兩千元。”應老師說。
“怎麽分了這麽多啊?”
“我們是冠軍啊,得了四千元。企業家們都不要,把獎金跟我和海水集團的鄭櫻分了。”應老師說。
“好幸福啊,得這麽多獎金。”我說。
“那您得多少呢?”
“不是說了嗎?不值一提,不好意思說。”我真的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說說吧,辛辛苦苦忙一場,總不能一分錢都沒有吧。”
“不好意思,我分了七十元。”
“這麽一點啊?”
“我們人多,又是最後一名,獎金少,隻能分這麽多了。”
“嘿嘿。”
“你笑什麽?”我問。
“沒笑什麽。您猜猜,我打算用這獎金幹什麽?”
“攢著啊,攢著辦嫁妝啊。”
“您怎麽總是想把我打發出去啊?”
“不是你說的嗎?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女大當嫁啊。”
“您猜的不對,再猜猜。”
“深更半夜的,我不想動腦筋了,你說吧。”
“那我真說了啊?”
“你說吧,我聽著呢。”我說。
“給我的救命恩人買水果吃,熬湯喝啊。”應老師說。
“打住,打住,還是留著你自己辦嫁妝吧。”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