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我以為您會因此很難過呢。
您現在能接受就好。
不過您剛剛說的那些話是什麽意思啊,這每日晨定昏省,本就是我們這些做兒女該盡的禮節,您現在突然阻止,實在是不合禮法,別人知道了指不定還以為我們不知禮數,甚至於私下嘀咕我們不孝呢。。
實在是於理不合啊。
還有吃飯又怎能不等長輩。
雖說這府裏是您最大,可是您也不能帶頭亂了禮數,有悖綱常。”
喬木話剛說完,她大兒子就首先反對了起來,他在禮部任職,管的就是各種禮數,上至君臣,下至父子兄妹,所以自然不願意帶頭不遵守,禮記上麵規定的各種禮節。
就是喬木也沒想到,這種讓兒女更省心的事竟然還能有人反對。
更沒想到這所謂的禮法約束。
竟然已經深重到了這種地步。
老夫人同意都不行了。
不過,她顯然也不可能就此妥協,所以瞪了眼大兒子又繼續道: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蒙學弟子規裏的話都不記得了,你倒是把禮記記得清清楚楚。
況且每日晨定昏省,那不都是你媳婦過來嗎,你什麽時候過來過的,你也就偶爾過來一趟罷了,我怎麽不記得禮記裏麵有寫讓兒媳婦每日晨定昏省了,不是指兒女嗎?
你既然想遵守,那以後每天早上都過來吧,否則別跟我說這話。”
喬布這話還真沒啥錯,因為她大兒子二兒子之類的,的確沒有每天早上過來請安,都是讓他們的媳婦,乃至於再晚一輩的小輩過來。
美其名曰替他們請安。
不過,她那大兒子周辰也覺得委屈啊,他又不是不想過來請安:
“母親,您這話從何說來呀。
我每日都要去參加朝會,每天早上天沒亮就得出門,那時候您還沒醒呢,我總不能每日早早的把您吵醒吧,等我下朝回來的時候,天色都已經不早了,您也早起來了。
我又如何請安。”
“哦,是嗎?那休沐日呢。
休沐日你也沒請過幾次安吧!”
區區一個小家夥,還想跟喬木鬥,那不找死,他那邊剛剛說完自身委屈,喬木就立刻又開始挑刺。
那些個所謂禮法之流。
本就嚴苛的有些不近人情,要是有人真的專注於從中雞蛋裏挑骨頭,誰又能完全遵守,挑不出刺?
果然喬木這麽一說,她那大兒子又啞了,所謂習慣成自然,原身那些兒媳孫子之類的,習慣了每天早上去請安,所以自然不會忘記。
但是她那三個兒子,多年下來也習慣了不去請安,所以即便是休沐日,他們也不一定記得,隻有碰到一些比較大的節日的時候,可能才會想起來,去請那麽一兩次安。
“自己都無法嚴格遵守的事,就不要去說別人了,畢竟聖人也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況且寬於律己,嚴於待人,也不是好風氣。
我說的事,就這麽定下來吧。
還有,既然我不一定過來跟你們一起吃飯,你們也沒必要非聚在一起吃飯,生活作息之類的,都不太一樣,非聚到一起吃飯也沒什麽必要,自己家在自己院子裏吃就好了,過年過節之類再聚在一起吃。
就這樣吧,散了,回去吧。”
說完喬木就揮揮手,然後站起來徑直離開,這一次就沒有人再出聲阻止啥的了,本來就是一件讓他們更舒心,更減輕壓力的事情,要不是老大周辰他突然說話,他們都恨不得直接舉雙手雙腳同意好吧。
這世上可沒幾個人願意每天大早上去給婆母請安,還是天天去。
聚在一起吃飯也是。
要知道,現在聚在一起吃飯可不僅僅是吃飯,做兒媳婦的在大家都坐下來吃飯的時候,還得先伺候婆母用餐,伺候完了自己才能吃。
即便是遇到比較好的婆婆,那也得象征意義的站起來伺候一兩道菜,要遇上壞婆婆,甚至可能得等婆婆吃完了,她們才能坐下來吃。
因此聚在一起吃飯,對於做媳婦的人而言,是真的沒什麽意思。
甚至十分不喜歡。
如今能分開,各家吃各家的。
誰又能不開心?
因此喬木走後,在場的除了周辰之外,其他人臉色都挺不錯的。
隻有周辰……
臉色略有些陰沉的拂袖離開。
當眾被自己親生母親說。
有些不滿也算正常。
……
喬木離開後,立刻就重新回到了原身的書房,繼續翻看史書,並且根據史書裏麵隱約透露出來的。
絲絲縷縷蛛絲馬跡。
總算揣測出了如今人道出現的時間,和文道被人道鎮壓的時間。
如果她沒有猜錯的話,在上古年間,一直到春秋戰國年間,隻能勉強算是這個世界的人道成型期。
不要說人道鎮壓一切了。
就連完整的人道都沒出現。
而春秋戰國年間出現的百家爭鳴,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道的昌盛,更是從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文道氣息,哺育人道,因為春秋戰國年間出現的百家爭鳴,基本都在以人為核心進行探討,文道極為寬廣,天地萬物規則皆歸文道,但人道極為狹窄,以人類為主,大量以人為主的人文理念出現,自然會不可避免地汲取文道底蘊反哺人道。
特別是隨著始皇一統六國。
諸國人道合一,這才徹底奠定了人道基礎,使得人道初步成型。
之後陸續出現的文人,無論各自思想分別側向於哪方麵,最終的發展核心都在於以人為本,這些無疑在一步一步不斷削弱文道,增強人道,並且促使兩道融合,或者說促使,人道強大到足以鎮壓文道。
再簡潔一點來說就是,人定勝天,以人心代天心,以諸子百家為所有人類所認可的思想取代人道。
這樣就能間接地取代文道。
所以到後來的時候,百家之間爭的就已經不僅僅是各自的思想正確與否了,更是在爭人心,在爭人道的掌控權,在爭文道的掌控權。
隻是儒家最先放棄了自己的本心,修改了自己的原初思想,使之更有利於統治者,從而獲得國家勳貴支持,這才最終碾壓其他百家。
一躍成為百家之首。
甚至於執掌人文兩道。
如果再這麽發展下去的話,恐怕文道,最終將會被人道所吞噬。
並且形成人文之道。
(本章完)
您現在能接受就好。
不過您剛剛說的那些話是什麽意思啊,這每日晨定昏省,本就是我們這些做兒女該盡的禮節,您現在突然阻止,實在是不合禮法,別人知道了指不定還以為我們不知禮數,甚至於私下嘀咕我們不孝呢。。
實在是於理不合啊。
還有吃飯又怎能不等長輩。
雖說這府裏是您最大,可是您也不能帶頭亂了禮數,有悖綱常。”
喬木話剛說完,她大兒子就首先反對了起來,他在禮部任職,管的就是各種禮數,上至君臣,下至父子兄妹,所以自然不願意帶頭不遵守,禮記上麵規定的各種禮節。
就是喬木也沒想到,這種讓兒女更省心的事竟然還能有人反對。
更沒想到這所謂的禮法約束。
竟然已經深重到了這種地步。
老夫人同意都不行了。
不過,她顯然也不可能就此妥協,所以瞪了眼大兒子又繼續道: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蒙學弟子規裏的話都不記得了,你倒是把禮記記得清清楚楚。
況且每日晨定昏省,那不都是你媳婦過來嗎,你什麽時候過來過的,你也就偶爾過來一趟罷了,我怎麽不記得禮記裏麵有寫讓兒媳婦每日晨定昏省了,不是指兒女嗎?
你既然想遵守,那以後每天早上都過來吧,否則別跟我說這話。”
喬布這話還真沒啥錯,因為她大兒子二兒子之類的,的確沒有每天早上過來請安,都是讓他們的媳婦,乃至於再晚一輩的小輩過來。
美其名曰替他們請安。
不過,她那大兒子周辰也覺得委屈啊,他又不是不想過來請安:
“母親,您這話從何說來呀。
我每日都要去參加朝會,每天早上天沒亮就得出門,那時候您還沒醒呢,我總不能每日早早的把您吵醒吧,等我下朝回來的時候,天色都已經不早了,您也早起來了。
我又如何請安。”
“哦,是嗎?那休沐日呢。
休沐日你也沒請過幾次安吧!”
區區一個小家夥,還想跟喬木鬥,那不找死,他那邊剛剛說完自身委屈,喬木就立刻又開始挑刺。
那些個所謂禮法之流。
本就嚴苛的有些不近人情,要是有人真的專注於從中雞蛋裏挑骨頭,誰又能完全遵守,挑不出刺?
果然喬木這麽一說,她那大兒子又啞了,所謂習慣成自然,原身那些兒媳孫子之類的,習慣了每天早上去請安,所以自然不會忘記。
但是她那三個兒子,多年下來也習慣了不去請安,所以即便是休沐日,他們也不一定記得,隻有碰到一些比較大的節日的時候,可能才會想起來,去請那麽一兩次安。
“自己都無法嚴格遵守的事,就不要去說別人了,畢竟聖人也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況且寬於律己,嚴於待人,也不是好風氣。
我說的事,就這麽定下來吧。
還有,既然我不一定過來跟你們一起吃飯,你們也沒必要非聚在一起吃飯,生活作息之類的,都不太一樣,非聚到一起吃飯也沒什麽必要,自己家在自己院子裏吃就好了,過年過節之類再聚在一起吃。
就這樣吧,散了,回去吧。”
說完喬木就揮揮手,然後站起來徑直離開,這一次就沒有人再出聲阻止啥的了,本來就是一件讓他們更舒心,更減輕壓力的事情,要不是老大周辰他突然說話,他們都恨不得直接舉雙手雙腳同意好吧。
這世上可沒幾個人願意每天大早上去給婆母請安,還是天天去。
聚在一起吃飯也是。
要知道,現在聚在一起吃飯可不僅僅是吃飯,做兒媳婦的在大家都坐下來吃飯的時候,還得先伺候婆母用餐,伺候完了自己才能吃。
即便是遇到比較好的婆婆,那也得象征意義的站起來伺候一兩道菜,要遇上壞婆婆,甚至可能得等婆婆吃完了,她們才能坐下來吃。
因此聚在一起吃飯,對於做媳婦的人而言,是真的沒什麽意思。
甚至十分不喜歡。
如今能分開,各家吃各家的。
誰又能不開心?
因此喬木走後,在場的除了周辰之外,其他人臉色都挺不錯的。
隻有周辰……
臉色略有些陰沉的拂袖離開。
當眾被自己親生母親說。
有些不滿也算正常。
……
喬木離開後,立刻就重新回到了原身的書房,繼續翻看史書,並且根據史書裏麵隱約透露出來的。
絲絲縷縷蛛絲馬跡。
總算揣測出了如今人道出現的時間,和文道被人道鎮壓的時間。
如果她沒有猜錯的話,在上古年間,一直到春秋戰國年間,隻能勉強算是這個世界的人道成型期。
不要說人道鎮壓一切了。
就連完整的人道都沒出現。
而春秋戰國年間出現的百家爭鳴,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道的昌盛,更是從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文道氣息,哺育人道,因為春秋戰國年間出現的百家爭鳴,基本都在以人為核心進行探討,文道極為寬廣,天地萬物規則皆歸文道,但人道極為狹窄,以人類為主,大量以人為主的人文理念出現,自然會不可避免地汲取文道底蘊反哺人道。
特別是隨著始皇一統六國。
諸國人道合一,這才徹底奠定了人道基礎,使得人道初步成型。
之後陸續出現的文人,無論各自思想分別側向於哪方麵,最終的發展核心都在於以人為本,這些無疑在一步一步不斷削弱文道,增強人道,並且促使兩道融合,或者說促使,人道強大到足以鎮壓文道。
再簡潔一點來說就是,人定勝天,以人心代天心,以諸子百家為所有人類所認可的思想取代人道。
這樣就能間接地取代文道。
所以到後來的時候,百家之間爭的就已經不僅僅是各自的思想正確與否了,更是在爭人心,在爭人道的掌控權,在爭文道的掌控權。
隻是儒家最先放棄了自己的本心,修改了自己的原初思想,使之更有利於統治者,從而獲得國家勳貴支持,這才最終碾壓其他百家。
一躍成為百家之首。
甚至於執掌人文兩道。
如果再這麽發展下去的話,恐怕文道,最終將會被人道所吞噬。
並且形成人文之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