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
三元及第、理學宗師、名動天下的宋時竟然是嫁給桓淩桓僉憲做夫人的!
他見夫婿封侯, 居然就生了辭官歸隱,相夫教子的念頭!
連桓大人也被溫柔鄉消磨了胸中意氣, 承認自己再無淩雲之誌, 打算辭官!
足以翻動天下報社的消息接二連三傳到周王耳朵裏,震得他已經不曉得哪樣最該震驚了。
或許最該震驚的是他們在他被貶出京, 前途未卜的日子裏主動留在他身邊, 盡心竭力將這漢中民政和西北軍事理得井井有條, 扭轉了大邊內外強弱之勢。而今他重回京師, 甚至極可能當上儲君, 這兩位親家兄長卻都要辭官……
這為的是什麽?
天底下難道還有不願封爵拜相, 出入朝堂的人?
他們這麽做, 隻怕都是為了他——他回京後若真做了太子, 就該比做親王時更避嫌,任用忠於父皇,不帶立場的純臣。若是任用親戚, 難免有人要參奏他結黨營私, 有不純之心……
畢竟宋舅兄的兩位兄長也都在中樞為官,一個做中書侍郎,一個又在他三皇弟的經濟園裏管事, 聽說與三弟關係也近。若有人從這身份上做文章, 的確也會有些麻煩……他們二人隻怕就是擔心這點,故而寧可犧牲小兩口兒的前程成全他。
可他們二人都是千載之英,若為此遠離中樞,定是朝廷、天下的損失!
此事不可告訴王妃, 他要去勸得兩位舅兄回心轉意!
夜宿驛館時,周王便將兩位舅兄請到房裏勸慰:“宋舅兄的少詹事之職是父皇欽點,有旨意為憑,何曾犯諱?我知道兩位舅兄品性忠直,愛惜名節,不過你們這樣的才學能為就該為朝廷所為,為百姓造福。若為我的身份而辭官,小王實無顏回去見父皇,無顏麵對天下讀書人。”
周王愁眉不展,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倆,看得大舅子們倒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其實不是為了避嫌才辭職的,他們要避外戚幹政的嫌,那不也得等到周王登基嗎?
一個太子姻親,避什麽嫌呢,倒叫周王誤會了。
宋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周王說了一句實話:“我們倆辭官倒不是怕風言風語,其實是在漢中做官時,發覺許多平常人視為土石的石頭其實都是能惠澤天下的礦藏。漢中隻是一座府城,便藏著能種出嘉禾、引來電力的神物,偌大天下還不知藏著什麽。”
他們兩人早就商量好了,有一日河清海晏,六合一統,就辭了官到各處看看,看能不能再尋出惠民之物。或者多從不同地方觀摩天地運轉,也許能再領會些天理。
周王這些年眼看著他勘出許多前人未見未知的礦,並用其造出朝廷、軍中、百姓都能用到的佳品;更曾學過他的代數之術,看過他那許多物理、化學文章,聽了這解釋才稍微安心。
安心之餘,更欽佩不已:“兩位兄長以天下為己任,竟將那些權術心思加於你們身上,是小王失禮了。”
隻是“朝廷上也有許多才士,地方亦有會選礦的能人。若世人都知曉了兩位舅兄的高義,定然也不惜耗費光陰,如宋兄當年一般尋出可澤被天下的礦藏。”
比如早年曾在漢中進修,後來到處探尋磷礦的熊禦史,不也在冀州探出了磷礦?
他們若回朝為官,將來前程必不可限量,此事就不能托付給別人嗎?
周王苦口婆心地勸他,宋時卻隻能遺憾地搖頭:別人沒有他這麽大個金手指,不光能知道哪兒有礦,還能知道藏的是什麽礦,如何選礦、如何開發利用啊。
他悄悄打開晉江後台,看著綠油油界麵上的數字,越發堅定了辭官旅遊——哦不,是為大鄭繪製地質、礦產、旅遊地圖的決心。
他將來的理想可不是單單做個封建時代的大官兼民科,他是要讓後世人學他的論文,寫他的相關論文的人!
他跟桓淩估計已經能上各種《古代同x戀研究》《福建/漢中同x戀風俗》《古代同x戀情詩研究》《古代農業/工業發展史》《古代女子教育史》之類的社科類書籍了,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如果不能讓後世學者從小就背“宋時/桓淩:現代工業奠基人”,物理/化學第一節課就講他們倆的生平,地理練習冊上分析鄭代礦產地圖產生的曆史人物背景,在導遊資格證考試教材第一章中的旅遊曆史知識裏占上三百字的內容,他這場穿越怎麽能算得上成功?
他已淡看了今生的官途,懇切地答道:“之前桓兄帶人招撫草原各部,我送他回來,途經商州時,便偶然在山間發現一處鎢礦。那種白鎢拉成細絲後做的鎢絲燈殿下也曾試用過,就比竹炭燈更明亮耐久。殿下試想這天地間藏著多少寶物,隻因與人無緣,至今仍不得造福世間……”
他們在京裏隻是普通文官,如今朝廷上下滿座英材,可稱得上“粲然之美,於斯可觀”,他們倆留在京裏,對朝廷和百姓的用處遠比不上在外旅遊勘探。
說到電燈,便刺激到了周王那顆仍然迷信著雷電是天賜權威的心。周王隻怕自己有些意動,連忙將目光轉向桓淩,他這位親舅子倒不搞利誘那一套,而是動之以情:“時官兒這幾年又抓民政、又興工業、又供著西北大軍用度,連身子也熬瘦了。我與殿下郎舅之親,平生不敢為私事求殿下什麽,今日卻要求殿下一回——”
過去幾年他們為著朝廷大事聚少離多,耽擱了多少青春。等周王登基,天下安穩了,他們小夫妻也得過過自己的日子了。
這兩人倒是夫妻一心,勸得周王最終隻有一聲歎息:“我回宮後便勸勸父皇罷。”
父皇有意重用的人才,滿朝都等著他們還京的名士,他的親妻舅……他本也是滿心期盼著他們能在京裏一展長才的,如今卻得替他們請辭……
辭就辭吧。
他們如今名聲太高,風頭太盛,若回朝又擔當重任,滿朝上下定然都要緊緊盯著他們二人。到時候不論他們做什麽,是否成功,都必定有無數人議論……
譬如自他們登岸到回京,一路上都被各地來迎送的官員、百姓津津樂道的加寬加長版萬民傘。
連帶他這個同行的親王都成了各地小報的焦點。
他們回京的速度不如報紙快,故而周王中途便看見了他低調地躲著記者的結果:他在已數不清多少篇不同府縣的報道裏,都深情讚揚當地的風氣淳樸、官員清廉,並因為難舍追隨遠送的百姓,躲在車裏熱淚盈眶/默默垂淚/淚灑當場。
周王切身體會到了名人的煩惱,回京這一路都不敢再關窗,總得露出個笑容讓撰稿人回去編。
直煎熬了一個月有餘,王駕才終於還京。
天子腳下,朗朗乾坤,不怕有人亂寫了!
這回周王既不用躲在車裏垂淚,也不必倚在車窗微笑,放鬆而自然地坐在車裏,先行一步回宮謝恩。桓淩和宋時騎著馬落在後頭,未進京門,便先見著了在長亭候著他們還京的父母家人。
兩家的棚子搭在一處,人也在一處說話,從王駕後看見他們兩人的身影,便都擠作一塊兒挨到路邊,朝他們兩人招手高呼——
從前他們兩家是小輩悄悄走動,如今從內閣傳出來說法,皇上已認了這門婚事,險些還要給宋時封誥,隻礙著前朝沒有成例才隻給升了官。宋老爺慶幸著兒子沒封誥命,又覺著這婚事畢竟是正經成了,連皇上都認的,他們做家長的不好再挑剔兒婿,便將桓淩堂兄一家也當作兩個兒媳家的親戚一般走動了起來。
三元及第、理學宗師、名動天下的宋時竟然是嫁給桓淩桓僉憲做夫人的!
他見夫婿封侯, 居然就生了辭官歸隱,相夫教子的念頭!
連桓大人也被溫柔鄉消磨了胸中意氣, 承認自己再無淩雲之誌, 打算辭官!
足以翻動天下報社的消息接二連三傳到周王耳朵裏,震得他已經不曉得哪樣最該震驚了。
或許最該震驚的是他們在他被貶出京, 前途未卜的日子裏主動留在他身邊, 盡心竭力將這漢中民政和西北軍事理得井井有條, 扭轉了大邊內外強弱之勢。而今他重回京師, 甚至極可能當上儲君, 這兩位親家兄長卻都要辭官……
這為的是什麽?
天底下難道還有不願封爵拜相, 出入朝堂的人?
他們這麽做, 隻怕都是為了他——他回京後若真做了太子, 就該比做親王時更避嫌,任用忠於父皇,不帶立場的純臣。若是任用親戚, 難免有人要參奏他結黨營私, 有不純之心……
畢竟宋舅兄的兩位兄長也都在中樞為官,一個做中書侍郎,一個又在他三皇弟的經濟園裏管事, 聽說與三弟關係也近。若有人從這身份上做文章, 的確也會有些麻煩……他們二人隻怕就是擔心這點,故而寧可犧牲小兩口兒的前程成全他。
可他們二人都是千載之英,若為此遠離中樞,定是朝廷、天下的損失!
此事不可告訴王妃, 他要去勸得兩位舅兄回心轉意!
夜宿驛館時,周王便將兩位舅兄請到房裏勸慰:“宋舅兄的少詹事之職是父皇欽點,有旨意為憑,何曾犯諱?我知道兩位舅兄品性忠直,愛惜名節,不過你們這樣的才學能為就該為朝廷所為,為百姓造福。若為我的身份而辭官,小王實無顏回去見父皇,無顏麵對天下讀書人。”
周王愁眉不展,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倆,看得大舅子們倒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其實不是為了避嫌才辭職的,他們要避外戚幹政的嫌,那不也得等到周王登基嗎?
一個太子姻親,避什麽嫌呢,倒叫周王誤會了。
宋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周王說了一句實話:“我們倆辭官倒不是怕風言風語,其實是在漢中做官時,發覺許多平常人視為土石的石頭其實都是能惠澤天下的礦藏。漢中隻是一座府城,便藏著能種出嘉禾、引來電力的神物,偌大天下還不知藏著什麽。”
他們兩人早就商量好了,有一日河清海晏,六合一統,就辭了官到各處看看,看能不能再尋出惠民之物。或者多從不同地方觀摩天地運轉,也許能再領會些天理。
周王這些年眼看著他勘出許多前人未見未知的礦,並用其造出朝廷、軍中、百姓都能用到的佳品;更曾學過他的代數之術,看過他那許多物理、化學文章,聽了這解釋才稍微安心。
安心之餘,更欽佩不已:“兩位兄長以天下為己任,竟將那些權術心思加於你們身上,是小王失禮了。”
隻是“朝廷上也有許多才士,地方亦有會選礦的能人。若世人都知曉了兩位舅兄的高義,定然也不惜耗費光陰,如宋兄當年一般尋出可澤被天下的礦藏。”
比如早年曾在漢中進修,後來到處探尋磷礦的熊禦史,不也在冀州探出了磷礦?
他們若回朝為官,將來前程必不可限量,此事就不能托付給別人嗎?
周王苦口婆心地勸他,宋時卻隻能遺憾地搖頭:別人沒有他這麽大個金手指,不光能知道哪兒有礦,還能知道藏的是什麽礦,如何選礦、如何開發利用啊。
他悄悄打開晉江後台,看著綠油油界麵上的數字,越發堅定了辭官旅遊——哦不,是為大鄭繪製地質、礦產、旅遊地圖的決心。
他將來的理想可不是單單做個封建時代的大官兼民科,他是要讓後世人學他的論文,寫他的相關論文的人!
他跟桓淩估計已經能上各種《古代同x戀研究》《福建/漢中同x戀風俗》《古代同x戀情詩研究》《古代農業/工業發展史》《古代女子教育史》之類的社科類書籍了,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如果不能讓後世學者從小就背“宋時/桓淩:現代工業奠基人”,物理/化學第一節課就講他們倆的生平,地理練習冊上分析鄭代礦產地圖產生的曆史人物背景,在導遊資格證考試教材第一章中的旅遊曆史知識裏占上三百字的內容,他這場穿越怎麽能算得上成功?
他已淡看了今生的官途,懇切地答道:“之前桓兄帶人招撫草原各部,我送他回來,途經商州時,便偶然在山間發現一處鎢礦。那種白鎢拉成細絲後做的鎢絲燈殿下也曾試用過,就比竹炭燈更明亮耐久。殿下試想這天地間藏著多少寶物,隻因與人無緣,至今仍不得造福世間……”
他們在京裏隻是普通文官,如今朝廷上下滿座英材,可稱得上“粲然之美,於斯可觀”,他們倆留在京裏,對朝廷和百姓的用處遠比不上在外旅遊勘探。
說到電燈,便刺激到了周王那顆仍然迷信著雷電是天賜權威的心。周王隻怕自己有些意動,連忙將目光轉向桓淩,他這位親舅子倒不搞利誘那一套,而是動之以情:“時官兒這幾年又抓民政、又興工業、又供著西北大軍用度,連身子也熬瘦了。我與殿下郎舅之親,平生不敢為私事求殿下什麽,今日卻要求殿下一回——”
過去幾年他們為著朝廷大事聚少離多,耽擱了多少青春。等周王登基,天下安穩了,他們小夫妻也得過過自己的日子了。
這兩人倒是夫妻一心,勸得周王最終隻有一聲歎息:“我回宮後便勸勸父皇罷。”
父皇有意重用的人才,滿朝都等著他們還京的名士,他的親妻舅……他本也是滿心期盼著他們能在京裏一展長才的,如今卻得替他們請辭……
辭就辭吧。
他們如今名聲太高,風頭太盛,若回朝又擔當重任,滿朝上下定然都要緊緊盯著他們二人。到時候不論他們做什麽,是否成功,都必定有無數人議論……
譬如自他們登岸到回京,一路上都被各地來迎送的官員、百姓津津樂道的加寬加長版萬民傘。
連帶他這個同行的親王都成了各地小報的焦點。
他們回京的速度不如報紙快,故而周王中途便看見了他低調地躲著記者的結果:他在已數不清多少篇不同府縣的報道裏,都深情讚揚當地的風氣淳樸、官員清廉,並因為難舍追隨遠送的百姓,躲在車裏熱淚盈眶/默默垂淚/淚灑當場。
周王切身體會到了名人的煩惱,回京這一路都不敢再關窗,總得露出個笑容讓撰稿人回去編。
直煎熬了一個月有餘,王駕才終於還京。
天子腳下,朗朗乾坤,不怕有人亂寫了!
這回周王既不用躲在車裏垂淚,也不必倚在車窗微笑,放鬆而自然地坐在車裏,先行一步回宮謝恩。桓淩和宋時騎著馬落在後頭,未進京門,便先見著了在長亭候著他們還京的父母家人。
兩家的棚子搭在一處,人也在一處說話,從王駕後看見他們兩人的身影,便都擠作一塊兒挨到路邊,朝他們兩人招手高呼——
從前他們兩家是小輩悄悄走動,如今從內閣傳出來說法,皇上已認了這門婚事,險些還要給宋時封誥,隻礙著前朝沒有成例才隻給升了官。宋老爺慶幸著兒子沒封誥命,又覺著這婚事畢竟是正經成了,連皇上都認的,他們做家長的不好再挑剔兒婿,便將桓淩堂兄一家也當作兩個兒媳家的親戚一般走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