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經濟報》第一期上市, 便在本地文人墨客中激起了一片讚賞:報紙版式好,文章好, 圖畫好, 立意高……最要緊的是,從幾位天使離開漢中, 到這報紙上印出送到眾讀者手上, 通不過兩三天工夫, 那文章都還熱騰騰地沒傳遍親友呢。


    怎麽印得這麽快, 不愧是名聞天下, 京裏翰林們都要學的宋版印法!


    須知這報紙足有尋常書版兩倍大小, 其上光文章加起來便足有數千字, 又有圖畫, 疊起來厚厚地一遝,堪比得上本薄書了。換作尋常雕版匠人,雕一天也就能刻出二百字, 這份報紙起碼要五六個匠人刻上三四天, 再兩三個印刷匠印上兩三天才得,哪裏有這般便宜省事的!


    而且這字跡也和他們外頭尋匠人印的字跡不一樣,要顏體有顏體、要歐體有歐體、要飛白有飛白、要宋體有宋體……


    隻恨他們沒緣法, 要是那天也寫了文章, 也托人交給教官們審稿,豈不也能將文章印在這《漢中經濟報》上,叫滿城書生追捧了?


    那些讀書人後悔之餘,便不惜尋府學裏的教官、學生, 送禮請托,想問問宋大人什麽時候還能再印報紙。


    幾位教官拿人的手短,期期艾艾地求見宋大人,問他下次印報時能不能添幾篇本地才子的文章。


    宋知府隻看一聽便明白了他們的來意,輕笑一聲:“自然可以,但稿子必須審過,質量差的、壞我這報紙名聲的不要。你們須得知道,這報紙不光本府要看,周王殿下和桓僉憲也都要看。”


    這是自然!


    他們選稿時也要顧惜自己的名聲,不能叫那些劣質文章隨意上登上報紙——送再多禮也不成!他們這報紙是官家辦的,自然要秉清高之風,不能叫金錢玷汙!


    宋時含笑搖了搖頭:“也不是全然不能,還是在能後進之人留個機會。可以單開辟一個專刊讀者投稿的專欄,規定字數,每期從投稿中選一兩篇好的刊登出來,也可激勵縣裏學子們作文章。”


    也不必一定挑著絕精致的文章登,若有樸實百姓、有心上進的小學生,寫些日常幹活的小技巧、本府特產、風景名勝、學習心得之類,都可以登上。


    宋大人也have a dream。


    當然比不了馬丁·路德·金那樣高尚的夢想。


    他就想讓這份報紙辦成個能讓讀者能學到知識和生活常識,勾起讀者向學之心的綜合性大報。


    他這經濟園、供料的礦山和府城裏建的紡織廠都能供許多就業崗位,從今年繳稅速度算來,百姓的確富庶許多,眼見得也願意送孩子開蒙讀書了。這些識了字的人若都有機會讀報紙,從中學到些知識,勾起對“實學”“天理”的興趣,往後就有機會來他的漢中學院讀書,學成懂科學、懂技術的人才。


    哪怕人才不在他這裏幹活,走到哪兒不能把他的思想傳出去?


    當年他在福建武平辦一場講學大會,蘇浙二省的才子千裏迢迢往去參加;如今他在漢中辦這漢中學府,除聖上特遣人來學習,還有些得了消息的讀書人自發從外省到漢中來求學。將來他們學校培養出的人才到外省遊學也好、做官也好,到地方也辦個講壇,吸引附近府州學子去聽講,不就把科學思想傳播到各地去了嗎?


    也不用怕出去的學生沒名氣,辦的講學沒人捧場。隻要報紙上多刊登他的學業經曆,讓他大名發表幾篇文章,病毒式營銷一陣子,還營銷不出個才子來?


    到時候他也可算得桃李滿天下,開一代學派的宗師了。


    他這學派叫什麽派好呢?是叫漢中派,還是子期派,還是再取個有深意的什麽先生之類別號,將來以他的名號為學派之名


    漢中學院才出了一屆畢業生,還是朝廷公派來進修的,沒經過畢業考試就強行發給畢業證的,他這校長就認認真真地暢想起了開宗立派的問題。自己琢磨不出來,晚上回到家又當真事一樣去問桓淩。


    “桓老師,你說咱們學派取什麽名兒好?”


    “學派?”


    桓老師一時沒反應過來,宋時抬起食指勾住他的下巴,神秘地笑了笑,傾身湊到他耳邊說:“就是咱們倆現在教的這些學問。漢中學院裏教養這麽多學生,將來肯定有人源源不斷來投奔,說不定還能培養出名士大家,繼承咱們的衣缽,這不就成學派了?”


    譬如北宋的濂、洛、關、閩之學:濂溪派便是以周敦儒號濂溪先生為名;伊洛派則是取了二程所居的洛陽、伊川;而張載、朱熹傳下的學派既以他們的別號為名,號橫渠、晦庵學派,又以講學之地作為學派之名,分為關中、閩學二學派。


    他們如今推行的現代科學可比理學更先進正確,值得一個好名字。


    是叫漢中學派呢,還是取個別號,還是學程朱理學,叫個桓宋科學呢?


    嘶——


    桓淩不知是被他的大話嚇著,還是被他溫熱的氣息吹在耳釁的感覺勾得倒吸了口冷氣,悄悄將耳朵向他貼了貼,低聲問道:“怎麽不叫宋桓學派呢?這些學問都是宋先生授我的,算著前世年紀宋先生還是我叔叔輩,這時候該占先才是。”


    他似也怕叫人聽見嘲笑他們太敢想,將聲音放得又輕又柔,一聲聲“先生”“叔叔”地叫著,叫得宋叔叔骨頭都輕了三分。


    他不尊重地摟住大侄兒的肩膀,將他朝自己這邊攬了攬,低下頭,鼻尖兒抵著他的耳尖兒,同樣輕語道:“宋桓聽著像‘送還’,到我們那個年代容易讓人拿來開玩笑,不如桓宋好聽。”


    再者說,雖然論心理年齡是他比較大,可論起生理年齡總還是小師兄大那麽兩三歲吧,按前朝慣例,還是桓宋更合適。


    “那就是桓宋好,隻是你那‘科學’用的“科”字不是治學中常用的,又不似物理、化學可以以古文強解,以後不知會被世人喚作桓宋理學還是化學。”


    桓淩終於忍不住側過身,將臉頰貼在他的唇上,抓著他勾在自己肩頭的手,略帶薄繭的手指在他柔軟的掌心劃動,和他一起遙想將來他們從未來傳遞至這時代的科學被天下學子接受,如北宋四子之學一般盛行天下的情形:“京中如今也要建經濟園,那幾位欽差回朝後約麽也要再將漢中學到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別人,那咱們桓宋學派又有了個京城的分支流派……”


    漢中府的掃盲班還沒建起業,漢中學院也還不是白鹿洞、嶽麓書院那樣有名的書院,桓宋兩位大師就已經規劃好了後二十年的學術發展方向,並積極地在報紙上登起了科普小文章。


    桓僉憲親自找漢中經濟報主編談話,主動承包了一個科普專欄,從代數講到力學講到光合作用。他這些年專幫宋時寫論文,寫起科普文章異常熟練,清新簡要、深入淺出,便是從未在漢中學府進修過的人也能大體看懂,甚至勾起多學一點的興趣。


    小年前夕,漢中學院招生考時,漢中經濟報已成了本府書生爭購、爭抄的佳品,甚至流傳至外地,吸引了本府各州縣,乃至本省、鄰省各府州的學生來報名。


    甚至有今年已經報了春闈的學生,寧肯冒著霜雪趕路,也要先參加漢中府的入學考試,以備著春闈不第,還可以回來跟著宋、桓兩位校長讀書。


    他們這學派看來是不愁沒人肯加入、肯用心研習了。


    宋校長得意非常,給家裏人傳信時順便還給新畢業的校友們捎了從他們離開後到招生這幾期的報紙,讓他們看看漢中府學生給他們寫的文章,也看看漢中經濟和學校發展的新狀況。


    這信寄到的時候,兩位禦史尚在經濟園壓場子,令漢中府來的建築匠人可以指揮得動京城工匠建廠房;戶部員外郎們則忙著配製高錳酸鉀,以備水稻育秧前拌種,以減少蟲害;工部員外郎則盯著人打造鋼車床,煆鐵煤,煎堿麵、收集煤膏、用黃鐵礦製硫酸;翰林則將所學匯總成書,備著上頭查驗……


    百忙之中,收到宋時寄來的報紙,還有讓他們有什麽問題就往漢中寄信的叮囑,憶起在漢中念書的舊事,都不禁有些唏噓。


    不光是唏噓宋校長、宋狀元對他們這些校友同僚的關照,更是唏噓漢中與京城天差地別的做事風氣——


    他們在漢中學院時,隻記得整天讀書、做事,一忽兒去工坊、一忽兒下田,晚上回房還有背不完的公式定理,做不完的計算題目。那時以為這就是最累的,畢業時還有些說不出的激動。回到京城卻才知道,單純的讀書做題不算累,動手勞作更不繁難,真正難為人的卻是朝中這些明爭暗鬥……


    這經濟園還沒建起來,用的器械還沒造、工人也沒培訓好,就已經有不知多少人盯上了它可能產出的好處,明裏暗裏給他們遞過多少次話了。


    漢中府那些隻需潛心做事而不需勾心鬥角的平靜生活,如今再不可得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當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