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大人置了酒菜, 想請殿下到房中共賞明月,品嚐漢中的中秋滋味。”
中秋?這都九月初三了, 過中秋?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這細細彎彎的蛾眉月跟八月十五圓滿如鏡的明月有什麽關係?八月十五雖在路上沒好生過節, 但要賞明月, 何不等到九月中月圓之日?
周王有些摸不著頭腦, 徐公公忙上前解說了緣故——他雖然是用猜的, 隻怕也八、九不離十, 是因桓大人新收著了宋知府捎來送來的菊花酒、桂花、應節的吃食, 請他們大王嚐嚐家中的滋味。
周王輕笑:“咱們家鄉又不……”
不——是他想錯了。
桓家舅兄要炫耀的不是他們京裏的滋味, 而是跟宋先生小家的滋味。八月十五沒團圓成, 九月得著家裏寄來的美酒佳肴,不管應不應節的也得請人共飲,對著家書補上團圓滋味麽。
也吧, 他做人妹婿的偶爾陪舅兄賞夜色, 隻當也體嚐一回嶽家的溫情了。
他便叫徐公公安排廚下做些精致小菜,獨自踏入桓淩的房間,陪他賞這無論離八月十五還是九月十五的月圓都挺遠的月亮。
桓淩這場賞月宴安排得還挺齊備:有新烤過一回, 溫熱回軟的月餅, 有糖桂花澆砌的桂花糕,有新栗蒸熟後揉作餡的酥餅,有從外頭買的新鮮葡萄、石榴、沙果、紅豔豔的燈籠柿,還有擺在看盤裏供人玩賞聞香的佛手、香櫞等物……
除了天上月色有差, 當真是中秋賞月清宴的規模。
周王倒有些羨慕他這番趣致,點頭笑道:“這也算是場家宴了,舅兄陪小王入席吧。”
徐公公服侍著他入坐,桓淩也在下首陪坐下來,親手拿小銀刀替他切月餅。
周王看見那盤月餅,不覺眼前一亮。
這月餅不知是他們從南方帶來的不是,和宮中所製大不相同,餅皮並非層層烤得透亮的酥皮,而是更綿軟柔潤的橙色麵皮,香甜無比。餅上刻著細巧花紋,上麵不知塗了什麽,烤得潤黃油亮。
餡料也極豐富,除了他平日吃的豆沙、棗泥、青絲玫瑰、五仁、百果等餡,竟還有幾樣夾著葷腥的新樣兒月餅:
一種是細白柔膩、口感尤如芸豆卻更帶幾分清香的白蓮餡,當中裹著金黃的鴨蛋。鴨蛋與沙綿的餡料一塊兒咬下去時,甜鹹兩種滋味混在舌尖,別有一番風味。還有在五仁中摻了火腿末的鹹甜火腿月餅,一種炒得幹生生的肉鬆月餅,切開來便能看到金絲般的肉鬆從分開的剖麵落下。
他嚐著餡料也新鮮,餅皮也特別,竟是宮中未見的佳品,不知不覺多吃了幾塊,將沒嚐過的風味都嚐了個遍,讚道:“南方的點心果然精致,宮裏也不曾有這風味。隻是味兒有些重,須得喝口茶解膩。”
桓淩垂著眼笑道:“這是宋賢弟叫廚子琢磨出來的,他自是有些清饞,好弄點與前人不同的新鮮吃食。”
周王笑道:“宋先生名士風流,豈能無癖?但這月餅雖然精致,所用材料卻屬平常,是人盡能得者,卻比那些吃筍定要山陰破塘筍、吃魚定要三江鰣魚、蟹定要固城蟹……為求口腹饜足拋卻王事親族,千裏命駕,隻求一嚐時鮮珍味的狂生更懂飲食真趣。”
他也曾聽說,江南書香世族、豪商大賈家往往飲食比宮中還精致。那些人不惜耗費光陰,來往千裏,就隻為博一個“老饕”名號,以效仿放曠灑脫,不染俗塵的魏晉名士,於天下又有何用哉?
還有些江南富商名士自恃富貴、風流,嘲笑北地飲食粗獷,隻知食肉,不識真味,卻不知皇家可以“舉天下以奉一人”,有什麽想要而不能得的?
宮中平日隻吃些牛、羊、雞、鵝、魚、筍之類尋常易得之物,隻是怕上有所好,下頭有人為了討好,四處搜尋美食送入宮中,以致徒費金銀民力罷了。
他又拿小銀叉叉了一塊蓮蓉月餅吃,由衷點評了一句:“宋先生畢竟是牽掛民生經濟之的真賢人,豈是那些故效放達,實則隻為邀買清名,走中南捷徑的假名士相比。”
他早先在宮裏時,也更喜歡耿介清傲,不與世俗同塵和光的才子;可到陝西磨練一回,才知道才子固然可以與他暢談天下,卻還是務實的名士於家國更有好處。
且不必說宋時在鄉間開試驗田以求豐產、建經濟園收納流民,造耐火磚重開商屯之類惠及百姓之舉;隻說他自己的王府——前後兩任知府在任時,給他修出的王府差別何其之大?
他畢竟是自幼在宮中金尊玉貴地養大的,縱然再肯儉省,也還是更願意衣食住行更周全些。若非父皇派來了宋先生做地方官,若非宋先生是個精擅實務的人,他現在隻怕還住在不合規製的府賓館裏。
他念著宋時的好處,有些想敬他杯酒,但他人不在這裏,隻得叫舅兄代飲了。
桓淩將酒一飲而盡,仿佛比自己得了誇讚還要得意地笑了笑,遜謝道:“下官便代宋時謝過殿下讚賞。時官兒……宋賢弟倒不為求世人讚譽,隻是一心為朝廷百婚謀福祉,故而從漢中府捎來的表禮、信劄,也都是這些最樸實無華的吃食為重。”
是啊,看這月餅和菊花酒就知道了,宋大人於飲食上是個用心的人,家書中說不定也寫了什麽飲食秘方。
不過當初舅兄出京一趟,捎回去的是傳遍京師的《鸚鵡曲》,以贈他慧心巧製的鴛鴦尺;宋先生這封家書想來也不是普通書信,捎來的節禮中恐怕又藏著什麽傳情信物?
他年紀尚輕,好奇心重,又覺著郎舅之誼不比外人,便索性直接問他:“卻不知宋先生信劄中寫的什麽佳肴?”
倒不是什麽佳肴,而是佳禾。
桓淩將桌上杯和推開,挽起袖子,指尖蘸上菊花酒,在桌上倒書了“佳禾”二字。因不是史書上記載的九穗祥瑞嘉禾,他就把“嘉”改成了“佳”;又掏出袖中棉帕一抹,抹去那片交錯縱橫的水印,倒著寫了個大大的“拾叁”。
周王看著桌上變化的字跡,開始時險些以為他寫了白字,後來看到“拾叁”二字,聯想到“嘉禾”,心裏忽然冒出一個令他覺得瘋狂的念頭。
是他瘋了,還是舅兄瘋了,還是宋先生瘋了?
世上當真會有能結十三穗的嘉禾嗎?
他激動得身子微顫,抬手吩咐正捧著食案等候上菜的內侍:“把菜放下,都出去,不必在這裏伺候。本王與桓大人有話說。”
十三穗的激動還殘留在他胸中,他說話都有些顫。
一向最擅察言觀色的徐公公看著他這份緊張之情,簡直以為宋時那信裏傳遞了什麽有關王妃或是朝廷中的大事,滿含擔憂地退出房間,低聲吩咐:“再叫人出去翻翻咱們帶的藥材裏有多少上等老參。”
雖然桓大人一直好好的有說有笑,但這麽忽然就一臉肅穆,他們王爺竟也顯出緊張,這事實在叫他難往好處想。
徐公公在外頭胡思亂想,屋裏的周王也是一樣神遊千裏,回到漢中天台山下那片種著黑穀的試驗田裏。那天他所見的禾苗葉叢似乎就比旁邊田裏的更肥壯。那田邊又有長流的井水灌渠,土裏還摻了什麽肥來著……
雖然沒想起那肥是個什麽名字,但當初宋時在水車井旁抓起來的、黃中摻著點點黑灰的田土他還記得的。
可那肥料隻和農家糞肥差不多,又不是加了什麽仙露仙丹,真能種出十三穗的嘉禾?
那之前怎麽從未有人種出來過?
方才舅兄寫的當真是十三穗,不是三穗麽?
他懷著期待和緊張抬起頭,聲音微顯幹澀地問出聲:“舅兄方才寫的可是真的?宋先生當真種出了三十穗的嘉禾?”
三十穗?隻怕時官兒都不敢想這麽高,難道他方才下筆下倒了,還是王爺當真……胸懷大誌。
桓淩實事求是地搖了搖頭:“我那宋賢弟信中寫著,種出最多穗的確實是十三穗,是漢水河邊實驗田種出的一種叫作小香穀的秈稻。”
不,本王沒想說三十,隻是一時口誤,一株能結十三穗便足矣!
他之前可是連九穗都不怎麽敢想呢。
他的臉有紅似白的,桓淩怕他尷尬,低了頭不去看,認真解釋著宋時怎麽能帶領漢中莊戶種出這樣的好稻穀:
小香穀、白麻穀、次次粘等都是漢中本土的良種,原本產量就不低,再加上早施摻了磷礦石粉的分蘖肥,分蘖分得早,位置低,多是能結穗的有效分蘖。一個月分蘖期到後又及時曬田,阻止後頭不長穗的無效分蘖,自然結的穗多,稻子長勢也豐壯。
周王的臉色也漸漸融合成了極顯氣色的粉紅,容光煥發,脫去了尷尬,隻餘一片真誠的歡喜:“人道是福無雙至今日至,小王如今才信。今年得此嘉穀,再過不久小王膝下又要添兒女,豈非好事成雙?”
稻穀九、十月間即可豐收,他這孩兒也該在九、十月出生,倒似是個有福的孩兒。
他不曾意識到自己如今喜成了什麽模樣,桓淩卻看得清楚,甚至能從他臉上看出一點當今天子的影子,不禁微怔——
他們時官兒種出了十三穗嘉禾,且不是上天所賜,而是憑人力可得的良穀,消息傳到中樞、宮裏,很可以算是國家大事,至少戶部就先要盯上他。或許聖上也愛重他的功績,要把他再召回京中呢?
那樣倒也好。
漢中遠在數千裏外,與北直隸風俗不通,口音相異,民風又剽悍好鬥,在此地做知府本就不輕鬆。時官兒又是這麽個為國不肯惜身的性子,打從到了漢中就沒歇過,這哪裏是個少年才子過的日子?
還是回翰林院最好,官又清貴、事體又少,家裏還有泰山泰水大人陪伴、兄嫂關愛、侄兒侄女們承歡膝下……
他無意識低歎一聲:“還是回家的好。”
周王也從深思中回過神,附和道:“自然是家裏好。隻差這幾十裏,可惜無詔不能歸。”
罷了,還是叫人先把嘉禾取來,等父皇壽誕時獻上,盡他與漢中府的一份孝心。再有多的瑞禾再給元娘和孩兒捎回去,畢竟能有些祥瑞多福的兆頭。
他自己身負皇命,不可輕動,還指著桓家舅兄入京替他看望王妃,隻得安排褚長史回漢中一趟,帶兵親自押送嘉禾上京。
等他們從遼東回來,嘉禾也該從漢中取回來了,或許他還趕得及寫一篇詩賦題此禾,再一並上給父皇?
殿下一番孝心,天地可鑒,他們夫妻又豈能看著殿下一人辛苦?
桓大人攔住周王,帶著點兒他看不懂的驕傲和欣慰說道:“臣這裏倒收到了幾篇誇讚時官兒試驗田和試驗稻的文章,都是漢中學子親身耕作後有感而發。殿下與臣得在六月間便離了漢中,未能見著田間如何耕作,何不先參考一下這些下過田的學生的文章?”
這些學生都是漢中經濟園外那所職業學校招來的讀書種子。宋時是漢中書院祭酒,他也得了個副祭酒的名份,這一批學生其實也稱得上是他的學生。
不是他自己偏向自己的學生,宋時挑出來的這幾個孩子的文章,的確還算可以……實驗步驟詳細準確,數據豐富,不丟他們老師的臉。
中秋?這都九月初三了, 過中秋?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這細細彎彎的蛾眉月跟八月十五圓滿如鏡的明月有什麽關係?八月十五雖在路上沒好生過節, 但要賞明月, 何不等到九月中月圓之日?
周王有些摸不著頭腦, 徐公公忙上前解說了緣故——他雖然是用猜的, 隻怕也八、九不離十, 是因桓大人新收著了宋知府捎來送來的菊花酒、桂花、應節的吃食, 請他們大王嚐嚐家中的滋味。
周王輕笑:“咱們家鄉又不……”
不——是他想錯了。
桓家舅兄要炫耀的不是他們京裏的滋味, 而是跟宋先生小家的滋味。八月十五沒團圓成, 九月得著家裏寄來的美酒佳肴,不管應不應節的也得請人共飲,對著家書補上團圓滋味麽。
也吧, 他做人妹婿的偶爾陪舅兄賞夜色, 隻當也體嚐一回嶽家的溫情了。
他便叫徐公公安排廚下做些精致小菜,獨自踏入桓淩的房間,陪他賞這無論離八月十五還是九月十五的月圓都挺遠的月亮。
桓淩這場賞月宴安排得還挺齊備:有新烤過一回, 溫熱回軟的月餅, 有糖桂花澆砌的桂花糕,有新栗蒸熟後揉作餡的酥餅,有從外頭買的新鮮葡萄、石榴、沙果、紅豔豔的燈籠柿,還有擺在看盤裏供人玩賞聞香的佛手、香櫞等物……
除了天上月色有差, 當真是中秋賞月清宴的規模。
周王倒有些羨慕他這番趣致,點頭笑道:“這也算是場家宴了,舅兄陪小王入席吧。”
徐公公服侍著他入坐,桓淩也在下首陪坐下來,親手拿小銀刀替他切月餅。
周王看見那盤月餅,不覺眼前一亮。
這月餅不知是他們從南方帶來的不是,和宮中所製大不相同,餅皮並非層層烤得透亮的酥皮,而是更綿軟柔潤的橙色麵皮,香甜無比。餅上刻著細巧花紋,上麵不知塗了什麽,烤得潤黃油亮。
餡料也極豐富,除了他平日吃的豆沙、棗泥、青絲玫瑰、五仁、百果等餡,竟還有幾樣夾著葷腥的新樣兒月餅:
一種是細白柔膩、口感尤如芸豆卻更帶幾分清香的白蓮餡,當中裹著金黃的鴨蛋。鴨蛋與沙綿的餡料一塊兒咬下去時,甜鹹兩種滋味混在舌尖,別有一番風味。還有在五仁中摻了火腿末的鹹甜火腿月餅,一種炒得幹生生的肉鬆月餅,切開來便能看到金絲般的肉鬆從分開的剖麵落下。
他嚐著餡料也新鮮,餅皮也特別,竟是宮中未見的佳品,不知不覺多吃了幾塊,將沒嚐過的風味都嚐了個遍,讚道:“南方的點心果然精致,宮裏也不曾有這風味。隻是味兒有些重,須得喝口茶解膩。”
桓淩垂著眼笑道:“這是宋賢弟叫廚子琢磨出來的,他自是有些清饞,好弄點與前人不同的新鮮吃食。”
周王笑道:“宋先生名士風流,豈能無癖?但這月餅雖然精致,所用材料卻屬平常,是人盡能得者,卻比那些吃筍定要山陰破塘筍、吃魚定要三江鰣魚、蟹定要固城蟹……為求口腹饜足拋卻王事親族,千裏命駕,隻求一嚐時鮮珍味的狂生更懂飲食真趣。”
他也曾聽說,江南書香世族、豪商大賈家往往飲食比宮中還精致。那些人不惜耗費光陰,來往千裏,就隻為博一個“老饕”名號,以效仿放曠灑脫,不染俗塵的魏晉名士,於天下又有何用哉?
還有些江南富商名士自恃富貴、風流,嘲笑北地飲食粗獷,隻知食肉,不識真味,卻不知皇家可以“舉天下以奉一人”,有什麽想要而不能得的?
宮中平日隻吃些牛、羊、雞、鵝、魚、筍之類尋常易得之物,隻是怕上有所好,下頭有人為了討好,四處搜尋美食送入宮中,以致徒費金銀民力罷了。
他又拿小銀叉叉了一塊蓮蓉月餅吃,由衷點評了一句:“宋先生畢竟是牽掛民生經濟之的真賢人,豈是那些故效放達,實則隻為邀買清名,走中南捷徑的假名士相比。”
他早先在宮裏時,也更喜歡耿介清傲,不與世俗同塵和光的才子;可到陝西磨練一回,才知道才子固然可以與他暢談天下,卻還是務實的名士於家國更有好處。
且不必說宋時在鄉間開試驗田以求豐產、建經濟園收納流民,造耐火磚重開商屯之類惠及百姓之舉;隻說他自己的王府——前後兩任知府在任時,給他修出的王府差別何其之大?
他畢竟是自幼在宮中金尊玉貴地養大的,縱然再肯儉省,也還是更願意衣食住行更周全些。若非父皇派來了宋先生做地方官,若非宋先生是個精擅實務的人,他現在隻怕還住在不合規製的府賓館裏。
他念著宋時的好處,有些想敬他杯酒,但他人不在這裏,隻得叫舅兄代飲了。
桓淩將酒一飲而盡,仿佛比自己得了誇讚還要得意地笑了笑,遜謝道:“下官便代宋時謝過殿下讚賞。時官兒……宋賢弟倒不為求世人讚譽,隻是一心為朝廷百婚謀福祉,故而從漢中府捎來的表禮、信劄,也都是這些最樸實無華的吃食為重。”
是啊,看這月餅和菊花酒就知道了,宋大人於飲食上是個用心的人,家書中說不定也寫了什麽飲食秘方。
不過當初舅兄出京一趟,捎回去的是傳遍京師的《鸚鵡曲》,以贈他慧心巧製的鴛鴦尺;宋先生這封家書想來也不是普通書信,捎來的節禮中恐怕又藏著什麽傳情信物?
他年紀尚輕,好奇心重,又覺著郎舅之誼不比外人,便索性直接問他:“卻不知宋先生信劄中寫的什麽佳肴?”
倒不是什麽佳肴,而是佳禾。
桓淩將桌上杯和推開,挽起袖子,指尖蘸上菊花酒,在桌上倒書了“佳禾”二字。因不是史書上記載的九穗祥瑞嘉禾,他就把“嘉”改成了“佳”;又掏出袖中棉帕一抹,抹去那片交錯縱橫的水印,倒著寫了個大大的“拾叁”。
周王看著桌上變化的字跡,開始時險些以為他寫了白字,後來看到“拾叁”二字,聯想到“嘉禾”,心裏忽然冒出一個令他覺得瘋狂的念頭。
是他瘋了,還是舅兄瘋了,還是宋先生瘋了?
世上當真會有能結十三穗的嘉禾嗎?
他激動得身子微顫,抬手吩咐正捧著食案等候上菜的內侍:“把菜放下,都出去,不必在這裏伺候。本王與桓大人有話說。”
十三穗的激動還殘留在他胸中,他說話都有些顫。
一向最擅察言觀色的徐公公看著他這份緊張之情,簡直以為宋時那信裏傳遞了什麽有關王妃或是朝廷中的大事,滿含擔憂地退出房間,低聲吩咐:“再叫人出去翻翻咱們帶的藥材裏有多少上等老參。”
雖然桓大人一直好好的有說有笑,但這麽忽然就一臉肅穆,他們王爺竟也顯出緊張,這事實在叫他難往好處想。
徐公公在外頭胡思亂想,屋裏的周王也是一樣神遊千裏,回到漢中天台山下那片種著黑穀的試驗田裏。那天他所見的禾苗葉叢似乎就比旁邊田裏的更肥壯。那田邊又有長流的井水灌渠,土裏還摻了什麽肥來著……
雖然沒想起那肥是個什麽名字,但當初宋時在水車井旁抓起來的、黃中摻著點點黑灰的田土他還記得的。
可那肥料隻和農家糞肥差不多,又不是加了什麽仙露仙丹,真能種出十三穗的嘉禾?
那之前怎麽從未有人種出來過?
方才舅兄寫的當真是十三穗,不是三穗麽?
他懷著期待和緊張抬起頭,聲音微顯幹澀地問出聲:“舅兄方才寫的可是真的?宋先生當真種出了三十穗的嘉禾?”
三十穗?隻怕時官兒都不敢想這麽高,難道他方才下筆下倒了,還是王爺當真……胸懷大誌。
桓淩實事求是地搖了搖頭:“我那宋賢弟信中寫著,種出最多穗的確實是十三穗,是漢水河邊實驗田種出的一種叫作小香穀的秈稻。”
不,本王沒想說三十,隻是一時口誤,一株能結十三穗便足矣!
他之前可是連九穗都不怎麽敢想呢。
他的臉有紅似白的,桓淩怕他尷尬,低了頭不去看,認真解釋著宋時怎麽能帶領漢中莊戶種出這樣的好稻穀:
小香穀、白麻穀、次次粘等都是漢中本土的良種,原本產量就不低,再加上早施摻了磷礦石粉的分蘖肥,分蘖分得早,位置低,多是能結穗的有效分蘖。一個月分蘖期到後又及時曬田,阻止後頭不長穗的無效分蘖,自然結的穗多,稻子長勢也豐壯。
周王的臉色也漸漸融合成了極顯氣色的粉紅,容光煥發,脫去了尷尬,隻餘一片真誠的歡喜:“人道是福無雙至今日至,小王如今才信。今年得此嘉穀,再過不久小王膝下又要添兒女,豈非好事成雙?”
稻穀九、十月間即可豐收,他這孩兒也該在九、十月出生,倒似是個有福的孩兒。
他不曾意識到自己如今喜成了什麽模樣,桓淩卻看得清楚,甚至能從他臉上看出一點當今天子的影子,不禁微怔——
他們時官兒種出了十三穗嘉禾,且不是上天所賜,而是憑人力可得的良穀,消息傳到中樞、宮裏,很可以算是國家大事,至少戶部就先要盯上他。或許聖上也愛重他的功績,要把他再召回京中呢?
那樣倒也好。
漢中遠在數千裏外,與北直隸風俗不通,口音相異,民風又剽悍好鬥,在此地做知府本就不輕鬆。時官兒又是這麽個為國不肯惜身的性子,打從到了漢中就沒歇過,這哪裏是個少年才子過的日子?
還是回翰林院最好,官又清貴、事體又少,家裏還有泰山泰水大人陪伴、兄嫂關愛、侄兒侄女們承歡膝下……
他無意識低歎一聲:“還是回家的好。”
周王也從深思中回過神,附和道:“自然是家裏好。隻差這幾十裏,可惜無詔不能歸。”
罷了,還是叫人先把嘉禾取來,等父皇壽誕時獻上,盡他與漢中府的一份孝心。再有多的瑞禾再給元娘和孩兒捎回去,畢竟能有些祥瑞多福的兆頭。
他自己身負皇命,不可輕動,還指著桓家舅兄入京替他看望王妃,隻得安排褚長史回漢中一趟,帶兵親自押送嘉禾上京。
等他們從遼東回來,嘉禾也該從漢中取回來了,或許他還趕得及寫一篇詩賦題此禾,再一並上給父皇?
殿下一番孝心,天地可鑒,他們夫妻又豈能看著殿下一人辛苦?
桓大人攔住周王,帶著點兒他看不懂的驕傲和欣慰說道:“臣這裏倒收到了幾篇誇讚時官兒試驗田和試驗稻的文章,都是漢中學子親身耕作後有感而發。殿下與臣得在六月間便離了漢中,未能見著田間如何耕作,何不先參考一下這些下過田的學生的文章?”
這些學生都是漢中經濟園外那所職業學校招來的讀書種子。宋時是漢中書院祭酒,他也得了個副祭酒的名份,這一批學生其實也稱得上是他的學生。
不是他自己偏向自己的學生,宋時挑出來的這幾個孩子的文章,的確還算可以……實驗步驟詳細準確,數據豐富,不丟他們老師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