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


    每個穿越者都有一個強國夢, 這個夢想早晚都是要靠重工業完成的。當年鄭太·祖因為戰爭和早逝而未能完成的事業,他這個後來者是一定要接過來的。


    宋時深沉地點了點頭, 又搖了搖頭。


    他是想發展鋼鐵工業, 可不是在這漢中經濟中心裏搞。若在他還沒當官時,他可能早托了老父的關係買礦山、建鐵廠;不過如今他在下已建了個收容數百民壯的經濟園區, 又跟周王這尊大佛做了連襟, 搞起冶鐵業分分鍾就會被人舉報私造兵器, 意圖謀反。


    不說周王已經有兩個將成親的弟弟, 跟哥哥的競爭關係激烈, 就他自己……


    那句“毋以妾為妻”, 就斷了滿宮妃嬪的皇後路呢。


    大家都是拉滿一身仇恨的人, 做事還是低調點為好。雖然他就隻想建機床、搞加工、做機器, 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若真被人舉報上去,到刑部上上下下審查一遍,說不定等還他清白, 經濟園區都已經倒閉了。


    這複雜的背景倒不好跟楊大人交待, 宋時隻輕描淡寫地說:“下官建那經濟園隻為了收容留在本府的災民,多造些能惠好百姓之物,卻不是一定要在經濟園裏建起鋼鐵廠, 萬事都握在自己手裏。”


    他的打算是扶持本府冶鐵、製造技術, 讓本地煉鐵的商家能降低成本,煉出更多更好的鐵石,打造出更便宜、更鋒利耐用的農具,然後由官府做擔保, 分期付款,以平價售予百姓。


    ——包礦給私人開采的話,采出多少鐵,他們府裏還能從中抽1/15的專營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中府城內並無鐵礦分布。本府最適宜開采的富礦、大中型鐵礦都在留壩、略陽等地,不能直接走漢水到南鄭。要把開采出的礦石運到本府來煉鐵煉鋼的,運輸成本太高,不如在礦山下就地冶煉成鋼,甚至打造成他需要的零件,再運回園區組裝。


    宋時一條條剖析利弊,懇切地說:“其實這也是下官私心打算,真正實行起來還有許多難處,到時候還要請大人照拂一二。若能產出好鐵,做出理多惠民器具,將這一地治得富饒,下官與漢中府官民上下必然銘記大人恩澤。”


    楊大人微微頷首:“隻要你漢中真能造出好鋼鐵,此事本官可以替你擔著。甚至往後兵部築兵甲要用鐵的,本官也能替你說話。”


    漢中府就在九邊之內,原先就是兵部采購生熟鐵的地方。若能產出好鋼鐵,勝過山西、蘇州的,兵部采買鐵料時就在漢中府多買些也可以。


    楊榮想起邊城舊守軍並不算結實的披甲,生鏽的槍箭;京裏新將士帶來的、不是很富裕的軍械;還有兵部下轄器械廠日夜開工,一天卻產不出幾條槍的效率,眼中閃動著幾分期盼。


    兵部采買的鋼鐵價格比宋時算的還高,品質卻平平。有時槍管鐵質不好,內中易有砂眼,有的還沒用幾次便要炸膛。若得煉出好鐵,打造出強兵利器,何懼達虜騎兵南下?


    楊榮抬手拍了拍宋時的肩膀,萬千寄語隻在這一拍之間,卻不必說出來。


    他從來到漢中府,所見所聞,足以證明這位宋三元是個務實用心的人。隻看豎在田間的那塊牌子便知,他做事之前都要精心籌備,比得上將軍排兵布陣,文人打文章腹稿,務必全無錯漏了才肯出手,拿出手的東西也定然是遠遠超出人期待的佳品。


    譬如眼前水井,譬如方才那片土裏混的肥料,譬如周王殿下出行時帶的羽毛球……


    該做何事、能做何事,宋時胸中自有規劃,他又何必催促?今日終究還在端午假裏,看過這井水車,也該放他們年輕人享受郊遊踏青之樂了。


    楊大人笑道:“今日難得周王殿下與咱們一同出城,天台山風景殊勝,咱們也挑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遊玩一程。”


    周王自來到漢中府也沒出幾趟城,這趟原本也打算趁機玩玩,聽楊大人這麽說,便欣然道:“楊大人好意,小王豈能不領?端午前確實也是正合適踏青的時節,小王叫人帶了羽毛球和氣球來,待會兒咱們尋個平崗玩一場也好。”


    宋時為了找石英礦、磷礦,在天台山上也逛了不少地方,自然知道哪裏風光最好,含笑應道:“雖然這座天台山不是浙江天台山那樣的天下名勝,可也是3……”


    3a級景區,漢台區政府還和某投資商簽訂合同,要把它打造成5a級景區呢。可惜大鄭朝沒有景區分級,天台山幾百年間是升不到5a了。


    宋時輕咳一聲,說道:“這處天台山是因山頂平坦如台,故名天台。天氣合宜時登上山頂廣覽四方風景,可見群山掩於霧靄中,恍如人間仙境。李白詠浙江天台山的《天台曉望》詩中有‘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鼇沒’一句,此山也可當得起。山中還有飛泉流瀑、嶙峋奇峰、唐宋人建的觀宇僧廟,古人碑刻等景致……


    “有些地方下官親自走過,也有些是來這邊勘探時聽遊人說的,今日難得殿下與巡撫大人有遊興,咱們何不叫人本地人導遊,直上天台?”


    這要是浙江的天台山就好了,他背過導遊詞,可陝西這座他沒背過,又舍不得為了爬山花他後台的晉江幣,隻好雇個本地導遊了。


    不過話說回來,他這個全陪負責旅行團的吃住和路線規劃,到景區再雇個地接陪玩,好像也挺符合流程。


    周王一行和楊大人都無異議,桓淩更不必說,一行人便回到車上,由熟悉道路的差役導遊,往天台山而行。一路上見著道邊有山泉流下來的地方都開辟了良田,滿塘淺水間插著青青禾苗,一派鬱鬱生機。


    周王活了這麽大年紀,還是頭一次見著生在田裏的禾苗,又見農人在田裏拔草,頗覺新鮮,臉貼在窗邊看個不了。


    看著看著,的視野邊緣忽然閃過一道等身高的木牌。他下意識看去,雖然看不清上頭的字跡,但看牌子做得方方正正的,其上字跡換行的習慣,一下子也猜出了來曆。


    他忙拍了拍車窗,喚人去後頭招呼一聲:“那可也是宋先生的試驗田?咱們下去看看吧。”


    後麵的楊大人也看見了那片試驗田,正問宋時提出同樣的要求。


    領導要幹什麽,做下屬的哪有不答應的?何況不等他說話,車隊已經按著周王的吩咐轉向田間了。


    到了地頭,宋時便扶著桓淩的手先行下車,踩著地麵有些泥濘、高低不平,怕他跳下來崴腳,便張開手接他,想讓他跳進自己懷裏。


    桓淩貓在車廂門口,不跳怕傷他自尊,跳又怕自己丟臉,環顧四周一圈,見那些差役硬是搬著矮凳在旁邊圍觀,不曉得避個嫌,隻得一手摸著車廂邊,一手伸過去,口中客氣地說:“宋知府扶我一扶。”


    說著便握住宋時伸在空中的右手,輕身一縱,落到地麵上。


    這稻田是大水漫灌出來的,連田埂間的小路都是軟的,他一落地半個鞋跟埋進土裏,抓著宋時的手晃了晃才穩住身形,把鞋底從泥土裏拔了出來。


    這地麵可不好往下跳,楊大人年紀大了,下來還是用矮凳墊墊腳吧。


    他讓開車門,體貼地安排人給楊大人和周王、兩位長史搬凳子。楊榮踏著矮凳走下來,感受著腳下柔軟泥濘的土地,也不禁想勸他們一句——


    你們雖然年輕,但下車也墊個腳凳不好嗎?還要以手相扶,宋大人那手臂都伸到車邊了,你要扶他還得拉過他的手來,一手扶著車壁側身跳下去,多不方便。


    他感歎這些年輕人一味炫耀身手,不知道給自己尋方便,前頭車裏下來的周王卻已迫不急待地要到近處看稻田,招呼他們一聲:“楊大人,此處又是一片試驗田,咱們且先看看牌子上怎麽寫的。”


    這田裏可不比隻有一人推車車水的大豆田,周圍幾處田裏都有農戶忙活。試驗田裏的農戶更是地主特為宋大人安排的莊稼把勢,見麵便認出宋、桓兩位大人,抓著一把雜草便要上來叩頭。


    宋時連忙擺手:“你慢些兒走,咱們這田裏插禾插得緊密,怕你走不慣,踩著禾苗。”


    那老農連忙放緩腳步,踢著苗間土地走了上來。


    隨著他的步伐,一道道漣漪在水中劃開,似乎還有小魚在他腳邊露頭,搖頭擺尾一陣後又遊回了稻田。


    周王“咦”了一聲,指著禾田道:“這田裏還有魚?怎麽,是溪水裏帶進去的麽?”


    不,是特地在這稻田裏放養的小魚苗。這種水稻稻杆粗壯,經得起魚啄,到割稻時魚也大了,一起撈出來賣了,稻農收入就能高些。這些魚還能吃水裏的螞蝗、孑孓之類,稻田能少生蟲害。


    反正現在還沒製出氮肥來,這片稻田裏施的全是有機肥,頂多底肥裏摻些磷塊岩粉,不怕化肥汙染,養魚又不耽擱施藥,有益無害。


    他從容解釋道:“下官在不同環境、土質的地方都要開辟試驗田,針對土地、糧食品種不同配比不同的肥料和栽植手法。這片稻田所種的是莖杆粗壯的矮種粳稻,可以放魚,換成細杆的就不能兼養魚。不同種水稻栽植和肥料配方不同,而旱田中種的那種大豆又與水稻不同,別處還有種油菜、瓜茄的,又有別的配方……”


    一田一方,就為試出最高產的配比。


    其實稻田才是他準備最多的試驗田,畢竟朝廷收糧都是收水稻,市場上糧價最高的也是水稻,水稻就是他們府裏的命脈。隻要水稻畝產能達到五百斤,漢中府的經濟民生就穩了,甚至可以抽出部分農門專門從事重工業生產。


    這在不懂行的周王聽來,隻覺得肯定是高產,值得高興,而在懂行的人聽來,實在就像天方夜譚一般了。


    漢中雖然是溫暖濕潤的盆地地形,但內陸地方究竟比不了江南、湖廣魚米之鄉,一年平均也就產兩石,也就是三百斤糧,若能產到五百斤……


    楊大人怔怔看著他的臉,企圖從他臉上看出這是真話還是他在做夢,跟車的差役們都忍不住叫了幾聲大人,想問問大人說的是真是假。兩位長史也是有常識的人,連連搖頭,對周王說:“宋大人這話說得也未免太高了,哪有稻子畝產能到五百斤的?有三四百斤就算極高的了。”


    連四百斤的他們也沒親眼見過!


    南方畝產高,那是一年兩熟、三熟之故,卻不是一茬稻就能收到五百斤!


    麵對眾人質疑的目光,宋時不過矜持一笑。桓淩袖手站在農田旁,心中潛湧著驕傲,替他回應眾人:“此事能不能成,不在咱們眼下信或不信,須待秋收再看。若是不成,便是宋大人白折騰一回,擾了百姓耕作,我們兩人願掏出俸祿彌補這些借地做試驗田的人家。可若是成了,三位大人又當如何?”


    若真能成,這豈不是利在蒼生的大計……


    楊大人心潮澎湃,當即應道:“那本官就替宋大人上書禦前,求聖上將大人重調回京城!”


    不,調回京裏就不用了!他好容易才調出來跟桓小師兄一個地方辦公呢!


    宋時氣都來不及喘,急忙攔了他一攔:“大人言重了!我到漢中是聖上安排,咱們做臣子的怎敢左右上意?我們的意思是,到時候請楊大人與兩位長史各做一篇文章,幫我推薦科……下官總結的種田經驗手冊就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當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