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宮相劾最激烈的時刻, 一道首輔親擬的詔書從中樞發下,詔告天下:後位虛懸已久, 六宮事務蕪雜, 宜需德才兼備之人主持。但《孟子》曰“無以妾為妻”,《穀梁傳》雲“毋以妾為妻”, 為聖皇、天下計, 當禮聘身家清白、素有家法的女子為後。
這一道詔下來, 中樞日日堆成山的折子直接少了三成。齊魏兩王身後, 正在戮力彈劾彼此, 意圖將皇妃推上尊位的大臣簡直要瘋了。
可他們再擺出多少條理由自家支持的皇妃堪為皇後, 那句“無以妾為妻”卻是春秋名典, 孟子所訓, 凡天下讀書人都不能不遵。
陛下之前多年不曾想過迎娶新後,他們兩家互相攻訐這麽久,也隻是在兩位皇妃之間爭人選, 怎麽忽然有了這道旨?
是聖上忽有所思, 還是有人提醒?
兩家在前朝後宮都有勢力,倒推之下果然飛快地探聽出原因——
兩天前,午朝後, 宮中下傳中旨召宋時奏對, 問的是他與桓淩被彈劾一事。他去之前朝中還好好兒地議著扶正皇妃,去之後便是閣老擬詔,要禮聘新後,不是他還能是誰?
三輔李勉當初親眼見過那道彈章, 知道宋時是什麽脾氣。理清前後,不免將本部左侍郎、商家這一代主事的商進叫來埋怨一番:“你們彈劾王家就罷了,怎麽拖無關的人下水?他是三元及第,次輔門生,今上看重的才子,何等傲氣……你們是不知道他被彈劾之後是怎麽辯罪的!”
他被彈劾了,連一句“臣有罪”也不肯說,將幾本彈章生生駁了個體無完膚!
要不是他抗辯得如此硬氣,聖上也不會覺得他清白委屈,召他進宮奏對。若不進宮,哪得讓他說出“無以妾為妻”這種話?
時也,運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李勉前半生都以周王為正統,後來侄孫女被選中為魏王妃,他才動了幾分支持齊王的念頭。但畢竟魏王年紀尚小,如今立長有周王,立嫡……如今容妃注定難再扶正為後,魏王勝算不大。
他的侄孫便嫁做王妃亦不算差,不值得便卷入這等無勝算的爭奪。
眼前這群豎子也不足與謀。
李閣老有些心灰意冷,歎道:“罷了,此事不可為。與其想著如何扶持後妃,不如再挑家中佳子弟……”萬一能中選,事還有可為;若中不了選,也就隻能這樣了。
他揮了揮手,叫商進離開公廨,準備應對禮聘皇後一事。
商侍郎也深覺悔恨——怎麽就以為桓淩不在京,就能順勢彈劾他一本,再折周王一道羽翼?怎麽就以為這宋編修是個高情逸致,不沾世俗的才子名士,輕易就能彈劾下去?
還不如早彈劾桓淩,當初馬尚書使人彈劾桓家祖孫,都沒鬧出這樣大的亂子!
不,不對!
當初這位宋三元就直接在朝上承認桓淩愛慕自己,替桓家祖孫解了圍。如今也是一般地到聖前分辯,也一般地解了桓氏之危……
這一回是他們看錯人了。立後之事回頭再議,還是把這回彈劾他們的事收拾幹淨,不行就推到魏國公身上,以免叫人翻出舊帳,得罪了這位聖寵無限的宋三元。
然而商家還容易另尋新人,德妃卻才剛將最好的侄女挑給兒子做王妃,再上哪裏尋個佳人做皇後?況且就真另有個好侄女,也不能送入宮。本朝以來雖有姑侄同做後妃的,卻絕沒有姐妹分嫁皇上與太子的!
可若不從家中選,遠親外人做了皇後,壓她這個生下皇次子,主理六宮事務多年的德妃一頭,她又如何忍得下?
德妃心中恨極,她家中做主的侄兒,魏國公世子自也深深銜恨:“咱們家待那宋時一片好意,齊王殿下不惜親自折節下交,又叫阿羅他們到桓家意圖結納他。他卻不識好歹,硬說齊王隻是個遊俠兒,又裝作不在桓家住著……這分明是瞧不起咱們王家!”
滿朝上下,誰不知道他跟姓桓的做夫妻了?外頭野書攤子上都有酸文話本賣了,隨便抄幾個攤子都能收來一堆。
他還有臉到禦前喊冤!還壞了他們推德妃娘娘入主東宮的大計!
這仇定是不死不休。
他們勳貴不會引什麽孔子、孟子壞人前程,但要敗壞一個文人的名聲還不容易?他立刻命人去喚自己門下收買的禦史來,依他的意思再寫一封折子彈劾宋時。
在朝大臣斷袖不是不犯法麽?就彈劾他個法條不能恕的——他曾與周王妃定親,如今周王不在京,這兩人便要近水樓台,破鏡重圓!
隻是這場彈劾也要講究部署方略。
宋桓二人是在朝上承認過斷袖的,直接交章彈劾也不為過;但他與桓王妃之前不曾有過幹係,須得先在彈劾桓宋二人的普通彈章中提及他曾與桓王妃有婚約,在朝堂大臣心中留下個印記,才好慢慢往二人私情上引導。
心腹接了鈞命匆匆而去,尋到自家用熟的一名禦史府上,請他再依世子的書信寫一篇彈章。
然而那位禦史看了魏國公世子的書信,卻搖了搖頭道:“此事不成,閣下還是去回複世子,如今這樣的彈章,都察院中怕是寫不得了。”
怎會如此?
他們禦史言官的本份就是彈劾人,哪所彈劾錯了也不用擔後果。這些禦史每到大計之年,多的是從外頭撿張投帖就上本彈劾的,什麽學士包占樂婦、尚書私通侄女、親王衣冠違製……
這些人他們都彈劾得,宋時怎麽彈劾不得?再說前些日子他們彈劾宋桓二人還少麽?之前彈劾得,如今就彈劾不得了?
心腹回來奏報此事,王世子猶有些不了相信,追問道:“你可問出原因了?是他貪心不足,想多索要些好處,還是如今聖上護那宋時護得緊,有什麽不彈劾的緣故?”
那心腹道:“倒不是這些,而是那位宋三元告了禦狀,如今兩位總憲正在整頓院中不論實證彈劾人的風氣,凡以私情而不以公事彈劾朝臣的,都須先查實證。”
此事雖未明發詔旨,然而聖上既肯偏心宋時,又拿出桓淩往日那些細細附上線索、證據的劾章給左右都禦史看,他們自然要體貼聖意,改改都察院的風氣。
且不光是兩位總憲的整頓,他們這些彈劾了宋桓私情的,還要應付宋時辯罪折子中的反劾:
原本敗壞倫常、風氣雲雲,都不過是朝堂攻訐中常用的詞句,別人被彈劾也都是忍氣吞聲,自行謝罪罷了。這個宋三元偏摳著自眼兒將他們扣的罪名一一辯白,再反扣個他們貶低當今清明治世、損傷聖德的大帽子上來,倒將他們這些彈劾的人罵得灰頭土臉。
他如今還要上本請罪,是有心也無力再彈劾他了。
那隨從將禦史的難處說了,王世子聽得簡直倒吸一口冷氣:“難不成就告不倒他了?那麽些禦史還罵不過一個翰林?”
若禦史不能用,用別人卻不方便。
唯有禦史才能風聞奏事,彈劾錯了也不擔責,若換其他官員,則必須有實據才能上本,不然這麽重的罪責若定不死,反坐此罪,至少要交待進去一條人命。
須得讓宋時有機會遇到周王妃……或者從桓氏在京子弟下手。
隻要宋時與他家有來往,往後凡有傳遞至宮中之物,都可以扯上關係。有德妃娘娘在宮中安排……不,若等皇上立了新後,德妃娘娘在宮中隻怕也不要失勢,當務之急還是得從姻親之間挑選淑女,以備選秀。
反正那宋時就在京中,往後還可慢慢安排。
他暫且扔下此事,回後宅與母親、妻子梳理起了姻親故舊家中剛從宮中放歸的女眷,備著再度選秀。然而等到他家挑撿出可靠的人物,分出心思來對付宋時,才打聽得他職位有變,被聖上發付陝西,做了漢中知府。
王世子對著遞上消息的屬下深深沉默著。
漢中有個周王、還有個周王妃長兄、宋時的情郎在,自己那主意還未動手就注定打不成了。偏生如今出關這一路剛換上他們王家的人。若換了別的地方,叫他路上出些事,他也能撇得幹幹淨淨,可若這三元及第的才子名士在自家地盤上出了事,他們王家難免要吃些掛落……
他究竟是個什麽邪運氣,捅了天之後竟能幹幹淨淨一走了之,還跟小情人雙宿雙飛去了?
=====================
宋時這趟出京,憑的自然不是運氣,而是上意。
那場禦前奏對之後,宮中便傳下旨意,讓他改任陝西漢中知府。
六品編修出京,才升了兩階,其實是有些委屈了他這位清貴的中樞儲相。但他被人彈劾之後反劾都察院,又將兩位有機會登上後位的皇妃徹底拉下馬,在朝中得罪人無數,聖上這般安排,其實是為了保全他。
反正他在翰林院鍍過一層金,身份清貴,在外頭避避風頭、養養望,再回朝仍是個必得重用的士林泰鬥。
他跟父母兄嫂解釋良久,頗為樂觀地說:“我這一去,就在周王、桓兄的庇護下,當地還有擅長用兵的兵部右侍楊大人巡撫,比在京裏還安穩的多。將來若嫌陝西不好,大不了請個病假回京,從此常在家中陪著爹娘,也省得像做翰林時那樣天天早出晚歸。”
他爹紅著眼眶,一麵抽鼻子一麵罵他:“你在聖上麵前多什麽話!讓你說你就說,那嘴不是長在你臉上的?你不會說幾句好聽的?好好的翰林不做,做個知府,都是你自找的!”
宋時悄悄磨到他娘懷裏,低聲說:“漢中是個好地方,又安穩又富庶,達虜闖不進來,爹娘別擔心,聖上這是刻意關照呢。”
大哥、二哥這回卻沒跟著父親罵他,難得地替他說了許多好話,還勸他安心做官,不必惦念家裏人。
宋時簡直有些受寵若驚。
大哥寬縱他也就罷了,二哥怎麽也不罵了?難不成他為二哥送禮跑官的事打動了哥哥,讓他再舍不得罵他了?
二哥翻了個白眼,抬手朝他頭上呼了一把,落到額頭卻變成了輕揉:“你桓三哥得先陪著周王殿下在漢中落腳吧?你能去那邊也好,你們小夫妻守在一塊兒,就不用似這些日子在家裏般,成日家神思恍惚,望空思人了。”
我不是,我沒有!我以事業為重,沒有那麽戀愛腦!
宋時臉騰地燒了起來,梗著脖子就要反駁,他娘落在他身上的手卻緊了緊,重重地說:“知府也好。時官兒就比你爹有出息,你爹當初才隻外放個知縣呢。”
這一道詔下來, 中樞日日堆成山的折子直接少了三成。齊魏兩王身後, 正在戮力彈劾彼此, 意圖將皇妃推上尊位的大臣簡直要瘋了。
可他們再擺出多少條理由自家支持的皇妃堪為皇後, 那句“無以妾為妻”卻是春秋名典, 孟子所訓, 凡天下讀書人都不能不遵。
陛下之前多年不曾想過迎娶新後,他們兩家互相攻訐這麽久,也隻是在兩位皇妃之間爭人選, 怎麽忽然有了這道旨?
是聖上忽有所思, 還是有人提醒?
兩家在前朝後宮都有勢力,倒推之下果然飛快地探聽出原因——
兩天前,午朝後, 宮中下傳中旨召宋時奏對, 問的是他與桓淩被彈劾一事。他去之前朝中還好好兒地議著扶正皇妃,去之後便是閣老擬詔,要禮聘新後,不是他還能是誰?
三輔李勉當初親眼見過那道彈章, 知道宋時是什麽脾氣。理清前後,不免將本部左侍郎、商家這一代主事的商進叫來埋怨一番:“你們彈劾王家就罷了,怎麽拖無關的人下水?他是三元及第,次輔門生,今上看重的才子,何等傲氣……你們是不知道他被彈劾之後是怎麽辯罪的!”
他被彈劾了,連一句“臣有罪”也不肯說,將幾本彈章生生駁了個體無完膚!
要不是他抗辯得如此硬氣,聖上也不會覺得他清白委屈,召他進宮奏對。若不進宮,哪得讓他說出“無以妾為妻”這種話?
時也,運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李勉前半生都以周王為正統,後來侄孫女被選中為魏王妃,他才動了幾分支持齊王的念頭。但畢竟魏王年紀尚小,如今立長有周王,立嫡……如今容妃注定難再扶正為後,魏王勝算不大。
他的侄孫便嫁做王妃亦不算差,不值得便卷入這等無勝算的爭奪。
眼前這群豎子也不足與謀。
李閣老有些心灰意冷,歎道:“罷了,此事不可為。與其想著如何扶持後妃,不如再挑家中佳子弟……”萬一能中選,事還有可為;若中不了選,也就隻能這樣了。
他揮了揮手,叫商進離開公廨,準備應對禮聘皇後一事。
商侍郎也深覺悔恨——怎麽就以為桓淩不在京,就能順勢彈劾他一本,再折周王一道羽翼?怎麽就以為這宋編修是個高情逸致,不沾世俗的才子名士,輕易就能彈劾下去?
還不如早彈劾桓淩,當初馬尚書使人彈劾桓家祖孫,都沒鬧出這樣大的亂子!
不,不對!
當初這位宋三元就直接在朝上承認桓淩愛慕自己,替桓家祖孫解了圍。如今也是一般地到聖前分辯,也一般地解了桓氏之危……
這一回是他們看錯人了。立後之事回頭再議,還是把這回彈劾他們的事收拾幹淨,不行就推到魏國公身上,以免叫人翻出舊帳,得罪了這位聖寵無限的宋三元。
然而商家還容易另尋新人,德妃卻才剛將最好的侄女挑給兒子做王妃,再上哪裏尋個佳人做皇後?況且就真另有個好侄女,也不能送入宮。本朝以來雖有姑侄同做後妃的,卻絕沒有姐妹分嫁皇上與太子的!
可若不從家中選,遠親外人做了皇後,壓她這個生下皇次子,主理六宮事務多年的德妃一頭,她又如何忍得下?
德妃心中恨極,她家中做主的侄兒,魏國公世子自也深深銜恨:“咱們家待那宋時一片好意,齊王殿下不惜親自折節下交,又叫阿羅他們到桓家意圖結納他。他卻不識好歹,硬說齊王隻是個遊俠兒,又裝作不在桓家住著……這分明是瞧不起咱們王家!”
滿朝上下,誰不知道他跟姓桓的做夫妻了?外頭野書攤子上都有酸文話本賣了,隨便抄幾個攤子都能收來一堆。
他還有臉到禦前喊冤!還壞了他們推德妃娘娘入主東宮的大計!
這仇定是不死不休。
他們勳貴不會引什麽孔子、孟子壞人前程,但要敗壞一個文人的名聲還不容易?他立刻命人去喚自己門下收買的禦史來,依他的意思再寫一封折子彈劾宋時。
在朝大臣斷袖不是不犯法麽?就彈劾他個法條不能恕的——他曾與周王妃定親,如今周王不在京,這兩人便要近水樓台,破鏡重圓!
隻是這場彈劾也要講究部署方略。
宋桓二人是在朝上承認過斷袖的,直接交章彈劾也不為過;但他與桓王妃之前不曾有過幹係,須得先在彈劾桓宋二人的普通彈章中提及他曾與桓王妃有婚約,在朝堂大臣心中留下個印記,才好慢慢往二人私情上引導。
心腹接了鈞命匆匆而去,尋到自家用熟的一名禦史府上,請他再依世子的書信寫一篇彈章。
然而那位禦史看了魏國公世子的書信,卻搖了搖頭道:“此事不成,閣下還是去回複世子,如今這樣的彈章,都察院中怕是寫不得了。”
怎會如此?
他們禦史言官的本份就是彈劾人,哪所彈劾錯了也不用擔後果。這些禦史每到大計之年,多的是從外頭撿張投帖就上本彈劾的,什麽學士包占樂婦、尚書私通侄女、親王衣冠違製……
這些人他們都彈劾得,宋時怎麽彈劾不得?再說前些日子他們彈劾宋桓二人還少麽?之前彈劾得,如今就彈劾不得了?
心腹回來奏報此事,王世子猶有些不了相信,追問道:“你可問出原因了?是他貪心不足,想多索要些好處,還是如今聖上護那宋時護得緊,有什麽不彈劾的緣故?”
那心腹道:“倒不是這些,而是那位宋三元告了禦狀,如今兩位總憲正在整頓院中不論實證彈劾人的風氣,凡以私情而不以公事彈劾朝臣的,都須先查實證。”
此事雖未明發詔旨,然而聖上既肯偏心宋時,又拿出桓淩往日那些細細附上線索、證據的劾章給左右都禦史看,他們自然要體貼聖意,改改都察院的風氣。
且不光是兩位總憲的整頓,他們這些彈劾了宋桓私情的,還要應付宋時辯罪折子中的反劾:
原本敗壞倫常、風氣雲雲,都不過是朝堂攻訐中常用的詞句,別人被彈劾也都是忍氣吞聲,自行謝罪罷了。這個宋三元偏摳著自眼兒將他們扣的罪名一一辯白,再反扣個他們貶低當今清明治世、損傷聖德的大帽子上來,倒將他們這些彈劾的人罵得灰頭土臉。
他如今還要上本請罪,是有心也無力再彈劾他了。
那隨從將禦史的難處說了,王世子聽得簡直倒吸一口冷氣:“難不成就告不倒他了?那麽些禦史還罵不過一個翰林?”
若禦史不能用,用別人卻不方便。
唯有禦史才能風聞奏事,彈劾錯了也不擔責,若換其他官員,則必須有實據才能上本,不然這麽重的罪責若定不死,反坐此罪,至少要交待進去一條人命。
須得讓宋時有機會遇到周王妃……或者從桓氏在京子弟下手。
隻要宋時與他家有來往,往後凡有傳遞至宮中之物,都可以扯上關係。有德妃娘娘在宮中安排……不,若等皇上立了新後,德妃娘娘在宮中隻怕也不要失勢,當務之急還是得從姻親之間挑選淑女,以備選秀。
反正那宋時就在京中,往後還可慢慢安排。
他暫且扔下此事,回後宅與母親、妻子梳理起了姻親故舊家中剛從宮中放歸的女眷,備著再度選秀。然而等到他家挑撿出可靠的人物,分出心思來對付宋時,才打聽得他職位有變,被聖上發付陝西,做了漢中知府。
王世子對著遞上消息的屬下深深沉默著。
漢中有個周王、還有個周王妃長兄、宋時的情郎在,自己那主意還未動手就注定打不成了。偏生如今出關這一路剛換上他們王家的人。若換了別的地方,叫他路上出些事,他也能撇得幹幹淨淨,可若這三元及第的才子名士在自家地盤上出了事,他們王家難免要吃些掛落……
他究竟是個什麽邪運氣,捅了天之後竟能幹幹淨淨一走了之,還跟小情人雙宿雙飛去了?
=====================
宋時這趟出京,憑的自然不是運氣,而是上意。
那場禦前奏對之後,宮中便傳下旨意,讓他改任陝西漢中知府。
六品編修出京,才升了兩階,其實是有些委屈了他這位清貴的中樞儲相。但他被人彈劾之後反劾都察院,又將兩位有機會登上後位的皇妃徹底拉下馬,在朝中得罪人無數,聖上這般安排,其實是為了保全他。
反正他在翰林院鍍過一層金,身份清貴,在外頭避避風頭、養養望,再回朝仍是個必得重用的士林泰鬥。
他跟父母兄嫂解釋良久,頗為樂觀地說:“我這一去,就在周王、桓兄的庇護下,當地還有擅長用兵的兵部右侍楊大人巡撫,比在京裏還安穩的多。將來若嫌陝西不好,大不了請個病假回京,從此常在家中陪著爹娘,也省得像做翰林時那樣天天早出晚歸。”
他爹紅著眼眶,一麵抽鼻子一麵罵他:“你在聖上麵前多什麽話!讓你說你就說,那嘴不是長在你臉上的?你不會說幾句好聽的?好好的翰林不做,做個知府,都是你自找的!”
宋時悄悄磨到他娘懷裏,低聲說:“漢中是個好地方,又安穩又富庶,達虜闖不進來,爹娘別擔心,聖上這是刻意關照呢。”
大哥、二哥這回卻沒跟著父親罵他,難得地替他說了許多好話,還勸他安心做官,不必惦念家裏人。
宋時簡直有些受寵若驚。
大哥寬縱他也就罷了,二哥怎麽也不罵了?難不成他為二哥送禮跑官的事打動了哥哥,讓他再舍不得罵他了?
二哥翻了個白眼,抬手朝他頭上呼了一把,落到額頭卻變成了輕揉:“你桓三哥得先陪著周王殿下在漢中落腳吧?你能去那邊也好,你們小夫妻守在一塊兒,就不用似這些日子在家裏般,成日家神思恍惚,望空思人了。”
我不是,我沒有!我以事業為重,沒有那麽戀愛腦!
宋時臉騰地燒了起來,梗著脖子就要反駁,他娘落在他身上的手卻緊了緊,重重地說:“知府也好。時官兒就比你爹有出息,你爹當初才隻外放個知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