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二月, 會試就已經在眼前了。


    早上桓淩匆匆騎馬去都察院點卯,宋家三兄弟便留在家裏研究兩位考官的喜好:


    張次輔恰是研究春秋的大家, 著過一套《春秋指略》。宋家兩位兄長自幼隨父治經, 學的是比較大眾的《詩經》,投不著他所好, 宋時卻可以從這裏下手, 依著他的理論把經義題作好些。


    雖說這些年都是三場重首場, 首場重首義, 可後麵的題也不是白做的。聽桓房師的經驗, 連二三場考得特別好的, 都能靠綜合成績壓過隻有頭一場考的好的, 那他把這頭一場的後幾題做好了, 想必也能在主考官心裏留個好印象。


    那本《春秋指略》他拿走了,宋大哥和二哥專心研究起了主考、副考的行文偏向。張次輔行文平和溫雅,曾學士則文采奔逸, 氣勢豪邁, 他們兄弟學不得副考,倒可以再收斂收斂文風,向著主考喜歡的風格靠攏。


    宋曉是曾考過一科會試的, 多少有些經驗, 一麵看著張大人的文章,一麵又提醒弟弟們:“雖然是要投主考之好,卻也得以寫好文章為主,別做成個邯鄲學步, 最後連自己的文章也寫不出來了。”


    宋昀滿麵嚴肅地受了教,轉過頭便教訓小弟:“時官兒聽見大哥說的了麽?你二哥今年也就是進貢院觀場,學不學考官倒無所謂,你卻要小心——你的本經是學的桓家的家傳學問,萬一張次輔也跟桓家有什麽嫌隙,看你的文章說不定就不入眼呢。”


    自從桓侍郎跟他們家退了婚,又憑著個孫女兒當了四輔,他對朝廷高官的崇敬就褪了不少。既然閣老都能有獻孫求官的,肯定也跟平常人一樣有喜有惡,那桓老兒這樣的人品,次輔說不定心裏也討厭他呢?


    他們時官兒好好的人,已叫桓家坑了一回,要是會試再為他家的恩怨被刷下來,那也忒冤了。


    宋時不無得意地答道:“兩位兄長放心,我現在研究春秋也算雜采眾家之長,不光是學桓先生教的那些。不是小弟自誇,當今世上論起春秋學來,實難找到比我見識更廣博的人……”


    嗬嗬,他可是看過元、明、清三代《春秋》名家專著的人,就是再來個穿越者也幹不過他!


    他得瑟的眉毛都挑起來了,二哥忍不住一巴掌糊到他腦袋上,笑罵:“哪有人這麽誇自己的!這是沒人聽見,你那師兄要是聽見了,豈不得說咱們宋家的人臉皮厚?要誇也得等我跟大哥誇你才像樣!”


    大哥輕咳一聲,給倆弟弟一人扔了本書,叫他們靜心複習去。


    宋時手裏拿著本《春秋指略》,腦子卻還沒落回學業上,總想告訴大哥二哥一聲:要是小桓老師在眼前,估計都用不到他哥哥們誇他,更不用自誇,桓師兄就能把誇人的活兒都包辦了。


    他翻來倒去地想了一陣子,忽然意識到自己的思路有點危險,連忙清了清腦子,問大哥道:“咱爹到去年年底正好三年考滿,不知吏部有什麽消息沒有?”


    宋曉笑道:“昨日光顧著你回來高興,倒忘了告訴你這個。我去跟吏部相熟的陳員外打聽過,說是爹這回定要升遷了,有可能轉調到哪個府裏做經曆,也有可能調回京裏,現在還沒定下,還得等吏部推升的結果出來。”


    宋時激動地替吏部參謀起來:“調回京裏好!京裏離著咱們老家近,以後逢年過節還能回家看一眼——便是不回家,娘和嫂子、侄兒們也能過來看看他老人家。若不回京最好就到蘇杭一帶,風光又好又養人,又淨出時興衣飾。娘不是有些肺氣弱?咱們一家子跟著搬過去,在南方溫溫和和的地方養著,也不容易咳嗽……”


    宋大哥笑著說:“爹一個身子,也不能占兩地的官職啊。家裏都覺著爹年紀大了,能調回京自是最好,文選司那邊也都給足銀子打點了,剩下的就聽天由命吧。要全家去江南,就要指望你考中個進士,外放到吳中、武林、華亭那等大縣做父母,咱們一家子享享你的福。”


    宋時看了看手裏的書,壯誌淩雲地說:“今科我必定考個二甲,二甲分的都是大縣,比三甲的出路好!”


    他前麵有了奔頭,讀書的精神倒長了,埋頭研究了一下午《春秋指略》,梳理出了這位張次輔的理念——他倒是和時人治經的觀念不同,並不把《春秋》看作一部“褒貶之書”,而將其看作克己複禮之書。


    他並不執著於“一字褒貶”,而是以為其臧否之意應當依據句中史實,並非有個用爵位、官職或名、字稱呼就一定代表了史官對其人褒貶的不易之規條。分析到書中一些脫漏字、讀起來不易理解之處時,也不以為是孔子故意記史家筆誤以顯矜慎,而是直指孔子治經時不會給後人留下“斷爛經書”,這些應當是後世流傳間遺漏了。


    當年王安石貶《春秋》,將《春秋經》剔出科考之列,還諷刺其為“斷爛朝報”,這位老大人就直接拿來嘲諷那些覺得《春秋》中錯誤是孔子故意留著不改的說法,夠剛的啊。


    宋時直接笑出聲來,還招來二哥一問:“好好兒地看著書,笑什麽呢?又想誰了?”


    咳,他穿過來這麽多年,連郭德綱長什麽樣兒都不記得了,還能想誰想笑了呢。


    宋時心裏感概著光陰易過,還要給哥哥們來個官方解釋:“我剛看完主考張次輔這本《春秋》,見其題中之意是將經傳皆作史書看,不苛求一名一字的詞意褒貶,與我所學正自相合,這回考試應該容易作出他喜歡的文章,故而笑了一聲。”


    他哥哥當年看過他捎回家的功課,分明記著桓家教的是“一字褒貶”“字字安排”的說法,而今日宋時又說他治經之法略近於張次輔……


    小弟定然不會說謊,難道是桓淩在福建教他的?


    桓淩再回這座院子裏,宋家兄弟二人待他的態度又客氣了幾分,甚至還讓弟弟親自給師兄兼房師倒茶斟酒。


    桓淩受寵次數漸多,倒是不大驚了,卻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兄長們莫不是白天帶著時官兒出門,遇見可喜之事了?”


    出門是沒工夫出門的,這不是看你教我們弟弟教的好,答謝一下麽。宋二哥直率地說:“今天時官兒看了看書,說是這位次輔之說正與桓賢弟你教的相合,他這回不管能不能考好,我們都得先謝你這些年用心教他。”


    桓淩微微皺眉,連酒都不飲了,先跟兩位兄長澄清事實:“這些年我們在福建研習經籍時,不是我教師弟什麽,是他教我的更多!”


    譬如以文字訓詁與物名考證法證明經書原義,譬如做春秋年表以勘經傳正誤,譬如天理人欲之辨的新解釋……


    宋家兄弟當麵見識到了宋時之前想說而沒說出口的那句話。桓淩誇起他來,竟比他的親兄長更用心、更誠摯、更滔滔不絕,聽得兩個做哥哥的都有些自愧不如,無意間也忽視了他失口叫出的一兩聲“時官兒”。


    這個桓淩跟他弟弟從小同吃同住,兩人間的跟桓家那些人畢竟不同,他們倒不好為了他家人之惡太過遷怒了。


    要不父親在福建那邊遇著他不久就忘了退婚之事,又把他當好人了呢。


    宋氏兄弟把幼弟托付給桓老師,自家兄弟在西間點燈複習,一麵議論著自家的事,一麵議論著桓家的事。而過廳對麵的暖閣裏,桓老師也在指著他們教訓宋時:“兩位兄長如今是把中試的希望都押在你身上了,你為了他們也得在屋裏苦學幾日,別急著出門會友。等考試成績出來,再要去哪裏不成?就是你想去射弓□□社、齊雲社等地玩,我也陪你去。”


    宋時通情達理地說:“師兄放心,哪怕是到殿試之前都不出門我也忍得。”


    他雖然是個解元,可解元也不是免死金牌,當初唐伯虎還是解元呢,不是也卷入科場作弊案被剝奪功名了麽?


    他一個北直隸人考了福建舉子本就招搖,又是當今皇長子妃的前未婚夫,身上的仇恨肯定又多又瓷實,出門隨便說句話就是給人遞把柄啊!所以他也根本沒想過出去惹事,平常宅家複習,隻要考試那三天每天兩點一線、早出晚歸,低調地忍過這段日子就好。


    這就是人紅的代價啊!


    他的好心態保持到了二月初九考試當天,拿到卷子之後,頓時又上了個台階——第一道四書題是中庸第一章“喜怒哀樂之未發”。


    他主持講學會時,正好有學生問過如何在“喜怒哀樂之未發”時察自己心中生出的人欲,以持敬修心,克守天理。大會之後,他就把會上學生不懂得多的題目都拿去做了模擬題,師兄還幫他修改潤色過。


    這回考試開門就撞題,不光是能省許多寫文的功夫,更是個難得的開門紅,預示他接下來的題目都能順順利利地寫好!


    宋時滿心自信,翻開第二道題,卻是《論語》中出名到後世人人皆知的“非禮勿視”四句。這四句講的是“克己複禮”之意。禮即理也,深究其本質又是天理人欲之辨,這道題的頭緒已經出來了,也一樣好寫。


    而第三題則是孟子·盡心下的“由孔子而來”一節,是孟子人憂心聖道難以傳承的感歎。這篇倒不用答心性、修身之類玄遠的內容,就循著孟子繼承先聖道統的精神,自己也拿出些誌氣,寫寫他們這些讀書人該如何用心求知,承前啟後,傳承儒家道統。


    這三道題在他看來都不甚難,五經題反而要斟酌一下如何投考官的喜好,耗費的時間更長。他索性先不多往後看,趁著清早腦力最好的時候把第三題寫出來——


    這也是答卷的一個小技巧。他第一題可以謄寫精修的舊文,可以壓到最後寫;他第二題要融入的理學思路也早理清楚了,隻要組織組織語言就是一篇順暢的文章,不至於比鄉試時差。而第三題則是相對較生的一道題,須得趁早上大腦最清醒的時間答了,此時思路開闊,更易得佳作。


    他提筆蘸飽蘸濃墨,寫下了與硬筆書法全然相反的、厚重端莊的嚴體字:“大賢任聖道,而深有感於繼統之人焉!”


    孟子不必憂心,以後他宋子就是走上大賢道路的繼統之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當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