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她進來。”
侍衛出來, 幫著撩開珠簾, 程平走進去, 陸允明正在伏案寫奏表。
“你且坐,我一會兒就好。”
如過去一樣,程平在窗邊榻上正坐等他。
陸允明住的還是他上次來汴州時住的館驛, 還是那間房。這些天忙著威懾安撫宣武軍,慰勞武寧昭義兩軍,並發安民告示、救濟死傷等, 如今都進入了尾聲,陸允明終於把近來思考的對宣武軍的處理建議寫成奏表。
“劉三郎還好吧?”陸允明擱下筆。
“還好。”
下午, 程平去送了劉恭一程。老劉都督業已過了頭七,曾經權傾汴州的劉家如今已經風流雲散。因為劉椿的舊時功績, 還有程平為劉恭作證, 也為了安撫宣武軍,朝廷對劉家的處理相當寬大,劉良之罪隻在其身, 並未連累其他人。
今天,劉恭帶著兩位寡嫂並侄兒侄女們扶父親靈柩回原籍去。陸允明身份太高,不好動,謝刺史也沒去, 去送行的主要是宣武軍中一些中下級官員, 程平算是代表汴州州府, 是送行人中身份最高的。
劉恭瘦了很多, 麵部頗有點棱角分明的意思, 兩眼卻還有神,再配著青胡茬兒,與程平認識的那個汴河冰上玩雪橇的青年混不似一人。
離別總是讓人傷感,程平拍拍他的肩膀,“保重。”
劉恭點點頭,從袖子裏拿出幾頁紙,“你或許用得著。”
程平接過來,打開看,是改進的曲轅犁和筒車的圖紙。
若他不是出生在這樣的軍政家庭,或許也能跟小胖子季元春似的,考個明算,在太學當個博士之類,閑著沒事鼓搗個發明……
陸允明知道劉三郎與程平有交情,不然他示警不會選程平。送朋友遠行總是傷感事,更何況是這種情景。陸允明點點頭,換了話題:“這幾日幫著謝刺史處理州府事宜,還好吧?”
“甚好。”程平不是愛叫苦抱怨的性子,其實這幾日頗不舒服,原來相處融洽的同僚,突然都外道起來。不過想來也能理解,程平可是跟著攻打汴州的武寧軍一起來的。汴州軍政一向和睦,劉良叛亂,大家受了連累,但如今他身死罪消,對他的抱怨也就少了,反倒看程平這“既得利益者”不順眼起來——他從來與我們汴州就不是一條心!
倒是謝刺史對程平依舊是舊時模樣,不因她是陸相麵前的紅人而恭維,也不因之前的矛盾而排斥,完全是對一個倚重的下屬的樣子。
如今汴州軍政兩條線都在謝刺史這裏,明眼人都能看出,以後謝刺史恐怕是汴州第一人了。
經過這幾年曆練,程平耐心是有的,隻幹自己該幹的活兒,對同僚們恭敬而疏遠的樣子選擇視而不見。
一個“還好”一個“甚好”,陸允明看程平,笑一下,看來還沒從送別的離愁別緒中出來呢。她啊,太心軟!陸允明卻不縱容她,徑自說起正事:“你怎麽看日後汴河漕運布防和宣武軍整頓?”
程平的腦子立刻跟著拐到正事上。
“目前宣武軍隻有謝刺史能收拾,待情況穩定後,以謝公功績,想來進朝拜相也是可能的。”程平道。
這也正是陸允明向皇帝建議的,放謝亭這樣一個人在汴州獨掌軍政,是真的讓人不放心啊。
“運河沿線設兵鎮當以多,不以重,汴州宣武軍可一分為二,其他諸地亦類似……”唐代初期地方政權是府縣兩級製,道隻是虛設,恐怕就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地方區劃小了,想積累下與中央對抗的實力就要難一些——同樣,漢武帝削藩的“推恩令”也是一樣的想法。
陸允明點頭,前次去江南治水之前就曾與皇帝就這件事討論過兩次,不然河雖通,漕運卻通不了。
陸允明實在喜歡和程平議政,她聰明,卻不耍小聰明,謹慎,卻不拘泥,總帶著點超脫時代、縱觀曆史的氣度。
仆役進來問是不是可以上暮食了。
陸允明點頭,又對程平道:“在這裏隨意用些吧。”
程平無可無不可地點頭,反正倆人在一起吃飯吃得次數都數不過來了。
陸允明順勢與她說起藩鎮事來。
這次汴州劉良反,好幾個藩鎮蠢蠢欲動,兵強馬壯的藩鎮們真是國家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唐代藩鎮問題實在複雜,程平知道陸允明是鷹派,卻終究勸他兩句:“藩鎮做大,與節度使們久任,養得心大了有關,與府兵製廢止亦有關……”
因為土地兼並,府兵製被破壞,如今各藩鎮都是募兵。兵都是職業兵,與那些府兵“戰時為兵,休戰為農”不一樣,這些募兵沒有退路,而且募兵裏成分很雜,頗有一些兵痞,有時候不是節度使想反,是“兵逼將反”,比如德宗時涇原兵變就是典型的例子。
程平說著說著就說多了:“這藩鎮割據就譬如身體內生的惡瘤,之所以生惡瘤,是身體調節出了問題,針石刀火若隻割這壞了的一部分,難免割而複發,還是要調飲食,少怨怒,多動行,節欲望,順察天時,調節陰陽,然後再用湯劑,才是正道。”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到處滅火打藩鎮,這真不是常法,還是得從朝廷整體政策著手。
程平接著分析:“朝廷的‘飲食’就是財政,‘情緒’就是吏治……”
程平的話讓陸允明想起先帝末年的“元和改革”來。當時主持改革的是吏部尚書李義山,鄧黨中僅次於鄧相的人物,其主張與程平差不多。李公通敏廉勤,然到底以一己之力難撼大樹,最後累死於任上,改革也不了了之。
當時的陸允明覺得李義山太也溫吞,如今過了十載,陸允明對他卻變成了佩服,雖屬不同陣營,政見也不同,但李公一腔孤勇,就如《列子》中一點點挖山的愚公,讓人動容。
陸允明看著程平年輕的臉,不知她的宦途前程是什麽樣的。
兩人就著朝政,吃完了暮食,仆役捧上茶來。
隔著打開的窗戶,程平看外麵滿天繁星,突然笑道:“今日是七月七呢。”
陸允明大男人,滿心的家國天下,沒母沒妻沒女,多少年沒過過七夕了。
本朝七月七,照例要觀星、祭拜、乞巧、曝衣。陸允明笑問:“今日天好,可曝衣了?”
程平突然忍俊不禁,“門生給座主講個笑話。我們老家有六月六日曬書的習俗。一位老夫子,真正的滿腹經綸,是日躺在大石上,人問之,則曰:‘書都在腹中,老夫曬書呢。’1”
陸允明一口茶差點噴出來。
程平笑眯眯地道:“門生的衣服都在身上,出去轉了一圈,曝衣也算曝過了。”
陸允明側眼看她,著實不像個女郎,每日不是官服,便是一領半舊的士子白袍,出去轉一圈,還真是把半個衣服包裹都曬過了。
“那——可乞巧了?”陸允明問完,不自然地端起茶盞飲一口熱茶。
程平一怔,似笑非笑地看陸允明:“座主覺得門生還不夠巧嗎?”
陸允明到底臉皮沒那麽厚,輕咳兩聲,“自然是巧的。”
程平自得地笑道:“平也覺得自己是巧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2門生還做不到,但也寫得策論,算得賬目,畫得圖紙,還能胡謅兩句詩詞……即便不算十分地心靈手巧,也有那麽六七分,七八分吧?”
先是有感於“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句話,後麵又聽到自誇的“六七分、七八分”,陸允明忘了適才的不自然,輕聲笑斥:“自賣自誇,再沒見過臉皮這麽厚的。”
程平被陸允明說慣了,也不生氣,隻笑眯眯地喝茶。
陸允明走去把窗戶開大,星漢燦爛,牽牛織女星分列銀河兩岸,今夜似格外明亮。
程平走過去站在他旁邊,笑道:“聽聞今日老鴉都去天上搭橋了。老鴉搭的橋……編故事的是真能編。”程平總認為自己腦洞算是大的了,但跟這民間傳說比,甘拜下風。
陸允明側頭,看她戲謔的笑臉,渾然不知情滋味的樣子,輕歎一口氣,也笑了。
侍衛出來, 幫著撩開珠簾, 程平走進去, 陸允明正在伏案寫奏表。
“你且坐,我一會兒就好。”
如過去一樣,程平在窗邊榻上正坐等他。
陸允明住的還是他上次來汴州時住的館驛, 還是那間房。這些天忙著威懾安撫宣武軍,慰勞武寧昭義兩軍,並發安民告示、救濟死傷等, 如今都進入了尾聲,陸允明終於把近來思考的對宣武軍的處理建議寫成奏表。
“劉三郎還好吧?”陸允明擱下筆。
“還好。”
下午, 程平去送了劉恭一程。老劉都督業已過了頭七,曾經權傾汴州的劉家如今已經風流雲散。因為劉椿的舊時功績, 還有程平為劉恭作證, 也為了安撫宣武軍,朝廷對劉家的處理相當寬大,劉良之罪隻在其身, 並未連累其他人。
今天,劉恭帶著兩位寡嫂並侄兒侄女們扶父親靈柩回原籍去。陸允明身份太高,不好動,謝刺史也沒去, 去送行的主要是宣武軍中一些中下級官員, 程平算是代表汴州州府, 是送行人中身份最高的。
劉恭瘦了很多, 麵部頗有點棱角分明的意思, 兩眼卻還有神,再配著青胡茬兒,與程平認識的那個汴河冰上玩雪橇的青年混不似一人。
離別總是讓人傷感,程平拍拍他的肩膀,“保重。”
劉恭點點頭,從袖子裏拿出幾頁紙,“你或許用得著。”
程平接過來,打開看,是改進的曲轅犁和筒車的圖紙。
若他不是出生在這樣的軍政家庭,或許也能跟小胖子季元春似的,考個明算,在太學當個博士之類,閑著沒事鼓搗個發明……
陸允明知道劉三郎與程平有交情,不然他示警不會選程平。送朋友遠行總是傷感事,更何況是這種情景。陸允明點點頭,換了話題:“這幾日幫著謝刺史處理州府事宜,還好吧?”
“甚好。”程平不是愛叫苦抱怨的性子,其實這幾日頗不舒服,原來相處融洽的同僚,突然都外道起來。不過想來也能理解,程平可是跟著攻打汴州的武寧軍一起來的。汴州軍政一向和睦,劉良叛亂,大家受了連累,但如今他身死罪消,對他的抱怨也就少了,反倒看程平這“既得利益者”不順眼起來——他從來與我們汴州就不是一條心!
倒是謝刺史對程平依舊是舊時模樣,不因她是陸相麵前的紅人而恭維,也不因之前的矛盾而排斥,完全是對一個倚重的下屬的樣子。
如今汴州軍政兩條線都在謝刺史這裏,明眼人都能看出,以後謝刺史恐怕是汴州第一人了。
經過這幾年曆練,程平耐心是有的,隻幹自己該幹的活兒,對同僚們恭敬而疏遠的樣子選擇視而不見。
一個“還好”一個“甚好”,陸允明看程平,笑一下,看來還沒從送別的離愁別緒中出來呢。她啊,太心軟!陸允明卻不縱容她,徑自說起正事:“你怎麽看日後汴河漕運布防和宣武軍整頓?”
程平的腦子立刻跟著拐到正事上。
“目前宣武軍隻有謝刺史能收拾,待情況穩定後,以謝公功績,想來進朝拜相也是可能的。”程平道。
這也正是陸允明向皇帝建議的,放謝亭這樣一個人在汴州獨掌軍政,是真的讓人不放心啊。
“運河沿線設兵鎮當以多,不以重,汴州宣武軍可一分為二,其他諸地亦類似……”唐代初期地方政權是府縣兩級製,道隻是虛設,恐怕就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地方區劃小了,想積累下與中央對抗的實力就要難一些——同樣,漢武帝削藩的“推恩令”也是一樣的想法。
陸允明點頭,前次去江南治水之前就曾與皇帝就這件事討論過兩次,不然河雖通,漕運卻通不了。
陸允明實在喜歡和程平議政,她聰明,卻不耍小聰明,謹慎,卻不拘泥,總帶著點超脫時代、縱觀曆史的氣度。
仆役進來問是不是可以上暮食了。
陸允明點頭,又對程平道:“在這裏隨意用些吧。”
程平無可無不可地點頭,反正倆人在一起吃飯吃得次數都數不過來了。
陸允明順勢與她說起藩鎮事來。
這次汴州劉良反,好幾個藩鎮蠢蠢欲動,兵強馬壯的藩鎮們真是國家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唐代藩鎮問題實在複雜,程平知道陸允明是鷹派,卻終究勸他兩句:“藩鎮做大,與節度使們久任,養得心大了有關,與府兵製廢止亦有關……”
因為土地兼並,府兵製被破壞,如今各藩鎮都是募兵。兵都是職業兵,與那些府兵“戰時為兵,休戰為農”不一樣,這些募兵沒有退路,而且募兵裏成分很雜,頗有一些兵痞,有時候不是節度使想反,是“兵逼將反”,比如德宗時涇原兵變就是典型的例子。
程平說著說著就說多了:“這藩鎮割據就譬如身體內生的惡瘤,之所以生惡瘤,是身體調節出了問題,針石刀火若隻割這壞了的一部分,難免割而複發,還是要調飲食,少怨怒,多動行,節欲望,順察天時,調節陰陽,然後再用湯劑,才是正道。”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到處滅火打藩鎮,這真不是常法,還是得從朝廷整體政策著手。
程平接著分析:“朝廷的‘飲食’就是財政,‘情緒’就是吏治……”
程平的話讓陸允明想起先帝末年的“元和改革”來。當時主持改革的是吏部尚書李義山,鄧黨中僅次於鄧相的人物,其主張與程平差不多。李公通敏廉勤,然到底以一己之力難撼大樹,最後累死於任上,改革也不了了之。
當時的陸允明覺得李義山太也溫吞,如今過了十載,陸允明對他卻變成了佩服,雖屬不同陣營,政見也不同,但李公一腔孤勇,就如《列子》中一點點挖山的愚公,讓人動容。
陸允明看著程平年輕的臉,不知她的宦途前程是什麽樣的。
兩人就著朝政,吃完了暮食,仆役捧上茶來。
隔著打開的窗戶,程平看外麵滿天繁星,突然笑道:“今日是七月七呢。”
陸允明大男人,滿心的家國天下,沒母沒妻沒女,多少年沒過過七夕了。
本朝七月七,照例要觀星、祭拜、乞巧、曝衣。陸允明笑問:“今日天好,可曝衣了?”
程平突然忍俊不禁,“門生給座主講個笑話。我們老家有六月六日曬書的習俗。一位老夫子,真正的滿腹經綸,是日躺在大石上,人問之,則曰:‘書都在腹中,老夫曬書呢。’1”
陸允明一口茶差點噴出來。
程平笑眯眯地道:“門生的衣服都在身上,出去轉了一圈,曝衣也算曝過了。”
陸允明側眼看她,著實不像個女郎,每日不是官服,便是一領半舊的士子白袍,出去轉一圈,還真是把半個衣服包裹都曬過了。
“那——可乞巧了?”陸允明問完,不自然地端起茶盞飲一口熱茶。
程平一怔,似笑非笑地看陸允明:“座主覺得門生還不夠巧嗎?”
陸允明到底臉皮沒那麽厚,輕咳兩聲,“自然是巧的。”
程平自得地笑道:“平也覺得自己是巧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2門生還做不到,但也寫得策論,算得賬目,畫得圖紙,還能胡謅兩句詩詞……即便不算十分地心靈手巧,也有那麽六七分,七八分吧?”
先是有感於“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句話,後麵又聽到自誇的“六七分、七八分”,陸允明忘了適才的不自然,輕聲笑斥:“自賣自誇,再沒見過臉皮這麽厚的。”
程平被陸允明說慣了,也不生氣,隻笑眯眯地喝茶。
陸允明走去把窗戶開大,星漢燦爛,牽牛織女星分列銀河兩岸,今夜似格外明亮。
程平走過去站在他旁邊,笑道:“聽聞今日老鴉都去天上搭橋了。老鴉搭的橋……編故事的是真能編。”程平總認為自己腦洞算是大的了,但跟這民間傳說比,甘拜下風。
陸允明側頭,看她戲謔的笑臉,渾然不知情滋味的樣子,輕歎一口氣,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