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1,陸侍郎在殿外等候召見。”宦者進前稟告。
皇帝正歪在榻上看書,聽了稟告,笑道:“傳。”
陸允明被宦者徑直帶入內殿。
入門瞥見榻邊赤黃色的身影,陸允明趨走兩步,上前行禮。
皇帝扔下手裏的書,上前拉住他,笑道:“我算著你這兩天也該到了。是不是路上難走?”
陸允明笑道:“一共個把月時間,趕上三場雪。”
皇帝拉著陸允明來到幾案旁,兩人隨意地趺坐。宦者端上茶水,悄悄退下。
“你不在,安陽每天纏著我,今天可算讓淑妃把她哄去避寒了,吵得我腦仁兒疼。”
陸允明溫和一笑,“臣今日進城時恰遇到了長公主與淑妃的車駕。聖人也莫要總拘著長公主,她還年幼呢。”
皇帝笑歎一口氣,“昨日朕讓她鬧得頭疼,跟淑妃抱怨,安平小時候倒乖,憨憨的,學走路晚,總摔跤,吃東西慢,總是吃得滿臉,背書也不快,在阿耶一眾公主中最不起眼,這兩年卻越發淘氣了,鬧騰騰的,毛病忒多。淑妃說,因為朕疼愛安平,才一直覺得她小、她笨、她可憐2。朕想了想,這話很對。”皇帝想起淑妃故作吃醋、愛嬌的口氣,不由得一笑。
“你也覺得她小,”皇帝促狹地睞睞眼,“莫非是——”
陸允明淡淡一笑:“聖人就別拿臣打趣了,長公主尚是垂髫小童時,臣已經參加科考、出入朝堂了,實在不似一代人。”
皇帝笑道:“安平可不怎麽想。”
“還求聖人替臣分說。”
皇帝笑道:“朕才不管你們的官司。不過,你可不能惹朕的妹子傷心。”
對皇帝耍無賴這種事,陸允明處理起來也算熟練工了,當下隻是淡然一笑,不再說什麽。
皇帝喝口茶,又笑問:“你看河南道的鄉貢科考,有何感想?”
陸允明嚴肅了神情,從袖中取出條陳,呈給皇帝。
皇帝接過來,仔細地看。
陸允明在一旁靜靜地喝茶等著。
“甚好!朕就知道知貢舉這事,交給你辦就對了。”皇帝拍著條陳,笑道。
漸漸皇帝笑容消退,年輕的臉上顯出些天子的威嚴來,“明日朝上還有的官司要打,你要準備好。科舉本是為國選才之策,卻成了他們黨爭的工具,真是可惡!”
陸允明肅靜著臉,並不說什麽。
“不說這不高興的。來,給朕說說,路上有什麽好玩的事?遇沒遇到有趣的人?”皇帝又笑了。
陸允明皺皺眉,想起一個人,“倒著實遇到一個有趣的,是齊州一個明經科士子。”
“哦?說說。”皇帝一臉的興趣盎然。
陸允明想了想,到底沒把程平坐在湖邊啃藕的事說了,隻是把她的策問還有謝恩宴一場答對說了。
“長於鄉野,年紀不大,倒是有些見識。”皇帝笑道。
“臣的科舉條陳受他啟發不少。”
“你把他舉薦給朕,也算還了他的人情了。”
陸允明彎起眼,笑了,過了片刻,又笑道, “隻是這個士子年紀小,還有些跳脫、憊懶。”
皇帝悠然地喝口茶,“聰明就好,跳脫憊懶卻是不怕的。來到這朝堂,不用三年五載,隻消半年,便正襟危坐起來。”
陸允明看皇帝一眼,“聖人是嫌棄臣等無趣嗎?”
皇帝斜眼看陸允明:“誠之,你想想我們那個時候,在大長公主的梅花園子裏賞花吟詩,烤肉喝酒,九郎舞劍器渾脫,你吹簫,張長齡作畫,都是怎樣的瀟灑。”皇帝歎口氣,“可惜,如今,去的去了,還在的我們,一個個再不複少年模樣。”
皇帝搖頭笑道,“我又說喪氣話了,一會兒一塊用膳,朕自罰三杯,何如?”
陸允明笑道:“聖人還是這樣豪氣。”
第二日,朝中果然因為陸允明的科舉改良提案針鋒相對了起來。
陸允明主要提出三點改良意見:
第一、加大時務策問的重量:進士科廢詩賦,主考策問,兼及經、史,明經科等口試策問改成筆試,對策問題,閱卷者當以內容為重,詞句形式為輕;
第二、鄉貢各地長官負責製:為提高鄉貢水平,防止鄉貢考試舞弊,如鄉貢水平低於禮部最低要求,該地主司要負相關責任;
第三、天子主持殿試常規化,廢除座主製,所有及第士子皆為天子門生。
剛說完,吏部侍郎便站出來,冷笑道:“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輕形式,重內容——陸侍郎就不怕錄取的都是言之不文、言語荒疏之人嗎?陸侍郎大家出身,沒想到竟然說出這樣有辱斯文的改良方策,某著實遺憾。”
陸允明微微笑道:“邱侍郎想得太極端了,我們還試經、史,通經史者,怎麽也不該是言語荒疏之人。”
又有官員跳出來為各地刺史鳴不平,這樣未免太過苛刻,“恐怕各地官長惶惶然,不複敢貢士矣。”
下麵越吵越激烈,眼看又要拐到一方要求“廢除科舉,改回九品中正製”,一方要求“非科舉入仕者不得擔任五品以上官職”這條老路上來,皇帝終於抬手製止,轉而問陳、鄧兩相的意見。
“於陸侍郎的方策,陳相怎麽看?”
陳熙方正著臉道:“聖人知道,臣一向不讚同科舉取士之法。以進士科為例,主試詞賦,取中的多是文辭華美,誇誇其談者;而明經則取中些隻會照本宣科的呆子;這些人,於國事、政事、軍事,全不知曉,或僅知皮毛大框,如何做的官,如何做的事?既然不能廢科舉,陸侍郎所言,於此倒也有些作用,臣以為,或可一試。”
皇帝又問鄧相。
“臣亦以為陸侍郎之方策基本可行,隻是遽廢詞賦,恐怕天下士子惶惶,不若緩緩圖之,方策與詞賦二選其一即可。”鄧麟謙和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鄧黨多是進士科出身,聽了陸允明的建議,多有不喜;陳黨又覺得陸允明這方策提得隔靴搔癢,打擊政敵沒打到點子上,而且頗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思。
沒想到兩個黨魁竟然都讚同。
皇帝輕輕一笑,“就依兩位宰相的意見,今年禮部試試行。”
陸允明在心裏哂笑一下,當時還笑話那個叫程平的齊州士子滑頭,自己這個提案又何嚐不滑頭呢?看似為國為民、頭頭是道,其實兩黨的根本權益都不敢碰觸……
皇帝正歪在榻上看書,聽了稟告,笑道:“傳。”
陸允明被宦者徑直帶入內殿。
入門瞥見榻邊赤黃色的身影,陸允明趨走兩步,上前行禮。
皇帝扔下手裏的書,上前拉住他,笑道:“我算著你這兩天也該到了。是不是路上難走?”
陸允明笑道:“一共個把月時間,趕上三場雪。”
皇帝拉著陸允明來到幾案旁,兩人隨意地趺坐。宦者端上茶水,悄悄退下。
“你不在,安陽每天纏著我,今天可算讓淑妃把她哄去避寒了,吵得我腦仁兒疼。”
陸允明溫和一笑,“臣今日進城時恰遇到了長公主與淑妃的車駕。聖人也莫要總拘著長公主,她還年幼呢。”
皇帝笑歎一口氣,“昨日朕讓她鬧得頭疼,跟淑妃抱怨,安平小時候倒乖,憨憨的,學走路晚,總摔跤,吃東西慢,總是吃得滿臉,背書也不快,在阿耶一眾公主中最不起眼,這兩年卻越發淘氣了,鬧騰騰的,毛病忒多。淑妃說,因為朕疼愛安平,才一直覺得她小、她笨、她可憐2。朕想了想,這話很對。”皇帝想起淑妃故作吃醋、愛嬌的口氣,不由得一笑。
“你也覺得她小,”皇帝促狹地睞睞眼,“莫非是——”
陸允明淡淡一笑:“聖人就別拿臣打趣了,長公主尚是垂髫小童時,臣已經參加科考、出入朝堂了,實在不似一代人。”
皇帝笑道:“安平可不怎麽想。”
“還求聖人替臣分說。”
皇帝笑道:“朕才不管你們的官司。不過,你可不能惹朕的妹子傷心。”
對皇帝耍無賴這種事,陸允明處理起來也算熟練工了,當下隻是淡然一笑,不再說什麽。
皇帝喝口茶,又笑問:“你看河南道的鄉貢科考,有何感想?”
陸允明嚴肅了神情,從袖中取出條陳,呈給皇帝。
皇帝接過來,仔細地看。
陸允明在一旁靜靜地喝茶等著。
“甚好!朕就知道知貢舉這事,交給你辦就對了。”皇帝拍著條陳,笑道。
漸漸皇帝笑容消退,年輕的臉上顯出些天子的威嚴來,“明日朝上還有的官司要打,你要準備好。科舉本是為國選才之策,卻成了他們黨爭的工具,真是可惡!”
陸允明肅靜著臉,並不說什麽。
“不說這不高興的。來,給朕說說,路上有什麽好玩的事?遇沒遇到有趣的人?”皇帝又笑了。
陸允明皺皺眉,想起一個人,“倒著實遇到一個有趣的,是齊州一個明經科士子。”
“哦?說說。”皇帝一臉的興趣盎然。
陸允明想了想,到底沒把程平坐在湖邊啃藕的事說了,隻是把她的策問還有謝恩宴一場答對說了。
“長於鄉野,年紀不大,倒是有些見識。”皇帝笑道。
“臣的科舉條陳受他啟發不少。”
“你把他舉薦給朕,也算還了他的人情了。”
陸允明彎起眼,笑了,過了片刻,又笑道, “隻是這個士子年紀小,還有些跳脫、憊懶。”
皇帝悠然地喝口茶,“聰明就好,跳脫憊懶卻是不怕的。來到這朝堂,不用三年五載,隻消半年,便正襟危坐起來。”
陸允明看皇帝一眼,“聖人是嫌棄臣等無趣嗎?”
皇帝斜眼看陸允明:“誠之,你想想我們那個時候,在大長公主的梅花園子裏賞花吟詩,烤肉喝酒,九郎舞劍器渾脫,你吹簫,張長齡作畫,都是怎樣的瀟灑。”皇帝歎口氣,“可惜,如今,去的去了,還在的我們,一個個再不複少年模樣。”
皇帝搖頭笑道,“我又說喪氣話了,一會兒一塊用膳,朕自罰三杯,何如?”
陸允明笑道:“聖人還是這樣豪氣。”
第二日,朝中果然因為陸允明的科舉改良提案針鋒相對了起來。
陸允明主要提出三點改良意見:
第一、加大時務策問的重量:進士科廢詩賦,主考策問,兼及經、史,明經科等口試策問改成筆試,對策問題,閱卷者當以內容為重,詞句形式為輕;
第二、鄉貢各地長官負責製:為提高鄉貢水平,防止鄉貢考試舞弊,如鄉貢水平低於禮部最低要求,該地主司要負相關責任;
第三、天子主持殿試常規化,廢除座主製,所有及第士子皆為天子門生。
剛說完,吏部侍郎便站出來,冷笑道:“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輕形式,重內容——陸侍郎就不怕錄取的都是言之不文、言語荒疏之人嗎?陸侍郎大家出身,沒想到竟然說出這樣有辱斯文的改良方策,某著實遺憾。”
陸允明微微笑道:“邱侍郎想得太極端了,我們還試經、史,通經史者,怎麽也不該是言語荒疏之人。”
又有官員跳出來為各地刺史鳴不平,這樣未免太過苛刻,“恐怕各地官長惶惶然,不複敢貢士矣。”
下麵越吵越激烈,眼看又要拐到一方要求“廢除科舉,改回九品中正製”,一方要求“非科舉入仕者不得擔任五品以上官職”這條老路上來,皇帝終於抬手製止,轉而問陳、鄧兩相的意見。
“於陸侍郎的方策,陳相怎麽看?”
陳熙方正著臉道:“聖人知道,臣一向不讚同科舉取士之法。以進士科為例,主試詞賦,取中的多是文辭華美,誇誇其談者;而明經則取中些隻會照本宣科的呆子;這些人,於國事、政事、軍事,全不知曉,或僅知皮毛大框,如何做的官,如何做的事?既然不能廢科舉,陸侍郎所言,於此倒也有些作用,臣以為,或可一試。”
皇帝又問鄧相。
“臣亦以為陸侍郎之方策基本可行,隻是遽廢詞賦,恐怕天下士子惶惶,不若緩緩圖之,方策與詞賦二選其一即可。”鄧麟謙和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鄧黨多是進士科出身,聽了陸允明的建議,多有不喜;陳黨又覺得陸允明這方策提得隔靴搔癢,打擊政敵沒打到點子上,而且頗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思。
沒想到兩個黨魁竟然都讚同。
皇帝輕輕一笑,“就依兩位宰相的意見,今年禮部試試行。”
陸允明在心裏哂笑一下,當時還笑話那個叫程平的齊州士子滑頭,自己這個提案又何嚐不滑頭呢?看似為國為民、頭頭是道,其實兩黨的根本權益都不敢碰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