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章購買比例不足60%, 所以你看到了防盜章。感謝支持正版。 沈孝剛進了廳堂, 還沒坐下, 就見二皇子身邊的侍從跑了過來,道,“沈大人,二皇子請您過去。”
時間卡的準,簡直就是專門在等他。
官署內忙忙碌碌的聲音靜了片刻, 一時數道意味不明的目光落在新近的八品提舉身上。
二皇子近來十分看重這位寒門出身的沈大人。
沈孝隻當察覺不到這些目光,跟著侍從便出了正廳的門, 沿著走廊往後一進院子走去。
為增加政事經驗,成年後諸位皇子一般都會掛著各衙門的差事, 權算作是名譽指導。許多皇子也純粹是掛名而已,一年到頭都不來官署一趟。
但二皇子卻不同,他幾乎是天天來戶部,直接管著戶部的大小事宜。無論能力如何, 這份勤政的態度亦是難得。
沈孝跟著侍從過了走廊, 進了後一進院子,入了正廳,二皇子李炎正在左間窗邊主桌旁坐著看折子。
沈孝進來, 先行了個禮,然後直起身子。
李炎擱下折子,看了沈孝一眼, 笑道, “去永通渠一趟折騰你了。”
聲音十分親切。
沈孝一本正經道, “這是下官職責所在。”
他後背一層薄汗未消,但屋裏四角都擺著冰盆,他的燥熱也慢慢散了。
沈孝不喜歡那些你來我往的寒暄,浪費時間。他頓了頓,將言辭理順,然後將今早在永通渠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炎。
李炎聽罷冷笑了一聲,“為了逼我,崔進之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他手掌握拳,指節輕敲桌麵,一下、兩下、三下,似是陷入了思索。
片刻後李炎抬頭,問道,“沈大人,你有何看法?”
沈孝道,“從去年夏天起,關中降水便偏少,民間收成不好,陛下仁慈,去年秋天收稅已少收了一成,因此戶部餘糧一直不多。如今關中大旱,處處都在向戶部討糧食,戶部更是捉襟見肘。再加上崔侍郎奉命修永通渠,糧食耗費巨大,而且……”
沈孝頓了頓,繼續道,“永通渠那頭怕是個無底洞,永遠都填不滿。”
李炎點了點頭,心想沈孝當真是個通透人。入自己麾下不過短短數日,就已將太子和他之間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
可不是無底洞麽,太子手裏攥著永通渠這張王牌,就等著把他拖垮呢。
李炎歎了一口氣,“你說的本王都明白,可崔進之問本王要糧,本王總不能拖著不給。可本王若是給他撥糧,他總有法子消耗糧食。”
這是個兩難境地。
沈孝點了點頭,“殿下說的是,沒有拖著不給糧這個道理。所以戶部給永通渠撥糧,勢在必行。”
李炎盯著沈孝,“可叫崔進之這麽耗下去,不到三個月,戶部就會被他徹底拖垮。沈大人,你有什麽法子?”
不過片刻,二皇子李炎就向沈孝問了兩次“怎麽辦”。
沈孝微微垂著眼,目光凝在光滑的青磚上。黑羽般的長睫遮住了他的眼神,濃鬱的目光裏,盛著孤注一擲的野心。
片刻後,沈孝抬起眼來,一字一句地說,“臣有一個法子——征糧。”
李炎目光一亮。
沈孝道,“按戶部如今的存糧來算,就算接下來三個月內其他各官署不來要糧,可也萬萬撐不住永通渠的消耗量。更何況崔侍郎那邊一定會想盡法子問戶部要糧,不把戶部耗空不算完。錢糧一事,無非就是四個字,開源節流。可如今‘節流’是不可能了,各部門都向戶部伸著手,永通渠那頭更是怠慢不得,那就隻剩下‘開源’二字。”
沈孝素日是言辭稀少,此刻說起籌劃來卻是條理清楚,不急不慢,顯然他心中已謀算多時了。
“皇親國戚、世家大族,名下的土地田產數之不盡,隻要戶部能從他們手中征些糧出來救急就好。太子給皇上下了軍令狀,三個月後一定要修通永通渠。三個月內,永通渠工期不順,是戶部的錯;可三個月後,永通渠再修不通,那就是崔侍郎的過錯了。”
隻要戶部能撐過這三個月,那二皇子就是撐過了太子的施壓,還能牢牢將戶部握在手裏,與太子依舊是旗鼓相當。
奪嫡之爭,勝負仍未定。
沈孝抬起眼,目光堅定地望向李炎,慢慢地跪了下來,“下官不才,願替殿下分憂征糧。”
沈孝說罷,李炎仿佛等了許久一般,立刻從書桌後站了起來,極激動地繞過書桌,直奔沈孝而來。他連忙扶起沈孝,激動地拍了拍他的背,“好!本王沒有看錯你!”
沈孝順勢站了起來,聽李炎又道,“陝西清吏司的郎中快致仕了,此事做成,本王定會推你上去。”
沈孝笑了笑,輕道一句,“臣,定不辱使命。”
戶部陝西清吏司的郎中,這是正五品的官職,管的是關中一帶的稅收錢糧,雖不如江浙一帶的清吏司差事肥,但關中到底是天子腳下,管著天子腳下的稅收錢糧,就是掐住了多少豪門世家的命脈。錢不多,但權卻極大。
這將是他應得的,沈孝想。脊背挺得筆直。
李炎親自將沈孝送出了門,站在正堂簷下目送著他一身深青官袍沿著回廊越走越遠。
他眯了眯眼,忽然笑了笑。
“二哥,這世上哪有絕路,太倉的糧沒法動、民間的糧吃空了,可長安城這麽多世家大族,誰的府上沒有糧倉呢?”
李炎的腦海中回響著那日在平陽公主府門前,李述對他說的話。
他閉了閉眼,仿佛看到李述那張冷淡而輕嘲的麵孔就在他眼前。
征糧?笑話。
大鄴立國百餘年,皇親國戚、世家大族在關中盤根錯節地紮了根,向他們征糧,就是明著割他們的肉,誰會願意?此舉無疑是和所有的功勳貴族結梁子。
再者,大半以上的世家大族都投靠了太子,小半中立的,也不敢冒著得罪太子的風險給二皇子放糧。
這是個得罪滿朝文武的任務,更是個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李炎早都想通了這一點。
從頭到尾,沈孝他不過是一個棄子而已。
李炎利用沈孝,給皇上做出一副勤懇征糧的模樣來,隻等三個月時間一到,然後將征糧不利的罪責全都推在沈孝身上。
到那時他雖免不了會脫一層皮,可沈孝卻會替他去死。
要熬過以糧代錢這道坎,必須有人被送上祭壇。
這才是李炎啟用沈孝的真正目的。
正元帝看罷拊掌叫好。
當時鄭仆射也在,正元帝便叫他看了一遍折子,末了道,“朕記得鄭愛卿當初說……科舉選拔的人才怕是書呆子,做不了實事。朕看這沈孝便是個做實事的人。關中大旱,戶部短糧,征糧一事正是解決之法。”
語氣中不無顯擺。
鄭仆射笑了笑,也不否定,順著正元帝隨意誇了幾句。
心裏卻不屑一顧。想得到法子,跟能不能施行法子,這是兩碼事。這位狀元郎是自取滅亡,二皇子讓他征糧,想必也是走到絕路上了。
誇讚之餘,正元帝心中也知道征糧的難處,他當場大筆一揮,親自給沈孝寫了一道征糧詔,要他捧著詔令去征糧。對八品小官來說,這已是無上的榮耀了。
但正元帝明顯低估了征糧的難度。
從三月底提出征糧的法子,如今已是六月初了,兩個月的時間內,沈孝捧著詔令征糧,關中各郡縣的鄉紳大族拜訪了不止三五遍,可三十萬石糧至今才征了不到十萬石,且大半的糧食都是跟二皇子交好的世家貢獻出來的。
而永通渠那頭,崔進之拿著戶部發的糧給民工做人情,修永通渠如今成了長安城一等一的好差事,吃香的喝辣的,一人幹活,街坊領居都不會餓著。二皇子氣得牙癢癢,就連二皇子身後的世家如今也微詞陣陣——沈孝這是拿他們的糧食去幫襯太子呢,他到底是二皇子這頭的,還是太子那頭的?
“沈大人如今可好,捧著陛下的征糧詔在長安城處處碰灰。就剩一個月了,還差二十萬石糧食的缺口,據說他天天守在各個世家大族的門外頭,可根本沒人願意見他。不過二皇子好像一點都不著急,連個征糧的助手都不給沈大人派。”
隨從躬著身子,對李述匯報近來的情況。
昨日是六月初一,李述照例去了千福寺給亡母祈福。剛從千福寺回到別苑,便見府裏的侍從已等在門口了。
自二皇子那邊提出征糧這件事後,李述自知自己也逃不過被征糧的命運,因此借著避暑的名頭搬到了城外別苑住著。到如今已住了兩個月了,朝堂裏的大事小情都靠府裏隨從隨時稟報,幸得近兩個月來無論是太子還是二皇子都比較安生,朝中無大事,忙碌的唯有沈孝一個人。
這別苑坐落在山腰上,山頂上便是千福寺,山裏還有清泉,到了夏季涼爽又舒適。李述年年夏天都會來此避暑。
隨從跟著李述進了別苑,沿著曲折的走廊,他弓著腰將近日朝中的事情都稟報了一通,尤其是沈孝的近況。
李述淡淡地嗯了一聲,也不多說。
她沒有什麽好說的。朝堂之事不是過家家酒,筆墨紙硯下藏的都是刀光劍影,稍有不慎就會屍骨全無。沈孝想要爬上去,可也得看他有沒有本事爬上去。他既然入了二皇子麾下,走錯了路,最後跌下來粉身碎骨,那也是他自己受著。
李述繼續沿著走廊往前走,侍從哈著腰又稟報道,“公主,匠人將羊脂玉石雕好了,一人高的玉觀音,沒一點瑕疵,如今在庫房裏擱著。管事的說看您什麽時候回府瞧一瞧,皇後的生日將近,近來府中為這事不敢鬆懈。”
李述聽了就點了點頭,“明日就回。”
侍從放了心,又請示道,“還有崔家那頭,前幾日您說給崔國公還有兩位嫂嫂下帖子,看崔家這回要不要去宮裏赴宴,可至今都沒有回應。駙馬爺兩個月以來又一直在永通渠督工,奴才們都不敢去問。”
李述聽了,沒什麽驚訝的表情,道,“崔家不理便不理罷,當初給那頭下帖子,也是隨手提醒一下。”
崔進之有兩個嫡兄,都是跟著老崔國公在軍中打拚的。五年前出征南疆平亂,兩位兄長相繼戰死,打那之後崔家的勢力就一蹶不振。老崔國公晚年連喪二子,自此退隱家中,再不過問政事,兩位遺孀嫂嫂鎮日吃齋念佛,從不赴任何宴會。
崔家在長安城如今就像不存在一樣。
若不是崔進之靠著太子硬生生撐起了崔家的門楣,怕是所有人都要忘了昔年崔家在長安城是如何呼風喚雨的。
李述跟崔家那頭的人關係都不熟,她們不願去赴宴,那她也不強求。無欲無求過日子也挺好。
皇後生辰在六月初八,李述此時才回府準備已經算是晚了的,畢竟那可是皇後,從人情往來到生辰壽禮,再到身上穿的戴的,是一絲一毫疏忽不得。幸得她府上最不缺的就是各色奇珍異寶,壽禮早都準備好了——從新疆運回的羊脂玉,命匠人雕成了等人高的白玉觀音,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這禮物也說不上有心意,無非占了個貴重,算是中規中矩。
若是禮物送得出彩了,壓過了安樂公主,安樂她小心眼兒一生氣,皇後看李述便也沒什麽好眼色了。這種事她經曆過,如今已不會自討苦頭了。
當夜紅螺忙命丫鬟們收拾行裝,次日一早趁著天氣涼爽,平陽公主的車架起行,沿著官道往城裏行去。待行到十三王坊時,已是將近中午的時候了。
馬車裏熱了起來,李述也沒心情再看書,合上書打開了簾子,透透氣。
車馬拐過最後一道彎,前麵就是平陽公主府。朱門大開,正等著迎接公主回府。台階下左右立著兩個碩大的石獅子,石獅子旁……竟然站著沈孝。
李述微微皺了皺眉。
自己在山裏待了兩個月,剛回府他就湊上來了。沈孝這幾個月的官也是沒白當,消息倒是廣。
車馬穩穩當當地停在府門口,李述下了車。她知道沈孝來此要做什麽,因此她並不想理他。
她隻當沒看見沈孝,徑直略過他就往府門口走,可她剛上了一兩級台階,身後沈孝就叫住了她,“戶部提舉沈孝,見過平陽公主。”
聲音還是肅冷,隻是夾著些沉啞,聽著像好久沒喝水了似的。
李述停腳,轉身,看著沈孝。
時間卡的準,簡直就是專門在等他。
官署內忙忙碌碌的聲音靜了片刻, 一時數道意味不明的目光落在新近的八品提舉身上。
二皇子近來十分看重這位寒門出身的沈大人。
沈孝隻當察覺不到這些目光,跟著侍從便出了正廳的門, 沿著走廊往後一進院子走去。
為增加政事經驗,成年後諸位皇子一般都會掛著各衙門的差事, 權算作是名譽指導。許多皇子也純粹是掛名而已,一年到頭都不來官署一趟。
但二皇子卻不同,他幾乎是天天來戶部,直接管著戶部的大小事宜。無論能力如何, 這份勤政的態度亦是難得。
沈孝跟著侍從過了走廊, 進了後一進院子,入了正廳,二皇子李炎正在左間窗邊主桌旁坐著看折子。
沈孝進來, 先行了個禮,然後直起身子。
李炎擱下折子,看了沈孝一眼, 笑道, “去永通渠一趟折騰你了。”
聲音十分親切。
沈孝一本正經道, “這是下官職責所在。”
他後背一層薄汗未消,但屋裏四角都擺著冰盆,他的燥熱也慢慢散了。
沈孝不喜歡那些你來我往的寒暄,浪費時間。他頓了頓,將言辭理順,然後將今早在永通渠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炎。
李炎聽罷冷笑了一聲,“為了逼我,崔進之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他手掌握拳,指節輕敲桌麵,一下、兩下、三下,似是陷入了思索。
片刻後李炎抬頭,問道,“沈大人,你有何看法?”
沈孝道,“從去年夏天起,關中降水便偏少,民間收成不好,陛下仁慈,去年秋天收稅已少收了一成,因此戶部餘糧一直不多。如今關中大旱,處處都在向戶部討糧食,戶部更是捉襟見肘。再加上崔侍郎奉命修永通渠,糧食耗費巨大,而且……”
沈孝頓了頓,繼續道,“永通渠那頭怕是個無底洞,永遠都填不滿。”
李炎點了點頭,心想沈孝當真是個通透人。入自己麾下不過短短數日,就已將太子和他之間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
可不是無底洞麽,太子手裏攥著永通渠這張王牌,就等著把他拖垮呢。
李炎歎了一口氣,“你說的本王都明白,可崔進之問本王要糧,本王總不能拖著不給。可本王若是給他撥糧,他總有法子消耗糧食。”
這是個兩難境地。
沈孝點了點頭,“殿下說的是,沒有拖著不給糧這個道理。所以戶部給永通渠撥糧,勢在必行。”
李炎盯著沈孝,“可叫崔進之這麽耗下去,不到三個月,戶部就會被他徹底拖垮。沈大人,你有什麽法子?”
不過片刻,二皇子李炎就向沈孝問了兩次“怎麽辦”。
沈孝微微垂著眼,目光凝在光滑的青磚上。黑羽般的長睫遮住了他的眼神,濃鬱的目光裏,盛著孤注一擲的野心。
片刻後,沈孝抬起眼來,一字一句地說,“臣有一個法子——征糧。”
李炎目光一亮。
沈孝道,“按戶部如今的存糧來算,就算接下來三個月內其他各官署不來要糧,可也萬萬撐不住永通渠的消耗量。更何況崔侍郎那邊一定會想盡法子問戶部要糧,不把戶部耗空不算完。錢糧一事,無非就是四個字,開源節流。可如今‘節流’是不可能了,各部門都向戶部伸著手,永通渠那頭更是怠慢不得,那就隻剩下‘開源’二字。”
沈孝素日是言辭稀少,此刻說起籌劃來卻是條理清楚,不急不慢,顯然他心中已謀算多時了。
“皇親國戚、世家大族,名下的土地田產數之不盡,隻要戶部能從他們手中征些糧出來救急就好。太子給皇上下了軍令狀,三個月後一定要修通永通渠。三個月內,永通渠工期不順,是戶部的錯;可三個月後,永通渠再修不通,那就是崔侍郎的過錯了。”
隻要戶部能撐過這三個月,那二皇子就是撐過了太子的施壓,還能牢牢將戶部握在手裏,與太子依舊是旗鼓相當。
奪嫡之爭,勝負仍未定。
沈孝抬起眼,目光堅定地望向李炎,慢慢地跪了下來,“下官不才,願替殿下分憂征糧。”
沈孝說罷,李炎仿佛等了許久一般,立刻從書桌後站了起來,極激動地繞過書桌,直奔沈孝而來。他連忙扶起沈孝,激動地拍了拍他的背,“好!本王沒有看錯你!”
沈孝順勢站了起來,聽李炎又道,“陝西清吏司的郎中快致仕了,此事做成,本王定會推你上去。”
沈孝笑了笑,輕道一句,“臣,定不辱使命。”
戶部陝西清吏司的郎中,這是正五品的官職,管的是關中一帶的稅收錢糧,雖不如江浙一帶的清吏司差事肥,但關中到底是天子腳下,管著天子腳下的稅收錢糧,就是掐住了多少豪門世家的命脈。錢不多,但權卻極大。
這將是他應得的,沈孝想。脊背挺得筆直。
李炎親自將沈孝送出了門,站在正堂簷下目送著他一身深青官袍沿著回廊越走越遠。
他眯了眯眼,忽然笑了笑。
“二哥,這世上哪有絕路,太倉的糧沒法動、民間的糧吃空了,可長安城這麽多世家大族,誰的府上沒有糧倉呢?”
李炎的腦海中回響著那日在平陽公主府門前,李述對他說的話。
他閉了閉眼,仿佛看到李述那張冷淡而輕嘲的麵孔就在他眼前。
征糧?笑話。
大鄴立國百餘年,皇親國戚、世家大族在關中盤根錯節地紮了根,向他們征糧,就是明著割他們的肉,誰會願意?此舉無疑是和所有的功勳貴族結梁子。
再者,大半以上的世家大族都投靠了太子,小半中立的,也不敢冒著得罪太子的風險給二皇子放糧。
這是個得罪滿朝文武的任務,更是個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李炎早都想通了這一點。
從頭到尾,沈孝他不過是一個棄子而已。
李炎利用沈孝,給皇上做出一副勤懇征糧的模樣來,隻等三個月時間一到,然後將征糧不利的罪責全都推在沈孝身上。
到那時他雖免不了會脫一層皮,可沈孝卻會替他去死。
要熬過以糧代錢這道坎,必須有人被送上祭壇。
這才是李炎啟用沈孝的真正目的。
正元帝看罷拊掌叫好。
當時鄭仆射也在,正元帝便叫他看了一遍折子,末了道,“朕記得鄭愛卿當初說……科舉選拔的人才怕是書呆子,做不了實事。朕看這沈孝便是個做實事的人。關中大旱,戶部短糧,征糧一事正是解決之法。”
語氣中不無顯擺。
鄭仆射笑了笑,也不否定,順著正元帝隨意誇了幾句。
心裏卻不屑一顧。想得到法子,跟能不能施行法子,這是兩碼事。這位狀元郎是自取滅亡,二皇子讓他征糧,想必也是走到絕路上了。
誇讚之餘,正元帝心中也知道征糧的難處,他當場大筆一揮,親自給沈孝寫了一道征糧詔,要他捧著詔令去征糧。對八品小官來說,這已是無上的榮耀了。
但正元帝明顯低估了征糧的難度。
從三月底提出征糧的法子,如今已是六月初了,兩個月的時間內,沈孝捧著詔令征糧,關中各郡縣的鄉紳大族拜訪了不止三五遍,可三十萬石糧至今才征了不到十萬石,且大半的糧食都是跟二皇子交好的世家貢獻出來的。
而永通渠那頭,崔進之拿著戶部發的糧給民工做人情,修永通渠如今成了長安城一等一的好差事,吃香的喝辣的,一人幹活,街坊領居都不會餓著。二皇子氣得牙癢癢,就連二皇子身後的世家如今也微詞陣陣——沈孝這是拿他們的糧食去幫襯太子呢,他到底是二皇子這頭的,還是太子那頭的?
“沈大人如今可好,捧著陛下的征糧詔在長安城處處碰灰。就剩一個月了,還差二十萬石糧食的缺口,據說他天天守在各個世家大族的門外頭,可根本沒人願意見他。不過二皇子好像一點都不著急,連個征糧的助手都不給沈大人派。”
隨從躬著身子,對李述匯報近來的情況。
昨日是六月初一,李述照例去了千福寺給亡母祈福。剛從千福寺回到別苑,便見府裏的侍從已等在門口了。
自二皇子那邊提出征糧這件事後,李述自知自己也逃不過被征糧的命運,因此借著避暑的名頭搬到了城外別苑住著。到如今已住了兩個月了,朝堂裏的大事小情都靠府裏隨從隨時稟報,幸得近兩個月來無論是太子還是二皇子都比較安生,朝中無大事,忙碌的唯有沈孝一個人。
這別苑坐落在山腰上,山頂上便是千福寺,山裏還有清泉,到了夏季涼爽又舒適。李述年年夏天都會來此避暑。
隨從跟著李述進了別苑,沿著曲折的走廊,他弓著腰將近日朝中的事情都稟報了一通,尤其是沈孝的近況。
李述淡淡地嗯了一聲,也不多說。
她沒有什麽好說的。朝堂之事不是過家家酒,筆墨紙硯下藏的都是刀光劍影,稍有不慎就會屍骨全無。沈孝想要爬上去,可也得看他有沒有本事爬上去。他既然入了二皇子麾下,走錯了路,最後跌下來粉身碎骨,那也是他自己受著。
李述繼續沿著走廊往前走,侍從哈著腰又稟報道,“公主,匠人將羊脂玉石雕好了,一人高的玉觀音,沒一點瑕疵,如今在庫房裏擱著。管事的說看您什麽時候回府瞧一瞧,皇後的生日將近,近來府中為這事不敢鬆懈。”
李述聽了就點了點頭,“明日就回。”
侍從放了心,又請示道,“還有崔家那頭,前幾日您說給崔國公還有兩位嫂嫂下帖子,看崔家這回要不要去宮裏赴宴,可至今都沒有回應。駙馬爺兩個月以來又一直在永通渠督工,奴才們都不敢去問。”
李述聽了,沒什麽驚訝的表情,道,“崔家不理便不理罷,當初給那頭下帖子,也是隨手提醒一下。”
崔進之有兩個嫡兄,都是跟著老崔國公在軍中打拚的。五年前出征南疆平亂,兩位兄長相繼戰死,打那之後崔家的勢力就一蹶不振。老崔國公晚年連喪二子,自此退隱家中,再不過問政事,兩位遺孀嫂嫂鎮日吃齋念佛,從不赴任何宴會。
崔家在長安城如今就像不存在一樣。
若不是崔進之靠著太子硬生生撐起了崔家的門楣,怕是所有人都要忘了昔年崔家在長安城是如何呼風喚雨的。
李述跟崔家那頭的人關係都不熟,她們不願去赴宴,那她也不強求。無欲無求過日子也挺好。
皇後生辰在六月初八,李述此時才回府準備已經算是晚了的,畢竟那可是皇後,從人情往來到生辰壽禮,再到身上穿的戴的,是一絲一毫疏忽不得。幸得她府上最不缺的就是各色奇珍異寶,壽禮早都準備好了——從新疆運回的羊脂玉,命匠人雕成了等人高的白玉觀音,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這禮物也說不上有心意,無非占了個貴重,算是中規中矩。
若是禮物送得出彩了,壓過了安樂公主,安樂她小心眼兒一生氣,皇後看李述便也沒什麽好眼色了。這種事她經曆過,如今已不會自討苦頭了。
當夜紅螺忙命丫鬟們收拾行裝,次日一早趁著天氣涼爽,平陽公主的車架起行,沿著官道往城裏行去。待行到十三王坊時,已是將近中午的時候了。
馬車裏熱了起來,李述也沒心情再看書,合上書打開了簾子,透透氣。
車馬拐過最後一道彎,前麵就是平陽公主府。朱門大開,正等著迎接公主回府。台階下左右立著兩個碩大的石獅子,石獅子旁……竟然站著沈孝。
李述微微皺了皺眉。
自己在山裏待了兩個月,剛回府他就湊上來了。沈孝這幾個月的官也是沒白當,消息倒是廣。
車馬穩穩當當地停在府門口,李述下了車。她知道沈孝來此要做什麽,因此她並不想理他。
她隻當沒看見沈孝,徑直略過他就往府門口走,可她剛上了一兩級台階,身後沈孝就叫住了她,“戶部提舉沈孝,見過平陽公主。”
聲音還是肅冷,隻是夾著些沉啞,聽著像好久沒喝水了似的。
李述停腳,轉身,看著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