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人就砍倒了沂州巡檢使!之後一路南下,經密州、海州、楚州、泗州、真州、到高郵,這麽一大路折騰,他的叛軍終於擴大了,達到了…200多人!就這麽點人,居然所向披靡、沒人能擋?沿途州縣衙門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尤其高郵知軍晁仲先生最搞笑,他沒跑,而是貼出個告示,號召居民們拿出牛羊金帛,出城迎接好漢們進城。如此局麵下,王倫覺得時機成熟了。他在高郵穿上黃袍,宣布稱帝,連年號都定下來了。


    王倫在7月被捉住,押解京城砍頭。他死的同月,陝西南部暴發了第二次兵變。領導人叫張海、郭邈山,這兩個人的活計就比王倫玩得地道多了。首先人多,開始也隻有幾十人,可迅速壯大,一個月左右就擴大到幾千人。且不斷有饑民、叛兵、囚徒及職業土匪加入…這樣的戰鬥力是驚人的,西北正規軍居然都抵擋不住!大宋高官們先是驚駭,緊接著就是慶幸。真是幸運啊!這幫人沒在和李元昊死掐時冒出來。由於地區敏感,大宋派出了最高規格的戰力。韓琦火速出京,到陝南去,率最精銳的西軍平叛!要求越快越好,絕不許拖延!韓琦不負重望,半個月一舉全殲叛兵…


    7月4日,夏竦出判亳州。11日,參知政事王舉正被罷。12日,廷議欲以範仲淹、富弼兩人為參知政事,被兩人拒絕。19日,以樞密副使任中思為河東宣撫使、範仲淹為陝西宣撫使。


    事隔4年多,李元昊的使者再次重回開封…4年了,死了多少人,費了多少錢糧,一切終於有希望結束了…


    但原則問題不能讓步,宋朝宰執大臣開了好多次會,終於下定決心回絕李元昊:名份不正。一切免談!


    結果7月20日,名份終於“正”了。李元昊派呂你如定、邵良佐再次送來國書。這次條件細了很多:要求增加歲賜、割讓土地、解除鹽禁、重開榷場…共11個條款。


    尤其開頭稱呼變了,再沒兒子父親的說法,李元昊直接自稱“吾祖”注意不是兀卒,怕你們宋人看不懂,來了個直接的漢語譯音“吾祖”


    我是你爺爺…該死的!這兩個字還有別的解釋嗎?這份國書一露麵,大宋立即炸了鍋,各位禦史先跳了出來,蔡襄怒不可遏:如答應了,以後他們上書時自稱“吾祖”我們答詔書時也稱他們“吾祖”那我們堂堂大宋成了什麽?是可忍孰不可忍!絕不答應!


    由此上綱上線。朝廷裏主和、主戰兩派又開始分裂。主和的以晏殊、範仲淹等人為首,他們認為李元昊那些黨項人沒道義廉恥是傳統,一時半會改不了的,毛病總會犯,就算現在乖了,以後肯定還會變化…這點看得很準,以後的確不停地變,一直變了100多年…


    主戰派以韓琦為首。精確點說,是兩府高官裏隻有他一個人“為首”韓琦怒了。堅決不同意和談,無論誰勸都不行!不得已,晏殊把刺蝟扔給了皇帝:陛下,我們都同意了。隻有韓琦反對。您看著辦吧!


    皇帝把韓琦叫來問:為什麽?韓琦說出了自己看法:現在之所以認為李元昊肯定會降,且以後不會再造反,是因契丹方麵穩定了,遼國和我們再次成為盟友。他們會約束李元昊的。可有一點:遼國能讓李元昊罷兵、自然也能讓他舉兵,那時兩線作戰,我們怎麽辦?回想遼國是因什麽和我們再次結盟的?是曆代的友情?還是富弼及大宋的壓力?很明顯是後者。如我們現在以屈辱條件同意李元昊的和談。遼國方麵定會重新掂量我們分量的!虎狼之邦,不能以仁義禮智信來衡量,我們得時刻清醒!所以和談是肯定的,但不是現在!


    這樣的理由誰也沒法反駁,於是事情就拖了下來。一拖幾個月,西夏使者等得實在不耐煩:你們先辯著吧,啥時有信再通知我…西夏使者回國了。西線就此進入扯羊皮狀態…


    25日,李元昊遣使入遼,請耶律宗真一起舉兵伐宋,宗真不從。


    8月7日,耶律洪基(未來的遼道宗)加封燕趙國王、尚書令,執掌南北兩樞密院。


    隨著13日,範仲淹、富弼兩人的職務調動,大宋在本年度第3次最終確定了兩府高官人員名單:宰相章得象、晏殊。參知政事賈昌朝、範仲淹。樞密使杜衍。樞密副使任中思(9月11日被罷)韓琦、富弼。


    19日,以韓琦代範仲淹出京,任陝西宣撫使。河東宣撫使任中思則始終未成行。


    在這樣局麵下,宋史迎來了一經典時刻:1043年9月3日,這一時刻不僅是仁宗朝的中點(宋仁宗此時已登基21年半,離他駕崩還有19年半)而把眼光放寬,更可知道這一時刻也是北宋曆史的中點:此時距離趙匡胤陳橋兵變、大宋開國已過去了83年多,而離靖康之恥、兩帝北狩的亡國時間也隻剩下了83年多…


    宋仁宗把兩府大臣及禦史以上官員都召進皇宮的天章閣裏。首先由皇帝率領,參拜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的禦像,然後來到書桌前,桌上己備好了筆墨紙硯:大家對國家現狀都己有所了解,現在就把你們看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寫出來,以振興國家!


    那一天,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心情澎湃,或在當場、或在回家深思後,都寫出了自己見解。曆史記載留下了範仲淹的那篇著名奏章《答手詔條陳十事》他把問題及改革辦法,具體細化在10個方麵: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這10個方麵共30個字。看著很枯燥,但內涵超豐富。我們來逐條分析:


    1明黜陟。這條講的是改變宋朝當時做官最重要的升遷製度“磨勘製”即文官每3年一次、武官每5年一次,可把政績呈交考課院去審查,如沒重大過失,就可升官一級。這製度是趙禎父親趙恒創設的。它使官員們鈍化。它考核的不是誰有多優秀,而是誰犯了什麽錯誤。於是大家都在避免犯錯,沒錯就能升官。這樣誰還敢去做事呢?


    所以範仲淹要改的第一條就是它!從官員辦事精神上去革新、從獎懲條例上調動積極性。具體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朝的保薦製度和真宗朝的磨勘製結合起來。考察一官員優劣,不僅要看他是否出錯、更要看他的成績,這成績就由宰相、樞密們來確定。同時規定經保薦而做官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請而做官的要5年一次磨勘。這針對的是官員富家子弟,這些人有門路。就是壓製他們!還有就是完善懲罰條例:以往磨勘,隻要不犯錯就能升官,現在別想了。無能即是錯!以後但凡無能的…別怕,不是罷官,是另外安排。


    2抑僥幸:那還是偉大慷慨的真宗皇帝的恩典。從他開始,大宋官員們每年都熱切盼望著年終的南郊祭天大禮、還有皇帝生日。那兩天,從兩府大臣到各路提點刑獄以上的官員,都可向朝廷申請:請恩蔭我的兒子侄子們吧——從此,這些官二代們就正式當官了。而恩蔭製度還有強烈的等級觀念在裏邊。禦史以上。每人每年都可恩蔭一人做京官;少卿監可恩蔭一人充試銜;其他可恩蔭一人任齋郎。範仲淹計算說:一翰林學士,年少中舉,30多歲就進入兩製的高材生們,隻升不降的官場生涯。做個20多年有什麽難處?如此,就是20多個不經科考就進官場的二世祖!長此以往,大宋官場會是個什麽樣?所以要改!以後轉運使和邊防上的文官,必須任滿2年才可提請恩蔭。兩府及兩製高官。每年大禮時隻許恩蔭1子,且必須是親生兒子,連侄子都不行。且閣館要職。從此不許高官子弟們輕易進入,不僅要考,更要經過保薦才可以!


    3精貢舉:大宋人才來自科舉。科舉取決於考題。而考題,就決定了人才平時都學什麽。無數學子們在背誦儒家經典,學作詩詞歌賦,這樣的“人才”對治理國家,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無非都是以仁治國、與民休息、勤政愛民之類老生常談,說白了,就是在背孔孟語錄。對於抵禦契丹、黨項,還有怎樣為國家生產財富,半點實用價值都沒。


    要改,就要從教育體製上改!要“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先考策論再考詩賦,不要虛誇詞飾之臣”另外還有一細節:把彌封卷製度廢除!以後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實名。理由?看不見名字,就失去鄉裏舉薦選才的本意了,以後基層官員誰還會為朝廷選才呢?至於作弊,你們考官是幹什麽的?監察院、開封府又是幹什麽的?隻要仔細察,狠處理,就定能刹住歪風邪氣!


    4擇長官:就是要選出合格的地方官員。範仲淹辦法是從上至下,由兩府宰執來選薦路級幹部10人,路轉運使來推薦大州的知州10人,知州來推薦知縣10人,層層推薦,環環相扣,這樣應所選得人了吧?


    5均公田:為讓官員清廉,給他們田產,但問題同時產生,田地好壞不一,你給誰好的給誰不好的?還有:官員的田緊挨著老百姓的田,侵占了幾畝幾頃的,不很正常嗎?於是糾紛出現,官員跟百姓打、官員跟官員打,搞得天聖年間的劉娥憤怒了一下,公田就取消了。現在範仲淹建議恢複,那不公怎樣消除?請參考上一條,吏治好了,一切才會好。


    6厚農桑、8減徭役:這兩條是農民的事,可同時,官府責任更大。眾所周知,我們是農業大國,尤其古代,國家稅收幾乎都從土地中得來,即農民養活了所有人,但到仁宗年間,農民們己活不下去了。具體狀況就是“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和糴、和買,這是官府向民間征收糧食、絲麻用具的專用名詞,達到了上麵所說的程度,就是提前預支,寅吃卯糧,農民要超前交好多年的稅。至於交上的錢和物都到哪去了?很簡單,不斷擴編的軍隊、不斷壯大的官員隊伍、給契丹和黨項的“饋贈”再加上給各級神仙佛祖修的廟、還有和尚道士的生活費…沒一樣對國計民生有用。所以才要改,但如改,就要觸動國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經——要省錢,你想省誰的錢?軍隊、官員、遼國、黨項還是神仙?動哪個都頭大!於是怎樣讓農民專心種田,國家要有獎勵,更要少折騰,給農民幹活的時間。


    9覃恩信(朝廷的赦令要嚴格執行)10重命令(朝廷要統一各地的法令)這兩條是很讓人無語的事。人無信,不知其可也。這是做人的最起碼準則。一個國家呢?居然早上說一套、晚上做一套,朝令夕改,且毫無處罰!這不是國家的法令世界,而是孩子們在玩過家家?怎麽辦?一個字:罰!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綜上所述,問題很嚴重,解決辦法很簡單。範仲淹方案說白了就是“責任製和處罰製”用舉薦製度把官員層層捆綁,再設立些以前沒的處罰製度,讓官員們稍微懂點事…如此而已,管不管用?甚至有沒有比原來製度更不妥的地方?這要在以後實踐中才能看出。這時能肯定的,就是處罰力度不是夠不夠重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力度的問題!


    根本就沒有處罰的具體條款,你讓犯事的人怎麽害怕啊?


    現在來說第7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修武備。這一條按說是範仲淹最有發言權、且肯定言之有物的問題,因他剛剛從戰場歸來。宋朝邊防問題已嚴重到不能再嚴重了,遼國不去說,西夏也開始和宋朝分庭抗禮了,這在太祖太宗,甚至真宗朝都是難以想象、決不可能發生的災難!要怎樣解決?先要分析問題在哪?範仲淹從實戰出發,歸納出兩點:1禁軍都擠在京城裏,有事才派往邊疆。這在應急速度上就喪失了寶貴時間。2在京城養兵、派兵,那麽在邊疆上就始終沒足夠糧餉。不論抵抗還是殺進敵方腹地,就都得千裏運糧。這一點其實就是宋軍之前無數次大敗的一重要原因。所以要改!怎樣改?


    範仲淹建議在京師附近招募5萬民兵,派往邊疆常駐。每年三季種田、一季練兵,自給自足。這樣一舉數得,把前麵問題都解決了。這辦法好不好?我能夠告訴大家的就是:這一條自公布時起就讓大宋朝野大嘩、一片震驚。所有人一致認定:如真這麽辦了,宋朝就會國將不國,很快就會天下大亂。


    因範仲淹改變的是大宋從趙匡胤就定下的最基本國策——“募兵製”簡單說就是:在水旱年,農民們沒生活時,政府出麵把災民們都收編成軍人。給他們糧吃,讓他們為國家出力,同時也就沒法造反了。當年趙匡胤得意地說:這樣做“在造反時,有亂兵而無亂民。在災年時,有亂民而無亂兵”大宋的天下,怎樣折騰都出不了大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陳橋到崖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中宋韻55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中宋韻55並收藏從陳橋到崖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