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一個時辰之後了。
於是,耶律璟下令,西、北兩方向的遼軍,立即發起攻擊。
一時間,無數的戰馬嘶鳴著向遷州城西、北門同時衝鋒,無數的雲梯緊隨其後,人如蟻、人如潮,蜂湧而來。
百裏無忌見狀,轉頭對柴榮道:“如你所料,耶律璟真的下決心攻城了。”
柴榮笑道:“榮預祝哥哥心想事成。”
百裏無忌應道:“承你吉言。”
二人旁若無人的大笑起來,笑聲感染著每一個場的明軍將士。
笑過之後,百裏無忌大聲道:“令彭曉率艦隊靠近岸邊,艦炮瞄準北城門外一裏預定位置,打光所有炮彈;令陳延正且戰且退,至北城門外預定位置固守待命;令北城牆火槍兵在射程之內掩護陳延正部的退卻;令西城牆火槍兵自由射擊,阻止遼軍登牆雲梯接近……。”
一道道經過仔細推敲的作戰命令流暢地從百裏無忌嘴裏吐出,就象在昭示著遼軍的命運。
耶律璟一直盯著遼軍的進展,從投石車完成投擲,遼軍向遷州城發動總攻的那一刻起,他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又知道問題出在哪,隻能甩甩頭,硬將這種預感拋棄。
已經到了這份上了,一切都騎虎難下了,那麽就讓實力來說話吧。耶律璟呐呐自語道。
於是,當前鋒耶律倌錫的四萬遼軍接近至西城牆、耶律惕剌的皮室軍逼退陳延正的明軍抵近北城牆後,耶律璟令八萬皮室軍向遷州城西門發動了總攻。
遷州西門不象北門靠近海邊,西門地形遼闊,在耶律璟一聲令下之後,八萬皮室軍如潮水般向五裏外的西城牆湧去。
就在這方圓二三十裏之內,數十萬大軍為各自的國運和利益展開了殊死搏殺。
當八萬皮室軍全部進入火炮射程之後,百裏無忌終於下達了西城牆火炮齊射的命令。
刹那間,如雷貫耳的轟鳴聲響起,在耶律璟和遼軍來不及對巨大的聲響做出任何反應的瞬間,如雨的炮彈落在了早已標定好的位置上。
兩種口徑的火炮被百裏無忌設定了遠近兩個距離,那就是以西城牆為標準,向西一至四裏地。
兩道火牆生生將八萬皮室軍攔截在這個距離之內,進不得,也退不得。
而這時,西城牆的火槍兵開始對耶律倌錫的四萬遼軍開始了輕鬆地射殺。
西門外是一場屠殺,橫行天下數十年的北方遊騎在這一刻嚐到了失敗的痛楚,他們甚至連想要拚命的目標都找不到。無數控製不住驚馬的皮室軍士兵衝入那兩道火牆,粉身碎骨。
場麵之亂、場麵之慘,難以用言詞表達。耶律璟在兩道火牆衝天而起時,已經下令八萬皮室軍撤退,可是在這個時候,靠語言、旗幟傳令已經根本無能為力。
耶律璟隨即令五百宮衛冒死衝鋒,希望能突入第一道火牆,向皮室軍將領傳達自己的撤退命令。可惜,五百宮衛義無反顧地突入火牆之後,再無任何聲息。
這輪炮擊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也就一柱香的時間。
但就這一柱香的時間就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敗,在這段時間裏,西城門的火槍兵徹底蕩平了耶律倌錫的四萬遼軍,甚至連耶律倌錫本人也死於亂槍之下。
遼軍士兵根本無從逃避,就如同活生生地靶子,給每個明軍士兵進行著活體訓練。
二十丈之內,呼嘯的彈丸穿透他們本就單薄的皮甲,援軍就在北後不遠處,可就是這半裏地的距離,無法以人力穿越。
有些遼軍老兵理智地選擇了後退到火槍的射程之外,也有些聰明的遼軍士兵將身體緊貼著城牆,以避開火槍的射擊。
但這僅僅是苟延殘喘而已,這時的遼軍,已經根本沒有一絲作戰的意誌,腦中隻有如何保命。
擊潰了四萬遼軍之後,百裏無忌令四寸火炮抬高炮口,調整射程,進行延伸射擊。
西城外一裏的這道“炮彈牆”驟然消失,令四萬遼軍中幸存的士兵一窩蜂地向皮室軍湧去。他們慶幸於自己終於能逃出生天。
可惜,僅僅一息,城牆上的四寸炮開始延伸射擊,彈幕如雨點般地擊打著這個距離中的每一個遼軍士兵。
而與此同時,百裏無忌轉頭對柴榮笑著說道:“二弟可有膽率六千親衛殲滅八萬皮室軍?”
柴榮自然知道這是百裏無忌送自己一份人情,眼下這種狀態下的八萬皮室軍,就如同八萬隻綿羊,正等待著自己去宰割。以六千殲滅八萬遼國皮室軍,如此赫赫不世戰功,豈能錯過。
“哥哥放心,榮必不負所望。”
“好。那我就靜候二弟佳音。”
柴榮隨即外出調遣親衛隊而去。
北城門外,陳延正雖然心中有所不甘,但還是依照百裏無忌的命令且戰且退,從城外三裏,慢慢地退卻至城牆二十丈處,明軍士兵開始按預定狀態分成縱列,所站位置正是垛眼與垛眼的間距處。這時,垛眼中開始噴發火焰,火槍兵開始射擊了。
膠著之中,這種縱列的編排令明軍士兵在一瞬間傷亡了上千條人命,但之後的火槍兵的射擊,瞬間將遼軍密集的陣列犁出一條條血溝。
而就在這時,彭曉的艦炮開始射擊,零星的試炮之後,炮彈便如雨點般落下。隨即,北城門上的火炮也開始轟鳴。
人擠人的兩個遼軍方陣,三萬八千皮室軍,就在這遷州北城牆外五裏之內,灰飛煙滅。
耶律惕剌很幸運地躲過了這一劫,他原本以為皮室軍的各道將領已經不需要他的指揮就能勝任今天的戰鬥,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看管這剩下的四萬多部族軍。
耶律惕剌也非常不幸運,因為在前方皮室軍被炮彈轟擊地狼奔豕突,心中早有不滿之意的部族軍在原本跟隨耶律朔古被明軍俘虜的那些“有心人”的煽動下,決意“陣前起義”。
於是,中軍營帳內的副帥耶律惕剌被亂兵一舉拿下,準備用來向明軍投降時的“投名狀”。(未完待續)
於是,耶律璟下令,西、北兩方向的遼軍,立即發起攻擊。
一時間,無數的戰馬嘶鳴著向遷州城西、北門同時衝鋒,無數的雲梯緊隨其後,人如蟻、人如潮,蜂湧而來。
百裏無忌見狀,轉頭對柴榮道:“如你所料,耶律璟真的下決心攻城了。”
柴榮笑道:“榮預祝哥哥心想事成。”
百裏無忌應道:“承你吉言。”
二人旁若無人的大笑起來,笑聲感染著每一個場的明軍將士。
笑過之後,百裏無忌大聲道:“令彭曉率艦隊靠近岸邊,艦炮瞄準北城門外一裏預定位置,打光所有炮彈;令陳延正且戰且退,至北城門外預定位置固守待命;令北城牆火槍兵在射程之內掩護陳延正部的退卻;令西城牆火槍兵自由射擊,阻止遼軍登牆雲梯接近……。”
一道道經過仔細推敲的作戰命令流暢地從百裏無忌嘴裏吐出,就象在昭示著遼軍的命運。
耶律璟一直盯著遼軍的進展,從投石車完成投擲,遼軍向遷州城發動總攻的那一刻起,他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又知道問題出在哪,隻能甩甩頭,硬將這種預感拋棄。
已經到了這份上了,一切都騎虎難下了,那麽就讓實力來說話吧。耶律璟呐呐自語道。
於是,當前鋒耶律倌錫的四萬遼軍接近至西城牆、耶律惕剌的皮室軍逼退陳延正的明軍抵近北城牆後,耶律璟令八萬皮室軍向遷州城西門發動了總攻。
遷州西門不象北門靠近海邊,西門地形遼闊,在耶律璟一聲令下之後,八萬皮室軍如潮水般向五裏外的西城牆湧去。
就在這方圓二三十裏之內,數十萬大軍為各自的國運和利益展開了殊死搏殺。
當八萬皮室軍全部進入火炮射程之後,百裏無忌終於下達了西城牆火炮齊射的命令。
刹那間,如雷貫耳的轟鳴聲響起,在耶律璟和遼軍來不及對巨大的聲響做出任何反應的瞬間,如雨的炮彈落在了早已標定好的位置上。
兩種口徑的火炮被百裏無忌設定了遠近兩個距離,那就是以西城牆為標準,向西一至四裏地。
兩道火牆生生將八萬皮室軍攔截在這個距離之內,進不得,也退不得。
而這時,西城牆的火槍兵開始對耶律倌錫的四萬遼軍開始了輕鬆地射殺。
西門外是一場屠殺,橫行天下數十年的北方遊騎在這一刻嚐到了失敗的痛楚,他們甚至連想要拚命的目標都找不到。無數控製不住驚馬的皮室軍士兵衝入那兩道火牆,粉身碎骨。
場麵之亂、場麵之慘,難以用言詞表達。耶律璟在兩道火牆衝天而起時,已經下令八萬皮室軍撤退,可是在這個時候,靠語言、旗幟傳令已經根本無能為力。
耶律璟隨即令五百宮衛冒死衝鋒,希望能突入第一道火牆,向皮室軍將領傳達自己的撤退命令。可惜,五百宮衛義無反顧地突入火牆之後,再無任何聲息。
這輪炮擊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也就一柱香的時間。
但就這一柱香的時間就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敗,在這段時間裏,西城門的火槍兵徹底蕩平了耶律倌錫的四萬遼軍,甚至連耶律倌錫本人也死於亂槍之下。
遼軍士兵根本無從逃避,就如同活生生地靶子,給每個明軍士兵進行著活體訓練。
二十丈之內,呼嘯的彈丸穿透他們本就單薄的皮甲,援軍就在北後不遠處,可就是這半裏地的距離,無法以人力穿越。
有些遼軍老兵理智地選擇了後退到火槍的射程之外,也有些聰明的遼軍士兵將身體緊貼著城牆,以避開火槍的射擊。
但這僅僅是苟延殘喘而已,這時的遼軍,已經根本沒有一絲作戰的意誌,腦中隻有如何保命。
擊潰了四萬遼軍之後,百裏無忌令四寸火炮抬高炮口,調整射程,進行延伸射擊。
西城外一裏的這道“炮彈牆”驟然消失,令四萬遼軍中幸存的士兵一窩蜂地向皮室軍湧去。他們慶幸於自己終於能逃出生天。
可惜,僅僅一息,城牆上的四寸炮開始延伸射擊,彈幕如雨點般地擊打著這個距離中的每一個遼軍士兵。
而與此同時,百裏無忌轉頭對柴榮笑著說道:“二弟可有膽率六千親衛殲滅八萬皮室軍?”
柴榮自然知道這是百裏無忌送自己一份人情,眼下這種狀態下的八萬皮室軍,就如同八萬隻綿羊,正等待著自己去宰割。以六千殲滅八萬遼國皮室軍,如此赫赫不世戰功,豈能錯過。
“哥哥放心,榮必不負所望。”
“好。那我就靜候二弟佳音。”
柴榮隨即外出調遣親衛隊而去。
北城門外,陳延正雖然心中有所不甘,但還是依照百裏無忌的命令且戰且退,從城外三裏,慢慢地退卻至城牆二十丈處,明軍士兵開始按預定狀態分成縱列,所站位置正是垛眼與垛眼的間距處。這時,垛眼中開始噴發火焰,火槍兵開始射擊了。
膠著之中,這種縱列的編排令明軍士兵在一瞬間傷亡了上千條人命,但之後的火槍兵的射擊,瞬間將遼軍密集的陣列犁出一條條血溝。
而就在這時,彭曉的艦炮開始射擊,零星的試炮之後,炮彈便如雨點般落下。隨即,北城門上的火炮也開始轟鳴。
人擠人的兩個遼軍方陣,三萬八千皮室軍,就在這遷州北城牆外五裏之內,灰飛煙滅。
耶律惕剌很幸運地躲過了這一劫,他原本以為皮室軍的各道將領已經不需要他的指揮就能勝任今天的戰鬥,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看管這剩下的四萬多部族軍。
耶律惕剌也非常不幸運,因為在前方皮室軍被炮彈轟擊地狼奔豕突,心中早有不滿之意的部族軍在原本跟隨耶律朔古被明軍俘虜的那些“有心人”的煽動下,決意“陣前起義”。
於是,中軍營帳內的副帥耶律惕剌被亂兵一舉拿下,準備用來向明軍投降時的“投名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