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平有許多追隨者,甚至可以說,年輕一輩中,他的追隨者最多,有市井之徒,有文人雅士,有騰衝府官員,也有手所握兵權的將領。


    雖然不能說在騰衝府一呼百應,可說他能招攬數千守軍士兵,那不是難事。


    高智平手中本就握有六千弓弩兵,而在騰衝城中,隻要裝備上皮甲刀劍,那就是步兵,再騎上馬,那就是騎兵。


    所以,經過一個白天,高智平暗中聚集起一萬人的兵力,決定次日淩晨,對東門外敵人發起攻擊。


    是攻擊,不是襲擊。


    這二者有著本質區別,襲擊屬於偷襲、遊擊一類,而攻擊是不管你有無防備,我都要來攻。


    也就是說,就算百裏康不分兵,不作引誘之舉,高智平也一樣會在在同的時間發起攻擊。


    百裏康失算之處在於,他錯誤地估計了他的手下敗將有著與平常人不同的頭腦,也有著與平常人不同的身份。


    身份決定了處理事件的態度,性格決定結果。這句話放在哪都適用。


    分兵,削弱了段氏軍的實力,雖然百裏康的三千明軍做為伏兵,有著奇兵的功效,但對於一萬來攻的叛軍來說,意外不大。


    最多隻是一個意外。


    醜時一刻,當東城門突然大開,六千騎兵蜂湧而出的時候,東門外的段氏軍雖然有備,但一是沒有料到會有如此多的軍隊來攻。二是根本沒有預料到大理城有如此多的騎兵。


    這種措手不及的意外,直接導致了段氏軍不可逆轉地潰敗。


    其實百裏康清楚,大理所產滇馬隻適合作運輸。遠不能與北方戰馬相提並論。


    而且步兵上馬就能成為騎兵?


    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分一千兵之後,段氏軍在東門的兵力僅六千餘人,麵對六千撲麵而來的騎兵,這種氣勢,就足以擊垮段氏軍士氣。


    而一柱香的功夫,在六千騎兵之後,又再次出現數千甲士。


    於是。段氏軍不可逆轉地潰退了。


    遠在數裏之外的百裏康,這時才發覺自己錯誤地估計了手下敗將的實力。也錯誤地估計了段氏軍的戰鬥意誌。


    而城門一開,至段氏軍紮營之處不過三裏地,這個距離,讓百裏康甚至來不及做出反應。


    百裏康帶來的三千士兵。也不是正規明國新軍,而是徐守仁從軍中遴選的退役士兵,雖然人是軍人,但卻沒有新軍的裝備,而且是步兵。


    數裏的距離,無法迅速對段氏軍做出救援,而就這一柱香的功夫,段氏軍被再次攻來的敵人數千甲士所震懾,從而潰敗了。


    潰兵如亂民。敗兵如盜匪。


    百裏康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段氏軍潰敗,製止了已經動身衝鋒的三千明軍,下令反身後退。然後轉向北門,匯合那一千段氏軍,再作打算。


    因為這時如果讓三千明軍衝上前去,不過就是給高智平增添功勳。


    潰敗的段氏軍士兵會衝亂明軍的陣形,抵消明軍的戰鬥力,甚至將使得明軍連投擲手榴彈的機會都喪失。


    麵對已經發生潰敗的軍隊。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後撤,等到潰兵跑累了平靜下來。再進行收容整編,但短時間就不用想讓他們上戰場了,因為一上戰場,他們會重演潰逃的一幕。


    但百裏康率三千明軍迂回到北門外時,正好遭遇高正理率城中僅剩的一萬守軍出北門,準備攻擊那“四千段氏軍”的營地。


    高正理也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領,他在東城門被打開的第一時間得知高智平違反他的命令,擅自出城攻擊敵人。


    但這時阻攔已經來不及了,高正理情急之下並沒有亂了方寸。


    他知道敵人人數並不多,高智平率一萬人攻擊,隻要不亂方寸,就算攻敵不成,自保還是有餘的。


    高正理無意率軍隊去增援高智平。


    而是決定率城中所有軍隊攻出北門,因為這樣,才能形成兩麵突擊的效果,不管是段氏軍還是明軍,總共就這麽些兵力,自己以優勢兵力兩麵突擊,敵人就會陷入顧頭顧不了尾的困境。


    高正理不愧是沙場老將,他在高智平犯錯之後,將錯就錯,對北門發起了全力突擊。


    百裏康部來得正是時候。


    這正是時候並不是明軍能頂得住叛軍的突擊,說的是百裏康正好撞到了槍口上。


    於是,一場惡戰爆發了。


    三千對一萬,百裏康並不想打這樣的仗,可是事情就是碰巧了撞上,徒歎奈何?


    這時想撤已經晚了,兩軍已經迎麵對上,怎麽撤?


    百裏康隻能硬著頭皮喝令全軍迎頭反擊。


    明軍雖然沒有新軍裝備齊全,卻是帶足了火器,到騰衝的第一場仗打得不是攻城戰,反而是遭遇戰,而且是客場遭遇戰,這令百裏康及明軍士兵猝不及防。


    就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明軍如雨的手榴彈挽救了形將覆沒的一千段氏軍士兵,而明軍隨即發起的反衝鋒,將一千段氏軍士兵護到了身後。


    在連續三輪手榴彈的投擲之後,爆炸令叛軍的攻勢為之一頓,百裏康利用這機會,咬牙下達的撤退命令。


    於是,一千段氏軍轉向正北方迅速撤退,而兩千明軍士兵居中策應,留下一千明軍士兵且戰且退,進行掩護。


    高正理老了,如果換作是高智平,斷不會痛惜子弟兵的性命,必定下令追擊,這樣,就算百裏康部能逃脫,也會被剝下一層皮。


    可惜,人一旦老了,雖然穩重,卻也失去了激進之心。


    高正理第一次見明軍火器的犀利,由此而產生猶豫。


    他猶豫的是,這一萬子弟兵,如果這是守城戰,那是沒有辦法,可現在敵人已經潰逃,又何必因追擊而付出眾多子弟兵的性命。


    這是高正理心中真正的想法,但這個想法卻失去了一次殲滅或者重創百裏康部的機會。


    而東門的高智平完成了他的目標,心願得償,他率六千“騎兵”幾乎是輕微的代價擊潰了段氏軍主力,東城門外,段氏軍已經跑得一個不剩。(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代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無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無和尚並收藏代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