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實是,明軍士兵根本沒有開口說話的機會,從下城牆的那一刻,士兵還在猜測這次將有去無回了,可下到城之後,所受到的禮遇,令明軍士兵竟然想在叛軍大營多享受一會再回去。
徐守仁的一封信,讓兩鎮節度看到了保留官職的希望。
確實,隻要官位還在,誰做皇帝關他們屁事。
與其聽高方一路走到黑,還不如降了明國,得些好處。
於是,他們請明軍士兵馬上回去稟告城上主將,表示願意接受勸降,但具體條件,需要麵談。
明軍士兵隻好收拾心情回去了,可徐守仁不肯出城,倒不是他害怕,而是城門被土石封死,出城需要象士兵那樣爬城牆。
徐守仁自然不屑這麽做,所以,他要求叛軍自己派人上城來談判。
士兵隻好又爬了一次城牆去傳訊。
讓他意外的是,叛軍兩個主將竟絲毫不以為意,二人商議了一下之後,讓一人攜另一人的親隨,由明軍士兵帶路,去城上談判。
雙方的談判非常迅速,徐守仁除了在保留節度使官職上堅持以外,別的都不與二人為難。
因為百裏無忌已經連原周國的節度使都撤除了,豈會再為大理破例?
徐守仁為防南門外叛軍迅速尾隨而來,使得局勢失控,所以,對兩個叛軍節度的其餘請求一概答應下來。
而叛軍節度也希望迅速達成協議。好從這個爛泥潭中抽身,隻要自己的利益能保住,誰希望在這裏血拚?
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達成協議的速度非常驚人。
協議內容為,兩鎮軍隊為臨陣起義,明國將保留兩鎮軍隊,依舊歸二人統領,而二人為表示誠意,願意主動請辭節度使之銜,就任兩州刺史。同時帶兵向北進發,暫時駐紮蘭溪郡。以脫離戰場。
隻用了半個時辰,北門外的叛軍走得一幹二淨。
徐守仁輕籲一口氣,如此,就可以將北門兵力轉向清除南門外殘餘叛軍了。
當徐守仁率明軍和青壯趕到南門時。城外的叛軍早已無影無蹤。
徐守仁心中一跳,難道叛軍為迂回轉攻東、西城門?
於是,再馬不停蹄地趕到西門,然後東門,依舊沒敵人。
徐守仁一下子蒙了,難道敵人被南門一場爆炸嚇怕了?全逃回家了?
逃回家……。靈光一閃,徐守仁有些明白了。
高方確實回家了。
他得到眼線的報告之後,就立即動身西返向騰衝府日夜兼程而去。
在兩鎮府兵中,他有不少的眼線。從兩個節度使與明軍眉來眼去的那一刻開始,眼線就已經偷偷傳回信來。
高方知道,事情已經不可為。
這時就算自己率五千弓弩兵衝到北門。也已經無力回天。
兩鎮府兵已經倒向明軍,以自己這數千弓弩兵打野戰?
那隻是個笑話罷了,甚至可能被兩鎮府兵反戈一擊,到時,怎麽死都不知道。
與其在這浪費時間,還不如回家。
高方就在這瞬間失去了爭雄的豪氣。他儼然感覺到自己真的老了。
想家的男人通常有兩種,一是輸了錢的。另一種就是老男人。
高方自然屬於後一種,他知道,也許騰衝府的家也已經不在,自己回去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縱然如此,高方依然想回家,就算死,也得死在自己的家中,至少死在自己的家門口。
因為,那裏有他的家人,他的孩子。
想到這,高方再次下令加快行軍速度,也許,承上天照撫,出現奇跡,自己還能趕得及。
徐守仁想通了為什麽敵人如水氣般地蒸發了。
他開始清理大理城。
南門連同大半條城牆已經崩塌了,至少有上萬的生命在這裏殞滅。
屍體碎塊混合著斷磚碎石形成了一長溜的廢墟。
這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清理。
而十多萬的大理城百姓,已經流了太多的血,他們自發地來到南門,開始清理。
他們想從廢墟中尋找自己的親人、朋友或者熟悉的鄰居。
這是何等淒慘的場景。
徐守仁如此陰冷之人,也不覺得眼眶濕潤。
他在那個完好無損的幸存者口中了解了南門到底發生了些什麽之後。
徐守仁勒令這個幸存者,改變口供。
從此,這個膽小的以屍體為掩護而幸存下來的青壯,與那四個重傷的青壯,一起成為被大理百姓交口稱讚的英雄。
徐守仁在現場向百姓保證,必定稟奏朝廷,為五個英雄請功,為五百青壯立碑書傳,並對能夠查到的青壯親屬進行撫恤。
雖然是慘勝,但畢竟是勝利。
大理百姓因為勝利,而衝淡了悲情。
百姓就是這樣,一旦接受了朝廷的賞賜追封,他們會自動地把自己劃到明國的一方,從此,他們覺得,他們已經是明國人,而且,是對明國有大功的明國人。
徐守仁在這一事的處理上,已經具有了政治家的風範。這是百裏無忌事後對徐守仁的評價。
三天後,從建昌府南下的百裏義,率先鋒三千人新軍和楊廷式部到達了大理府。
本來百裏義應該按照計劃鎮守會川府的,但百裏義在遇到徐世銘後,改變了計劃,他派了五百新軍一路護送徐世銘返回金陵府。
而他自己畢竟擔憂徐守仁、百裏康二人的安危,便違逆了百裏無忌製訂的計劃執意親自前來了。
百裏義知道百裏無忌對楊廷式部寄於厚望,所以,他的的借口很有說服力,那就是率兵護送楊廷式部。
當百裏義看到大理南城門外這一幕慘狀時,也不禁唏噓不已,這一幕是何等的熟悉和記憶猶新?
從明軍掌握了火器以來,這相似的一幕幕就不間斷地重現,百裏義有時都不知道大郎製造出這火器究竟是對是錯。
但百裏義卻清楚地知道,這場景雖然慘烈,但如果比起這數十年五代各國所造成的戰亂兵禍,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沒有這火器,明國將無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統一天下,而戰爭每多拖上一年,死得人將更多,百姓的生活將更困苦。(未完待續)
徐守仁的一封信,讓兩鎮節度看到了保留官職的希望。
確實,隻要官位還在,誰做皇帝關他們屁事。
與其聽高方一路走到黑,還不如降了明國,得些好處。
於是,他們請明軍士兵馬上回去稟告城上主將,表示願意接受勸降,但具體條件,需要麵談。
明軍士兵隻好收拾心情回去了,可徐守仁不肯出城,倒不是他害怕,而是城門被土石封死,出城需要象士兵那樣爬城牆。
徐守仁自然不屑這麽做,所以,他要求叛軍自己派人上城來談判。
士兵隻好又爬了一次城牆去傳訊。
讓他意外的是,叛軍兩個主將竟絲毫不以為意,二人商議了一下之後,讓一人攜另一人的親隨,由明軍士兵帶路,去城上談判。
雙方的談判非常迅速,徐守仁除了在保留節度使官職上堅持以外,別的都不與二人為難。
因為百裏無忌已經連原周國的節度使都撤除了,豈會再為大理破例?
徐守仁為防南門外叛軍迅速尾隨而來,使得局勢失控,所以,對兩個叛軍節度的其餘請求一概答應下來。
而叛軍節度也希望迅速達成協議。好從這個爛泥潭中抽身,隻要自己的利益能保住,誰希望在這裏血拚?
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達成協議的速度非常驚人。
協議內容為,兩鎮軍隊為臨陣起義,明國將保留兩鎮軍隊,依舊歸二人統領,而二人為表示誠意,願意主動請辭節度使之銜,就任兩州刺史。同時帶兵向北進發,暫時駐紮蘭溪郡。以脫離戰場。
隻用了半個時辰,北門外的叛軍走得一幹二淨。
徐守仁輕籲一口氣,如此,就可以將北門兵力轉向清除南門外殘餘叛軍了。
當徐守仁率明軍和青壯趕到南門時。城外的叛軍早已無影無蹤。
徐守仁心中一跳,難道叛軍為迂回轉攻東、西城門?
於是,再馬不停蹄地趕到西門,然後東門,依舊沒敵人。
徐守仁一下子蒙了,難道敵人被南門一場爆炸嚇怕了?全逃回家了?
逃回家……。靈光一閃,徐守仁有些明白了。
高方確實回家了。
他得到眼線的報告之後,就立即動身西返向騰衝府日夜兼程而去。
在兩鎮府兵中,他有不少的眼線。從兩個節度使與明軍眉來眼去的那一刻開始,眼線就已經偷偷傳回信來。
高方知道,事情已經不可為。
這時就算自己率五千弓弩兵衝到北門。也已經無力回天。
兩鎮府兵已經倒向明軍,以自己這數千弓弩兵打野戰?
那隻是個笑話罷了,甚至可能被兩鎮府兵反戈一擊,到時,怎麽死都不知道。
與其在這浪費時間,還不如回家。
高方就在這瞬間失去了爭雄的豪氣。他儼然感覺到自己真的老了。
想家的男人通常有兩種,一是輸了錢的。另一種就是老男人。
高方自然屬於後一種,他知道,也許騰衝府的家也已經不在,自己回去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縱然如此,高方依然想回家,就算死,也得死在自己的家中,至少死在自己的家門口。
因為,那裏有他的家人,他的孩子。
想到這,高方再次下令加快行軍速度,也許,承上天照撫,出現奇跡,自己還能趕得及。
徐守仁想通了為什麽敵人如水氣般地蒸發了。
他開始清理大理城。
南門連同大半條城牆已經崩塌了,至少有上萬的生命在這裏殞滅。
屍體碎塊混合著斷磚碎石形成了一長溜的廢墟。
這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清理。
而十多萬的大理城百姓,已經流了太多的血,他們自發地來到南門,開始清理。
他們想從廢墟中尋找自己的親人、朋友或者熟悉的鄰居。
這是何等淒慘的場景。
徐守仁如此陰冷之人,也不覺得眼眶濕潤。
他在那個完好無損的幸存者口中了解了南門到底發生了些什麽之後。
徐守仁勒令這個幸存者,改變口供。
從此,這個膽小的以屍體為掩護而幸存下來的青壯,與那四個重傷的青壯,一起成為被大理百姓交口稱讚的英雄。
徐守仁在現場向百姓保證,必定稟奏朝廷,為五個英雄請功,為五百青壯立碑書傳,並對能夠查到的青壯親屬進行撫恤。
雖然是慘勝,但畢竟是勝利。
大理百姓因為勝利,而衝淡了悲情。
百姓就是這樣,一旦接受了朝廷的賞賜追封,他們會自動地把自己劃到明國的一方,從此,他們覺得,他們已經是明國人,而且,是對明國有大功的明國人。
徐守仁在這一事的處理上,已經具有了政治家的風範。這是百裏無忌事後對徐守仁的評價。
三天後,從建昌府南下的百裏義,率先鋒三千人新軍和楊廷式部到達了大理府。
本來百裏義應該按照計劃鎮守會川府的,但百裏義在遇到徐世銘後,改變了計劃,他派了五百新軍一路護送徐世銘返回金陵府。
而他自己畢竟擔憂徐守仁、百裏康二人的安危,便違逆了百裏無忌製訂的計劃執意親自前來了。
百裏義知道百裏無忌對楊廷式部寄於厚望,所以,他的的借口很有說服力,那就是率兵護送楊廷式部。
當百裏義看到大理南城門外這一幕慘狀時,也不禁唏噓不已,這一幕是何等的熟悉和記憶猶新?
從明軍掌握了火器以來,這相似的一幕幕就不間斷地重現,百裏義有時都不知道大郎製造出這火器究竟是對是錯。
但百裏義卻清楚地知道,這場景雖然慘烈,但如果比起這數十年五代各國所造成的戰亂兵禍,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沒有這火器,明國將無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統一天下,而戰爭每多拖上一年,死得人將更多,百姓的生活將更困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