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圖窮匕現,有些事隻能知道當不知道,那麽雙方都可以有轉圓的機會,但一旦窗戶紙捅破,那就必有一方要身敗名裂、死於非命了。
所以,王樸接下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但皇上的旨意無法違背,於是,王樸開始了徹查,由此周國朝廷開始了動蕩。
趙匡胤也非常後悔,早知柴榮真會將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之職交於自己,自己就不必搞出這出昏招了。
其實趙匡胤並不想嫁禍於張永德,反而趙匡胤一直以來與張永德私交都不錯,張永德人雖魯莽,但為人忠誠可靠,甚至可以用老實來形容。
趙匡胤隻是不放心,他怕柴榮不是真正地原諒他當日與陳摶合謀煽起流言,更怕柴榮到了開封之後秋後算帳,所以,一時心血來潮,搞出了這麽一記昏招。
原本是想借此事試探一下柴榮心中究竟是怎麽想的,還是不是真將自己當兄弟,結果沒想到一到開封,柴榮就罷去張永德的職務,讓自己接替。
趙匡胤心中既感動又後悔,但此時趙匡胤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向柴榮坦白此事的,有句話叫“無地無銀三百兩”,趙匡胤現在就是處在如此尷尬的境地。
趙匡胤不笨,事後他就明白這事隻要柴榮深查,就會水露石出,在數萬禁軍的行軍路上能將東西遞至皇上麵前的人不多,也就禁軍中數十個中層以上將領才能辦到,而這些將領中與自己有瓜葛者占了一半。
其實王樸對柴榮說的沒錯,此事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說禁軍還在柴榮手裏,就算禁軍不在柴榮手裏。真要讓禁軍反叛柴榮,周國還沒有這樣實力的人。
將此事擱置,不但能令周國朝廷不陷入動蕩。還能顯示出柴榮的寬廣胸襟,何樂而不為。
可惜。原本豁達的柴榮經這兩年多的戰爭,尤其是親自策劃的靈州會戰失利,加上被明國完勝一比較,心境驟然鬱結,如果換作正常時,柴榮完全可能順從王樸的諫議擱置此事。
王樸這邊一開始動作,趙匡胤便感覺到了壓力。
趙匡胤為了自保,隻能開始聯絡他的義社兄弟。這時的趙匡胤掌控周國所有禁軍,加上多年執掌禁軍的經曆,在禁軍中聲望已經僅次於柴榮,甚至在原來的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之上。
山風欲來風滿樓,周國朝廷開始陰雲密布,在王樸的調查下,上層官員人人自危,紛紛暗中串聯以求自保,局勢開始變得混亂。
……。
而明國卻在百裏無忌的一道道旨意下,迅速轉入恢複階段。雖然幾個軍械坊還在不停地生產出大量軍火,但政令已經向內政傾斜。
當徐守仁奉旨回到金陵府述職,百裏無忌正式將徐世銘手中的軍情署交給了徐守仁。若不是這幾年戰爭,這個位置早應該屬於徐守仁了,徐世銘擅長內政,卻對於情報不甚熟稔,這麽多年,一直將軍情署停留在普通的斥候功用上,在百裏無忌的構想中,軍情署應該囊括所有軍隊無法完成的事項,做到如臂使指的地步。
而徐守仁自小跟隨在自己身邊。耳聞目染之下,對百裏無忌的心思自然揣摩得比徐世銘透徹。加上年輕,接受能力強。百裏無忌對其抱有信心。最主要的是,徐守仁的性格適合領導這一上機構。
自此起,徐守仁就如他所希望的,真正地成為了百裏無忌身後的影子,無時無刻地跟隨在百裏無忌左右。
這一天,雲揚率第一軍回師金陵,被百裏無忌立即召見。
同時百裏無忌傳召徐世銘、孫光憲、馮道三人,並讓徐守仁列席,對明*隊進行重組。
百裏無忌借助此次戰爭各軍都有損失,進行徹底重組,一方麵提升明軍戰力,另一方麵也為日後北伐阻卜奠定基礎。
新軍已經將陳延正的駐燕雲軍消化,剩下雲揚的第一軍、特戰軍,百裏無忌要將它們整編成新軍,並將三支軍隊全部打散,進行重編。
百裏無忌決定明*隊分成三個部分:一是新軍,負責對外戰事;二是駐防軍,負責國內各府各州守土安民;三是京都禦林軍。
按明*製,中央軍隊與地方軍隊數量等同的原則,結合明國實際需要,經君臣討論之後,決定明國駐防軍分為六個區域:以成都府為中心組建西南邊防軍為第一軍;以潭州府為中心組建華中駐防軍為第二軍;以興王府為中心組建南海駐防軍為第三軍;以長樂府、杭州府為中心組建東南駐防軍為第四軍;以大定府為中心組建東北駐防軍為第五軍;以甘州為中心組建河西邊防軍為第六軍。
第一軍以馬驥雲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二軍以溪州靖邊指揮使王逵部為主體進行擴編;第三軍以原第六軍王定保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四軍以熊紀本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五軍以於存忠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六軍以楊業部為主體進行改編。
因六軍所處局勢不同,成都府第一軍、潭州府第二軍、大定府第五軍、甘州的第六軍這四軍兵力暫定為各六萬人,第三、第四軍兵力各為三萬人。共計三十萬駐防軍。
由此,對應出明國朝廷直轄新軍同樣為三十萬人。
百裏無忌下旨將新軍擴編為三軍,每軍十萬人,第一軍由百裏義部直接改編;第二軍由雲揚第一軍為主體擴編;第三軍由丁思覲的特戰軍擴編。
因雲揚部隻有三萬多人、丁思覲部不足三萬人,缺少大量兵員,故百裏無忌下旨在明國征召十四萬人由雲揚、丁思覲二人自行遴選,並從金陵、潭州征召四千名兵科生員充實兩軍基層指揮員。
同時,向兩軍開放江都的訓練營,對新征士兵進行係統性的訓練。
最後,百裏無忌特地對金陵府的禦林軍的入伍條件進行強硬規定,即日起金陵、潭州學府兵科生員每年除了向新軍補充之外,餘者皆歸入禦林軍。(未完待續)
所以,王樸接下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但皇上的旨意無法違背,於是,王樸開始了徹查,由此周國朝廷開始了動蕩。
趙匡胤也非常後悔,早知柴榮真會將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之職交於自己,自己就不必搞出這出昏招了。
其實趙匡胤並不想嫁禍於張永德,反而趙匡胤一直以來與張永德私交都不錯,張永德人雖魯莽,但為人忠誠可靠,甚至可以用老實來形容。
趙匡胤隻是不放心,他怕柴榮不是真正地原諒他當日與陳摶合謀煽起流言,更怕柴榮到了開封之後秋後算帳,所以,一時心血來潮,搞出了這麽一記昏招。
原本是想借此事試探一下柴榮心中究竟是怎麽想的,還是不是真將自己當兄弟,結果沒想到一到開封,柴榮就罷去張永德的職務,讓自己接替。
趙匡胤心中既感動又後悔,但此時趙匡胤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向柴榮坦白此事的,有句話叫“無地無銀三百兩”,趙匡胤現在就是處在如此尷尬的境地。
趙匡胤不笨,事後他就明白這事隻要柴榮深查,就會水露石出,在數萬禁軍的行軍路上能將東西遞至皇上麵前的人不多,也就禁軍中數十個中層以上將領才能辦到,而這些將領中與自己有瓜葛者占了一半。
其實王樸對柴榮說的沒錯,此事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說禁軍還在柴榮手裏,就算禁軍不在柴榮手裏。真要讓禁軍反叛柴榮,周國還沒有這樣實力的人。
將此事擱置,不但能令周國朝廷不陷入動蕩。還能顯示出柴榮的寬廣胸襟,何樂而不為。
可惜。原本豁達的柴榮經這兩年多的戰爭,尤其是親自策劃的靈州會戰失利,加上被明國完勝一比較,心境驟然鬱結,如果換作正常時,柴榮完全可能順從王樸的諫議擱置此事。
王樸這邊一開始動作,趙匡胤便感覺到了壓力。
趙匡胤為了自保,隻能開始聯絡他的義社兄弟。這時的趙匡胤掌控周國所有禁軍,加上多年執掌禁軍的經曆,在禁軍中聲望已經僅次於柴榮,甚至在原來的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之上。
山風欲來風滿樓,周國朝廷開始陰雲密布,在王樸的調查下,上層官員人人自危,紛紛暗中串聯以求自保,局勢開始變得混亂。
……。
而明國卻在百裏無忌的一道道旨意下,迅速轉入恢複階段。雖然幾個軍械坊還在不停地生產出大量軍火,但政令已經向內政傾斜。
當徐守仁奉旨回到金陵府述職,百裏無忌正式將徐世銘手中的軍情署交給了徐守仁。若不是這幾年戰爭,這個位置早應該屬於徐守仁了,徐世銘擅長內政,卻對於情報不甚熟稔,這麽多年,一直將軍情署停留在普通的斥候功用上,在百裏無忌的構想中,軍情署應該囊括所有軍隊無法完成的事項,做到如臂使指的地步。
而徐守仁自小跟隨在自己身邊。耳聞目染之下,對百裏無忌的心思自然揣摩得比徐世銘透徹。加上年輕,接受能力強。百裏無忌對其抱有信心。最主要的是,徐守仁的性格適合領導這一上機構。
自此起,徐守仁就如他所希望的,真正地成為了百裏無忌身後的影子,無時無刻地跟隨在百裏無忌左右。
這一天,雲揚率第一軍回師金陵,被百裏無忌立即召見。
同時百裏無忌傳召徐世銘、孫光憲、馮道三人,並讓徐守仁列席,對明*隊進行重組。
百裏無忌借助此次戰爭各軍都有損失,進行徹底重組,一方麵提升明軍戰力,另一方麵也為日後北伐阻卜奠定基礎。
新軍已經將陳延正的駐燕雲軍消化,剩下雲揚的第一軍、特戰軍,百裏無忌要將它們整編成新軍,並將三支軍隊全部打散,進行重編。
百裏無忌決定明*隊分成三個部分:一是新軍,負責對外戰事;二是駐防軍,負責國內各府各州守土安民;三是京都禦林軍。
按明*製,中央軍隊與地方軍隊數量等同的原則,結合明國實際需要,經君臣討論之後,決定明國駐防軍分為六個區域:以成都府為中心組建西南邊防軍為第一軍;以潭州府為中心組建華中駐防軍為第二軍;以興王府為中心組建南海駐防軍為第三軍;以長樂府、杭州府為中心組建東南駐防軍為第四軍;以大定府為中心組建東北駐防軍為第五軍;以甘州為中心組建河西邊防軍為第六軍。
第一軍以馬驥雲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二軍以溪州靖邊指揮使王逵部為主體進行擴編;第三軍以原第六軍王定保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四軍以熊紀本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五軍以於存忠部為主體進行改編;第六軍以楊業部為主體進行改編。
因六軍所處局勢不同,成都府第一軍、潭州府第二軍、大定府第五軍、甘州的第六軍這四軍兵力暫定為各六萬人,第三、第四軍兵力各為三萬人。共計三十萬駐防軍。
由此,對應出明國朝廷直轄新軍同樣為三十萬人。
百裏無忌下旨將新軍擴編為三軍,每軍十萬人,第一軍由百裏義部直接改編;第二軍由雲揚第一軍為主體擴編;第三軍由丁思覲的特戰軍擴編。
因雲揚部隻有三萬多人、丁思覲部不足三萬人,缺少大量兵員,故百裏無忌下旨在明國征召十四萬人由雲揚、丁思覲二人自行遴選,並從金陵、潭州征召四千名兵科生員充實兩軍基層指揮員。
同時,向兩軍開放江都的訓練營,對新征士兵進行係統性的訓練。
最後,百裏無忌特地對金陵府的禦林軍的入伍條件進行強硬規定,即日起金陵、潭州學府兵科生員每年除了向新軍補充之外,餘者皆歸入禦林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