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各部首領暗中串聯,都發誓要滅了遼國,但實力終究太過懸殊,南北女真族人口加起來不超過二十萬,怎能與近千萬人口的遼國相提並論。所以,隻能將仇恨埋在心裏,等待時機。
耶律璟下旨征召三萬靺鞨族士兵組成渤海軍給了女真人機會,他們由此擁有了自己的軍隊,雖然不多,但三萬人對於女真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畢竟不到二十萬人口的女真人是無法自己組建起這支軍隊的,哪怕組建起來,也無法保障軍隊的所需糧食。
而此時,渤海軍奉遼國朝廷的旨意南下攻打從高麗侵犯的李建勳部,渤海軍不敢違抗,隻能南下,但卻以路途不暢的借口拖延行程,他們不想為契丹人上陣拚殺,也不敢違抗,隻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盡量避免渤海軍的損失。以至於李建勳苦等近兩個月,直到北上混同江南岸,才與渤海軍隔岸相望。
李建勳的任務是防守不是進攻,況且從淥州至此地,收服回跋部,數百裏的疆土納入囊中,已經是一件不世之功,李建勳胃口不大,他覺得隻要守住混同江,他就算大功告成了。而渤海軍隻是迫於遼國朝廷壓力南下,並不想真正與李建勳拚個你死我活,隻要李建勳部不主動渡江進攻,他們自然樂得輕鬆。
於是兩軍就在混同江兩岸“親密”地對視起來,時間一長,兩軍士兵有時在江中捕魚相逢時,竟不動手,還相互用聽不懂的語言表達各自的友善,對於敵對的兩軍來說,實在是令人無語。
而種放帶著他的數百心腹信徒來到奧裏米,首先說服了粟末族首領。種族展示了百裏無忌所授敕書,以此取得了粟末族首領的信任,然後請粟末族首領邀集另外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六部首領來奧裏米相商。
由此達成了靺鞨七部與明國的協議。史稱“奧裏米密約”。
密約中最為核心的兩條是:明國支持靺鞨七部重建渤海國,並給予糧食和錢財上的援助;做為回報。渤海國將歸附明國,成為明國的藩國年年朝貢。
種放雖然得到過百裏無忌的授權,但這次又再次越權了,百裏無忌給了他便宜處置的權力,卻不可能給他擅自同意分封藩國的權力。而種放卻混不知所以然,就如同他輕率地答應耶律敵裏在暴亂推翻耶律璟之後可以被推舉為新的契丹王一般。來自草莽的種放隻知道聯合所有願意與自己站在一起的人,共同與遼國為敵,至於是不是越殂代皰。越權犯上,他絲毫不知道。
而“奧裏米密約”的盟訂,種放做為與靺鞨七部對立的一方,代表著明國百裏無忌在盟約上簽字,由此,靺鞨七部首領派人護送種放,並派信使傳令渤海軍臨陣起義。
戰爭的巨輪再次轟然轉向,本就暗潮湧動的遼國後院在種放的催化下燒起了熊熊大火。
半個月後,種放一行南下至混同江,由靺鞨信使向渤海軍傳達各部首領的命令。而種放一行則渡江向李建勳中軍帳而去。
向阻攔的士兵了百裏無忌的敕書之後,種放順利見到了李建勳。
二人窩在中軍帳中密謀甚久,直至第二日才出來。
之後。經過數次與渤海軍接洽,終於達成協議。
李建勳部和渤海軍隨即先後起營,順著混同江兩岸向北而去,目標——黃龍府。
……。
五月初五,已經著急上火的耶律璟再也顧不得耶律休哥事先的報備,來自遼國各地的暴亂反抗已經令耶律璟到了有心無力的地步,他向耶律休哥發出了第十三道旨意,也是最後一道旨意,耶律璟勒令耶律休哥立即發起進攻。不得再有延誤。
耶律璟實在是沒有辦法,遼軍主力被牽製在潢河。還有二十萬大軍被分置在上京東、西兩側抵擋武行文諸部和百裏康部的襲擾。而上京僅剩的七萬皮室軍、三萬宮衛軍是維持上京朝廷最後的屏障,無法調動。
其餘的數十萬兵力散布在遼國各州。不可調動,一旦調動恐怕遼國不用明軍攻打,自個就土崩瓦解了。
唯有可調動的十餘萬部族軍、三萬鐵騎兵卻因耶律惕剌、耶律朔古、耶律撒剌三人的流放,而遊離於自己的控製之外。
耶律璟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唯一能讓他喘口氣的就是耶律休哥傳來的捷報。所以,他不得不勒令耶律休哥立即開戰,而且是決戰。一戰定輸贏。這時的耶律璟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賭徒,孤注一擲地賭自己能贏。
潢河北岸的耶律休哥看著眼前一道道皇帝的旨意,無奈地歎氣。他已經做好了軍械準備和士兵訓練,唯一所缺少的就是天氣,他需要等一個更幹旱的天氣,好使得潢河那處水域中間的陸地顯露出更多的土地,方便遼軍泅渡登陸之後,依為前進基地。
依耶律休哥的願望,他希望在五月底六月初發動進攻。可惜,時間並不在遼軍這邊。
無奈歸無奈,耶律休哥還是決定遵從皇帝的旨意,他知道,如果他再不遵從旨意,下次皇帝來的旨意,很有可能是撤去他統率之職的旨意,甚至會賞賜一壺毒酒。
五月初八。經過三天準備的遼軍按照耶律休哥的部署,向潢河之南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明遼兩國最後的決戰終於在耶律休哥的無奈下開始了。
而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潢河周邊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最為令人欣慰也最為淒慘的就是同一件事,淪陷地漢民的歸附。
從遼滅後晉以來,無數的漢民被擄往北地,燕雲十六州以北,十成之中有八成以上是漢人,號稱千萬人口的遼國,其實有七成以上是漢人,真正的契丹族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五。
而占著總人口七成以上的漢族百姓卻是遼國最為低賤的奴民,忍受著遼國各族人的欺淩,惶惶不可終日。(未完待續)
耶律璟下旨征召三萬靺鞨族士兵組成渤海軍給了女真人機會,他們由此擁有了自己的軍隊,雖然不多,但三萬人對於女真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畢竟不到二十萬人口的女真人是無法自己組建起這支軍隊的,哪怕組建起來,也無法保障軍隊的所需糧食。
而此時,渤海軍奉遼國朝廷的旨意南下攻打從高麗侵犯的李建勳部,渤海軍不敢違抗,隻能南下,但卻以路途不暢的借口拖延行程,他們不想為契丹人上陣拚殺,也不敢違抗,隻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盡量避免渤海軍的損失。以至於李建勳苦等近兩個月,直到北上混同江南岸,才與渤海軍隔岸相望。
李建勳的任務是防守不是進攻,況且從淥州至此地,收服回跋部,數百裏的疆土納入囊中,已經是一件不世之功,李建勳胃口不大,他覺得隻要守住混同江,他就算大功告成了。而渤海軍隻是迫於遼國朝廷壓力南下,並不想真正與李建勳拚個你死我活,隻要李建勳部不主動渡江進攻,他們自然樂得輕鬆。
於是兩軍就在混同江兩岸“親密”地對視起來,時間一長,兩軍士兵有時在江中捕魚相逢時,竟不動手,還相互用聽不懂的語言表達各自的友善,對於敵對的兩軍來說,實在是令人無語。
而種放帶著他的數百心腹信徒來到奧裏米,首先說服了粟末族首領。種族展示了百裏無忌所授敕書,以此取得了粟末族首領的信任,然後請粟末族首領邀集另外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六部首領來奧裏米相商。
由此達成了靺鞨七部與明國的協議。史稱“奧裏米密約”。
密約中最為核心的兩條是:明國支持靺鞨七部重建渤海國,並給予糧食和錢財上的援助;做為回報。渤海國將歸附明國,成為明國的藩國年年朝貢。
種放雖然得到過百裏無忌的授權,但這次又再次越權了,百裏無忌給了他便宜處置的權力,卻不可能給他擅自同意分封藩國的權力。而種放卻混不知所以然,就如同他輕率地答應耶律敵裏在暴亂推翻耶律璟之後可以被推舉為新的契丹王一般。來自草莽的種放隻知道聯合所有願意與自己站在一起的人,共同與遼國為敵,至於是不是越殂代皰。越權犯上,他絲毫不知道。
而“奧裏米密約”的盟訂,種放做為與靺鞨七部對立的一方,代表著明國百裏無忌在盟約上簽字,由此,靺鞨七部首領派人護送種放,並派信使傳令渤海軍臨陣起義。
戰爭的巨輪再次轟然轉向,本就暗潮湧動的遼國後院在種放的催化下燒起了熊熊大火。
半個月後,種放一行南下至混同江,由靺鞨信使向渤海軍傳達各部首領的命令。而種放一行則渡江向李建勳中軍帳而去。
向阻攔的士兵了百裏無忌的敕書之後,種放順利見到了李建勳。
二人窩在中軍帳中密謀甚久,直至第二日才出來。
之後。經過數次與渤海軍接洽,終於達成協議。
李建勳部和渤海軍隨即先後起營,順著混同江兩岸向北而去,目標——黃龍府。
……。
五月初五,已經著急上火的耶律璟再也顧不得耶律休哥事先的報備,來自遼國各地的暴亂反抗已經令耶律璟到了有心無力的地步,他向耶律休哥發出了第十三道旨意,也是最後一道旨意,耶律璟勒令耶律休哥立即發起進攻。不得再有延誤。
耶律璟實在是沒有辦法,遼軍主力被牽製在潢河。還有二十萬大軍被分置在上京東、西兩側抵擋武行文諸部和百裏康部的襲擾。而上京僅剩的七萬皮室軍、三萬宮衛軍是維持上京朝廷最後的屏障,無法調動。
其餘的數十萬兵力散布在遼國各州。不可調動,一旦調動恐怕遼國不用明軍攻打,自個就土崩瓦解了。
唯有可調動的十餘萬部族軍、三萬鐵騎兵卻因耶律惕剌、耶律朔古、耶律撒剌三人的流放,而遊離於自己的控製之外。
耶律璟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唯一能讓他喘口氣的就是耶律休哥傳來的捷報。所以,他不得不勒令耶律休哥立即開戰,而且是決戰。一戰定輸贏。這時的耶律璟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賭徒,孤注一擲地賭自己能贏。
潢河北岸的耶律休哥看著眼前一道道皇帝的旨意,無奈地歎氣。他已經做好了軍械準備和士兵訓練,唯一所缺少的就是天氣,他需要等一個更幹旱的天氣,好使得潢河那處水域中間的陸地顯露出更多的土地,方便遼軍泅渡登陸之後,依為前進基地。
依耶律休哥的願望,他希望在五月底六月初發動進攻。可惜,時間並不在遼軍這邊。
無奈歸無奈,耶律休哥還是決定遵從皇帝的旨意,他知道,如果他再不遵從旨意,下次皇帝來的旨意,很有可能是撤去他統率之職的旨意,甚至會賞賜一壺毒酒。
五月初八。經過三天準備的遼軍按照耶律休哥的部署,向潢河之南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明遼兩國最後的決戰終於在耶律休哥的無奈下開始了。
而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潢河周邊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最為令人欣慰也最為淒慘的就是同一件事,淪陷地漢民的歸附。
從遼滅後晉以來,無數的漢民被擄往北地,燕雲十六州以北,十成之中有八成以上是漢人,號稱千萬人口的遼國,其實有七成以上是漢人,真正的契丹族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五。
而占著總人口七成以上的漢族百姓卻是遼國最為低賤的奴民,忍受著遼國各族人的欺淩,惶惶不可終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