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仁不甘於弱,遂令三千特戰軍上前迎戰。
六千大軍隨即展開了撕殺,一片血雨腥風,混亂中,心驚膽顫的鮑虎竟發現捆綁自己的繩索並未係緊,於是,悄悄地挪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處,趁亂,逃離了戰場。
眼見鮑虎識趣地逃走,徐守仁、折從遠隨即下令停止攻擊,而那些躺在血泊中的士兵們也爬了起來,徐守仁、向訓、折從遠相視而笑。
三人令大軍在戰場上布置了大量的丟棄的殘破軍械,兩軍裝扮成無力再戰又不甘退去的景象,形成對峙的僵局,同時嚴令各自的軍隊士兵,不得隨意出入,以防情報泄露。
同時,徐守仁、向訓各自向百裏無忌、柴榮秘密稟報進展。
這一天夜裏,僥幸逃得性命的鮑虎在舊部下的幫助下,悄悄出了邠州東門,向開封逃去。
……。
而邠州明、周兩軍火拚的消息,不但騙過了鮑虎,也騙過了明、周兩國的臣民。
於是乎,明國國內的一片求戰聲音,而求戰的目標卻是周國。
明、周兩國正在共同與遼國、阻卜交戰中,成都以北的戰場由雲揚和馬驥雲勉力堅持,每天都有明軍士兵在戰鬥中死去。而國內竟會為與周國的一些摩擦而掀起如此大的聲浪。
百裏無忌自然猜測到這是遼國細作在其中作祟,但為計劃的順利進行,百裏無忌隻能對國內的遼軍細作采取放任的態度,由此,局麵越來越失控。
但金陵府做為明國都城,無論如何都不能亂。百裏無忌下旨令京城四廂禦林軍對金陵府進行日夜巡邏,方才安定了金陵府的秩序,但明國其它的各州縣,依舊一片混亂。
徐世銘等三相數次上奏,請求百裏無忌下旨平亂。但都被百裏無忌束之高閣。
百裏無忌心中並不擔心。明國已經不再有節度使這種畸形的“怪物”,而軍權皆掌控在自己手中,再亂也隻是肘腋之患。隻要等到燕雲局麵明朗,便可出動軍隊,到時,那些蹦躂的宵小必定聞風而遁。
百裏無忌雖然胸有成竹,但柴榮卻是焦頭爛額。
周國百姓並不象明國百姓那麽容易被煽動。他們也不敢更不願對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明、周兩軍火拚這樣的事,對於周國百姓就如同聽一個別國的故事,除了茶餘飯後一聲歎息,也不關他們什麽事了,至於該如何應對,那可是肉食者的事了。百姓們隻是有些心痛未來恐怕再沒有明國的救濟糧食了。可周國的朝臣顯然沒有明國朝臣那麽具有“忍耐性”,無數的奏折如同雪片般地湧向柴榮,大了將柴榮淹沒之勢。
柴榮實在有些招架不住,無奈隻好下旨令妹夫張永德調動禁衛軍,對開封府實施全城戒嚴。如此,方才暫時穩定了時局。
光複六年,七月初七。
明、周兩國經過無數次的使者往來,朝堂之上無數次的爭吵,最後終於達成協議,暫時維持同盟關係,待兩國皇帝在燕雲燕州(今北京)會晤後,再決定兩國同盟是否繼續下去。
會晤的時間選在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個多月後的中秋節。
這是百裏無忌的意思,他將會晤日期選擇在一個多月之後,是為了給遼國細作有足夠的時間向遼國上京傳遞消息,也給遼國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戰略布置。
兩國開始為此次會晤準備各項事宜,各處官道上,密集的軍隊、物資等隨即開始調動。
這個消息隨即傳遍了兩國所有州縣,自然也傳到各處遼國細作的耳朵中。
次日,七月初八。
開封府的一處不引人注意的宅院中,遼國北院樞密使蕭思溫特意召來了潛伏在金陵府的遼國詳穩耶律都沙,向其證實情報的真實性,以商議是否向上京稟報明、周兩國皇帝會晤之事。
“金陵府對於邠州明、周兩軍火拚之事,作何反應?”蕭思溫問耶律都沙。
“回蕭樞密話,據屬下控製的明國官員稟報,邠州明、周兩軍火拚,造成明國特戰軍三百七十人死亡,八百餘人受傷,而周軍的傷亡更大,具體數量不清。明國朝野在屬下的刻意煽動之下,與周國開戰的呼聲日益高漲,隻可惜,兩國皇帝的交情甚深,硬是將此事壓製下來,定下會晤之事。”耶律都沙回道。
“耶律詳穩,依你之見,這其中是否有詐?試想如果二人要會晤,何須將地點選擇在千裏之外的燕州,何不選在二人一直會晤的徐州,豈不更加方便?”
“回蕭樞密話,此事屬下也懷疑過,不過據明國吏部侍郎劉誠誌所稟,百裏無忌、柴榮二人選擇燕州的原因是,燕州雖是明國土地,但卻被周國間隔,如此,對於二人都有安全保障,也令兩國朝廷安心。”
蕭思溫問道:“這個解釋倒也勉強說得通,如此說來,百裏無忌、柴榮二人也已經起了相互猜疑之心?”
“那是自然,兩人雖然為結義兄弟,但終究不是尋常人,做為皇帝,總有各自的利益相悖,起衝突、猜疑也屬情理之中。”耶律都沙說道。
“唔……本使也聽聞柴榮得知明、周兩軍火拚之時,竟下旨將明國使者王樸施以三十廷杖,竟打得王樸背過氣去,至今還躺在床上,生死一線。由此想來,柴榮倒是真怒了。”蕭思溫道。
耶律都沙說:“金陵府那邊也是,聞聽兩軍火拚,立即扣押了本已經裝載要運往寧州的軍械物資和要運往開封的糧食。”
蕭思溫想了想道:“此事暫且放下,本使想問問,你將刺殺百裏無忌之事準備得如何了?”
耶律都沙說:“屬下已經拿到火器,本還沒有下手的機會,如今百裏無忌要北上燕州與柴榮會晤,如此一來,這一路上就都是下手的機會了。”
蕭思溫道:“很好,本使今天就將這些情報匯總呈遞上京,耶律詳穩,希望你能為皇上建立奇功,本使到時一定為你向皇上請功。”
耶律都沙謝道:“屬下一定盡心盡力。”
……。
六千大軍隨即展開了撕殺,一片血雨腥風,混亂中,心驚膽顫的鮑虎竟發現捆綁自己的繩索並未係緊,於是,悄悄地挪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處,趁亂,逃離了戰場。
眼見鮑虎識趣地逃走,徐守仁、折從遠隨即下令停止攻擊,而那些躺在血泊中的士兵們也爬了起來,徐守仁、向訓、折從遠相視而笑。
三人令大軍在戰場上布置了大量的丟棄的殘破軍械,兩軍裝扮成無力再戰又不甘退去的景象,形成對峙的僵局,同時嚴令各自的軍隊士兵,不得隨意出入,以防情報泄露。
同時,徐守仁、向訓各自向百裏無忌、柴榮秘密稟報進展。
這一天夜裏,僥幸逃得性命的鮑虎在舊部下的幫助下,悄悄出了邠州東門,向開封逃去。
……。
而邠州明、周兩軍火拚的消息,不但騙過了鮑虎,也騙過了明、周兩國的臣民。
於是乎,明國國內的一片求戰聲音,而求戰的目標卻是周國。
明、周兩國正在共同與遼國、阻卜交戰中,成都以北的戰場由雲揚和馬驥雲勉力堅持,每天都有明軍士兵在戰鬥中死去。而國內竟會為與周國的一些摩擦而掀起如此大的聲浪。
百裏無忌自然猜測到這是遼國細作在其中作祟,但為計劃的順利進行,百裏無忌隻能對國內的遼軍細作采取放任的態度,由此,局麵越來越失控。
但金陵府做為明國都城,無論如何都不能亂。百裏無忌下旨令京城四廂禦林軍對金陵府進行日夜巡邏,方才安定了金陵府的秩序,但明國其它的各州縣,依舊一片混亂。
徐世銘等三相數次上奏,請求百裏無忌下旨平亂。但都被百裏無忌束之高閣。
百裏無忌心中並不擔心。明國已經不再有節度使這種畸形的“怪物”,而軍權皆掌控在自己手中,再亂也隻是肘腋之患。隻要等到燕雲局麵明朗,便可出動軍隊,到時,那些蹦躂的宵小必定聞風而遁。
百裏無忌雖然胸有成竹,但柴榮卻是焦頭爛額。
周國百姓並不象明國百姓那麽容易被煽動。他們也不敢更不願對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明、周兩軍火拚這樣的事,對於周國百姓就如同聽一個別國的故事,除了茶餘飯後一聲歎息,也不關他們什麽事了,至於該如何應對,那可是肉食者的事了。百姓們隻是有些心痛未來恐怕再沒有明國的救濟糧食了。可周國的朝臣顯然沒有明國朝臣那麽具有“忍耐性”,無數的奏折如同雪片般地湧向柴榮,大了將柴榮淹沒之勢。
柴榮實在有些招架不住,無奈隻好下旨令妹夫張永德調動禁衛軍,對開封府實施全城戒嚴。如此,方才暫時穩定了時局。
光複六年,七月初七。
明、周兩國經過無數次的使者往來,朝堂之上無數次的爭吵,最後終於達成協議,暫時維持同盟關係,待兩國皇帝在燕雲燕州(今北京)會晤後,再決定兩國同盟是否繼續下去。
會晤的時間選在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個多月後的中秋節。
這是百裏無忌的意思,他將會晤日期選擇在一個多月之後,是為了給遼國細作有足夠的時間向遼國上京傳遞消息,也給遼國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戰略布置。
兩國開始為此次會晤準備各項事宜,各處官道上,密集的軍隊、物資等隨即開始調動。
這個消息隨即傳遍了兩國所有州縣,自然也傳到各處遼國細作的耳朵中。
次日,七月初八。
開封府的一處不引人注意的宅院中,遼國北院樞密使蕭思溫特意召來了潛伏在金陵府的遼國詳穩耶律都沙,向其證實情報的真實性,以商議是否向上京稟報明、周兩國皇帝會晤之事。
“金陵府對於邠州明、周兩軍火拚之事,作何反應?”蕭思溫問耶律都沙。
“回蕭樞密話,據屬下控製的明國官員稟報,邠州明、周兩軍火拚,造成明國特戰軍三百七十人死亡,八百餘人受傷,而周軍的傷亡更大,具體數量不清。明國朝野在屬下的刻意煽動之下,與周國開戰的呼聲日益高漲,隻可惜,兩國皇帝的交情甚深,硬是將此事壓製下來,定下會晤之事。”耶律都沙回道。
“耶律詳穩,依你之見,這其中是否有詐?試想如果二人要會晤,何須將地點選擇在千裏之外的燕州,何不選在二人一直會晤的徐州,豈不更加方便?”
“回蕭樞密話,此事屬下也懷疑過,不過據明國吏部侍郎劉誠誌所稟,百裏無忌、柴榮二人選擇燕州的原因是,燕州雖是明國土地,但卻被周國間隔,如此,對於二人都有安全保障,也令兩國朝廷安心。”
蕭思溫問道:“這個解釋倒也勉強說得通,如此說來,百裏無忌、柴榮二人也已經起了相互猜疑之心?”
“那是自然,兩人雖然為結義兄弟,但終究不是尋常人,做為皇帝,總有各自的利益相悖,起衝突、猜疑也屬情理之中。”耶律都沙說道。
“唔……本使也聽聞柴榮得知明、周兩軍火拚之時,竟下旨將明國使者王樸施以三十廷杖,竟打得王樸背過氣去,至今還躺在床上,生死一線。由此想來,柴榮倒是真怒了。”蕭思溫道。
耶律都沙說:“金陵府那邊也是,聞聽兩軍火拚,立即扣押了本已經裝載要運往寧州的軍械物資和要運往開封的糧食。”
蕭思溫想了想道:“此事暫且放下,本使想問問,你將刺殺百裏無忌之事準備得如何了?”
耶律都沙說:“屬下已經拿到火器,本還沒有下手的機會,如今百裏無忌要北上燕州與柴榮會晤,如此一來,這一路上就都是下手的機會了。”
蕭思溫道:“很好,本使今天就將這些情報匯總呈遞上京,耶律詳穩,希望你能為皇上建立奇功,本使到時一定為你向皇上請功。”
耶律都沙謝道:“屬下一定盡心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