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遼軍不知道,這股明軍與前麵的明軍不同。
這股明軍不但有著手榴彈,還有著充沛的體力。
蔣延嗣一見遼軍分兵,立即下令向準備繞行的遼軍主力投擲手榴彈。
也就隻有投擲一次的機會,隨之,便與迎麵而來的八百遼軍騎兵刀兵相接。
但就這一波手榴彈的爆炸,就令遼軍的前鋒速度為之一挫。
而南逃的第四軍殘部因此將距離拉開至五裏之外。
耶律朔古根本不想去顧及這股明軍,而是選擇了追擊。
從開始追擊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時辰,不知不覺地跑出了百餘裏地。
又跑了二十裏,距離再次拉近。
而此時,第四軍士兵已經看到了長城綿延的身軀。
隻要過了長城,明軍就安全了,因為長城上有周軍防守,縱然不能擊潰遼軍,也能阻擋遼軍在長城以北。
但按照現在兩軍的距離,想在逃到長城之前不被遼軍追上,卻是不可能的。
雖然生路就在眼前,但卻觸摸不到,後麵的士兵唯有再次發起阻擊。
也就在這時,長城方向大團的“濃煙”升起。
這濃煙,其實是塵土。
不管是遼軍還是明軍士兵,他們都知道,能掀起如此大塵土的,唯有大隊騎兵。
而能出現在長城南邊的騎兵唯有周軍。
可惜,這次他們想錯了,迎麵而來的卻是明軍。
楊業的第十二軍。
楊業在接到巴東都派遣的信使時,就親自率二萬騎兵,立即從嵐州至府州北上,又在長城邊遇到了突圍的朱匡業一千多殘部,確認了第四軍的方向,並由朱匡業部引路,向北進軍。
而此時。正好與南逃的第四軍殘部迎麵相遇。
耶律朔古不敢再追,他可以看不起中原周軍,但絕不敢輕視明軍,這連日激戰。讓耶律朔古對明軍戰力有了切身的體會,能與皮室軍戰上一夜不分勝負的軍隊,絕不可輕侮。
對麵越來越近飛揚的塵土,對於耶律朔古這個長年領兵的宿將來說,可以清楚地估算出這支軍隊的數量,不少於二萬騎兵。
追擊的遼軍不足二萬人,沿途又分出了數波遼軍圍殲明軍反擊的小股部隊,至此時,遼軍也就一萬五千人左右。
以一萬五千對二萬,耶律朔古不敢托大。
耶律朔古隨即命令遼軍停止追擊。向北撤退與皮室軍會合。
望著遠去的第四軍殘部,耶律朔古心中大呼可惜,帶著深深的遺憾,耶律朔古率遼軍踏上了北返之路。
耶律朔古卻不知道,這一次。他回不去了。
……。
燕雲陳延正已經親自率三萬騎兵出長城西進,此時,已經渡過黃河,根據報信的巴東都和朱匡業信使引領,北上援救。
陳延正心中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但卻不想放棄,也不敢放棄自己精心組建的這支“斥候隊”。
這支隊伍中有他太多的舊部和精神寄托。準確的說,這支隊伍就是他的命。
沒有人會放棄自己的命。
而僅過黃河北上一個時辰,斥候就發現了原地休整的八千皮室軍和那一地的屍體。
數萬人的屍體滲出的血水,匯聚成一縷縷的小溪,來不及滲進土裏,波波地流淌在大地上。
也就在明軍斥候發現皮室軍的同時。皮室軍斥候也發現了明軍。
而皮室軍將領做出了準確的判斷,這支北上的明軍絕不是自己八千人所能匹敵的,於是,皮室軍選擇了北撤。
如果是往日,八千皮室軍早就向敵人展開突擊了。
在契丹族的曆史上。五千皮室軍擊潰數萬中原漢軍的戰例比比皆是。
但這肯定不包括明軍。
驕傲如斯的遼國皮室軍,經過這兩日與第四軍鏖戰,也不得不收斂了自己的氣焰。
陳延正所部無法追擊皮室軍,這大漠之上,漢人永遠無法從速度上與契丹人比拚,陳延正隻能命令全軍打掃戰場。
因為北麵就是勝州,而勝州現在掌握在遼軍手裏,這滿地的屍體,隻能說明,第四軍很可能已經覆沒,至少也已經被擊潰,不管是突圍還是被擊潰,都不可能向北。
而陳延正最惦記的,是他的“斥候隊”。
三萬大軍翻遍整個戰場,粗略地統計了第四軍和“斥候隊”陣亡的屍體數,發現數量與編製有出入。
這使得陳延正心中燃起了希望,也許他們還有人突圍出去了。
也就是這一抹心中最後的希望,決定了耶律朔古的下場。
陳延正令大軍火速南下。
已經不需要向西搜索,三萬大軍這種規模的橫向進軍,足以讓十裏之內的任何活物,逃不過明軍的視野。
而此時,耶律朔古率領一萬多部族軍正在北返。
他混然不知道他的歸路已經被陳延正截斷,更不知道八千皮室軍已經聞風北逃。
耶律朔古的心裏已經亂了,他所煩惱的是如何回去向耶律璟交待,這個暴君很有可能一怒之下砍下自己的腦袋,雖然擔憂,但耶律朔古不得不回去,因為他所能憑仗的四萬部族軍,在此役已經所剩無幾。
南麵楊業的二萬騎兵如影隨行地追擊著北逃的耶律朔古部。
其中還有反身加入追擊的朱匡業部和剛剛脫離魔掌的第四軍殘部。
親衛將重傷暈迷的丁思覲送往長城以南,餘部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擊的隊列,他們的心中隻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報仇。
這兩日,明軍人死得太多,其中有多少朝夕相處的兄弟,已經無法計算,幸存的這些將士已經渾然不覺身體疲憊不堪,體力已經透支,護送丁思覲逃出生天的那一刻,他們卸下了職責,如今該償還自己欠下的債了。
此債,就是命。
欠著北邊陣亡兄弟的命。
耶律朔古所部被南麵明軍發瘋般地追趕,本來高昂的士氣,竟被明軍這麽一追,無緣無故地消失了。
都說撤退損傷士氣,在這場追逐戰中得到了體現。
部族軍將士越逃越心慌,越逃越快,以至於連斥候都無法前出。
被南下的陳延正三萬騎兵迎麵攔截。
這股明軍不但有著手榴彈,還有著充沛的體力。
蔣延嗣一見遼軍分兵,立即下令向準備繞行的遼軍主力投擲手榴彈。
也就隻有投擲一次的機會,隨之,便與迎麵而來的八百遼軍騎兵刀兵相接。
但就這一波手榴彈的爆炸,就令遼軍的前鋒速度為之一挫。
而南逃的第四軍殘部因此將距離拉開至五裏之外。
耶律朔古根本不想去顧及這股明軍,而是選擇了追擊。
從開始追擊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時辰,不知不覺地跑出了百餘裏地。
又跑了二十裏,距離再次拉近。
而此時,第四軍士兵已經看到了長城綿延的身軀。
隻要過了長城,明軍就安全了,因為長城上有周軍防守,縱然不能擊潰遼軍,也能阻擋遼軍在長城以北。
但按照現在兩軍的距離,想在逃到長城之前不被遼軍追上,卻是不可能的。
雖然生路就在眼前,但卻觸摸不到,後麵的士兵唯有再次發起阻擊。
也就在這時,長城方向大團的“濃煙”升起。
這濃煙,其實是塵土。
不管是遼軍還是明軍士兵,他們都知道,能掀起如此大塵土的,唯有大隊騎兵。
而能出現在長城南邊的騎兵唯有周軍。
可惜,這次他們想錯了,迎麵而來的卻是明軍。
楊業的第十二軍。
楊業在接到巴東都派遣的信使時,就親自率二萬騎兵,立即從嵐州至府州北上,又在長城邊遇到了突圍的朱匡業一千多殘部,確認了第四軍的方向,並由朱匡業部引路,向北進軍。
而此時。正好與南逃的第四軍殘部迎麵相遇。
耶律朔古不敢再追,他可以看不起中原周軍,但絕不敢輕視明軍,這連日激戰。讓耶律朔古對明軍戰力有了切身的體會,能與皮室軍戰上一夜不分勝負的軍隊,絕不可輕侮。
對麵越來越近飛揚的塵土,對於耶律朔古這個長年領兵的宿將來說,可以清楚地估算出這支軍隊的數量,不少於二萬騎兵。
追擊的遼軍不足二萬人,沿途又分出了數波遼軍圍殲明軍反擊的小股部隊,至此時,遼軍也就一萬五千人左右。
以一萬五千對二萬,耶律朔古不敢托大。
耶律朔古隨即命令遼軍停止追擊。向北撤退與皮室軍會合。
望著遠去的第四軍殘部,耶律朔古心中大呼可惜,帶著深深的遺憾,耶律朔古率遼軍踏上了北返之路。
耶律朔古卻不知道,這一次。他回不去了。
……。
燕雲陳延正已經親自率三萬騎兵出長城西進,此時,已經渡過黃河,根據報信的巴東都和朱匡業信使引領,北上援救。
陳延正心中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但卻不想放棄,也不敢放棄自己精心組建的這支“斥候隊”。
這支隊伍中有他太多的舊部和精神寄托。準確的說,這支隊伍就是他的命。
沒有人會放棄自己的命。
而僅過黃河北上一個時辰,斥候就發現了原地休整的八千皮室軍和那一地的屍體。
數萬人的屍體滲出的血水,匯聚成一縷縷的小溪,來不及滲進土裏,波波地流淌在大地上。
也就在明軍斥候發現皮室軍的同時。皮室軍斥候也發現了明軍。
而皮室軍將領做出了準確的判斷,這支北上的明軍絕不是自己八千人所能匹敵的,於是,皮室軍選擇了北撤。
如果是往日,八千皮室軍早就向敵人展開突擊了。
在契丹族的曆史上。五千皮室軍擊潰數萬中原漢軍的戰例比比皆是。
但這肯定不包括明軍。
驕傲如斯的遼國皮室軍,經過這兩日與第四軍鏖戰,也不得不收斂了自己的氣焰。
陳延正所部無法追擊皮室軍,這大漠之上,漢人永遠無法從速度上與契丹人比拚,陳延正隻能命令全軍打掃戰場。
因為北麵就是勝州,而勝州現在掌握在遼軍手裏,這滿地的屍體,隻能說明,第四軍很可能已經覆沒,至少也已經被擊潰,不管是突圍還是被擊潰,都不可能向北。
而陳延正最惦記的,是他的“斥候隊”。
三萬大軍翻遍整個戰場,粗略地統計了第四軍和“斥候隊”陣亡的屍體數,發現數量與編製有出入。
這使得陳延正心中燃起了希望,也許他們還有人突圍出去了。
也就是這一抹心中最後的希望,決定了耶律朔古的下場。
陳延正令大軍火速南下。
已經不需要向西搜索,三萬大軍這種規模的橫向進軍,足以讓十裏之內的任何活物,逃不過明軍的視野。
而此時,耶律朔古率領一萬多部族軍正在北返。
他混然不知道他的歸路已經被陳延正截斷,更不知道八千皮室軍已經聞風北逃。
耶律朔古的心裏已經亂了,他所煩惱的是如何回去向耶律璟交待,這個暴君很有可能一怒之下砍下自己的腦袋,雖然擔憂,但耶律朔古不得不回去,因為他所能憑仗的四萬部族軍,在此役已經所剩無幾。
南麵楊業的二萬騎兵如影隨行地追擊著北逃的耶律朔古部。
其中還有反身加入追擊的朱匡業部和剛剛脫離魔掌的第四軍殘部。
親衛將重傷暈迷的丁思覲送往長城以南,餘部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擊的隊列,他們的心中隻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報仇。
這兩日,明軍人死得太多,其中有多少朝夕相處的兄弟,已經無法計算,幸存的這些將士已經渾然不覺身體疲憊不堪,體力已經透支,護送丁思覲逃出生天的那一刻,他們卸下了職責,如今該償還自己欠下的債了。
此債,就是命。
欠著北邊陣亡兄弟的命。
耶律朔古所部被南麵明軍發瘋般地追趕,本來高昂的士氣,竟被明軍這麽一追,無緣無故地消失了。
都說撤退損傷士氣,在這場追逐戰中得到了體現。
部族軍將士越逃越心慌,越逃越快,以至於連斥候都無法前出。
被南下的陳延正三萬騎兵迎麵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