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沒有勸說,也不想勸說,從渭州城被救,他去慈州向柴榮述職。
柴榮知道趙匡胤沒有依諾去援救百裏無忌還能忍,但聽到柴榮丟下了渭州城的三萬五千周軍士兵,隻有百餘人撤離時,大發雷霆。
當聽到鄭恩率三百騎去援助百裏無忌時,柴榮已經忍無可忍。
柴榮立即下旨,除去趙匡胤宋州刺史官職,僅保留了殿前都虞候的職務。
柴榮依然留著一份情麵,沒有除去趙匡胤殿前都虞候的職務,在柴榮心裏,趙匡胤還是自己的心腹,還是兄弟。
但趙匡胤想得卻不同,自己出生入死,差點死在了渭州城,不但沒有得到褒獎,反而被削職,上次請求柴榮任自己為定難五州節度使被拒的怨氣翻騰上來,使趙匡胤心中的怨念加深了。
被柴榮逐回寧州,勒令戴罪立功的趙匡胤見雲揚、徐守仁要反向突擊,心中冒出了一絲想法。
趙匡胤接口道:“某願率軍為你們助陣。”
向訓一聽急了,將趙匡胤拉到一邊,勸道:“元朗不可,陛下令我等固守寧州,萬萬不可違逆。”
趙匡胤輕聲答道:“明軍救你我性命在先,如今相助應屬情理之中,陛下必不會怪罪,此為其一;明軍如果打通原、渭二州,我等可趁勢收複城池,立下收複失地之功,此為其二;如果明軍進攻失利,你我撤回寧州就是,寧州有彰義節度使坐鎮,遼軍一時攻不下來,此為其三。如此,你還要阻攔麽?”
向訓聞聽趙匡胤說的有理,於是,點頭同意率其部配合雲揚二人逆向反擊。
時間就定在了當日子夜。
經過戰前準備,亥時初。第一軍和特戰軍從寧州城東門出發,繞北城牆西進,等到明軍在西城門外匯合,布陣完畢後。周軍向訓部才由西城門出來,在明軍後麵做為後援。
此舉是因為直接開西城門風險太大,為了防止被遼軍覺察後趁勢衝入寧州城。
到子時,兩軍按計劃在西城門外匯合。
遼軍經過數日苦戰,根本沒有防備周軍敢出城反突擊,一切按計劃進行著。
明軍以特戰軍為前鋒,依仗火槍之利,首先向遼軍軍營發起了突擊。
雲揚部在後麵跟隨,魚貫而進。
夜幕之下,伸手不見五指。雲揚不敢太大膽,所以選擇了條狀突擊,而沒有選擇全軍衝鋒。
全軍衝鋒很有可能因為夜幕而產生混亂,發生自己人打自己的悲劇,除萬不得已之下。沒有將領敢在夜幕中發動全軍衝鋒。
而趙匡胤、向訓則率一萬周軍跟隨雲揚部前進。
戰鬥打響之後,特戰軍火槍兵一邊前衝一邊射擊,前排射擊完成,停下腳步,等第二、三排上前,再跟上去。
特戰軍士兵經過長期的戰鬥,將站立的三段擊作戰方式運用到了突擊作戰上。
這也許就是創造力。
徐守仁所率特戰軍迅速擊潰警戒的遼軍巡邏隊。勢如破竹般地突入遼軍軍營。
遼軍已經從特戰軍的火槍擊發聲中驚醒,但漆黑之中,喧鬧之聲壓蓋了遼軍將領的命令傳達之聲。
直到特戰軍衝入軍營,遼軍還沒有整隊完畢。
遼軍軍營中的火把,給了特戰軍火槍兵很好的射擊方向。
火光的照映下,遼軍士兵剛從營帳中跑出來。就被射殺。
特戰軍沒有停留,如同一把利刃穿過。
將混亂的遼軍留給了後麵,而雲揚的第一軍也沒有停留,跟隨特戰軍呼嘯而過。
真正接敵的是趙匡胤、向訓部。
周軍衝進軍營時,已經遍地都是遼軍屍體。但剛剛從營帳出來和遼軍士兵蜂湧而來,於是,周軍無法前進,隻能就地與遼軍開始了戰鬥。
戰鬥一直持續到天亮。
一萬周軍此時前所未有地打了一場殲滅戰,此戰有一萬多遼軍被殲滅。
俘獲了萬餘匹戰馬和大量的軍械。
而周軍戰損還不到千人,這是一場完勝。
雖然沒有跟上明軍,收複渭、原二州,但此戰足夠震驚周國朝野了。
趙匡胤、向訓一邊派人向寧州城中的彰義節度使報信接收戰利品,一麵派信使急奔慈州向柴榮報捷。
依向訓而言,有此天大之功足以,應該回到寧州城繼續堅守,中路遼軍遭受如此巨大損失,接下來的防守應該輕鬆不少了,但趙匡胤不肯。
趙匡胤對向訓說道:“戰前估計中路遼軍不過五萬人,此戰殲滅遼軍人數已達一萬五千人左右,所剩下的遼軍不過三萬五千人,如今明軍四萬多人西進,你我再率九千人支援,渭、原二州當可輕鬆收複,如果不去,此二州落入明軍之手,恐怕再無拿回來之日了。”
趙匡胤到此時依然不信明國會如此大義,到手的渭、原二州都肯放棄。
而事實確實如此,雲揚、徐守仁想要周軍配合,卻不想讓他們跟隨。
寧可放棄全殲此部遼軍的大功,也要甩開周軍,獨自攻向原州的目的就是想讓明國控製原、渭二州,因為有了這二州,百裏無忌占領的河、蘭州才有了與中原聯係的切入點。
向訓聞聽,覺得趙匡胤言之有理,隨即九千周軍與聞聲而來的彰義節度使部交接之後,繼續向原州方向進發。
當趙匡胤、向訓開始進發時,特戰軍已經對原州東城門進行了爆破。
隨後與趕來的雲揚部衝入城中,僅用了一個時辰,明軍已經完全控製了原州城。
雲揚麵色木然地下達了不留遼軍俘虜的命令。
三千多遼軍俘虜隨即被屠殺。
留下一百明軍鎮守,雲揚命令繼續向渭州進發。
徐守仁很不解,行軍路上問雲揚:“雲大哥,這一百士兵能起什麽作用?如果周軍要占城,就是一千也抵擋不住啊。”
雲揚一張天生的笑臉上嘴角上翹,答道:“如果周軍想要撕破臉,哪怕留下五千士兵,作用也與一百士兵一樣。”
徐守仁道:“那雲大哥為何還要留?”
雲揚答道:“隻要周軍還有求於明國,這一百士兵足夠證明此城是明國收複。”
柴榮知道趙匡胤沒有依諾去援救百裏無忌還能忍,但聽到柴榮丟下了渭州城的三萬五千周軍士兵,隻有百餘人撤離時,大發雷霆。
當聽到鄭恩率三百騎去援助百裏無忌時,柴榮已經忍無可忍。
柴榮立即下旨,除去趙匡胤宋州刺史官職,僅保留了殿前都虞候的職務。
柴榮依然留著一份情麵,沒有除去趙匡胤殿前都虞候的職務,在柴榮心裏,趙匡胤還是自己的心腹,還是兄弟。
但趙匡胤想得卻不同,自己出生入死,差點死在了渭州城,不但沒有得到褒獎,反而被削職,上次請求柴榮任自己為定難五州節度使被拒的怨氣翻騰上來,使趙匡胤心中的怨念加深了。
被柴榮逐回寧州,勒令戴罪立功的趙匡胤見雲揚、徐守仁要反向突擊,心中冒出了一絲想法。
趙匡胤接口道:“某願率軍為你們助陣。”
向訓一聽急了,將趙匡胤拉到一邊,勸道:“元朗不可,陛下令我等固守寧州,萬萬不可違逆。”
趙匡胤輕聲答道:“明軍救你我性命在先,如今相助應屬情理之中,陛下必不會怪罪,此為其一;明軍如果打通原、渭二州,我等可趁勢收複城池,立下收複失地之功,此為其二;如果明軍進攻失利,你我撤回寧州就是,寧州有彰義節度使坐鎮,遼軍一時攻不下來,此為其三。如此,你還要阻攔麽?”
向訓聞聽趙匡胤說的有理,於是,點頭同意率其部配合雲揚二人逆向反擊。
時間就定在了當日子夜。
經過戰前準備,亥時初。第一軍和特戰軍從寧州城東門出發,繞北城牆西進,等到明軍在西城門外匯合,布陣完畢後。周軍向訓部才由西城門出來,在明軍後麵做為後援。
此舉是因為直接開西城門風險太大,為了防止被遼軍覺察後趁勢衝入寧州城。
到子時,兩軍按計劃在西城門外匯合。
遼軍經過數日苦戰,根本沒有防備周軍敢出城反突擊,一切按計劃進行著。
明軍以特戰軍為前鋒,依仗火槍之利,首先向遼軍軍營發起了突擊。
雲揚部在後麵跟隨,魚貫而進。
夜幕之下,伸手不見五指。雲揚不敢太大膽,所以選擇了條狀突擊,而沒有選擇全軍衝鋒。
全軍衝鋒很有可能因為夜幕而產生混亂,發生自己人打自己的悲劇,除萬不得已之下。沒有將領敢在夜幕中發動全軍衝鋒。
而趙匡胤、向訓則率一萬周軍跟隨雲揚部前進。
戰鬥打響之後,特戰軍火槍兵一邊前衝一邊射擊,前排射擊完成,停下腳步,等第二、三排上前,再跟上去。
特戰軍士兵經過長期的戰鬥,將站立的三段擊作戰方式運用到了突擊作戰上。
這也許就是創造力。
徐守仁所率特戰軍迅速擊潰警戒的遼軍巡邏隊。勢如破竹般地突入遼軍軍營。
遼軍已經從特戰軍的火槍擊發聲中驚醒,但漆黑之中,喧鬧之聲壓蓋了遼軍將領的命令傳達之聲。
直到特戰軍衝入軍營,遼軍還沒有整隊完畢。
遼軍軍營中的火把,給了特戰軍火槍兵很好的射擊方向。
火光的照映下,遼軍士兵剛從營帳中跑出來。就被射殺。
特戰軍沒有停留,如同一把利刃穿過。
將混亂的遼軍留給了後麵,而雲揚的第一軍也沒有停留,跟隨特戰軍呼嘯而過。
真正接敵的是趙匡胤、向訓部。
周軍衝進軍營時,已經遍地都是遼軍屍體。但剛剛從營帳出來和遼軍士兵蜂湧而來,於是,周軍無法前進,隻能就地與遼軍開始了戰鬥。
戰鬥一直持續到天亮。
一萬周軍此時前所未有地打了一場殲滅戰,此戰有一萬多遼軍被殲滅。
俘獲了萬餘匹戰馬和大量的軍械。
而周軍戰損還不到千人,這是一場完勝。
雖然沒有跟上明軍,收複渭、原二州,但此戰足夠震驚周國朝野了。
趙匡胤、向訓一邊派人向寧州城中的彰義節度使報信接收戰利品,一麵派信使急奔慈州向柴榮報捷。
依向訓而言,有此天大之功足以,應該回到寧州城繼續堅守,中路遼軍遭受如此巨大損失,接下來的防守應該輕鬆不少了,但趙匡胤不肯。
趙匡胤對向訓說道:“戰前估計中路遼軍不過五萬人,此戰殲滅遼軍人數已達一萬五千人左右,所剩下的遼軍不過三萬五千人,如今明軍四萬多人西進,你我再率九千人支援,渭、原二州當可輕鬆收複,如果不去,此二州落入明軍之手,恐怕再無拿回來之日了。”
趙匡胤到此時依然不信明國會如此大義,到手的渭、原二州都肯放棄。
而事實確實如此,雲揚、徐守仁想要周軍配合,卻不想讓他們跟隨。
寧可放棄全殲此部遼軍的大功,也要甩開周軍,獨自攻向原州的目的就是想讓明國控製原、渭二州,因為有了這二州,百裏無忌占領的河、蘭州才有了與中原聯係的切入點。
向訓聞聽,覺得趙匡胤言之有理,隨即九千周軍與聞聲而來的彰義節度使部交接之後,繼續向原州方向進發。
當趙匡胤、向訓開始進發時,特戰軍已經對原州東城門進行了爆破。
隨後與趕來的雲揚部衝入城中,僅用了一個時辰,明軍已經完全控製了原州城。
雲揚麵色木然地下達了不留遼軍俘虜的命令。
三千多遼軍俘虜隨即被屠殺。
留下一百明軍鎮守,雲揚命令繼續向渭州進發。
徐守仁很不解,行軍路上問雲揚:“雲大哥,這一百士兵能起什麽作用?如果周軍要占城,就是一千也抵擋不住啊。”
雲揚一張天生的笑臉上嘴角上翹,答道:“如果周軍想要撕破臉,哪怕留下五千士兵,作用也與一百士兵一樣。”
徐守仁道:“那雲大哥為何還要留?”
雲揚答道:“隻要周軍還有求於明國,這一百士兵足夠證明此城是明國收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