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八萬大軍鎮守大定府,加上上京的耶律璟麾下的五萬禁軍和三萬鐵騎兵。耶律璟依靠如此實力,上京穩如泰山。
耶律璟安穩了,柴榮就不安穩了。
鄭恩的親衛將消息傳到開封府,然後就是接二連三的失陷壞消息和各路的告急求援信。
柴榮已經是坐在火上烤了,一夜之間,天翻地覆,令柴榮平添了許多白發。
如今周國太需要支持了,無論是軍力還是財力糧秣,周國都捉襟見肘。
可趙匡胤卻愣是沒有去援助百裏無忌,如今叫柴榮如何厚著臉皮向明國求援。
此時,柴榮還不知道,阻卜的八萬騎兵也已經南下,目標就是渭州城。
與朝臣商量之後,柴榮為周國安危計,還是向金陵府派出了求援使者。
同時,傳令先前派出的向訓部南下渭州,掩護渭州趙匡胤部撤退至寧州。
令彰義節度使回撤至寧州,與趙匡胤部、向訓部匯合後,依據馬嶺水進行隔江西向防禦。
令靜難節度使原地固守邠州,依據馬嶺水進行隔江西向防禦。
令雄武節度使棄秦州,收縮至鳳翔府,與鳳翔節度使合兵一處依據渭水北向防禦。
令雄勝軍回撤至鳳州,與鳳翔府一起依據陳倉、散關西北向防禦。
如此,周國在西麵,已經放棄了秦、義、隴、涇四州,集結力量防禦了。
柴榮不得不做最壞打算,這次南下的遼軍規模空前,如果沒有明國的支持,哎……。柴榮不禁想起百裏無忌,若是他在,就好了……。
由於周國正北方有明國的燕雲十六州遮擋,柴榮暫時不用考慮北方。
所以,他令昭義軍節度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李筠部西向增援夏綏防禦使(定難五州)劉詞。叮囑若宥州守望不住不可硬抗,可退至銀州依據長城西向固守。
而柴榮自己則率五萬禁軍,攜帶這一年來由明國走私來的火器移鎮慈州,慈州位於綏州以南。河中府以北,延州之東南,邠州之東北,如此柴榮可以向四麵隨時增援。
出發前,柴榮加授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王樸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專責為大軍籌備糧秣軍械。
自此,周國的布置已經妥當,柴榮忽遇變故,自然首先想到的是防守,如此布置倒是穩妥。至少能抵擋一時,得益於燕雲的庇佑,周國不用考慮北方的壓力。
但明國不一樣,當周國使者來到金陵府,差點被明國朝中百官生吞活剝了。他們一致拒絕明國向周國增援。
而徐世銘、孫光憲、馮道三人合力也壓製不住群情的沸騰,無奈之下,隻好稟報兩宮皇後,以求得到支持。
兩宮皇後雖然不憤周國背信,但二人皆是識字明理之人,在徐世銘、馮道三人的細細解釋之下,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由兩宮皇後監國的名義擬旨,令戶部向周國支援細糧三百萬斤、薯幹八百萬斤,手榴彈五萬枚、地雷一萬個。
得到明確答複的周國使者開心地離開了,但明國卻依舊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皇帝至今沒有下落,再這麽下去。明國前景堪憂。
朝野已經暗流湧動,在百裏無忌仁慈的光輝照耀下的各個疆土自然形成的勢力中,唯有蜀、南唐有實力,尤其蜀臣最勢大。
百裏無忌在的時候,這些人的身影被百裏無忌的威儀陰影所籠罩。顯不出他們來。
如今,百裏無忌生死未卜,他們的身影開始顯現。
其實孟昶早已忘卻了自己曾為皇帝的輝煌,他與花蕊夫人琴瑟和鳴,日子過得逍遙,百裏無忌自然不會在生活上虧待自己的大舅子,一直以來,除了朝廷的俸祿,百裏無忌時不時逢年過節的令人送些錢財過去。
孟昶無意,但蜀國的大臣們此時卻惦記著孟昶。
唯有將孟昶扶上台,他們才能依仗從龍之功,更上一層樓。
李璟更是已經沒有了豪情壯誌,本以為性命不保,卻沒想到百裏無忌仁慈,保全了家族,如今生活無憂,隻盼著好好將兒子們養育成才,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那就是成為青史留名的好詞人,而兒子中,唯有李煜最有天賦。
李璟自然沒有想到,他的舊臣們正在為複辟南唐串連勾結。
百裏無忌當時為了平衡明國朝堂,授蜀、南唐、南漢、吳越等國的大臣選德高望重之人參知政事之舉,也為了安撫各方勢力。
但此時,這也成為了明國的不安定因素。
以參知政事毋昭裔為首的蜀國舊臣悄悄向宮中東皇後孟延意聯絡。
以參知政事宋齊丘為首的南唐舊臣向周憲、周薔二位皇妃聯絡。
其實,此時如果不是百裏無忌生死未卜,宮中一後二妃是絕無可能幫著外人來禍亂明國的。
但如果百裏無忌真有不測,那麽,事情就有的說了。
徐世銘、孫光憲、馮道三人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今大敵當前,皇帝生死未卜,如果再行內亂,明國可就真的土崩瓦解了。
徐世銘提議,暗中與西皇後高蓉蓉商議應對之策。
選西皇後高蓉蓉的原因很簡單,高蓉蓉出身南平江陵,最無可能參與此事,而且高蓉蓉自始至終跟隨百裏無忌。
最令人放心的是高蓉蓉大度,確有母儀天下的風範,也有令人仰慕的氣度。
當高蓉蓉聞聽此事後,心驚肉跳,她絕不相信百裏無忌會這麽輕易地死去,但明國絕不能在此時生亂。
看著徐世銘等人已經心中慌亂,沉不住氣的樣子。
高蓉蓉正容說道:“陛下以一個從小小縣令一路浮沉到皇帝的人,是不可能這麽無聲無息死的,如果真的要死了,必也是轟轟烈烈地去死。如今,沒有任何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本宮確信,陛下一定活得好好的,隻是敵軍勢大,暫且避其鋒芒而已。”
此話從容地說在高蓉蓉嘴裏,心裏卻是忐忑不安。
但這話讓徐世銘三人聞聽,卻是另一番滋味。確實,一個hou宮女子都如此鎮定坦然,可笑明國的三位柱國大臣卻慌亂不知所措。
耶律璟安穩了,柴榮就不安穩了。
鄭恩的親衛將消息傳到開封府,然後就是接二連三的失陷壞消息和各路的告急求援信。
柴榮已經是坐在火上烤了,一夜之間,天翻地覆,令柴榮平添了許多白發。
如今周國太需要支持了,無論是軍力還是財力糧秣,周國都捉襟見肘。
可趙匡胤卻愣是沒有去援助百裏無忌,如今叫柴榮如何厚著臉皮向明國求援。
此時,柴榮還不知道,阻卜的八萬騎兵也已經南下,目標就是渭州城。
與朝臣商量之後,柴榮為周國安危計,還是向金陵府派出了求援使者。
同時,傳令先前派出的向訓部南下渭州,掩護渭州趙匡胤部撤退至寧州。
令彰義節度使回撤至寧州,與趙匡胤部、向訓部匯合後,依據馬嶺水進行隔江西向防禦。
令靜難節度使原地固守邠州,依據馬嶺水進行隔江西向防禦。
令雄武節度使棄秦州,收縮至鳳翔府,與鳳翔節度使合兵一處依據渭水北向防禦。
令雄勝軍回撤至鳳州,與鳳翔府一起依據陳倉、散關西北向防禦。
如此,周國在西麵,已經放棄了秦、義、隴、涇四州,集結力量防禦了。
柴榮不得不做最壞打算,這次南下的遼軍規模空前,如果沒有明國的支持,哎……。柴榮不禁想起百裏無忌,若是他在,就好了……。
由於周國正北方有明國的燕雲十六州遮擋,柴榮暫時不用考慮北方。
所以,他令昭義軍節度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李筠部西向增援夏綏防禦使(定難五州)劉詞。叮囑若宥州守望不住不可硬抗,可退至銀州依據長城西向固守。
而柴榮自己則率五萬禁軍,攜帶這一年來由明國走私來的火器移鎮慈州,慈州位於綏州以南。河中府以北,延州之東南,邠州之東北,如此柴榮可以向四麵隨時增援。
出發前,柴榮加授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王樸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專責為大軍籌備糧秣軍械。
自此,周國的布置已經妥當,柴榮忽遇變故,自然首先想到的是防守,如此布置倒是穩妥。至少能抵擋一時,得益於燕雲的庇佑,周國不用考慮北方的壓力。
但明國不一樣,當周國使者來到金陵府,差點被明國朝中百官生吞活剝了。他們一致拒絕明國向周國增援。
而徐世銘、孫光憲、馮道三人合力也壓製不住群情的沸騰,無奈之下,隻好稟報兩宮皇後,以求得到支持。
兩宮皇後雖然不憤周國背信,但二人皆是識字明理之人,在徐世銘、馮道三人的細細解釋之下,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由兩宮皇後監國的名義擬旨,令戶部向周國支援細糧三百萬斤、薯幹八百萬斤,手榴彈五萬枚、地雷一萬個。
得到明確答複的周國使者開心地離開了,但明國卻依舊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皇帝至今沒有下落,再這麽下去。明國前景堪憂。
朝野已經暗流湧動,在百裏無忌仁慈的光輝照耀下的各個疆土自然形成的勢力中,唯有蜀、南唐有實力,尤其蜀臣最勢大。
百裏無忌在的時候,這些人的身影被百裏無忌的威儀陰影所籠罩。顯不出他們來。
如今,百裏無忌生死未卜,他們的身影開始顯現。
其實孟昶早已忘卻了自己曾為皇帝的輝煌,他與花蕊夫人琴瑟和鳴,日子過得逍遙,百裏無忌自然不會在生活上虧待自己的大舅子,一直以來,除了朝廷的俸祿,百裏無忌時不時逢年過節的令人送些錢財過去。
孟昶無意,但蜀國的大臣們此時卻惦記著孟昶。
唯有將孟昶扶上台,他們才能依仗從龍之功,更上一層樓。
李璟更是已經沒有了豪情壯誌,本以為性命不保,卻沒想到百裏無忌仁慈,保全了家族,如今生活無憂,隻盼著好好將兒子們養育成才,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那就是成為青史留名的好詞人,而兒子中,唯有李煜最有天賦。
李璟自然沒有想到,他的舊臣們正在為複辟南唐串連勾結。
百裏無忌當時為了平衡明國朝堂,授蜀、南唐、南漢、吳越等國的大臣選德高望重之人參知政事之舉,也為了安撫各方勢力。
但此時,這也成為了明國的不安定因素。
以參知政事毋昭裔為首的蜀國舊臣悄悄向宮中東皇後孟延意聯絡。
以參知政事宋齊丘為首的南唐舊臣向周憲、周薔二位皇妃聯絡。
其實,此時如果不是百裏無忌生死未卜,宮中一後二妃是絕無可能幫著外人來禍亂明國的。
但如果百裏無忌真有不測,那麽,事情就有的說了。
徐世銘、孫光憲、馮道三人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今大敵當前,皇帝生死未卜,如果再行內亂,明國可就真的土崩瓦解了。
徐世銘提議,暗中與西皇後高蓉蓉商議應對之策。
選西皇後高蓉蓉的原因很簡單,高蓉蓉出身南平江陵,最無可能參與此事,而且高蓉蓉自始至終跟隨百裏無忌。
最令人放心的是高蓉蓉大度,確有母儀天下的風範,也有令人仰慕的氣度。
當高蓉蓉聞聽此事後,心驚肉跳,她絕不相信百裏無忌會這麽輕易地死去,但明國絕不能在此時生亂。
看著徐世銘等人已經心中慌亂,沉不住氣的樣子。
高蓉蓉正容說道:“陛下以一個從小小縣令一路浮沉到皇帝的人,是不可能這麽無聲無息死的,如果真的要死了,必也是轟轟烈烈地去死。如今,沒有任何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本宮確信,陛下一定活得好好的,隻是敵軍勢大,暫且避其鋒芒而已。”
此話從容地說在高蓉蓉嘴裏,心裏卻是忐忑不安。
但這話讓徐世銘三人聞聽,卻是另一番滋味。確實,一個hou宮女子都如此鎮定坦然,可笑明國的三位柱國大臣卻慌亂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