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容稟,二年前,學生已經結業,蒙學府師長抬愛,留下學生在學府施教。”


    “施教?你所學的是戰法科還是武舉科,你可上過戰場?”


    “學生兼修戰法、武舉二科,但未有從軍經曆?”


    “荒唐,讓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學子施教,你打算為明國培養些一個個趙括麽?”百裏無忌轉頭對馮道喝斥道。


    馮道趕緊俯身奏道:“陛下斥責得是,臣惶恐,隻是這軍事三科師長缺乏,臣亦是無奈之舉。”


    百裏無忌心中明白,雖然明國建立,軍製也有新製,但軍隊依舊還是原來的模樣,未能進行及時調整,所說的退役製度雖然已立,但將領年齡大都未達到退役限製。師資確實難找,倒也怪不得馮道。


    百裏無忌對馮道揮揮手,表示不再追究。


    “郭廷謂,朕不留你在學府了,你即日就去特戰軍報到,朕任你為騎兵校尉。”


    郭廷謂聞之大喜,馮道卻一臉苦相,而場中學子,特別是軍事三科學子皆一臉豔羨。


    “謝陛下賞識,臣必鞠躬盡瘁以報陛下大恩。隻是,臣還想請陛下指教臣的問題。” 郭廷謂小心翼翼地說道。


    “朕以為,周國皇帝英明神武,必不會存兄弟鬩牆、助紂為逆的心思,更不可能作親者痛仇者快的惡事貽笑天下。”


    “謝陛下賜教。”


    “朕最後借用西漢陳湯所言,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與諸位共勉。”


    在學子們的歡呼聲中,百裏無忌汗流夾背的“逃”出學府。


    由於這場演說是即興的,沒有經過仔細斟酌,完全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解決招募丁壯而臨時即興之作。


    雖然效果非常好,但其中卻隱含著以武功平天下、窮兵黷武的意思,雖然及時拋出了大漢族的理論,使明國內許多少數民族不至於心生不滿。但也使得周國、北漢、甚至遼國起了警惕之心。


    百裏無忌現在自然敢不會想到,這場演說會對未來自己對明國的政改、軍改帶來強大的阻礙。


    而此時,百裏無忌卻無心思考其它。


    每次來學府,百裏無忌總是很累,麵對一雙雙稚氣未除但明亮的眼睛,他總是怕自己引導失誤,甚至覺得比上一次戰場更辛苦,但百裏無忌依然樂此不疲。


    這些學子是明國的精英,也是百裏無忌需要實現目標最有力的支柱。


    這場演說之後,在徐世銘、馮道暗中策劃、引導之下。金陵學府暴發了數千學子遊行,學子們高呼“王師北伐,拯救北人”、“收複失地,開疆擴土”的口號,席卷了整個金陵。


    數日之後。潭州博學府的數千學子也在潭州城遊行響應。


    自此之後,百裏無忌演講中所說的話語被仕子們抄錄,傳頌於明、周,傳頌於天下。甚至傳頌於北漢,漸漸地傳向遼國,使得整個天下暗流湧動。


    當時的消息傳播完全靠人言傳人耳,而當北漢百姓相互轉述時。劉旻使用了強悍地措施,凡百姓有妄言者,斬。他是遼國的侄皇帝,怎麽可能容忍這種打自己嘴巴的言論在北漢傳揚。


    十數日之間,北漢百姓因此被殺者,近千人。至此再無人敢輕言半句。


    劉旻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他永遠不會明白,百姓雖然嘴上不說,心裏卻因此種下了這顆種子,隻等著成長、開花。然後結果。


    沒有人能鎮壓得住人心,人心向背注定了結局。


    而當郭威看到這抄錄的話語時,半晌後,方才悠悠說道:“他僅僅一言,便退我二十餘萬大軍,某不及矣。”


    轉頭對郭榮說道:“榮兒,某不如他,你更不能抗他。”


    郭榮回道:“父親就眼看著他坐大,我國就沒有辦法抑止他嗎?”


    郭威喟歎道:“他這一番話,已經絕了某的後路,某怎能背負天下罵名,與明國開戰,縱然能勝,某也失盡天下民心。榮兒謹記,日後唯有安心治國,攏絡天下民心,方是對抗之道。”


    郭榮躬身道:“孩兒謹記父親教誨。”


    學子的力量是巨大的,金陵、潭州二座學府萬餘生員,代表著萬餘戶人家,更代表著萬餘家族,所涉及人口何至百萬。


    而這一個群體掌握著明國最多的資源,他們是明國的精英群體,他們的號召力是巨大的,可以說,掌握了這一群體,就掌握了半個明國。


    僅僅半個月時間,從軍之人數已達二十萬,招募之處等候之人依舊絡繹不絕。


    這讓徐世銘等人大鬆了一口氣,心中對於百裏無忌的欽佩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


    耶律璟雖然殘暴,但對作戰還是有些謀略,可以說,每個馬背上的遼人,勿須訓練,就是一個天生的騎兵,他們對作戰有著天生的熟悉感。


    久攻不下,圍困無用,耶律璟一邊命上京的耶律屋質增援,一邊命耶律敵獵率領殘餘的近三萬步兵封鎖鴨綠江,以防江南扶桑軍來襲。


    耶律屋質接獲遼帝傳訊之後,以文臣領重兵,親率大軍增援,但他並不是走耶律璟南下的老路,而是率三萬騎兵、五萬步兵,共計八萬大軍,自上京渡潢河,西進過龍化州至通州,然後在淥州渡鴨綠江再南下夾擊扶桑軍。並送信給耶律璟,請求合擊扶桑軍。


    當遼軍援兵在淥州渡過鴨綠江的消息傳到豐臣仕旭耳朵中時,豐臣仕旭已經知道事不可為。


    無奈之下,豐臣仕旭隻能放棄對來遠城守軍的支援,令訓練僅一個月三萬騎馬步兵和四萬扶桑軍揮師北上,抗擊遼軍援兵。


    而豐臣仕旭率七萬扶桑軍在鴨綠江阻擊耶律璟。


    從兵力而言,無疑扶桑軍占有略略優勢,但戰爭的結果卻不是以士兵人數計算的。


    北上的扶桑七萬大軍在淥州以南四十裏處,與耶律屋質的遼軍援兵展開了大規模的決戰。


    雖然經過豐臣仕旭的一個月訓練,但扶桑騎兵無論從作戰素質和體能上,都無法與遼軍騎兵相提並論,唯有在作戰意誌上略勝一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代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無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無和尚並收藏代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