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洎、廖融施禮後坐下。
百裏無忌暗籲了口氣,正想結束這場鬧劇,突然場中再起一人。
“學生名舒雅字子正,歙縣人氏,明算科學子,想問大王,既然大王也須遵守律法,那大王如果擅用了楚國國庫中的錢財,如何處置?”
天啊,這哪是五代時期,想來現代的學生也不敢這麽問領導吧。百裏無忌悲呼。
再三思忖之後,百裏無忌無奈地回答說:“國庫乃楚國的國庫,楚國的國庫乃楚國百姓之國庫,我是楚國百姓,自然是我的國庫。今天至此為止,本王有正事要辦,先走一步。”
場內一片嘩然。
“大王請留步,學生有最後一個問題。”
“好吧,這是最後一個,答完本王就走。”
“學生名伍喬無字,廬江人氏,時務科學子。想問大王,您會登基為帝嗎?”
百裏無忌忍不住在腹中怒罵一聲。
臉上卻顯露一絲微笑,答道:“我隻是楚王,絕不為楚帝。”
說完丟下一幹學子,趕緊狼奔而去。
……。
馮道緊隨其後。
“大王英明,楚國學子果然不凡,今天之事,必成佳話。”馮道安慰道。
百裏無忌冷笑一聲,“最後那學子的問題,想必是你指使的吧?”
馮道一臉無辜地回答道:“絕非臣指使的,雖然臣也想知道。”
百裏無忌恨得咬牙切齒,但拿這老頭真心沒有辦法。
馮道正容一揖,讚歎道:“臣相六帝,從未見過如此學子,臣為大王賀,也唯有大王之量,方能容忍如此學子。”
百裏無忌沒好氣地回道:“少拍馬屁,本王不吃這套。”
馮道說道:“大王息怒。請聽臣一言,可否?”
“說。”
“臣觀大王布局,甚為高明,但唯有一處不周?”
“哦?”百裏無忌一驚。這老頭能看出我的布局,還真小看了他了?
“請明講。是何處?”
“大王,何處便是蜀地。一旦蜀地有失,楚國便腹背受敵。請大王明鑒。”
百裏無忌鬆了口氣,斜眼道:“是不是蜀帝什麽地方得罪了你?”
馮道大呼冤枉。
百裏無忌不理他,顧自回去王府。
蜀地怎會有失?就是劉知遠西進,蜀國有數十萬大軍,就是不勝,抵擋一個月總不成問題,有這一個月。自己就可以派駐紮慶州的馬驥雲部北上救援,還可以江陵府駐軍為後援,怎麽會有失。
馮道見百裏無盡不聽,無奈歎了口氣。
……。
三月十六日,劉承祐命歸德牙內指揮使史德琉兼任忠州刺史。
史德琉是檢校太師、兼侍中史弘肇的兒子。標準的官二代,而且比較叛逆,愛讀書,但不喜歡父親的所作所為。
這天,有舉人在貢院門前高聲喧嘩,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蘇逢吉命人抓起來送往侍衛司,準備狠抽一頓鞭子再在臉上刺上字。
史德琉對父親史弘肇說:“書生無禮。自然有台府處置,這不軍務。這全是公卿大臣想要宣揚大人的過錯罷了。”
史弘肇深以為然,立即打開刑具把書生送走。
蘇逢吉心中非常不爽,蘇逢吉此人為人貪詐無行,喜為殺戮。
晉國丞相李崧奉石重貴之命出使契丹未回,劉知遠進入京師。把李崧開封府的宅子賜給了蘇逢吉,而李崧在洛陽也有田宅,蘇逢吉毫不客氣,全取了來。
李崧從契丹回來之後,拿著房契地契要向蘇逢吉索還洛陽的田宅。這開封的房子是陛下賜你的,可洛陽的田宅你總要還我。
蘇逢吉當然不樂意了,吃到嘴裏的肉,哪能再吐出來?
而李崧族人心中不滿數出怨言。
蘇逢吉知道後,便派人告李崧及族人等,並當日捉拿下獄,李崧在牢中被屈打成招,自誣與家僮二十人,謀因高祖山陵為亂。
蘇逢吉拿到供詞,輕揮筆墨,將其中的“二十人”為“五十人”,於是,族滅李崧家。
如此一個陰狠之人,被史弘肇父子駁了麵子,心中對二人便生出了嫌隙。
郭威被拜為樞密使,這樞密使可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職業,統率全國兵馬。
這個位置自然被人眼紅,其中最甚的自然是王章、蘇逢吉這兩個顧命大臣。
這天,朝會時,楊邠等人提議讓郭威坐鎮鄴都。
而以樞密使坐鎮鄴都,那就是相當讓人眼紅了。
鄴都離汴京很近,隻要郭威願意,那就是直捅黃龍啊。
劉承祐一時沒拿不定主意,轉頭問吏部尚書蘇逢吉:“前朝有無此例?”
蘇逢吉早就心有不甘,回答道:“樞密使掌天下軍務,輕易不授外鎮。”
史弘肇卻不同意,上奏劉承祐道:“郭樞密使乃不世之才,況且以樞密使駐守大鎮,可以震服諸藩鎮。陛下不要聽別人的閑話。”
劉承祐便準了史弘肇的提議。
蘇逢吉心中不快,問史弘肇道:“史公!中央控製地方,這是王道。現在地方權重,對皇家權勢威脅極大,史公忘記前朝的教訓了嗎?”
自此,梁子就算是結下了。
次日,朝中大臣為郭威榮任慶賀,酒過三巡,史弘肇趁著酒勁敬郭威酒:“昨天朝議有屈郭樞密使了,今日某且盡此樽,聊為慰勞。”
蘇逢吉在邊上聽到了,心中雖然不甘心,但如今郭威已經大權在握,也不好得罪,於是也上前敬酒,“郭樞密使,昨日逢吉也是公事公議,非是針對郭樞密使,請勿介懷。”
史弘肇不樂意了,酸溜溜地說道:“平定天下,削平禍亂,靠的是長槍大劍,爛筆頭子有何用處?能畫出個鳥來?”
王章雖是武將出身,和史弘肇私交也極好,但現在王章執掌財政,天天和“爛筆頭子”打交道,一聽就不太爽,回了句:“沒有這爛筆頭子,財政收入誰來記?”
郭威隻好做了和事佬,勸史弘肇、王章對文臣的態度稍收斂一些,有好處沒壞處,但史弘肇、王章根本聽不進去。
郭威無奈,回鄴都鎮守去了。
郭威走了,其餘三個顧命大臣卻都在汴京,為了緩和氣氛。
過了幾天,王章出麵,邀請同僚到府中飲酒取樂。
百裏無忌暗籲了口氣,正想結束這場鬧劇,突然場中再起一人。
“學生名舒雅字子正,歙縣人氏,明算科學子,想問大王,既然大王也須遵守律法,那大王如果擅用了楚國國庫中的錢財,如何處置?”
天啊,這哪是五代時期,想來現代的學生也不敢這麽問領導吧。百裏無忌悲呼。
再三思忖之後,百裏無忌無奈地回答說:“國庫乃楚國的國庫,楚國的國庫乃楚國百姓之國庫,我是楚國百姓,自然是我的國庫。今天至此為止,本王有正事要辦,先走一步。”
場內一片嘩然。
“大王請留步,學生有最後一個問題。”
“好吧,這是最後一個,答完本王就走。”
“學生名伍喬無字,廬江人氏,時務科學子。想問大王,您會登基為帝嗎?”
百裏無忌忍不住在腹中怒罵一聲。
臉上卻顯露一絲微笑,答道:“我隻是楚王,絕不為楚帝。”
說完丟下一幹學子,趕緊狼奔而去。
……。
馮道緊隨其後。
“大王英明,楚國學子果然不凡,今天之事,必成佳話。”馮道安慰道。
百裏無忌冷笑一聲,“最後那學子的問題,想必是你指使的吧?”
馮道一臉無辜地回答道:“絕非臣指使的,雖然臣也想知道。”
百裏無忌恨得咬牙切齒,但拿這老頭真心沒有辦法。
馮道正容一揖,讚歎道:“臣相六帝,從未見過如此學子,臣為大王賀,也唯有大王之量,方能容忍如此學子。”
百裏無忌沒好氣地回道:“少拍馬屁,本王不吃這套。”
馮道說道:“大王息怒。請聽臣一言,可否?”
“說。”
“臣觀大王布局,甚為高明,但唯有一處不周?”
“哦?”百裏無忌一驚。這老頭能看出我的布局,還真小看了他了?
“請明講。是何處?”
“大王,何處便是蜀地。一旦蜀地有失,楚國便腹背受敵。請大王明鑒。”
百裏無忌鬆了口氣,斜眼道:“是不是蜀帝什麽地方得罪了你?”
馮道大呼冤枉。
百裏無忌不理他,顧自回去王府。
蜀地怎會有失?就是劉知遠西進,蜀國有數十萬大軍,就是不勝,抵擋一個月總不成問題,有這一個月。自己就可以派駐紮慶州的馬驥雲部北上救援,還可以江陵府駐軍為後援,怎麽會有失。
馮道見百裏無盡不聽,無奈歎了口氣。
……。
三月十六日,劉承祐命歸德牙內指揮使史德琉兼任忠州刺史。
史德琉是檢校太師、兼侍中史弘肇的兒子。標準的官二代,而且比較叛逆,愛讀書,但不喜歡父親的所作所為。
這天,有舉人在貢院門前高聲喧嘩,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蘇逢吉命人抓起來送往侍衛司,準備狠抽一頓鞭子再在臉上刺上字。
史德琉對父親史弘肇說:“書生無禮。自然有台府處置,這不軍務。這全是公卿大臣想要宣揚大人的過錯罷了。”
史弘肇深以為然,立即打開刑具把書生送走。
蘇逢吉心中非常不爽,蘇逢吉此人為人貪詐無行,喜為殺戮。
晉國丞相李崧奉石重貴之命出使契丹未回,劉知遠進入京師。把李崧開封府的宅子賜給了蘇逢吉,而李崧在洛陽也有田宅,蘇逢吉毫不客氣,全取了來。
李崧從契丹回來之後,拿著房契地契要向蘇逢吉索還洛陽的田宅。這開封的房子是陛下賜你的,可洛陽的田宅你總要還我。
蘇逢吉當然不樂意了,吃到嘴裏的肉,哪能再吐出來?
而李崧族人心中不滿數出怨言。
蘇逢吉知道後,便派人告李崧及族人等,並當日捉拿下獄,李崧在牢中被屈打成招,自誣與家僮二十人,謀因高祖山陵為亂。
蘇逢吉拿到供詞,輕揮筆墨,將其中的“二十人”為“五十人”,於是,族滅李崧家。
如此一個陰狠之人,被史弘肇父子駁了麵子,心中對二人便生出了嫌隙。
郭威被拜為樞密使,這樞密使可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職業,統率全國兵馬。
這個位置自然被人眼紅,其中最甚的自然是王章、蘇逢吉這兩個顧命大臣。
這天,朝會時,楊邠等人提議讓郭威坐鎮鄴都。
而以樞密使坐鎮鄴都,那就是相當讓人眼紅了。
鄴都離汴京很近,隻要郭威願意,那就是直捅黃龍啊。
劉承祐一時沒拿不定主意,轉頭問吏部尚書蘇逢吉:“前朝有無此例?”
蘇逢吉早就心有不甘,回答道:“樞密使掌天下軍務,輕易不授外鎮。”
史弘肇卻不同意,上奏劉承祐道:“郭樞密使乃不世之才,況且以樞密使駐守大鎮,可以震服諸藩鎮。陛下不要聽別人的閑話。”
劉承祐便準了史弘肇的提議。
蘇逢吉心中不快,問史弘肇道:“史公!中央控製地方,這是王道。現在地方權重,對皇家權勢威脅極大,史公忘記前朝的教訓了嗎?”
自此,梁子就算是結下了。
次日,朝中大臣為郭威榮任慶賀,酒過三巡,史弘肇趁著酒勁敬郭威酒:“昨天朝議有屈郭樞密使了,今日某且盡此樽,聊為慰勞。”
蘇逢吉在邊上聽到了,心中雖然不甘心,但如今郭威已經大權在握,也不好得罪,於是也上前敬酒,“郭樞密使,昨日逢吉也是公事公議,非是針對郭樞密使,請勿介懷。”
史弘肇不樂意了,酸溜溜地說道:“平定天下,削平禍亂,靠的是長槍大劍,爛筆頭子有何用處?能畫出個鳥來?”
王章雖是武將出身,和史弘肇私交也極好,但現在王章執掌財政,天天和“爛筆頭子”打交道,一聽就不太爽,回了句:“沒有這爛筆頭子,財政收入誰來記?”
郭威隻好做了和事佬,勸史弘肇、王章對文臣的態度稍收斂一些,有好處沒壞處,但史弘肇、王章根本聽不進去。
郭威無奈,回鄴都鎮守去了。
郭威走了,其餘三個顧命大臣卻都在汴京,為了緩和氣氛。
過了幾天,王章出麵,邀請同僚到府中飲酒取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