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找尋張用的路上
穿越大宋之我想做好人 作者:黑田職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用的寨子本來在商州縣城以南十多裏的位置,之後因為翟進的警告,所以移軍到了興軍路、金州、均州交界處的錫義山。
商州人一帶的百姓,一直都是有著反抗朝廷壓迫傳統的。比如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陝西饑荒,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商州災情尤甚。
《溫國文正文集》中稱:“穀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己有矣。農夫蠶婦所食者糠麩而不足,所衣者紓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畝,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當年八月,商山饑民一千餘人在張海、郭邈山、李鐵槍等人的領導下舉行起義,響應者風起雲湧,隊伍迅速擴大至萬餘人。
他們以商州為起點,環繞虢州、盧氏以東和洛寧長水以西,後又發展到襄、鄧、荊南,縱橫千餘裏。義軍每到一地,打開府庫,賑濟貧民,斬殺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
北宋朝廷調集上萬禁軍追剿,卻屢被義軍擊敗。年底,在同官軍作戰中張海、郭邈山犧牲,起義失敗。
張用的這支隊伍組成現在的相對比較複雜,最開始的時候,主要是響應他的最早的一批山賊的同伴,隻不過在之後與杜充的軍隊進行內戰的時候,大部分死在了開封附近。
之後他帶著人馬,一直轉戰到商州,當地的許多百姓因為幾十年前的災難和起義,對於朝廷並沒有特別多的好感。
同時當地人之前也受到了金國的大廝殺,所以當地人對於金國人也抱有仇恨,在這樣的情況下,張用抗金,但是反對朝廷的口號,得到了當地非常多人的擁護。
所以他的這一支人馬,除了一直跟著他的,最早的那一批山賊人馬之外,最多的反倒是商州的當地人,這些人也是現在張用最為依靠的麾下實力。
但是不要以為隻有這兩方人馬,在他的手下還有著第三種勢力,那就是錫義山當地的道教力量所支配著的百姓。
那些百姓基本上是當地的信徒,他們在信仰的支持下,加入了張用的隊伍,在中國曆史上,由宗教所主導的地方勢力,可是有著非常強大實力的。
錫義山可不是普通的山,那是在武當山興起之前,周圍最為重要的道教聖地,也就是說,這個地方一直到明朝之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且是周圍的普通百姓尋求心理安慰的宗教聖地。
古時錫義山,即今羊尾山。據清同治版《鄖陽府誌》:“羊尾山,西南百二十裏,即錫義山支也。眾山群集如羊,通陝西山陽縣。前明店社繁盛,今則村墟寥寥矣。”文史資料記載,此山因西漢漢宣帝時漢中太守陽厥曾隱居而名噪一時。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記載:“漢水又東經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屬漢中,王莽之錫治也。縣有錫義山,方圓百裏,形如城,四麵有門,上有石壇,長十數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發餌術,衡數十人,山高穀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
又據唐《元和郡縣圖誌》記載:“……錫義山,一名天心山,在縣東北六十五裏,山方圓百裏,形如城,四麵有門,相傳為以為仙靈所居。”
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錫義山亦名天心山,“心山,漢宣帝時(前70年-前49年),北平(今河北滿城縣北)陽厥為漢中守,經此山,有棲遁意,遂不之郡。學道感瑞,見金羊,因易為姓。今縣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上有石壇。”這是鄖西境內關於道教活動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武當山道教直到東漢中晚期才出現,之後能夠成為道教的聖地,更是在明朝的武當派崛起之後。由此可以證明,西漢時漢中太守陽厥隱居錫義山修道,這既是十堰境內關於道教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
這樣一個道教聖地,自然受到當地百姓的崇敬、景仰,張用能夠在錫義山上麵進行駐紮著,本來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
他和當地的道教領袖,絕對已經取得了某些實質性的聯係,就算在表麵上或許沒有關係,但是背地裏沒有利益交換是絕對不可能的,否則他甚至連進入當地都不可能。
這是因為有這方麵道教力量的幫助,所以他們才能夠在當地駐紮,才能夠在那裏發展得這麽好。
秦檜走在山道上,卻沒有多少人跟著他,這一次可以說是一個秘密活動,畢竟由朝廷牽頭,去招攬一個明確號稱要反叛朝廷的逆賊,在麵子上怎麽樣都是說不過去的。
均州知州楊彥明倒是給秦檜派了十幾個護衛,隻不過這些護衛可全部都不是什麽擁有強大武力的精兵,隻不過是州、郡裏的一些衙役,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戰鬥力。
這個楊彥明也不是什麽好家夥,在曆史上,金國人打到均州的時候,軍隊還沒有打過來,他九直接棄城逃跑了,作為一方父母官,完全不關注一下百姓的死活。
這也造成了當地的百姓,之後大量的被金國人所屠戮,如果不是因為金國大軍北還,均州必然會成為修羅煉獄一般的地方。
隻是這一切秦檜並不知道,他看到楊彥明的時候,隻是覺得這是一個溜須拍馬的小人,不過考校了一下學問,發現他還是多少有些學識,估計就是那種死讀書,中了進士,於是得到官職的人。
最後一問,還真是宣和年間的進士,之前也不是官宦人家,就是普通子弟出身,所以當了官之後,想要狠狠的撈一把,保證自己家族以後能夠享受榮華富貴。
帶著這些沒有什麽戰鬥力的護衛,秦檜走在山道上,說實話,秦檜並沒有任何的安全感,這一回要見的張用,可不是普通的山賊。
商州人一帶的百姓,一直都是有著反抗朝廷壓迫傳統的。比如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陝西饑荒,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商州災情尤甚。
《溫國文正文集》中稱:“穀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己有矣。農夫蠶婦所食者糠麩而不足,所衣者紓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畝,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當年八月,商山饑民一千餘人在張海、郭邈山、李鐵槍等人的領導下舉行起義,響應者風起雲湧,隊伍迅速擴大至萬餘人。
他們以商州為起點,環繞虢州、盧氏以東和洛寧長水以西,後又發展到襄、鄧、荊南,縱橫千餘裏。義軍每到一地,打開府庫,賑濟貧民,斬殺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
北宋朝廷調集上萬禁軍追剿,卻屢被義軍擊敗。年底,在同官軍作戰中張海、郭邈山犧牲,起義失敗。
張用的這支隊伍組成現在的相對比較複雜,最開始的時候,主要是響應他的最早的一批山賊的同伴,隻不過在之後與杜充的軍隊進行內戰的時候,大部分死在了開封附近。
之後他帶著人馬,一直轉戰到商州,當地的許多百姓因為幾十年前的災難和起義,對於朝廷並沒有特別多的好感。
同時當地人之前也受到了金國的大廝殺,所以當地人對於金國人也抱有仇恨,在這樣的情況下,張用抗金,但是反對朝廷的口號,得到了當地非常多人的擁護。
所以他的這一支人馬,除了一直跟著他的,最早的那一批山賊人馬之外,最多的反倒是商州的當地人,這些人也是現在張用最為依靠的麾下實力。
但是不要以為隻有這兩方人馬,在他的手下還有著第三種勢力,那就是錫義山當地的道教力量所支配著的百姓。
那些百姓基本上是當地的信徒,他們在信仰的支持下,加入了張用的隊伍,在中國曆史上,由宗教所主導的地方勢力,可是有著非常強大實力的。
錫義山可不是普通的山,那是在武當山興起之前,周圍最為重要的道教聖地,也就是說,這個地方一直到明朝之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且是周圍的普通百姓尋求心理安慰的宗教聖地。
古時錫義山,即今羊尾山。據清同治版《鄖陽府誌》:“羊尾山,西南百二十裏,即錫義山支也。眾山群集如羊,通陝西山陽縣。前明店社繁盛,今則村墟寥寥矣。”文史資料記載,此山因西漢漢宣帝時漢中太守陽厥曾隱居而名噪一時。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記載:“漢水又東經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屬漢中,王莽之錫治也。縣有錫義山,方圓百裏,形如城,四麵有門,上有石壇,長十數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發餌術,衡數十人,山高穀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
又據唐《元和郡縣圖誌》記載:“……錫義山,一名天心山,在縣東北六十五裏,山方圓百裏,形如城,四麵有門,相傳為以為仙靈所居。”
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錫義山亦名天心山,“心山,漢宣帝時(前70年-前49年),北平(今河北滿城縣北)陽厥為漢中守,經此山,有棲遁意,遂不之郡。學道感瑞,見金羊,因易為姓。今縣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上有石壇。”這是鄖西境內關於道教活動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武當山道教直到東漢中晚期才出現,之後能夠成為道教的聖地,更是在明朝的武當派崛起之後。由此可以證明,西漢時漢中太守陽厥隱居錫義山修道,這既是十堰境內關於道教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
這樣一個道教聖地,自然受到當地百姓的崇敬、景仰,張用能夠在錫義山上麵進行駐紮著,本來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
他和當地的道教領袖,絕對已經取得了某些實質性的聯係,就算在表麵上或許沒有關係,但是背地裏沒有利益交換是絕對不可能的,否則他甚至連進入當地都不可能。
這是因為有這方麵道教力量的幫助,所以他們才能夠在當地駐紮,才能夠在那裏發展得這麽好。
秦檜走在山道上,卻沒有多少人跟著他,這一次可以說是一個秘密活動,畢竟由朝廷牽頭,去招攬一個明確號稱要反叛朝廷的逆賊,在麵子上怎麽樣都是說不過去的。
均州知州楊彥明倒是給秦檜派了十幾個護衛,隻不過這些護衛可全部都不是什麽擁有強大武力的精兵,隻不過是州、郡裏的一些衙役,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戰鬥力。
這個楊彥明也不是什麽好家夥,在曆史上,金國人打到均州的時候,軍隊還沒有打過來,他九直接棄城逃跑了,作為一方父母官,完全不關注一下百姓的死活。
這也造成了當地的百姓,之後大量的被金國人所屠戮,如果不是因為金國大軍北還,均州必然會成為修羅煉獄一般的地方。
隻是這一切秦檜並不知道,他看到楊彥明的時候,隻是覺得這是一個溜須拍馬的小人,不過考校了一下學問,發現他還是多少有些學識,估計就是那種死讀書,中了進士,於是得到官職的人。
最後一問,還真是宣和年間的進士,之前也不是官宦人家,就是普通子弟出身,所以當了官之後,想要狠狠的撈一把,保證自己家族以後能夠享受榮華富貴。
帶著這些沒有什麽戰鬥力的護衛,秦檜走在山道上,說實話,秦檜並沒有任何的安全感,這一回要見的張用,可不是普通的山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