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戒嗔就來叫兄弟二人起床。寺裏的和尚們都已經做完了早課,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就等著過堂的雲板聲。
林世平和林世安隨戒嗔來到飯堂,看到桌上隻擺了一隻空碗和一雙筷子。
“沒有東西吃嗎?”林世安問,“我餓得很了。”
“等一下。”林世平說,“師父們都還沒有來吃,你慌什麽?”
“哥,我太餓了。”林世安說,“昨晚就沒有吃飽。”
“等一下,餓不死你。”林世平說。
林世安也隻得無奈地噘著嘴等待。
戒嗔笑笑說,“我們叢林裏,不像凡塵說‘吃飯’、‘用餐’,我們叫‘過堂’,或者‘上堂’、‘赴堂’,也就是僧眾上齋堂用食之意。”
“那他們怎麽還沒來‘過堂’呢?”林世安問。
“過堂時,會打雲板,眾人排隊依次進入齋堂。”戒嗔說,“等一會兒你就會聽到打雲板了。”
“那昨晚我們吃飯時怎麽沒有打雲板呢?”林世安問。
“那是因為我們晚歸,師父叫齋堂為我們另做的,所以不會打雲板。”戒嗔說。
“我們第一次到寺廟來,很多規矩不是很懂。萬望戒嗔師父能講解一二。”林世平說。
“聽到打雲板後,就可以進入齋堂,然後保持安靜,把手機關閉,不要發出聲音。”戒嗔說。
“哦。”林世平和林世安趕忙把手機掏出來關掉。
“你們看到桌上的碗筷的擺放,其實也有講究。”戒嗔說,“你們看碗是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的,筷子橫放在碗前。當念完《供養偈》後,就可以行堂了。”
“《供養偈》,是不是有點像基督教餐前的‘感謝主賜予我們食物,阿門’那個禱告?”林世安問。
戒嗔點點頭,表示讚同。
“過堂期間要求大家止語。”戒嗔說,“就是不要說話。”
“嗯,食不言寢不語嘛。”林世平為此作注解。
戒嗔又點點頭,“過堂期間大家止語,隻以特定的手勢對行堂人員表過自己的意思。”
“行堂人員?”林世安不解,“是什麽?”
“就是分發食物的僧人。”戒嗔道。
“哦。”林世安又學到了一個小知識。
“那應該打什麽樣的手勢呢?”林世平問。
“如果你沒有拒絕的意思,行堂人員會將每們食物都放一點在你碗裏。”戒嗔說,“如果你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食物的量已經足夠了,你就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個遮擋的動作,對行堂人員表示我不需要。”
林世安用右手來做著掌心向外的動作,“哪邊是向外啊?”
戒嗔舉起右手給他做了示範。
“好像我們平時喝酒時也有這些動作。”林世平說,“比如酒夠了,你就用手指輕輕敲敲桌麵;如果你不想喝酒了,就將杯子倒扣在桌上。是這樣嗎?”
“凡世的規矩我也不太懂,但我想基一上是差不多的吧。”戒嗔說,“但我覺得你剛才說的那樣,雖然表達你不想喝酒的意思,但是很是瞧不起人啊。”
“啊,這我還沒有想過。”林世平說,“平時也沒怎麽研究這個喝酒的禮儀。”
“吃飯時要注意什麽呢?”林世安不耐煩地問。
“過堂時要端坐,脊背要直,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用嘴湊到桌上的碗,而是要把碗端起來。”戒嗔說,“吃飯時不要發出聲音。雙腳也要端端正正地放在地上,不要交叉,不要翹起。”
“我們凡世也有類似的規矩,隻不過你們叢林更為嚴格,更為講究。”林世平說。
“我看電視劇裏,那些僧人吃飯端碗也很講究的啊。”林世平說。
“是的。”戒嗔拿起一個碗作示範,“開始用齋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輕輕地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端飯碗時,拇指抽在碗品,其作四指平托碗底。對,就是這樣。我們稱之為‘龍含珠’。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品中,動作要輕、靜,我們稱之為‘鳳點頭’。”
“龍含珠、鳳點頭。”林世平讚道,“你對僧人的追求很高啊,連吃飯都要以龍鳳來要求自己。”
戒嗔笑笑,算是接受了林世平的點讚。
“如果我沒有吃飽,還想吃一點,怎麽辦?”林世安問,“我又不能出聲音。”
“過堂一般要行兩次堂。”戒嗔說,“如果你還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輕輕放到桌子的邊緣。注意,不要把碗超過桌子的邊沿外,以免行堂人員把碗碰到地上。你用筷子在碗裏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
“哦。”林世安用筷子比劃了一下,“是這樣嗎?”
戒嗔點點頭,“是的。但是應該應量受食,不得浪費。”
“應量受食?”林世安問,“是不是吃多少要多少的意思?”
“是的。”戒嗔說,“另一個就是,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飯菜,也要撿起來吃掉,以示感恩惜福。”
“如果行過兩遍堂了,我還是沒有吃飯呢?”林世安問。
“那你不要將碗收回,或者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邊輕點一下。”戒嗔說,“或者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隻要‘少量’。”
“那幹的和稀的,又該怎樣表達呢?”林世平問。
“行堂時,如果你是想要稠點的稀飯或者別的食物,可用筷子在碗裏做一個豎插的動作。”戒嗔說,“如果需要比較稀一點的,你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麵平劃一下。”
“吃個飯這麽麻煩,還有沒有啊?”林世安問。
戒嗔笑笑,繼續說,“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
“巡開水又是什麽啊?”林世安已經深感厭倦了。
“巡開水,就是往每個用齋人員的碗裏倒白水,以蕩洗幹淨碗裏剩餘的食物,並和開水一並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這就完了?”林世安問。
“用齋安畢,輕輕將碗疊起,整齊放在桌子外沿,將筷子放在距離碗約一寸的右側桌麵上,與桌沿垂直。安時僧值師巡走一圈後,至佛前問訊,維那師舉腔,大家齊誦《結齋偈》,然後依次走出齋堂。”戒嗔說,“至此,過堂才為結束。”
“維納斯?”林世平很是迷惑,“怎麽把古希臘的女神也找來了?”
“你所說的可是維納斯?”戒嗔說,“我所講的是‘維那師父’。就是主管寺院裏一切唱念的師父。”
“哦。就是說過堂結束後,維那師父就開腔唱念,大家就開始誦經了嗎?”
“是的。”戒嗔說。
看到兩人在那裏磨磨嘰嘰地研究這些寺院的繁文縟節,林世安早就不耐煩了。
“這,也太麻煩了吧。”林世安說,“不過是吃一餐飯而已。”
“對我們出家的僧人和修行的居士來說,這是必須要做到的禮節。但對於外麵的施主,我們一般不會這樣要求。”戒嗔說,“我們有另外的膳堂專供施主們使用。”
“那我們今天是在這裏過堂呢,還是到另外的膳堂去呢?”林世平問。
“就在這裏感受一下吧。”戒嗔笑道。
“可是我什麽都沒有學會。”林世安哀歎道,“哥,你學會了多少?‘龍含珠’和‘鳳點頭’你是否已經學會?”
“我又不像你這個笨蛋,什麽都學不會。”林世平笑道。
林世安正在著急之時,雲板聲響起,僧人進然有序地魚貫進入齋堂。林世安和林世平隻得假模假樣地學起來。
出家人真的是講究一個清靜修為,連吃飯都那麽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
林世安平時吃飯喜歡發出那種吧唧吧唧的壞習慣,今天總算可以收斂一下了。
林世安吃這一頓早飯,吃得甚是辛苦,因為他忘記了剛才戒嗔說的那些手勢啊,規矩啊,隻行了一遍堂。那麽一小碗清粥小菜,加一個饅頭,還不夠他塞牙縫。剛把《結齋偈》念完,他就餓了。
林世平和林世安隨戒嗔來到飯堂,看到桌上隻擺了一隻空碗和一雙筷子。
“沒有東西吃嗎?”林世安問,“我餓得很了。”
“等一下。”林世平說,“師父們都還沒有來吃,你慌什麽?”
“哥,我太餓了。”林世安說,“昨晚就沒有吃飽。”
“等一下,餓不死你。”林世平說。
林世安也隻得無奈地噘著嘴等待。
戒嗔笑笑說,“我們叢林裏,不像凡塵說‘吃飯’、‘用餐’,我們叫‘過堂’,或者‘上堂’、‘赴堂’,也就是僧眾上齋堂用食之意。”
“那他們怎麽還沒來‘過堂’呢?”林世安問。
“過堂時,會打雲板,眾人排隊依次進入齋堂。”戒嗔說,“等一會兒你就會聽到打雲板了。”
“那昨晚我們吃飯時怎麽沒有打雲板呢?”林世安問。
“那是因為我們晚歸,師父叫齋堂為我們另做的,所以不會打雲板。”戒嗔說。
“我們第一次到寺廟來,很多規矩不是很懂。萬望戒嗔師父能講解一二。”林世平說。
“聽到打雲板後,就可以進入齋堂,然後保持安靜,把手機關閉,不要發出聲音。”戒嗔說。
“哦。”林世平和林世安趕忙把手機掏出來關掉。
“你們看到桌上的碗筷的擺放,其實也有講究。”戒嗔說,“你們看碗是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的,筷子橫放在碗前。當念完《供養偈》後,就可以行堂了。”
“《供養偈》,是不是有點像基督教餐前的‘感謝主賜予我們食物,阿門’那個禱告?”林世安問。
戒嗔點點頭,表示讚同。
“過堂期間要求大家止語。”戒嗔說,“就是不要說話。”
“嗯,食不言寢不語嘛。”林世平為此作注解。
戒嗔又點點頭,“過堂期間大家止語,隻以特定的手勢對行堂人員表過自己的意思。”
“行堂人員?”林世安不解,“是什麽?”
“就是分發食物的僧人。”戒嗔道。
“哦。”林世安又學到了一個小知識。
“那應該打什麽樣的手勢呢?”林世平問。
“如果你沒有拒絕的意思,行堂人員會將每們食物都放一點在你碗裏。”戒嗔說,“如果你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食物的量已經足夠了,你就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個遮擋的動作,對行堂人員表示我不需要。”
林世安用右手來做著掌心向外的動作,“哪邊是向外啊?”
戒嗔舉起右手給他做了示範。
“好像我們平時喝酒時也有這些動作。”林世平說,“比如酒夠了,你就用手指輕輕敲敲桌麵;如果你不想喝酒了,就將杯子倒扣在桌上。是這樣嗎?”
“凡世的規矩我也不太懂,但我想基一上是差不多的吧。”戒嗔說,“但我覺得你剛才說的那樣,雖然表達你不想喝酒的意思,但是很是瞧不起人啊。”
“啊,這我還沒有想過。”林世平說,“平時也沒怎麽研究這個喝酒的禮儀。”
“吃飯時要注意什麽呢?”林世安不耐煩地問。
“過堂時要端坐,脊背要直,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用嘴湊到桌上的碗,而是要把碗端起來。”戒嗔說,“吃飯時不要發出聲音。雙腳也要端端正正地放在地上,不要交叉,不要翹起。”
“我們凡世也有類似的規矩,隻不過你們叢林更為嚴格,更為講究。”林世平說。
“我看電視劇裏,那些僧人吃飯端碗也很講究的啊。”林世平說。
“是的。”戒嗔拿起一個碗作示範,“開始用齋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輕輕地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端飯碗時,拇指抽在碗品,其作四指平托碗底。對,就是這樣。我們稱之為‘龍含珠’。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品中,動作要輕、靜,我們稱之為‘鳳點頭’。”
“龍含珠、鳳點頭。”林世平讚道,“你對僧人的追求很高啊,連吃飯都要以龍鳳來要求自己。”
戒嗔笑笑,算是接受了林世平的點讚。
“如果我沒有吃飽,還想吃一點,怎麽辦?”林世安問,“我又不能出聲音。”
“過堂一般要行兩次堂。”戒嗔說,“如果你還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輕輕放到桌子的邊緣。注意,不要把碗超過桌子的邊沿外,以免行堂人員把碗碰到地上。你用筷子在碗裏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
“哦。”林世安用筷子比劃了一下,“是這樣嗎?”
戒嗔點點頭,“是的。但是應該應量受食,不得浪費。”
“應量受食?”林世安問,“是不是吃多少要多少的意思?”
“是的。”戒嗔說,“另一個就是,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飯菜,也要撿起來吃掉,以示感恩惜福。”
“如果行過兩遍堂了,我還是沒有吃飯呢?”林世安問。
“那你不要將碗收回,或者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邊輕點一下。”戒嗔說,“或者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隻要‘少量’。”
“那幹的和稀的,又該怎樣表達呢?”林世平問。
“行堂時,如果你是想要稠點的稀飯或者別的食物,可用筷子在碗裏做一個豎插的動作。”戒嗔說,“如果需要比較稀一點的,你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麵平劃一下。”
“吃個飯這麽麻煩,還有沒有啊?”林世安問。
戒嗔笑笑,繼續說,“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
“巡開水又是什麽啊?”林世安已經深感厭倦了。
“巡開水,就是往每個用齋人員的碗裏倒白水,以蕩洗幹淨碗裏剩餘的食物,並和開水一並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這就完了?”林世安問。
“用齋安畢,輕輕將碗疊起,整齊放在桌子外沿,將筷子放在距離碗約一寸的右側桌麵上,與桌沿垂直。安時僧值師巡走一圈後,至佛前問訊,維那師舉腔,大家齊誦《結齋偈》,然後依次走出齋堂。”戒嗔說,“至此,過堂才為結束。”
“維納斯?”林世平很是迷惑,“怎麽把古希臘的女神也找來了?”
“你所說的可是維納斯?”戒嗔說,“我所講的是‘維那師父’。就是主管寺院裏一切唱念的師父。”
“哦。就是說過堂結束後,維那師父就開腔唱念,大家就開始誦經了嗎?”
“是的。”戒嗔說。
看到兩人在那裏磨磨嘰嘰地研究這些寺院的繁文縟節,林世安早就不耐煩了。
“這,也太麻煩了吧。”林世安說,“不過是吃一餐飯而已。”
“對我們出家的僧人和修行的居士來說,這是必須要做到的禮節。但對於外麵的施主,我們一般不會這樣要求。”戒嗔說,“我們有另外的膳堂專供施主們使用。”
“那我們今天是在這裏過堂呢,還是到另外的膳堂去呢?”林世平問。
“就在這裏感受一下吧。”戒嗔笑道。
“可是我什麽都沒有學會。”林世安哀歎道,“哥,你學會了多少?‘龍含珠’和‘鳳點頭’你是否已經學會?”
“我又不像你這個笨蛋,什麽都學不會。”林世平笑道。
林世安正在著急之時,雲板聲響起,僧人進然有序地魚貫進入齋堂。林世安和林世平隻得假模假樣地學起來。
出家人真的是講究一個清靜修為,連吃飯都那麽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
林世安平時吃飯喜歡發出那種吧唧吧唧的壞習慣,今天總算可以收斂一下了。
林世安吃這一頓早飯,吃得甚是辛苦,因為他忘記了剛才戒嗔說的那些手勢啊,規矩啊,隻行了一遍堂。那麽一小碗清粥小菜,加一個饅頭,還不夠他塞牙縫。剛把《結齋偈》念完,他就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