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
果郡王府邸。
正門處,四個帶刀侍衛挺身而立,風吹得門上的燈籠來回搖晃,也吹起一片枯葉落在其中一個侍衛的臉上,他竟然,紋絲不動,猶如門兩側那十幾個石頭雕刻的拴馬樁。
春日風大,今晚尤甚,簷下鐵馬叮鈴作響,更顯得深宅大院的空曠,王府有規矩,一更至二更間,除了當值的人,餘下男女仆役皆得熄燈睡覺,所以此時,四下靜得唯聽風聲。
允禮獨坐於書房,手捧書卷,看得專注,麵前的蠟燭一暗,他待想找個剪刀來剪,門輕輕開了,大總管劉景泰手執燭台走了進來,將燭台放在允禮麵前的紫檀木大案上,輕聲道:“王爺,更深,早些安置吧。”
允禮眼睛不離書卷,淡淡一句:“就來。”
劉景泰歎了聲:“王爺管著理藩院,管著前鋒營,管著漢軍都統……太多太多,奴才都記不清王爺到底管著多少事了,一天天的累,這時辰還是歇著吧,不為自己身子骨考慮,也得為子嗣後代考慮呢。”
允禮偏頭看他一眼,隨後繼續講目光落在書頁上。
劉景泰曉得自己的話讓王爺不高興了,可有著大福晉的交代,這話非說不可,是以繼續道:“孟福晉過門沒多久,成日的足不出戶,王爺是不是該過去安慰一下。”
王妃鈕鈷祿氏,乃為允禮之老師果毅公阿靈阿之女,是為嫡福晉,府裏人稱大福晉,其未有生養,雍正皇帝顧念及此,賜達色之女孟氏為允禮之側妃,是為側福晉,允禮白天晚上的忙,鈕鈷祿氏遂讓劉景泰得了合適的機會勸一勸允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自己不能生養,別冷落了孟氏。
允禮終於將書啪的丟在案頭,睇了眼劉景泰:“你可是越來越大膽了,本王的家事你都想插手。”
他一貫的聲音不大,與生俱來的那種謙遜中含著不怒而威,唬的劉景泰慌忙跪倒:“王爺息怒,奴才也是一片忠心。”
允禮曉得他是忠心,抬抬下巴:“起來說話。”
劉景泰謝恩,起身道:“孟福晉可是皇上賜婚,雖然沒有下旨,但皇上的話,金口玉言,開口即是聖旨。”
大清的製度是——
嫡福晉,正妻,名入皇家玉牒。
側福晉,平妻,名亦入皇家玉牒,且有位數限製。
庶福晉以下,名不入皇家玉牒,位數無限製,庶福晉以下皆有可能晉為側福晉,但需要有大功勞或是誕下子嗣,由皇帝下旨,方能晉位。
允禮明白劉景泰的話意,孟福晉即是雍正所賜,不能漠然待之,這個話題顯然允禮刻意回避,就轉而問道:“聽說李忠常往外頭跑。”
劉景泰正琢磨該如何繼續規勸他呢,突然提及李忠,頓了頓,方道:“是呢,這事我查過了,好像是為了他家裏新來的那個丫頭。”
允禮腦海中便出現了給神鞭張挾持的三春,微微皺眉:“為了那個新來的丫頭?他是這麽說的?”
劉景泰應了聲:“是,他是這麽跟別的侍衛說的,說那個丫頭是他撿回來的,可是李家人好像不太喜歡那丫頭,逐個的刁難,李忠這人王爺知道,為人仗義,愛打抱不平,況那丫頭是他撿回去的,所以經常回去探望。”
言畢,劉景泰又道:“王爺懷疑李忠經常外出與神鞭張有關?”
那日神鞭張以三春為人質,允禮不想傷及無辜,當街放了他,時隔幾天,神鞭張遁地似的,一直沒能抓到。
對於劉景泰的話,允禮不置是否,隻道:“不可不防。”
劉景泰忽而愁眉不展:“王爺不說,奴才也想說呢,那日王爺當街之上放走了神鞭張,這事可是傳到宮裏頭了,皇上正為廉親王的事惱火,說是宮中一新建的回廊氣味衝鼻,故而將廉親王和工部侍郎等人訓斥了一頓,又讓廉親王等人在那氣味衝鼻的回廊上跪了一夜,這個節骨眼上,王爺放走神鞭張,奴才實在是怕。”
廉親王,即曾經的八阿哥胤祀,雍正登基後,避諱,兄弟悉數更改名,中間皆用允字,胤祀即變成允祀,封和碩廉親王。
雍正對允祀的心思和態度,允禮一清二楚,允祀的鋒芒外露和允禮的韜光晦跡,也成為現今他們兄弟兩個境遇的不同。
允禮道:“神鞭張到底有無同反賊來往,還是未知,抓是一方麵,查了另外一方麵。”
劉景泰仍舊憂心忡忡:“李忠是神鞭張的徒弟,偏偏他撿回來的那個丫頭成為神鞭張的人質,王爺想想,這些個事會不會太巧了。”
這些個關聯,允禮不是沒考慮過,無憑無據的事,隻當是巧合,他笑了笑:“你這個奴才,慣於胡亂猜疑,我已經查過了……”
他緩緩站起,在地上踱步:“李三春,山東人氏,家裏遭災,父母亡故,無親人可投奔,寄身在一個雜耍班子,後來那個雜耍班子遠來京城,準備搭台子建場子,不料老班主突然暴斃,眾徒爭位,大打出手,死的死傷的傷,班子就此解散,李三春隻能流落在外,某天回京的李忠行過哈德門外,見李三春可憐,便帶回家裏。”
他說完,剛好行至角落,抬手撥弄著花架上的花草,目光幽微。
劉景泰大感驚訝:“王爺原來了如指掌。”
允禮回身:“主犯成晉已伏法,神鞭張也隻是懷疑,並未落實他謀反之罪,是以抓他,不著急,倒是有另外一樁事,你找個穩妥的人去辦這趟差事。”
劉景泰躬身:“王爺吩咐。”
允禮道:“京郊有塊地,原是一戶財主的,那財主老爺最近正在出賣,你讓人將那塊地給我買下來。”
劉景泰懵怔:“王爺打算買地作何呢?”
允禮微微一笑:“耕種,當然為了生計。”
劉景泰更是如墜五裏雲霧,身為郡王,俸祿可觀,更在不久前,雍正皇帝下旨,因允禮勞苦功高,賜其白銀萬兩,那麽大一筆錢,劉景泰當然不信他買地耕種是為了生計,可是他不明說,就不好追問,隻能遵命:“嗻,奴才明兒即讓人過去。”
果郡王府邸。
正門處,四個帶刀侍衛挺身而立,風吹得門上的燈籠來回搖晃,也吹起一片枯葉落在其中一個侍衛的臉上,他竟然,紋絲不動,猶如門兩側那十幾個石頭雕刻的拴馬樁。
春日風大,今晚尤甚,簷下鐵馬叮鈴作響,更顯得深宅大院的空曠,王府有規矩,一更至二更間,除了當值的人,餘下男女仆役皆得熄燈睡覺,所以此時,四下靜得唯聽風聲。
允禮獨坐於書房,手捧書卷,看得專注,麵前的蠟燭一暗,他待想找個剪刀來剪,門輕輕開了,大總管劉景泰手執燭台走了進來,將燭台放在允禮麵前的紫檀木大案上,輕聲道:“王爺,更深,早些安置吧。”
允禮眼睛不離書卷,淡淡一句:“就來。”
劉景泰歎了聲:“王爺管著理藩院,管著前鋒營,管著漢軍都統……太多太多,奴才都記不清王爺到底管著多少事了,一天天的累,這時辰還是歇著吧,不為自己身子骨考慮,也得為子嗣後代考慮呢。”
允禮偏頭看他一眼,隨後繼續講目光落在書頁上。
劉景泰曉得自己的話讓王爺不高興了,可有著大福晉的交代,這話非說不可,是以繼續道:“孟福晉過門沒多久,成日的足不出戶,王爺是不是該過去安慰一下。”
王妃鈕鈷祿氏,乃為允禮之老師果毅公阿靈阿之女,是為嫡福晉,府裏人稱大福晉,其未有生養,雍正皇帝顧念及此,賜達色之女孟氏為允禮之側妃,是為側福晉,允禮白天晚上的忙,鈕鈷祿氏遂讓劉景泰得了合適的機會勸一勸允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自己不能生養,別冷落了孟氏。
允禮終於將書啪的丟在案頭,睇了眼劉景泰:“你可是越來越大膽了,本王的家事你都想插手。”
他一貫的聲音不大,與生俱來的那種謙遜中含著不怒而威,唬的劉景泰慌忙跪倒:“王爺息怒,奴才也是一片忠心。”
允禮曉得他是忠心,抬抬下巴:“起來說話。”
劉景泰謝恩,起身道:“孟福晉可是皇上賜婚,雖然沒有下旨,但皇上的話,金口玉言,開口即是聖旨。”
大清的製度是——
嫡福晉,正妻,名入皇家玉牒。
側福晉,平妻,名亦入皇家玉牒,且有位數限製。
庶福晉以下,名不入皇家玉牒,位數無限製,庶福晉以下皆有可能晉為側福晉,但需要有大功勞或是誕下子嗣,由皇帝下旨,方能晉位。
允禮明白劉景泰的話意,孟福晉即是雍正所賜,不能漠然待之,這個話題顯然允禮刻意回避,就轉而問道:“聽說李忠常往外頭跑。”
劉景泰正琢磨該如何繼續規勸他呢,突然提及李忠,頓了頓,方道:“是呢,這事我查過了,好像是為了他家裏新來的那個丫頭。”
允禮腦海中便出現了給神鞭張挾持的三春,微微皺眉:“為了那個新來的丫頭?他是這麽說的?”
劉景泰應了聲:“是,他是這麽跟別的侍衛說的,說那個丫頭是他撿回來的,可是李家人好像不太喜歡那丫頭,逐個的刁難,李忠這人王爺知道,為人仗義,愛打抱不平,況那丫頭是他撿回去的,所以經常回去探望。”
言畢,劉景泰又道:“王爺懷疑李忠經常外出與神鞭張有關?”
那日神鞭張以三春為人質,允禮不想傷及無辜,當街放了他,時隔幾天,神鞭張遁地似的,一直沒能抓到。
對於劉景泰的話,允禮不置是否,隻道:“不可不防。”
劉景泰忽而愁眉不展:“王爺不說,奴才也想說呢,那日王爺當街之上放走了神鞭張,這事可是傳到宮裏頭了,皇上正為廉親王的事惱火,說是宮中一新建的回廊氣味衝鼻,故而將廉親王和工部侍郎等人訓斥了一頓,又讓廉親王等人在那氣味衝鼻的回廊上跪了一夜,這個節骨眼上,王爺放走神鞭張,奴才實在是怕。”
廉親王,即曾經的八阿哥胤祀,雍正登基後,避諱,兄弟悉數更改名,中間皆用允字,胤祀即變成允祀,封和碩廉親王。
雍正對允祀的心思和態度,允禮一清二楚,允祀的鋒芒外露和允禮的韜光晦跡,也成為現今他們兄弟兩個境遇的不同。
允禮道:“神鞭張到底有無同反賊來往,還是未知,抓是一方麵,查了另外一方麵。”
劉景泰仍舊憂心忡忡:“李忠是神鞭張的徒弟,偏偏他撿回來的那個丫頭成為神鞭張的人質,王爺想想,這些個事會不會太巧了。”
這些個關聯,允禮不是沒考慮過,無憑無據的事,隻當是巧合,他笑了笑:“你這個奴才,慣於胡亂猜疑,我已經查過了……”
他緩緩站起,在地上踱步:“李三春,山東人氏,家裏遭災,父母亡故,無親人可投奔,寄身在一個雜耍班子,後來那個雜耍班子遠來京城,準備搭台子建場子,不料老班主突然暴斃,眾徒爭位,大打出手,死的死傷的傷,班子就此解散,李三春隻能流落在外,某天回京的李忠行過哈德門外,見李三春可憐,便帶回家裏。”
他說完,剛好行至角落,抬手撥弄著花架上的花草,目光幽微。
劉景泰大感驚訝:“王爺原來了如指掌。”
允禮回身:“主犯成晉已伏法,神鞭張也隻是懷疑,並未落實他謀反之罪,是以抓他,不著急,倒是有另外一樁事,你找個穩妥的人去辦這趟差事。”
劉景泰躬身:“王爺吩咐。”
允禮道:“京郊有塊地,原是一戶財主的,那財主老爺最近正在出賣,你讓人將那塊地給我買下來。”
劉景泰懵怔:“王爺打算買地作何呢?”
允禮微微一笑:“耕種,當然為了生計。”
劉景泰更是如墜五裏雲霧,身為郡王,俸祿可觀,更在不久前,雍正皇帝下旨,因允禮勞苦功高,賜其白銀萬兩,那麽大一筆錢,劉景泰當然不信他買地耕種是為了生計,可是他不明說,就不好追問,隻能遵命:“嗻,奴才明兒即讓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