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擦黑,書房幽暗,劉景泰在門外頭稟報:“王爺,您此時有空兒嗎,奴才帶李忠來給您磕頭。”
允禮嗯了聲。
門啟開,劉景泰帶著李忠走了進來,回頭道:“還不見過王爺。”
李忠跪地道:“小人李忠,見過王爺。”
允禮端著茶杯,用杯蓋緩緩拂著茶水,目光淡淡飄過來,麵前這壯漢,四方大臉,眉目開闊,身形偉岸,又特別瞧了瞧他的那條辮子,又粗又黑的盤在頭頂,允禮抬抬下巴:“起來吧。”
李忠道:“謝王爺。”
隨後站起,恭敬的侍立,自稱小人,臉上卻是不卑不亢的神色。
允禮呷了口茶:“聽說是你救了福晉。”
李忠憨厚的一笑:“不能說是救,隻是碰巧替大福晉打跑了幾個無賴。”
允禮挑了挑眉,難得他在自己麵前並不邀功求賞。
劉景泰那裏道:“你是臉皮薄還是故意客氣,大福晉可是說了,七八個潑皮佯裝是叫花子,攔住大福晉的轎子討錢,侍衛們過來推開,那些個潑皮竟拳腳相向,且個個功夫不賴,還是你路過看見了,一聲怒吼,三拳兩腳就把那些混蛋給打跑了,大福晉瞧你功夫好,招你進府,你不妨說說你那拳腳功夫師出何門,王爺有心栽培你,你可別錯過機會。”
自己心裏想的,都給劉景泰說了,不負他跟了自己十多年,允禮怡然的喝著茶,等著李忠自報家門。
李忠總是一副笑麵,卻笑得樸實,道:“不是我不想說,是我根本沒投個正經師父,小時往街上混,今天姓張的明天姓李的,跟著那些跑江湖的學了幾天功夫,那些人萍蹤不定,我同他們再無往來,也記不得都叫什麽名字了。”
劉景泰冷哼一聲:“你甭嘴巧,打量我老了是嗎,跟幾個跑江湖的學了幾天功夫,就這麽厲害,要知道咱們王府的侍衛可是個頂個的高手,他們都奈何不了那些潑皮,你卻不費吹灰之力就打跑了,沒個高明的師父教你?誰信。”
李忠仍舊是笑嗬嗬的:“大總管我真沒騙您,我也沒膽量騙王爺,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的功夫,是我自己個悟的。”
劉景泰朝他啐了口:“自吹自擂。”
李忠曉得王府的總管、管事都是太監,也就對劉景泰的忸怩作態見怪不怪,開口一笑,倒讓劉景泰無法發作了。
一直聽他們唇槍舌戰的允禮淡淡道:“既然你這樣的功夫,做個普通侍衛都可惜了,這樣吧,你以後跟在我身旁,我到哪兒你到哪兒,做個近身侍衛。”
正愁找不到糊口之地的李忠心花怒放,更覺得自己若是能在果郡王安頓下來,比留在自己家裏安全,於是重新跪地,咚咚磕頭謝恩。
允禮看看劉景泰:“拿二十兩給他,算是見喜錢。”
見喜錢,就是初次進門給的打賞,一般的丫頭小子隻給二兩,這在他們已經是一筆財富了,更何況是二十兩,李忠三次跪地叩頭謝恩。
得了二十兩銀子,晚上李忠便向允禮告了假,他想趕回家去讓老娘高興,想著晚上自己也不打算出去,允禮就準了他的假。
李忠興高采烈的離開王府回到家裏,剛進門,就聽老張說:“我的二爺,您可算是回來了,您後晌就出去了,晚飯也不回家吃,老太太打發人來問呢,說這時辰您還沒回,怕是惹了什麽麻煩,大爺也急得團團轉。”
李忠道:“我這不是回來了嘛,急甚。”
往裏走,走幾步卻回頭看老張:“三春在家嗎?”
老張冷不丁沒明白,想了半天才想起三春是誰,道:“在呢,那丫頭倒勤快,白天忙肉鋪上的,晚上回來還得伺候大奶奶和大小姐二小姐還有少爺。”
李忠轉身騰騰往正房去,邊走邊嘀咕:“一家子使喚一個丫頭,想累死人麽。”
待到了正房門口,剛好遇到三春從裏頭出來,見了他,三春高興道:“二爺回來了,老太太可是急的夠嗆。”
李忠上下打量她一番,精神頭挺足,放心,從懷裏摸出五兩銀子遞給她,悄聲道:“拿著。”
三春一愣,回頭看看,怯怯道:“二爺,我不敢要。”
裏頭的人終於還是聽見他們談話了,李老太太問:“是那個混蛋回來了嗎?”
李忠將銀子使勁往三春手中一塞,然後敞開嗓門道:“娘,是我。”
進了房,見李老太太在炕上坐著抽煙呢,大奶奶崔氏陪在一旁,李孝坐在炕前的椅子上,眉頭緊鎖,李忠樂顛顛的拿出十兩銀子高舉著遞給老娘:“孝敬您的。”
李老太太愣愣的看著那麽多銀子,看了半天,突然怒道:“你個不孝子,大半天不見你人影,原來跑出去偷盜搶劫了。”
李孝也在旁邊唉聲歎氣:“作吧,作的緊死的快,早晚這個家毀在你手裏。”
崔氏撇著嘴:“打我進了李家的門,就沒見他消停過一天。”
群起而攻,李忠也氣了,將銀子往炕上一扔,道:“這不是我偷的搶的,這是我憑本事賺來的錢,好心好意孝敬您老,您可倒好,還罵人。”
賺的?李老太太見崔氏拾起了銀子,劈手奪了過來,問李忠:“你哪裏賺的?”
李忠道:“我給果郡王做長隨,這是他打賞我的錢。”
果郡王!皇親貴胄!雍正皇帝倚重的十七爺!李老太太驚愕得都不知說什麽好了,忽然想起什麽,看李孝:“是你托人給他找的這個活兒?”
李孝搖頭,也懵然不解呢。
李忠道:“不是大哥找的,是這麽回事……”
他就將今天發生的事細細說了,因為自己碰巧救了大福晉鈕鈷祿氏,得大福晉抬愛,招進王府,又得果郡王賞識,做了近身侍衛。
聽他敘述,李孝摸了摸額頭的冷汗,神鞭張正在海捕緝拿,而負責此事的就是果郡王,弟弟卻跑到人家眼皮底下去了,這是自投羅網。
李老太太不知這些曲折的事,聽說兒子在王府謀到了差事,高興,非常高興,感歎道:“這回你可是配得上那孫家小姐了。”
允禮嗯了聲。
門啟開,劉景泰帶著李忠走了進來,回頭道:“還不見過王爺。”
李忠跪地道:“小人李忠,見過王爺。”
允禮端著茶杯,用杯蓋緩緩拂著茶水,目光淡淡飄過來,麵前這壯漢,四方大臉,眉目開闊,身形偉岸,又特別瞧了瞧他的那條辮子,又粗又黑的盤在頭頂,允禮抬抬下巴:“起來吧。”
李忠道:“謝王爺。”
隨後站起,恭敬的侍立,自稱小人,臉上卻是不卑不亢的神色。
允禮呷了口茶:“聽說是你救了福晉。”
李忠憨厚的一笑:“不能說是救,隻是碰巧替大福晉打跑了幾個無賴。”
允禮挑了挑眉,難得他在自己麵前並不邀功求賞。
劉景泰那裏道:“你是臉皮薄還是故意客氣,大福晉可是說了,七八個潑皮佯裝是叫花子,攔住大福晉的轎子討錢,侍衛們過來推開,那些個潑皮竟拳腳相向,且個個功夫不賴,還是你路過看見了,一聲怒吼,三拳兩腳就把那些混蛋給打跑了,大福晉瞧你功夫好,招你進府,你不妨說說你那拳腳功夫師出何門,王爺有心栽培你,你可別錯過機會。”
自己心裏想的,都給劉景泰說了,不負他跟了自己十多年,允禮怡然的喝著茶,等著李忠自報家門。
李忠總是一副笑麵,卻笑得樸實,道:“不是我不想說,是我根本沒投個正經師父,小時往街上混,今天姓張的明天姓李的,跟著那些跑江湖的學了幾天功夫,那些人萍蹤不定,我同他們再無往來,也記不得都叫什麽名字了。”
劉景泰冷哼一聲:“你甭嘴巧,打量我老了是嗎,跟幾個跑江湖的學了幾天功夫,就這麽厲害,要知道咱們王府的侍衛可是個頂個的高手,他們都奈何不了那些潑皮,你卻不費吹灰之力就打跑了,沒個高明的師父教你?誰信。”
李忠仍舊是笑嗬嗬的:“大總管我真沒騙您,我也沒膽量騙王爺,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的功夫,是我自己個悟的。”
劉景泰朝他啐了口:“自吹自擂。”
李忠曉得王府的總管、管事都是太監,也就對劉景泰的忸怩作態見怪不怪,開口一笑,倒讓劉景泰無法發作了。
一直聽他們唇槍舌戰的允禮淡淡道:“既然你這樣的功夫,做個普通侍衛都可惜了,這樣吧,你以後跟在我身旁,我到哪兒你到哪兒,做個近身侍衛。”
正愁找不到糊口之地的李忠心花怒放,更覺得自己若是能在果郡王安頓下來,比留在自己家裏安全,於是重新跪地,咚咚磕頭謝恩。
允禮看看劉景泰:“拿二十兩給他,算是見喜錢。”
見喜錢,就是初次進門給的打賞,一般的丫頭小子隻給二兩,這在他們已經是一筆財富了,更何況是二十兩,李忠三次跪地叩頭謝恩。
得了二十兩銀子,晚上李忠便向允禮告了假,他想趕回家去讓老娘高興,想著晚上自己也不打算出去,允禮就準了他的假。
李忠興高采烈的離開王府回到家裏,剛進門,就聽老張說:“我的二爺,您可算是回來了,您後晌就出去了,晚飯也不回家吃,老太太打發人來問呢,說這時辰您還沒回,怕是惹了什麽麻煩,大爺也急得團團轉。”
李忠道:“我這不是回來了嘛,急甚。”
往裏走,走幾步卻回頭看老張:“三春在家嗎?”
老張冷不丁沒明白,想了半天才想起三春是誰,道:“在呢,那丫頭倒勤快,白天忙肉鋪上的,晚上回來還得伺候大奶奶和大小姐二小姐還有少爺。”
李忠轉身騰騰往正房去,邊走邊嘀咕:“一家子使喚一個丫頭,想累死人麽。”
待到了正房門口,剛好遇到三春從裏頭出來,見了他,三春高興道:“二爺回來了,老太太可是急的夠嗆。”
李忠上下打量她一番,精神頭挺足,放心,從懷裏摸出五兩銀子遞給她,悄聲道:“拿著。”
三春一愣,回頭看看,怯怯道:“二爺,我不敢要。”
裏頭的人終於還是聽見他們談話了,李老太太問:“是那個混蛋回來了嗎?”
李忠將銀子使勁往三春手中一塞,然後敞開嗓門道:“娘,是我。”
進了房,見李老太太在炕上坐著抽煙呢,大奶奶崔氏陪在一旁,李孝坐在炕前的椅子上,眉頭緊鎖,李忠樂顛顛的拿出十兩銀子高舉著遞給老娘:“孝敬您的。”
李老太太愣愣的看著那麽多銀子,看了半天,突然怒道:“你個不孝子,大半天不見你人影,原來跑出去偷盜搶劫了。”
李孝也在旁邊唉聲歎氣:“作吧,作的緊死的快,早晚這個家毀在你手裏。”
崔氏撇著嘴:“打我進了李家的門,就沒見他消停過一天。”
群起而攻,李忠也氣了,將銀子往炕上一扔,道:“這不是我偷的搶的,這是我憑本事賺來的錢,好心好意孝敬您老,您可倒好,還罵人。”
賺的?李老太太見崔氏拾起了銀子,劈手奪了過來,問李忠:“你哪裏賺的?”
李忠道:“我給果郡王做長隨,這是他打賞我的錢。”
果郡王!皇親貴胄!雍正皇帝倚重的十七爺!李老太太驚愕得都不知說什麽好了,忽然想起什麽,看李孝:“是你托人給他找的這個活兒?”
李孝搖頭,也懵然不解呢。
李忠道:“不是大哥找的,是這麽回事……”
他就將今天發生的事細細說了,因為自己碰巧救了大福晉鈕鈷祿氏,得大福晉抬愛,招進王府,又得果郡王賞識,做了近身侍衛。
聽他敘述,李孝摸了摸額頭的冷汗,神鞭張正在海捕緝拿,而負責此事的就是果郡王,弟弟卻跑到人家眼皮底下去了,這是自投羅網。
李老太太不知這些曲折的事,聽說兒子在王府謀到了差事,高興,非常高興,感歎道:“這回你可是配得上那孫家小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