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秋天,章亞若,這個被深埋在歲月裏的禁忌,被蔣經國親口打破。他們的愛情,也再度浮現在世人麵前。
“亞若……亞若……”他的嘴裏,呢喃的不是指點江山的豪言壯語,而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深情的呼喚。他知道,他的時日已無多,被壓抑四十五年的感情蓬勃而出。他的聲音很小,與他的喘息聲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就是這樣微小的聲音,卻震驚了靜立在床邊的眾人,隻不過,他們如何回應?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看著這位油盡燈枯的老人緘默不語。方知,這世間,有些愛,是無法言說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告別了這個自由和不自由的世界,去往另一方,赴一名叫作亞若的女子的邀約。
如若命運,為一個人布好不同尋常的棋局,那麽,它的起子必定經過一番深思孰慮。或是允諾他一段非凡的家世,或是賦予他卓絕的才能,抑或是,將他降臨在一座充滿故事的城。
古城南昌,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隨著日寇的節節勝利,南昌也逐漸裸露在侵略者的視野裏。章亞若,一個被江南的煙雨浸濕了的溫潤女子。
若說張愛玲是民國臨水照花第一人,林徽因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那麽章亞若就是開在橋邊的一朵紅藥,豔麗,卻又孤寂。
章亞若的父親章甫是一位從舊時的功名場走過來的人。他趕上了清朝廢除科舉製度的末班車,考取了功名。十八歲時,他娶周氏為妻,其妻也同為吳城鎮的名門望族出身。民國之後,章甫曾在京城政法大學進修,又在遂川做過縣知事,直到1933年才返回南昌做職業律師。章亞若是他們的三女兒,也許是上天的偏愛,把鍾靈毓秀都集中在這個女娃身上:不但給予她清秀俊美的容顏,還給予她一個聰明的頭腦和巾幗不讓須眉的肝膽。
如夢的江南煙雨裏,靜靜佇立著一排青石老屋,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女孩手捧詩卷,透露著一股不符合她年紀的韻味。也許此時的她還讀不懂那些詩意的情懷,但是從此她卻與文字和墨香結下了不解之緣。桃李芳菲的春天,她會讀“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嗎?
古有曹植七步成詩,哪知七歲的亞若在聽完父親講的這個故事之後,竟也吟出一首“七步詩”:“春蘭桃李競芬芳,夏荷秋菊美家鄉。寒冬臘梅開過後,又是幽蘭放清香。”一首七言絕句,嵌入了章家五家姐妹的名字“懋蘭、懋桃、懋李、懋梅、幽蘭”。亞若的聰敏可見一斑。
章亞若生活在時代變遷之際,生活在這個開明的家庭,這是她的幸運,亦是她的不幸。父親章甫的思想極其新潮,對待兒女從來不厚此薄比,而是一視同仁。不但把家裏的男孩送出去讀書,而且女兒也不例外。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而對於這個格外聰慧的小女兒,他則送入了美國教會學校就讀。
西式教育開闊了亞若的視野,也開闊了她的心靈。戰爭的炮火摧殘著中華大地,卻也喚醒了民眾的自我覺醒,少女內心的世界也在一點一點變化著。她不再是不知人間疾苦的少女,她為這江南的暮色、垂柳,甚至是一灣柔波擔憂著。
章亞若從小就在章家的子女中扮演靈魂人物的角色。她原名章懋李,抗戰前夕,自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章亞若,兄弟姐妹也爭相效仿,取她名字中的一個“若”字,紛紛更名為“浩若”、“瀚若”,因父親舍不得四妹懋梅中的“梅”字,於是懋梅改名“亞梅”。新名字就在父親的大力支持下,在家裏流傳開來。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章亞若從一位不諳世事的小女孩逐漸出落成娟秀的大姑娘,隻是這位姑娘頗有些與眾不同。她不是男人眼裏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的女人,她的思想開放,社會上各種新鮮事物都勇於嚐試。從南昌雨巷裏走出來的不是一位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結著哀怨的姑娘,而是一位穿著曲線盡顯的流行服裝、燙著波浪似的卷發、足蹬時髦高跟鞋的新潮女性。
每個女人都希望,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邂逅一段浪漫的愛情,他須懂她,憐她,愛她。思想開放的章亞若自然也不例外。她向往的愛情,應該是這樣:彼此間神情的流轉,便勝過萬千語言。現實盡顯殘酷的底色,才子佳人也不過是書本裏的童話。都說,婚姻是一壇芬芳的酒,曆經歲月而醇香。但是對章亞若來說,她的第一次婚姻,無異於一枚苦果,而她隻有自嚐。
1928年的夏天,在父母的包辦下,15歲的章亞若嫁給了表哥唐英剛。那天的日子,彌漫在江南的霧氣也仿佛感染上喜慶的氣氛,變得分外甜蜜。這是一場中西合璧的婚禮。身穿一身雪白嫁衣的新娘美豔無雙,她的身側,站立的是身著黑絲長袍馬褂、胸佩一朵大紅花的新郎。一個新潮浪漫,一個因循守舊,兩人的結合注定是一場悲劇。
婚後,婆媳和睦,夫妻恩愛,共度了一段蒼翠的年華。二人愛情的結晶也先後降世,是兩個漂亮的小男孩,分別叫唐遠波、唐遠輝。然而,割開婚姻表麵脈脈的麵紗,剩下的是男人和女人清醒的對望。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兩人性格上的差異盡顯。章亞若的骨子裏,流淌的是不甘寂寞的血液。她不滿足於在家做個闊太太的生活,每日吟詩作畫,把酒話桑麻。她的人生,應是金戈鐵馬快意恩仇。
於是,在南昌城裏,人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位時髦女性的身影。她經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她就像一隻快樂的燕子,翩飛在各種酒會、舞場上;每逢閑暇時光,她帶上年幼的兒子看電影,逛街。丈夫唐英剛則是一位書生氣十足、溫文而雅的男士,雖然看不慣妻子的行為,但是也沒有說什麽。因為他是真心愛她。
有時候愛情就是這樣,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裝飾,在一茶一飯間,在不遠的地方,愛人的眼睛,始終溫柔凝視著一個動人的身影。可是年輕的章亞若不懂,她不知道,原來這也是愛情。她把丈夫的不言歸為懦弱,她甚至幻想,丈夫與她大吵一架,或是打她一頓,她也會轉過身來,一心一意地愛他。
唐英剛給的,隻是不是章亞若想要的愛情。愛情到底是什麽?這是一個糾結了千百年的問題,至今無人給出答案。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還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呢?隻有身處愛情其中的兩個人,才曉個中滋味吧。別人看到的,如一場電影,上演的隻是一些記憶,一些劇情。剩下的,隻是一些狼藉,一些塵埃。
在章亞若的眼裏,婚姻就是枷鎖,束縛得她無法喘息。她回到娘家住了三年,在這期間,婆婆經常帶著兩個孩子來探訪,以排解她的寂寞。章亞若也收了性子,不再出入社交場合,按部就班上下班。她多麽希望丈夫過來坐坐啊,像往常一樣,溫柔地對她說:“亞若,我們回家吧。”隻是,她低估了一個男子的尊嚴,也忘記了,愛情不會一直站在原點。她用一封信結束了兩人八年的婚姻生活。
英剛:
你我淡漠已三載,看來我不是一個好妻子,可我又無法改變我自己。我想,與其你我相互羈絆,不如各自還其自由,社會日趨開明,你不必背上“休妻”的重負。你我都還年輕,今後的日子還很長。離開了我,你會幸福的。
我隻是希望你永遠永遠是我的好表哥。
你的不賢良的妻:懋李
這究竟是一個多麽癡心癡情的男子啊,他在讀完妻子的信後,平靜地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躺在床上的他,穿著婚禮那天的黑絲長袍,腳上是一雙嶄新的千層底黑布鞋,宛若生容。他死前在想些什麽?是對這段愛情的放手嗎?冰與火的纏綿,注定是無望。那隻經年累月戴在左手的結婚戒指,也隨著他生命的消逝不見了。生活究竟有多荒涼?曾經那麽珍惜的人,曾經那麽握緊的手,為什麽走著走著就散了呢?這個被江南煙雨浸濕的男子,竟以如此決絕的方式向人世告別。
這一年的章亞若,僅僅二十三歲。
家國春夢,一朝覆滅。1939年初,日寇的鐵蹄踏碎了古城南昌迤邐的煙雨。章家做了外出避難的決定,由於父親章甫年事已高,不適宜舟車勞頓,他選擇在廬山養病。帶領一家老小南下贛州避禍的重任就落在章亞若的肩頭。或許,匆匆離散的他們未曾料到,有些別離便是一生。章亞若與父親,再未相見。
這片養育了她二十六載的故土,從今就要遠離了嗎?麻石河埠的台階上,久久站立著一剪孤單的身影。她的記憶裏,是江南的悠悠古韻、轉角樓台、黛瓦粉牆,是回家那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路,是窗楣邊淡淡的風響。如今一旦離去,這一切便成為心頭搖曳的一枚風景了。
從此,章亞若告別了古城的幽雅,開始遷徙的歲月。
“亞若……亞若……”他的嘴裏,呢喃的不是指點江山的豪言壯語,而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深情的呼喚。他知道,他的時日已無多,被壓抑四十五年的感情蓬勃而出。他的聲音很小,與他的喘息聲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就是這樣微小的聲音,卻震驚了靜立在床邊的眾人,隻不過,他們如何回應?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看著這位油盡燈枯的老人緘默不語。方知,這世間,有些愛,是無法言說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告別了這個自由和不自由的世界,去往另一方,赴一名叫作亞若的女子的邀約。
如若命運,為一個人布好不同尋常的棋局,那麽,它的起子必定經過一番深思孰慮。或是允諾他一段非凡的家世,或是賦予他卓絕的才能,抑或是,將他降臨在一座充滿故事的城。
古城南昌,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隨著日寇的節節勝利,南昌也逐漸裸露在侵略者的視野裏。章亞若,一個被江南的煙雨浸濕了的溫潤女子。
若說張愛玲是民國臨水照花第一人,林徽因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那麽章亞若就是開在橋邊的一朵紅藥,豔麗,卻又孤寂。
章亞若的父親章甫是一位從舊時的功名場走過來的人。他趕上了清朝廢除科舉製度的末班車,考取了功名。十八歲時,他娶周氏為妻,其妻也同為吳城鎮的名門望族出身。民國之後,章甫曾在京城政法大學進修,又在遂川做過縣知事,直到1933年才返回南昌做職業律師。章亞若是他們的三女兒,也許是上天的偏愛,把鍾靈毓秀都集中在這個女娃身上:不但給予她清秀俊美的容顏,還給予她一個聰明的頭腦和巾幗不讓須眉的肝膽。
如夢的江南煙雨裏,靜靜佇立著一排青石老屋,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女孩手捧詩卷,透露著一股不符合她年紀的韻味。也許此時的她還讀不懂那些詩意的情懷,但是從此她卻與文字和墨香結下了不解之緣。桃李芳菲的春天,她會讀“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嗎?
古有曹植七步成詩,哪知七歲的亞若在聽完父親講的這個故事之後,竟也吟出一首“七步詩”:“春蘭桃李競芬芳,夏荷秋菊美家鄉。寒冬臘梅開過後,又是幽蘭放清香。”一首七言絕句,嵌入了章家五家姐妹的名字“懋蘭、懋桃、懋李、懋梅、幽蘭”。亞若的聰敏可見一斑。
章亞若生活在時代變遷之際,生活在這個開明的家庭,這是她的幸運,亦是她的不幸。父親章甫的思想極其新潮,對待兒女從來不厚此薄比,而是一視同仁。不但把家裏的男孩送出去讀書,而且女兒也不例外。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而對於這個格外聰慧的小女兒,他則送入了美國教會學校就讀。
西式教育開闊了亞若的視野,也開闊了她的心靈。戰爭的炮火摧殘著中華大地,卻也喚醒了民眾的自我覺醒,少女內心的世界也在一點一點變化著。她不再是不知人間疾苦的少女,她為這江南的暮色、垂柳,甚至是一灣柔波擔憂著。
章亞若從小就在章家的子女中扮演靈魂人物的角色。她原名章懋李,抗戰前夕,自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章亞若,兄弟姐妹也爭相效仿,取她名字中的一個“若”字,紛紛更名為“浩若”、“瀚若”,因父親舍不得四妹懋梅中的“梅”字,於是懋梅改名“亞梅”。新名字就在父親的大力支持下,在家裏流傳開來。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章亞若從一位不諳世事的小女孩逐漸出落成娟秀的大姑娘,隻是這位姑娘頗有些與眾不同。她不是男人眼裏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的女人,她的思想開放,社會上各種新鮮事物都勇於嚐試。從南昌雨巷裏走出來的不是一位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結著哀怨的姑娘,而是一位穿著曲線盡顯的流行服裝、燙著波浪似的卷發、足蹬時髦高跟鞋的新潮女性。
每個女人都希望,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邂逅一段浪漫的愛情,他須懂她,憐她,愛她。思想開放的章亞若自然也不例外。她向往的愛情,應該是這樣:彼此間神情的流轉,便勝過萬千語言。現實盡顯殘酷的底色,才子佳人也不過是書本裏的童話。都說,婚姻是一壇芬芳的酒,曆經歲月而醇香。但是對章亞若來說,她的第一次婚姻,無異於一枚苦果,而她隻有自嚐。
1928年的夏天,在父母的包辦下,15歲的章亞若嫁給了表哥唐英剛。那天的日子,彌漫在江南的霧氣也仿佛感染上喜慶的氣氛,變得分外甜蜜。這是一場中西合璧的婚禮。身穿一身雪白嫁衣的新娘美豔無雙,她的身側,站立的是身著黑絲長袍馬褂、胸佩一朵大紅花的新郎。一個新潮浪漫,一個因循守舊,兩人的結合注定是一場悲劇。
婚後,婆媳和睦,夫妻恩愛,共度了一段蒼翠的年華。二人愛情的結晶也先後降世,是兩個漂亮的小男孩,分別叫唐遠波、唐遠輝。然而,割開婚姻表麵脈脈的麵紗,剩下的是男人和女人清醒的對望。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兩人性格上的差異盡顯。章亞若的骨子裏,流淌的是不甘寂寞的血液。她不滿足於在家做個闊太太的生活,每日吟詩作畫,把酒話桑麻。她的人生,應是金戈鐵馬快意恩仇。
於是,在南昌城裏,人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位時髦女性的身影。她經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她就像一隻快樂的燕子,翩飛在各種酒會、舞場上;每逢閑暇時光,她帶上年幼的兒子看電影,逛街。丈夫唐英剛則是一位書生氣十足、溫文而雅的男士,雖然看不慣妻子的行為,但是也沒有說什麽。因為他是真心愛她。
有時候愛情就是這樣,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裝飾,在一茶一飯間,在不遠的地方,愛人的眼睛,始終溫柔凝視著一個動人的身影。可是年輕的章亞若不懂,她不知道,原來這也是愛情。她把丈夫的不言歸為懦弱,她甚至幻想,丈夫與她大吵一架,或是打她一頓,她也會轉過身來,一心一意地愛他。
唐英剛給的,隻是不是章亞若想要的愛情。愛情到底是什麽?這是一個糾結了千百年的問題,至今無人給出答案。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還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呢?隻有身處愛情其中的兩個人,才曉個中滋味吧。別人看到的,如一場電影,上演的隻是一些記憶,一些劇情。剩下的,隻是一些狼藉,一些塵埃。
在章亞若的眼裏,婚姻就是枷鎖,束縛得她無法喘息。她回到娘家住了三年,在這期間,婆婆經常帶著兩個孩子來探訪,以排解她的寂寞。章亞若也收了性子,不再出入社交場合,按部就班上下班。她多麽希望丈夫過來坐坐啊,像往常一樣,溫柔地對她說:“亞若,我們回家吧。”隻是,她低估了一個男子的尊嚴,也忘記了,愛情不會一直站在原點。她用一封信結束了兩人八年的婚姻生活。
英剛:
你我淡漠已三載,看來我不是一個好妻子,可我又無法改變我自己。我想,與其你我相互羈絆,不如各自還其自由,社會日趨開明,你不必背上“休妻”的重負。你我都還年輕,今後的日子還很長。離開了我,你會幸福的。
我隻是希望你永遠永遠是我的好表哥。
你的不賢良的妻:懋李
這究竟是一個多麽癡心癡情的男子啊,他在讀完妻子的信後,平靜地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躺在床上的他,穿著婚禮那天的黑絲長袍,腳上是一雙嶄新的千層底黑布鞋,宛若生容。他死前在想些什麽?是對這段愛情的放手嗎?冰與火的纏綿,注定是無望。那隻經年累月戴在左手的結婚戒指,也隨著他生命的消逝不見了。生活究竟有多荒涼?曾經那麽珍惜的人,曾經那麽握緊的手,為什麽走著走著就散了呢?這個被江南煙雨浸濕的男子,竟以如此決絕的方式向人世告別。
這一年的章亞若,僅僅二十三歲。
家國春夢,一朝覆滅。1939年初,日寇的鐵蹄踏碎了古城南昌迤邐的煙雨。章家做了外出避難的決定,由於父親章甫年事已高,不適宜舟車勞頓,他選擇在廬山養病。帶領一家老小南下贛州避禍的重任就落在章亞若的肩頭。或許,匆匆離散的他們未曾料到,有些別離便是一生。章亞若與父親,再未相見。
這片養育了她二十六載的故土,從今就要遠離了嗎?麻石河埠的台階上,久久站立著一剪孤單的身影。她的記憶裏,是江南的悠悠古韻、轉角樓台、黛瓦粉牆,是回家那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路,是窗楣邊淡淡的風響。如今一旦離去,這一切便成為心頭搖曳的一枚風景了。
從此,章亞若告別了古城的幽雅,開始遷徙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