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護送橄欖坡大營的人員和物資外,吳子聖還肩負著另一項任務,那就是通知現下負責橄欖坡大營防務的嶽陽伯高允臣趕赴盞達付宣撫司去勸說永曆皇帝回鑾。李定國相信憑著這場雖說還不知道具體戰果,但也可以斷定是一場史詩般勝利的大捷,以及高允臣的能言善辯,定可以勸得永曆皇帝回心轉意。
正式的文書還在路上,吳子聖則是要先行與高允臣交接防務,以免耽擱了其上路的時辰。接到了正式的命令以及李定國的親筆書信,高允臣便帶著一隊親兵直奔盞達付安撫司而去,而吳子聖則協助金維新、龔銘他們將橄欖坡大營的一應輜重盡數裝車啟程。
倒是餘佑漢和盧桂生,吳子聖卻並沒有將他們先行運回橄欖坡大營,而是尋來了軍醫就地醫治,而後更是隨著越過了龍川江的大營一並向東轉移。
“餘壯士傷勢如何?”
“回殿下的話,實在是奇跡,此人傷勢看上去頗重,但卻都是些皮肉傷,未曾傷到髒腑和筋骨。想是力竭加上失血過多,才昏了過去。以老朽的經驗,能撐過今夜,便當無礙。那邊有老朽的得意門生在,請殿下安心。”
“如此便有勞了。”
接到了吳子聖的報告,李定國亦是為之一驚。這場伏擊戰已經出了很多他此前未曾預料到的狀況,無論是清軍的規模,還是清軍行軍次序的突然變更,亦或是竇名望報告的關於清軍後軍的異常反應,甚至是孫思克那憋屈的結局,無不是讓他始終有一種涉險而不自知的反思。
如果不是陳凱及時支援的改良版國姓瓶助其迅速的解決掉了清軍的中軍,那麽吳三桂可能就不會那麽猶豫不決;清軍的前鋒也可以借助兵力的優勢將更多的援兵從前鋒派往中軍,從而對明軍的二伏實現合圍;甚至,王會的防禦一旦被孫思克擊破,他也同樣將會麵臨被清軍兩麵夾擊的風險。
隻不過,饒是他用兵如神,也絕難想象到這一切的變量皆是源於鄭成功江山大捷的蝴蝶效應。他更不知道,陳凱給予他在這場磨盤山大戰中最大的助力也從來不是那張改良版的國姓瓶圖紙,而是那個負責送圖紙的人!
曆史上的磨盤山之戰亦是發生在永曆十三年閏正月二十一,同樣是因行在西逃、李定國率軍殿後、清軍窮追不舍而發生的。隻是那一次,清軍在先頭部隊已經進入二伏的情況下得到了明軍設伏的情報,於是作為前鋒主將的吳三桂立刻將部隊撤出了二伏的伏擊範圍,並組織軍隊對一伏明軍的大致位置展開搜山。
清軍有了心理準備,更是得以逼得明軍不得不現身,並以列陣而戰的方式與明軍對決,而非在漫長的山道上突遭襲擊而陷入各自為戰的死局。當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明軍雖說是奮力拚殺,並對清軍殺傷甚重,但己方損失卻也頗為巨大。
綜合各處史料以及後人的分析來看,清軍在磨盤山一戰中損失當在八千到一萬兩千大軍,並且導致了包括輔國公幹圖、輔國公紮喀納、鑲白旗蒙古固山額真沙裏布、梅勒章京多博羅橫、梅勒章京琿京、梅勒章京代都等上至正一品固山額真、下至正六品護軍校在內的十四名八旗高級和中級軍官的死亡,傷者更是不可勝數,可以稱得上僅次於衡陽和桂林那兩次大捷,李定國一生對八旗軍軍官殺傷排名第三的戰役。
但是相對的,明軍也損失了四千到六千大軍,甚至就連一伏的主將泰安侯竇名望也歿於陣中。
乍看上去,明清兩軍的交換比是一比二,怎麽看都是一場大捷。但是清軍參戰人數高達三萬,傷亡一萬人也就是損失了百分之三十三的兵員;而明軍參戰人數隻有清軍的三分之一,區區一萬人而已,同樣取中,以五千人計,亦是損失了高達百分之五十的部隊!
明軍不可能憑借這剩下的五千兵馬去追擊清軍的兩萬大軍,並且趁勢收複整個雲貴,而且還是有洪承疇作為後盾的滿清滅國大軍。隻能在清軍撤離戰場後,他們也不得不迅速地離開了這片區域,根本不敢久留。
假設,如果清軍沒有得到那份情報,清軍完整的進入了明軍的伏擊範圍。憑著突然襲擊造成的混亂、憑著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憑著明軍多是雲貴子弟在山地作戰中的巨大加成、憑著李定國的用兵如神、憑著明軍將士們在毗鄰國境線的絕境前的退無可退所迸發出的一往無前,隻怕清軍能夠活著離開這片戰場的至多也就十之一二吧,甚至很可能會落得個匹馬不得還的下場,而明軍的損失也絕不會像曆史上的那般驚人。
僅以傷亡而論,伏擊戰被迫轉為了遭遇戰尚且能夠打出一比二的交換比,若是設伏成功,自當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勝利。
然而,這一切的可能卻因為盧桂生一人的背叛而化作了烏有!
事後,清廷在滅國大軍付出了巨大傷亡的背景下,一方麵對參戰的各級軍官大加貶斥,罰銀、降職、奪爵、貶為庶民者比比皆是,懲罰力度之強唯有衡陽大捷能夠與之相較。另一方麵則忙不迭的賞賜了盧桂生以雲南臨元兵備道的官職,負責臨安府、元江府一帶的軍務,後來又調任迤東兵備道,管昆明府東部地區的軍務,皆是當地實權官職,與其他歸降文官要麽投閑置散,要麽削職為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西南明軍經此一役,則喪失了最後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最後在永曆棄國的噩耗之下,陸陸續續的投降了清軍,就連李定國也落得個死於荒郊的結局。
“殿下,這是餘壯士貼身收藏之物。”
明軍已經出了高黎貢山,但是由於吳三桂炸毀了怒江的鐵索橋,隻得暫時駐紮於潞江安撫司,並連夜修複橋梁。m..
吳子聖護衛的大營還要明日一早才能從橄欖坡出發, 王大拿便奉命護送軍醫到李定國軍前聽命。在救治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那份錦囊,本來他們是不便拆開的,但是激戰過程中,那錦囊已經被清軍刺破,露出的些許字跡實在過於觸目驚心,以至於守在一旁的金維新根本抑製不住將其徹底打開的衝動。
李定國接過了錦囊,那與其說是錦囊,不如說是塊兒勉強還能看出來曾是錦囊的潮繡布料。錦囊顯然已經被鮮血浸透過,在血液凝固後變得有些發硬,不複絲綢應有的順滑。李定國從破口中抽出了內裏的紙條,亦是已被血汙浸潤,但字跡依舊是清晰可辨。
細細的看過了紙條,這位縱橫天下雖不敢說未曾一敗,但卻從未怕過的大明戰神竟瞬間便被驚愕二字壓得直接坐倒在了太師椅上。
這一幕,王大拿已經見識過了,他的大帥懷仁侯吳子聖若非是有他在旁相扶隻怕就連椅子都沒能坐住,而那位吏部左侍郎金維新更是一屁股便癱在了地上,周遭的眾人扶了好幾次都沒能將其扶起來,隻得任由其自己緩過些勁兒來,才重新將之扶到了椅子上坐好。
李定國的心理承受能力顯然要比他們強多了,緩了一會兒,在眾將的關切之中才將紙條遞給了坐在他下首的泰安侯竇名望。
後者滿目驚疑的接過紙條,眾將亦是湊了上來,但見上麵隻是一段蠅頭小楷,筆鋒剛勁,當是個性格剛毅之人的筆跡。隻是沒等最後才湊上來的定朔將軍吳三省看清楚,那紙條竟從竇名望那有力的大手上滑落在地,而另外的幾個識字的將帥亦是滿眼的不可置信,連撿都顧不上去撿了。
正式的文書還在路上,吳子聖則是要先行與高允臣交接防務,以免耽擱了其上路的時辰。接到了正式的命令以及李定國的親筆書信,高允臣便帶著一隊親兵直奔盞達付安撫司而去,而吳子聖則協助金維新、龔銘他們將橄欖坡大營的一應輜重盡數裝車啟程。
倒是餘佑漢和盧桂生,吳子聖卻並沒有將他們先行運回橄欖坡大營,而是尋來了軍醫就地醫治,而後更是隨著越過了龍川江的大營一並向東轉移。
“餘壯士傷勢如何?”
“回殿下的話,實在是奇跡,此人傷勢看上去頗重,但卻都是些皮肉傷,未曾傷到髒腑和筋骨。想是力竭加上失血過多,才昏了過去。以老朽的經驗,能撐過今夜,便當無礙。那邊有老朽的得意門生在,請殿下安心。”
“如此便有勞了。”
接到了吳子聖的報告,李定國亦是為之一驚。這場伏擊戰已經出了很多他此前未曾預料到的狀況,無論是清軍的規模,還是清軍行軍次序的突然變更,亦或是竇名望報告的關於清軍後軍的異常反應,甚至是孫思克那憋屈的結局,無不是讓他始終有一種涉險而不自知的反思。
如果不是陳凱及時支援的改良版國姓瓶助其迅速的解決掉了清軍的中軍,那麽吳三桂可能就不會那麽猶豫不決;清軍的前鋒也可以借助兵力的優勢將更多的援兵從前鋒派往中軍,從而對明軍的二伏實現合圍;甚至,王會的防禦一旦被孫思克擊破,他也同樣將會麵臨被清軍兩麵夾擊的風險。
隻不過,饒是他用兵如神,也絕難想象到這一切的變量皆是源於鄭成功江山大捷的蝴蝶效應。他更不知道,陳凱給予他在這場磨盤山大戰中最大的助力也從來不是那張改良版的國姓瓶圖紙,而是那個負責送圖紙的人!
曆史上的磨盤山之戰亦是發生在永曆十三年閏正月二十一,同樣是因行在西逃、李定國率軍殿後、清軍窮追不舍而發生的。隻是那一次,清軍在先頭部隊已經進入二伏的情況下得到了明軍設伏的情報,於是作為前鋒主將的吳三桂立刻將部隊撤出了二伏的伏擊範圍,並組織軍隊對一伏明軍的大致位置展開搜山。
清軍有了心理準備,更是得以逼得明軍不得不現身,並以列陣而戰的方式與明軍對決,而非在漫長的山道上突遭襲擊而陷入各自為戰的死局。當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明軍雖說是奮力拚殺,並對清軍殺傷甚重,但己方損失卻也頗為巨大。
綜合各處史料以及後人的分析來看,清軍在磨盤山一戰中損失當在八千到一萬兩千大軍,並且導致了包括輔國公幹圖、輔國公紮喀納、鑲白旗蒙古固山額真沙裏布、梅勒章京多博羅橫、梅勒章京琿京、梅勒章京代都等上至正一品固山額真、下至正六品護軍校在內的十四名八旗高級和中級軍官的死亡,傷者更是不可勝數,可以稱得上僅次於衡陽和桂林那兩次大捷,李定國一生對八旗軍軍官殺傷排名第三的戰役。
但是相對的,明軍也損失了四千到六千大軍,甚至就連一伏的主將泰安侯竇名望也歿於陣中。
乍看上去,明清兩軍的交換比是一比二,怎麽看都是一場大捷。但是清軍參戰人數高達三萬,傷亡一萬人也就是損失了百分之三十三的兵員;而明軍參戰人數隻有清軍的三分之一,區區一萬人而已,同樣取中,以五千人計,亦是損失了高達百分之五十的部隊!
明軍不可能憑借這剩下的五千兵馬去追擊清軍的兩萬大軍,並且趁勢收複整個雲貴,而且還是有洪承疇作為後盾的滿清滅國大軍。隻能在清軍撤離戰場後,他們也不得不迅速地離開了這片區域,根本不敢久留。
假設,如果清軍沒有得到那份情報,清軍完整的進入了明軍的伏擊範圍。憑著突然襲擊造成的混亂、憑著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憑著明軍多是雲貴子弟在山地作戰中的巨大加成、憑著李定國的用兵如神、憑著明軍將士們在毗鄰國境線的絕境前的退無可退所迸發出的一往無前,隻怕清軍能夠活著離開這片戰場的至多也就十之一二吧,甚至很可能會落得個匹馬不得還的下場,而明軍的損失也絕不會像曆史上的那般驚人。
僅以傷亡而論,伏擊戰被迫轉為了遭遇戰尚且能夠打出一比二的交換比,若是設伏成功,自當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勝利。
然而,這一切的可能卻因為盧桂生一人的背叛而化作了烏有!
事後,清廷在滅國大軍付出了巨大傷亡的背景下,一方麵對參戰的各級軍官大加貶斥,罰銀、降職、奪爵、貶為庶民者比比皆是,懲罰力度之強唯有衡陽大捷能夠與之相較。另一方麵則忙不迭的賞賜了盧桂生以雲南臨元兵備道的官職,負責臨安府、元江府一帶的軍務,後來又調任迤東兵備道,管昆明府東部地區的軍務,皆是當地實權官職,與其他歸降文官要麽投閑置散,要麽削職為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西南明軍經此一役,則喪失了最後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最後在永曆棄國的噩耗之下,陸陸續續的投降了清軍,就連李定國也落得個死於荒郊的結局。
“殿下,這是餘壯士貼身收藏之物。”
明軍已經出了高黎貢山,但是由於吳三桂炸毀了怒江的鐵索橋,隻得暫時駐紮於潞江安撫司,並連夜修複橋梁。m..
吳子聖護衛的大營還要明日一早才能從橄欖坡出發, 王大拿便奉命護送軍醫到李定國軍前聽命。在救治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那份錦囊,本來他們是不便拆開的,但是激戰過程中,那錦囊已經被清軍刺破,露出的些許字跡實在過於觸目驚心,以至於守在一旁的金維新根本抑製不住將其徹底打開的衝動。
李定國接過了錦囊,那與其說是錦囊,不如說是塊兒勉強還能看出來曾是錦囊的潮繡布料。錦囊顯然已經被鮮血浸透過,在血液凝固後變得有些發硬,不複絲綢應有的順滑。李定國從破口中抽出了內裏的紙條,亦是已被血汙浸潤,但字跡依舊是清晰可辨。
細細的看過了紙條,這位縱橫天下雖不敢說未曾一敗,但卻從未怕過的大明戰神竟瞬間便被驚愕二字壓得直接坐倒在了太師椅上。
這一幕,王大拿已經見識過了,他的大帥懷仁侯吳子聖若非是有他在旁相扶隻怕就連椅子都沒能坐住,而那位吏部左侍郎金維新更是一屁股便癱在了地上,周遭的眾人扶了好幾次都沒能將其扶起來,隻得任由其自己緩過些勁兒來,才重新將之扶到了椅子上坐好。
李定國的心理承受能力顯然要比他們強多了,緩了一會兒,在眾將的關切之中才將紙條遞給了坐在他下首的泰安侯竇名望。
後者滿目驚疑的接過紙條,眾將亦是湊了上來,但見上麵隻是一段蠅頭小楷,筆鋒剛勁,當是個性格剛毅之人的筆跡。隻是沒等最後才湊上來的定朔將軍吳三省看清楚,那紙條竟從竇名望那有力的大手上滑落在地,而另外的幾個識字的將帥亦是滿眼的不可置信,連撿都顧不上去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