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運殿裏的晉王比尋常任何時候看著都要更嚴肅。先前太監端茶進門,屋裏明明隻有太監和晉王二人,托盤上的茶也隻有一盞,可見太監出來後屋裏便沒有了別的人,但他此時卻在說話,而且是在以低於正常音量的聲音說話,也就是說,殿裏還有人在,而這人是什麽時候出現的,他們竟不知道!
「盧崇方派出了四名捕頭分頭查探此案,據說下晌就有人去了興平。」
「派人跟著了嗎?」
「已經跟著了。屬下正想請問王爺,此事落個什麽結果為好?」
屋裏靜默了一下,晉王緩聲道:「最好的結果是沒有結果。」
「……是。」
「去過楊家了嗎?」
「去過了,說王妃確實去了太夫人屋中。」
「你親眼看到她了?」
「……未曾。」
「既然未曾親眼看到,那又如何能證明她確實在楊家?」光影一晃,晉王在燈下轉身,「再去探。」
「是!」
屋裏那頭傳來輕微聲響,緊接著殿裏安靜下來。
宋湘望著陸瞻,他像是變成了雕塑,定定地望著窗裏那道徘徊的身影,紋絲也未動。
……
南城這宅子裏也有著同樣凝重的氣氛,晉王妃望著目光定定的皇帝:「瞻兒進宮跟皇上說這個,兒臣也不知情,先前聽說之後,也曾問過他來龍去脈,可他也未曾明白告訴兒臣究竟是在何處受的傷,請皇上容兒臣些時間,等問清楚了,定然一五一十稟奏皇上。」
皇帝看了眼她,往前了踱了幾步:「你父兄都是能言善辯之人,你這個楊家大小姐,當年與太子在東宮讀書時,就常常辯得太子啞口無言,連太子看到你都隻管躲,眼下又在朕麵前打太極,可見也是得了楊家真傳。」
晉王妃望著地下:「兒臣豈敢?兒臣委實不知情。」
皇帝道:「那就說件你知情的。瞻兒的生母,是怎麽死的?」
「十七年前瞻兒的生母難產,最後隻留下了孩子。」
「他為何長得既不像母親,也不像父親?」
晉王妃交握著雙手:「外人都說他長得像皇後娘娘。他是皇上與皇後娘娘的嫡親後裔,沒肖著生父生母,隻能說是上天眷顧——」
「哐啷!」
一聲重響幾乎擊穿了人的耳膜。
皇帝右掌拍在案幾上,掌下一把摺扇的扇骨瞬間被拍成兩截。「乘王府姬妾生產之際,以他人之子以假亂真,混淆皇室血脈,你該當何罪?!」
晉王妃立時跪下:「瞻兒血脈出自皇家嫡支,蘭馨夫人確實是死於難產,兒臣因為難抑喪子之痛,便將失母的稚兒記在名下撫養,十幾年來事無巨細無一疏漏,自認盡到了養母之責。兒臣委實不知何罪之有?」
皇帝望著她:「少跟朕顧左右而言他!朕問的是他的來歷!」
晉王妃默一下,抬起頭來:「他的來歷就是您的孫子。」
皇帝雙目圓睜,咬緊牙關,額間青筋隱現。
晉王妃不但沒有退縮,反而繼續說道:「」如果皇上認為我說的不是真的,那麽兒臣鬥膽,敢問您認為什麽才是真的呢?您突然傳召來打聽瞻兒的身世,究竟是在懷疑兒臣不貞,還是在對瞻兒的身世有另外的期望?你若有期望,又是怎樣的期望?」
皇帝移開目光,望向幽幽夜色。
「兒臣出身世家,自認品行無失,皇上若有疑慮,還請直言。」
但方才還激動著的皇帝卻忽然靜默了下來,變得像是個孤獨寡言的老人。
雨後的夜風竟然有些清涼,簾幔揚起又落下,稍嫌冷漠無情。
「朕老了。」蒼老的聲音從啟開的唇齒間吐出來,緩慢沉重。「滿朝文武都在催著朕立儲了。但朕有三個兒子,還有很多個孫子,卻不知道挑誰來接這個位子合適。那麽多兒子孫子,我卻隻對他親近,有時候看到他,還總會把他認錯。你會有這樣的感覺嗎?」
晉王妃雙唇微翕,緊抿著未曾發出聲音。
皇帝收回目光,望著她:「你知道混淆皇室血脈,有什麽後果嗎?」
「知道。」她望著地下,「倘若兒臣這麽做了,不但兒臣得死,楊家也得滅族。」
「那你敢嗎?」
「兒臣當然不敢。兒臣心中有是非,也懂得性命之可貴,不會做這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蘭馨夫人的死與兒臣無關。隻是有些事情,兒臣明知道不容易也還是要去做的。皇上英明神武,兒臣究竟有沒有犯法,相信您總會有查得水落石出的一日。」
皇帝微微點頭。「那你說的最好是實話。」
晉王妃聽到這裏,抬頭道:「兒臣冒死問皇上一句,你看到瞻兒,把他錯認成了誰?」
皇帝倏然靜默,往她看過來。
一站一跪的兩人俱都沒有動,半晌,皇帝別開頭,再緩緩前行了兩步,立定在簾櫳前。
晉王妃道:「兒臣再鬥膽問一句,皇上看到瞻兒,究竟是什麽心情?您是厭惡他,還是心疼他?」
皇帝仍未有言語。他定立半晌,轉身走到門下,肩膀微微地抖動。
晉王妃朝著他的方向轉過身:「瞻兒性子也執拗,執拗得不得了,他認準了的事情幾乎沒有人能拉得回。但他不蠢不笨,倘若你冤枉他,罰他,他是絕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逼上死路!
「他是您的孫兒,他的血脈裏也流淌著您的血液,他不是那種不知輕重的人,陸家的人,沒有一個子弟是糊塗到這地步的!」
皇帝身子晃了兩下,緩緩轉身:「你想說什麽?」
晉王妃朝著他的方向轉過身:「瞻兒性子也執拗,執拗得不得了,他認準了的事情幾乎沒有人能拉得回。但他不蠢不笨,倘若你冤枉他,罰他,他是絕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逼上死路!
「他是您的孫兒,他的血脈裏也流淌著您的血液,他不是那種不知輕重的人,陸家的人,沒有一個子弟是糊塗到這地步的!」
皇帝身子晃了兩下,緩緩轉身:「你想說什麽?」
「盧崇方派出了四名捕頭分頭查探此案,據說下晌就有人去了興平。」
「派人跟著了嗎?」
「已經跟著了。屬下正想請問王爺,此事落個什麽結果為好?」
屋裏靜默了一下,晉王緩聲道:「最好的結果是沒有結果。」
「……是。」
「去過楊家了嗎?」
「去過了,說王妃確實去了太夫人屋中。」
「你親眼看到她了?」
「……未曾。」
「既然未曾親眼看到,那又如何能證明她確實在楊家?」光影一晃,晉王在燈下轉身,「再去探。」
「是!」
屋裏那頭傳來輕微聲響,緊接著殿裏安靜下來。
宋湘望著陸瞻,他像是變成了雕塑,定定地望著窗裏那道徘徊的身影,紋絲也未動。
……
南城這宅子裏也有著同樣凝重的氣氛,晉王妃望著目光定定的皇帝:「瞻兒進宮跟皇上說這個,兒臣也不知情,先前聽說之後,也曾問過他來龍去脈,可他也未曾明白告訴兒臣究竟是在何處受的傷,請皇上容兒臣些時間,等問清楚了,定然一五一十稟奏皇上。」
皇帝看了眼她,往前了踱了幾步:「你父兄都是能言善辯之人,你這個楊家大小姐,當年與太子在東宮讀書時,就常常辯得太子啞口無言,連太子看到你都隻管躲,眼下又在朕麵前打太極,可見也是得了楊家真傳。」
晉王妃望著地下:「兒臣豈敢?兒臣委實不知情。」
皇帝道:「那就說件你知情的。瞻兒的生母,是怎麽死的?」
「十七年前瞻兒的生母難產,最後隻留下了孩子。」
「他為何長得既不像母親,也不像父親?」
晉王妃交握著雙手:「外人都說他長得像皇後娘娘。他是皇上與皇後娘娘的嫡親後裔,沒肖著生父生母,隻能說是上天眷顧——」
「哐啷!」
一聲重響幾乎擊穿了人的耳膜。
皇帝右掌拍在案幾上,掌下一把摺扇的扇骨瞬間被拍成兩截。「乘王府姬妾生產之際,以他人之子以假亂真,混淆皇室血脈,你該當何罪?!」
晉王妃立時跪下:「瞻兒血脈出自皇家嫡支,蘭馨夫人確實是死於難產,兒臣因為難抑喪子之痛,便將失母的稚兒記在名下撫養,十幾年來事無巨細無一疏漏,自認盡到了養母之責。兒臣委實不知何罪之有?」
皇帝望著她:「少跟朕顧左右而言他!朕問的是他的來歷!」
晉王妃默一下,抬起頭來:「他的來歷就是您的孫子。」
皇帝雙目圓睜,咬緊牙關,額間青筋隱現。
晉王妃不但沒有退縮,反而繼續說道:「」如果皇上認為我說的不是真的,那麽兒臣鬥膽,敢問您認為什麽才是真的呢?您突然傳召來打聽瞻兒的身世,究竟是在懷疑兒臣不貞,還是在對瞻兒的身世有另外的期望?你若有期望,又是怎樣的期望?」
皇帝移開目光,望向幽幽夜色。
「兒臣出身世家,自認品行無失,皇上若有疑慮,還請直言。」
但方才還激動著的皇帝卻忽然靜默了下來,變得像是個孤獨寡言的老人。
雨後的夜風竟然有些清涼,簾幔揚起又落下,稍嫌冷漠無情。
「朕老了。」蒼老的聲音從啟開的唇齒間吐出來,緩慢沉重。「滿朝文武都在催著朕立儲了。但朕有三個兒子,還有很多個孫子,卻不知道挑誰來接這個位子合適。那麽多兒子孫子,我卻隻對他親近,有時候看到他,還總會把他認錯。你會有這樣的感覺嗎?」
晉王妃雙唇微翕,緊抿著未曾發出聲音。
皇帝收回目光,望著她:「你知道混淆皇室血脈,有什麽後果嗎?」
「知道。」她望著地下,「倘若兒臣這麽做了,不但兒臣得死,楊家也得滅族。」
「那你敢嗎?」
「兒臣當然不敢。兒臣心中有是非,也懂得性命之可貴,不會做這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蘭馨夫人的死與兒臣無關。隻是有些事情,兒臣明知道不容易也還是要去做的。皇上英明神武,兒臣究竟有沒有犯法,相信您總會有查得水落石出的一日。」
皇帝微微點頭。「那你說的最好是實話。」
晉王妃聽到這裏,抬頭道:「兒臣冒死問皇上一句,你看到瞻兒,把他錯認成了誰?」
皇帝倏然靜默,往她看過來。
一站一跪的兩人俱都沒有動,半晌,皇帝別開頭,再緩緩前行了兩步,立定在簾櫳前。
晉王妃道:「兒臣再鬥膽問一句,皇上看到瞻兒,究竟是什麽心情?您是厭惡他,還是心疼他?」
皇帝仍未有言語。他定立半晌,轉身走到門下,肩膀微微地抖動。
晉王妃朝著他的方向轉過身:「瞻兒性子也執拗,執拗得不得了,他認準了的事情幾乎沒有人能拉得回。但他不蠢不笨,倘若你冤枉他,罰他,他是絕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逼上死路!
「他是您的孫兒,他的血脈裏也流淌著您的血液,他不是那種不知輕重的人,陸家的人,沒有一個子弟是糊塗到這地步的!」
皇帝身子晃了兩下,緩緩轉身:「你想說什麽?」
晉王妃朝著他的方向轉過身:「瞻兒性子也執拗,執拗得不得了,他認準了的事情幾乎沒有人能拉得回。但他不蠢不笨,倘若你冤枉他,罰他,他是絕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把自己逼上死路!
「他是您的孫兒,他的血脈裏也流淌著您的血液,他不是那種不知輕重的人,陸家的人,沒有一個子弟是糊塗到這地步的!」
皇帝身子晃了兩下,緩緩轉身:「你想說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