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為讀友們提供閱讀體驗,從今日開始每章字數改為4000。


    以下為昔日所寫的隨筆中的幾段,要是沒有興趣可以跳過不看。


    作品相關,不收費的。


    懷念曾經有過的中二歲月。


    另外今天兒子周歲,望祝福……


    英雄


    中國人從來都很敬佩英雄,這種敬佩即便是那傳承了千年的一心崇尚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都沒有能夠抹殺的了。


    從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到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這些被人們千年傳頌的無一不是英雄,隻是這兩者一個來自神話,一個出於傳說,都已經過人們的想象進行過加工,潤色,似乎是當不成真的。


    然而仔細想來,這份加工潤色本身就體現了人們對於英雄的渴望。


    事實上,中國並不缺英雄,無論是那戰功赫赫的人屠白起,還是那勇冠天下的霸王項羽,或者那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他們都是英雄。


    這些英雄要麽有行兵天下,戰無不勝之功;要麽有橫行千軍,萬夫莫擋之勇;要麽有追擊千裏,大破敵冦之勝;人們給予的無一不是嘖嘖的讚歎與仰慕。


    然而這些英雄要麽揚名於內耗之中,要麽顯勝於強盛之時,就如同那冠上明珠,固然光彩照人,卻並不是那麽不可或缺,如若沒有他,說實話,倒也不是那麽後果嚴重。


    有一種英雄,他在那危急之時出現,在千千萬萬雙眼的渴求的目光中拚殺,在四麵敵群中衝鋒,用一雙螳臂擋住了千鈞之車,他是藥,起效於生死之間,他不可或缺。


    對於中國,至少對於漢民族來說,武悼天王冉閔就是這麽一劑不可或缺的救命藥,沒了他會死。


    眾所周知,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這個主體地位是由它的絕對的數量優勢決定的。


    漢族占了整個中國人口的90%以上,這就決定了他在中國民族之林中的話語權。


    然而,漢族人口的數量優勢並不是一直都存在的。


    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曆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漢民,視漢人不如犬狗。


    史書上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晉朝時期的“晉·江統〈徙戎論〉”五胡亂華之前,北方遷入中原的胡人已高達數百萬,很多地方超過了當地漢人人口。


    五胡亂華時,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遷入中原。


    入塞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鐵弗、盧水胡、鮮卑、九大石胡等部落主體都是金發碧眼的白種人,這些來自蠻荒之域的野蠻胡族還保留著原始的食人獸性,其中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凶惡。


    史書記載羯族軍隊行軍作戰從不攜帶糧草,專門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之為“雙腳羊”。


    意思是用兩隻腳走路像綿羊一樣驅趕的女隸和牲畜,夜間供士兵玩弄,白天則宰殺烹食。


    在羯族建立的羯趙政權統治下,曾經建立了雄秦盛漢的漢民族已經到了滅族的邊緣。


    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有1500萬。


    而五胡入華之後,按鳴沙屈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測當時北方的漢人最多不過400萬左右。


    整整一千萬漢人亡於五胡之手。


    而且在漢人數量大量下降,胡人數目有所增長的大驅勢下,如果不是冉閔的出現,漢族的消亡幾乎已成必然。


    在這漢族的生死決擇的時刻,冉閔發出了那著名的“胡令”。


    公元350年前後,冉閔殲滅數十萬後趙胡軍,推翻後趙王朝,致書各地,號召漢人起來殺胡人複仇,史載全國各地:所在承閔書誅之。


    當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北部、陝西的漢人都紛紛起兵,僅鄴都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20幾萬。


    最終經過忘死拚殺,將胡人驅出中原,而胡人中最凶殘的羯人一族被殺得幾近滅族。


    《晉紀》:“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


    青、雍、幽、荊州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自冉閔反後趙之後,他麵對天下胡人的反擊,每每以少勝多,以弱敵強卻屢屢得建奇功。


    首戰三千騎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裏,斬匈奴首三萬;再戰五千騎大破胡騎七萬;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六戰又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世間僅有。


    可以想象在漫山遍野的仇敵麵前,他冉閔率著一支孤軍麵對強敵,不斷前進,前進,再前進。


    如此勇進實乃我華夏之古風,軒轅之傳承,如此赫赫之功世間罕有。


    公元352年,由於缺糧,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


    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但因戰馬過度疲勞倒下冉閔被俘,後斬於遏陘山。


    他的手下兵士仍然在和敵人拚命,一直殺到最後一人,無一投降。


    而消息傳至宮中眾大臣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如此氣節世間少有。


    這便是忠義,這便是氣節。


    我至今仍在遙想著這樣一個畫麵,有個少年他親眼見到父親死戰於敵軍之中,力竭而亡,卻屈辱的被仇人收為義孫。


    他不能發泄,隻有緊緊抓著自己的手心,因為他知道沒有用。


    他看到自己的族人被虐殺,被奴役,他不能發泄,隻有咬破了自己的唇,因為他知道沒有用。


    他用自己的才智最終奪得兵權,他開始發泄,他化身為自己民族最後的守護神,複仇者,他用自己的血肉守護著自己曾經無力保護的一切,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他也的確為此付出了生命,為了不讓百姓餓死,他獻出了自己的軍糧,卻義無反顧的踏進仇敵的圈套,那是個何等的英雄?


    如果不是他的犧牲,不是他用血肉顯示了漢族的力量,讓胡人們從此不敢隨便屠殺漢人,讓漢人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漢族的血脈又怎能在逆境中潛伏下來,恢複壯大,發揮他強大的融合力,獲得重生的機會。


    至今我仍在想,在他帶著大軍離開安全的城池,外出奪糧的那一日,那天空的雲彩,是怎樣的紅豔,是怎樣的如血,是怎樣的令人沉醉。


    武悼天王,堂堂中華數千年,也不過一人而已。


    風無影寫於2014.5.27


    悲噻楊廣,壯噻楊廣


    我是在東關古渡下的車,東關古渡,這記念傳說中的惰煬帝下江南的古老渡口,己早不可見其曆史上原本的模樣。


    隻有一塊巨大的刻畫有紀念隋煬帝挖運河下揚州的巨型壁畫靜靜地正對大運河而立。


    大運河無聲,壁畫亦無聲,有聲的是那三三兩兩來到壁畫前拍照留念的遊人們。


    他們或興高彩烈,或神彩飛揚地一手執著相機,一手指著壁畫,眉飛色舞地向著身邊的同伴講述著自古流傳下來的有關隋煬帝的一個個或葷或素的大大小小的故事。


    我也拍了照,我也聽過許許多多有關隋煬帝的故事。


    正史野史,都有不少。


    可是我卻沒有與同行的妻子講過有關隋煬帝的一個字。


    事實上,當時的我是一直沉默著的。


    隋煬帝嗬,這個被叫了千年昏君的著名君王,這個被最信任的手下殘忍殺死的男人。


    這個和秦始皇以及那封神榜中的第一配角紂王帝辛並稱史上三大昏君的男子,被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鄉野村夫用或風騷華麗或簡單粗俗的言語咒罵評論了千餘年的男人。


    而在三人之中,人們對秦始皇的評判不過是句不痛不癢的秦殘暴而己,無論哪家帝王當家,都得畢恭畢敬地稱一聲“始皇帝”。


    而帝辛,如今如不是談到封神榜人們都鮮有談及。


    即使是在古時帝辛被人們拉出來批評的機會也不多,看來即便是在古時,人們對於拿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說事也是不屑的。


    隻有楊廣,隋煬帝楊廣,隻有他幾乎成了昏君一詞的代名詞,談到昏君言必有惰煬帝楊廣。


    做為一個帝王混得如此之慘,古今中外也隻有一個火燒羅馬的尼祿能與之一拚了。


    而眼前的大運河便是證明了其昏庸殘暴的鐵證之一。


    可是啊,隻要你靜下心來細讀史書,你就會發現在這個悲劇帝的短短十四年的帝王生涯中,這個男人究竟幹成了多少不可思憶的大事。


    “唐朝無長城”是人們眾所周知的一句話,終唐朝整個朝代國家沒有征招民夫修建過一寸長城。


    同先民們相比唐朝的人民是幸福的,他們不用將血汗投入工程浩大的長城修建之中去。


    所以唐朝大部分時間民力是富餘的,唐朝多遊俠兒,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一個,吃飽了沒事做,撐的。


    唐朝的帝王是幸福的,他們不用為了抵禦外族沒日沒夜地發民眾去邊關建長城,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民怨,大臣罵。


    唐朝的軍人們是幸福的,雖然唐朝自建朝後那批老將亡故後就鮮有名將值得稱頌,卻僅僅因為不建長城被後人們稱讚為軍力強大。


    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隻有一個,唐朝自建朝以來就從隋煬帝手中接過了一個當時史上也是世界上最規模巨大,最完美的長城,隋長城。


    隋煬帝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征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穀渾。


    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穀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我們為之自豪的絲綢之路的開路者也是他。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


    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


    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


    此峽穀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


    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


    隋煬帝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


    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麽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


    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此拚命的帝王,在中國曆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唐朝有兩大巨型都市,長安與東都洛陽,這兩個繁華的巨型都市,以及當時唐朝的獨特的兩都製給了從絲綢之路而來的商人們以及前來朝拜的外國使臣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個外國來人在進入這兩個巨型都市後發出了“天上的都市”的感歎。


    中國的強大和繁華由這兩座城市自他們的眼孔深深地烙印進其靈魂深處。


    而東都洛陽的建造者便是他,隋煬帝楊廣。


    “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


    從這三條件看洛陽,是量身定做的,山河之間,是形勝之地,能守;交通便利;居天下之中,建都洛陽,四方有事,都可以隨時反應,可以協調各方力量,國家發展就可以平衡了。


    盛唐的一百多年,洛陽有五十多年的是實際首都(唐朝的皇帝與朝廷在洛陽),盛唐時洛陽的地位與長安幾乎相當,高宗武則天時政治中心主要在洛陽,唐玄宗時長安地位稍高,但唐朝安史之亂後成了個西域與甘肅的土地全部丟掉,四番不朝,藩鎮割據,後來皇帝令出不了長安,宦官可以廢立皇帝,朋黨相爭的極糟糕的朝代後,洛陽的地位也隨之下降為陪都。


    唐朝總共有唐高宗、唐睿宗、唐中宗、武則天、唐玄宗.唐昭宗、唐哀帝七位皇帝曾建都洛陽或者移都洛陽,共五十多年(包括武周)。


    這一座城市自他建造之初便具有成為巨型都市的潛力,它的基礎建設至今仍為考古學家們心醉不己,即便是被改朝換代也讓後來的帝王不忍廢棄。


    楊廣更加突出的是他在軍事上的貢獻,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初掌兵權的楊廣出人意料的大破長江天險,並完成統一。


    自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曆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漢民,視漢人不如犬狗。


    史書上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從此中華大地進入漢人堆積弱的大分裂時期,當時的中國漢人被屠殺,當做食糧,整個民族幾近亡族滅種。


    即便進入南北朝時期,天下也是處於時時相互攻伐的混亂之中。


    直到公元589年,年輕的楊廣完成了對南陳的占領,在領土層麵上成功統一,結束了近300年的分裂狀態。


    從此楊廣的軍事生涯就幾乎沒有停歇過,北破突厥,第一次打得可汗稱臣,並分成了兩部。


    第二次戰爭中,隋朝逼死了都蘭可汗,改立突厥之主,維護了東亞霸主地位,隋朝大獲全勝。


    楊廣第一次沒親臨前線,但是從開皇元年到六年一首擔任並州總管,主要是防突厥,並親自指揮了最後一擊,這是莫大功業。


    大業元年(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


    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遼寧朝陽)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


    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裏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穀渾。開拓疆域數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裏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製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


    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所謂赫赫戰功應是如是。


    周邊各國使臣群至,恭恭敬敬接受冊封,成為屬國按時朝供,就連最桀驁不馴的日本也服服貼貼的將天皇的稱呼改為天王,積極朝拜。


    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國家在經曆了王朝破滅,種族危機,熱血掙紮之後再一次登上了亞洲曆史舞台的正中央,讓天朝上國的稱呼再次深入海外眾國之心,楊廣實在功不可沒。


    由此,如果從漢族種族史上來論,楊廣被稱為漢族複興之主也不為過。


    如此一個滿腔戰意的君王,你說他是一個昏庸無能好色如命的昏君,誰信?


    倒是那被我們引以為豪的李唐,一個皇帝父妻子繼,引起了李氏王朝改姓幾十年,李家子弟幾乎差點死淨,一個子妻父奪,引得安史之亂,海內大亂直接導致節度使權力失控,最終致使家國易主,然而卻無人斥其好色昏庸,甚至後者還被奉為一代明主,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從史上看,一個有戰意有領土擴張野心的君王多半是同好色無緣的,因為他的心是屬於戰場的。


    而楊廣的戰意與對領土的野心在曆代君王之中是屈指可數的。


    一個好色的君王也絕不會動不動花上大半年時間泡在滿是刀劍臭汗的軍營之中,深入史上無人深入的絕地九死一生爭戰拚殺,隻為一震漢家神威。


    好色的君王是屬於錦衣玉食脂粉暖閣的,血汗與死亡不屬於他。


    所以那在我們印象深處根深蒂固的楊廣好色如命,動不動廣征美女充實宮庭的故事是毫無根基的。


    更何況那些故事雖多卻始終無法提出一個類似武媚,玉環之類的史上實實在在的人名,多半是用一個據說,聽聞之類的引言說出一個擁有路人甲乙之類的女主角的芳豔故事,那麽做為聽眾在聽到這類故事之後正常的反應也隻能是嗬嗬嗬嗬了。


    還有科舉,那結束了持續了千餘年的人才選拔製度門閥舉薦製的創造性的選拔製度,那引的唐太宗李世民開心的大叫“天下英才盡入吾手中矣”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有創造性的人才選拔製度,科舉製的創造者和推廣者就是他,楊廣。


    事實上,就我看來,這也是他從縱橫天下到身死國滅的最直接的原因。


    原本嗎,你當你的皇帝,我當我的大臣,你給我當世榮華,子孫富貴,我為你,鞍前馬後,安邦治國。


    結果,你丫的不按遊戲規則玩了,想從我這分位子給那些下賤的平頭百姓。


    讓他們往上數上百代,有一個當官的嗎?這樣的賤民也能同我同殿為臣,甚至還要當我上司,你是在汙辱我嗎?


    昏君啊,昏君!


    你不讓我好好做官,我不讓你安穩坐皇位!


    於是眾大臣開始離心離德,雖然楊廣是很長於收買人心的,南北分裂太久,有差異,隋沒有擺脫征服者心態,有過激措施,江南人普遍不滿,開皇十年,陳舊地爆發反抗活動,又是他臨危受命去揚州擔任總管,在叛亂平定後,留在江東,長達十年之久,主要業績是安撫人心。


    楊廣充分尊重江南文化,籠絡人才,讓江南眾人最終接受了隋的統治。


    為此他專門學習吳儂軟語,還有比這更有親和力的嗎。


    “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楊廣的手段由此可見。


    可是雖然士為知已者死,我深受君恩沒錯,我也很願意為你世代盡忠,可是你居然要奪走我子孫為官為將的特權,太過份了!


    為子孫計,還是請陛下去死吧!


    一群心有異誌的門閥高官,一個一心擴張的帝王,終於在楊廣遠征高麗時圖窮匕現,各種黑手暗招,國內四下叛亂,三征高麗,三次因叛亂不得以而回師,白白把數十萬忠義子弟亡於海外。


    回國後麵對的是以李家為代表的全國眾門閥的集體反彈,一麵是蓄謀已久的各大門閥的冰冷刀劍,一麵是剛剛吃了大敗,失去了數十萬同袍疲憊不堪的遠征軍,楊廣的命運可想而知。


    然後就是中原逐鹿的一場混戰,李唐王朝憑借著李世民等人的出色指揮以及其麾下的李靖之流絕世名將,最終奪得天下權柄,並且在這場混戰中國內門閥的軍力被消耗一空,再也無力反對李唐繼續實施科舉製。


    在我眼前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畫麵,在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上,一架馬車在緩緩前行,裏麵坐著楊廣和眾多門閥閥主,楊廣手上執著鞭,控製著馬車前行。


    他們喝著小酒吃著火鍋,歡歡樂樂地君臣和諧,齊心諧力。


    然而當楊廣發現了一條更平坦的小路時一切都變了,這條路更平更直,隻是太窄,馬車是過不去了,於是楊廣想丟下馬車駕馬前行。車上的其它人可不幹了,你丫太不講江湖道義了,想用就用,要丟就丟,當我是抺布麽?


    有抽刀子的,有掄板磚的,有砸悶棍的,還有卷起胳膊就上的,總之楊廣就這麽撲街了,還被潑了一身灰。


    然後爭鞭子啊!一陣拳腳一陣亂棍,幾輪刀槍幾輪箭,等風過雲靜老李家手執鞭子再四下一看,呦,這躺了幾個,那倒著一群,剩下的不是丟胳膊就是少腿,就我手上刀劍齊全,下麵怎麽辦?


    還用說?丟下馬車騎上馬,一甩鞭子沿著小路,一騎絕塵而去啊。


    從此老李家利用楊廣留下的種種有利條件走在了一條國強民富的康莊大道上。


    那麽問題來了,該怎麽證明自己的皇位得的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呢?


    沒辦法,隻能證明楊廣是昏君。


    你爭戰四海?


    好,你殘暴。


    你建洛陽,建長城?


    好,你濫用民力。


    你開了一條京杭大運河?


    恩,這樣吧,就說你開河是為了下揚州看花征美女。


    總之,怎麽離奇怎麽說,說得你越昏庸就證明我的皇位是眾望所歸,上天所賜,我的血統越高貴。


    關於楊廣開京杭大運河的原因,曆朝曆代都說是為了下揚州方便,去揚州的原因麽不是賞花就是賞美人,就沒有一條正事。


    讓我們看看百度詞條對京杭大運河的介紹吧: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797公裏。


    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我個人也要指出一條京杭大運河將江南人數百年來據長江而守的軍事優勢消耗一盡,在天下初定南北互相敵視的當時,對於打擊南人們的反抗之心的作用是無以倫比的。


    京杭大運河對於隋朝的長久統治所起的作用不是好大喜功的修飾品,而是定邦安天下的定海神針。


    雖然曆史沒有假設,但是如果楊廣沒有推廣科舉製,沒有站到天下門閥的對立麵,沒有大門閥大世家的背後陰手,推波助瀾,火上澆油,那麽哪怕楊廣如成吉思漢一樣打到天盡頭,哪怕楊廣把京杭運河再擴張千裏,國內政局會亂嗎?


    大隋江山會亡嗎?楊廣會是隋煬帝還是隋武帝?


    麵對一個遭受了這樣命運的君王,我除了歎息,除了不語,除了神傷不已還能做點什麽?


    這是一個君王,一個被批判咒罵了千年的君王。


    可是當那塞外的胡馬在大唐牢不可破的邊關前勒馬歎息的時候,當天下胡商在巨大的洛陽城高呼真主上帝的時候,當李世民大笑天下英才盡歸的時候,當人們享受南北交通空前便利大唐經濟騰飛的時候,可有誰想到這一切一切都來自同一個名字,楊廣?


    他是一個英雄,他是一個奇跡,他為中華民族千年輝煌建立了強盛之基。


    如今穿越小說很流行,但是如果讓一個現代人穿越回去完成他所做的一切,隻怕也沒人能比他真實所為更加出色,除非他放棄推廣科舉製。


    改革一定要有代價,一如盜火者普羅米修斯。


    要麽畏縮不前穩坐江山,要麽全力改革迎接反彈。


    楊廣,他毅然選擇了後者,任由惱羞成怒的眾門閥衝來將之碾得肢離破碎也不曾回頭。


    悲噻楊廣,壯噻楊廣!


    風無影做於2016.1.5


    如果有片國土


    如果有片國土,它孤懸於大洋之中,無鄰無朋,不挨不靠,放眼四望淨是茫茫大海。


    如果有片國土,它地處地震高發地帶,一天內爆發的地震次數比大多數國家一年的總和都多,國土沉沒這一景象自其國人懂事以來就不斷在他們的腦海中反複出現。


    甚至這一景象被無數次毫無遮掩地搬上熒屏,在公開播映的影視作品中反複出現,莫明的死去的恐懼如同高懸的利劍不時在其頭頂劃過。


    如果有片國土,自有曆史記載以來就與戰爭分離不開,時時爭戰不止。殺戮屠滅,攻占鎮壓,奪取武勳,這一直都是它所宣揚的尋求榮耀之路。


    它的國民以犧牲為美,以破滅為美,以隱忍為美,以爆發為美。它的國民以服從強者為德,以懲戒弱者為德。


    如果有片國土,它自古便被刀光血影所籠罩,在這刀光血影中滋生了無盡的恐懼。


    而以這些恐懼為載體誕生了這世界上最龐大複雜的神靈體係。


    佛教,本土神教,妖魔鬼怪傳說,鄉間怪談等等等等,構成了這一神靈體係的一條條粗細不一的交錯複雜的枝枝蔓蔓。


    更扯的是這片國土居然還擁有它自己的陸上神靈,它的君王!


    在神話體係中各種錯綜複雜的信仰最終被凝結定格至它的君王身上,成為一種狂熱的無理性的偶像崇拜。


    對其很多國人來說,也許國家政府會犯錯,但隻要君王表明了立場,那麽也許自己暫時不能理解,卻會毫不懷疑地去執行。


    如果有這麽片國土,如果我是其中的國民,如果我是這片國土的統治者,那麽衝出去,為自己奪取一塊更大更好更安全的土地,這無疑會是出自我靈魂,發自我內心的最高吭,最執著,最迫不及待的呐喊。


    事實上這麽片國土確實存在,那便是我們的近鄰—日本。


    日本對海外領土的渴望就從來不曾停止過。


    早在漢朝時期當時統治日本的邪馬台女王就曾經派船隊造訪過中國。


    隻是當時的出訪者登上海岸後放眼所見的是那強大無匹熱血血性的大漢朝,那真真正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刀鋒所向狼煙不止的大漢朝,那雖遠必誅,用攻伐與殺戮打出了個四海鹹服的大漢朝。


    於是那直刺眼孔的冷冷刀鋒將其那一點點的小心思衝擊的煙消雲散。


    於是所剩下的隻有長達數百年的誠惶誠恐,低眉順目,俯首稱臣,所剩下的隻有對於強大的漢朝的讚歎與敬服。


    待到唐時,彼時大唐初建,朝鮮半島新羅百濟爭雄,新羅以屬國的身份向大唐求援,而百濟國以領土相誘請日本出兵相助。


    為了在這朝鮮半島上分上一杯羮,奪塊飛地,日本大軍出擊。


    大唐天子李世民用刀兵和武勳向當時的日本統治者們顯示了兩國間實力的巨大差異與自身的強大,從此以後日本開始積極向大唐派出使者求學,如饑似渴地向大唐學習先進的知識文化,態度恭敬,好像個世上最謙卑的學生。


    這種大體上的師徒關係一直持續了九百多年。


    一直到了明朝末年,豐臣秀吉以強大的實力從群雄手中奪得日本的統治權,一時間實力瘋狂強大。


    在刀光劍影中攀爬打滾了幾十年的豐臣秀吉一下子發現放眼四望一全無敵手,特不適應,於是定下了先滅朝鮮直指北京的軍事計劃。


    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按:不同史料給出的兵力數不一,根據《日本戰史》的說法,用於作戰的陸軍兵力共為9萬多人),大小艦艇七百餘艘,出征朝鮮。


    在久經戰亂考驗的日軍麵前長期苟安的朝鮮人幾無還手之力,僅僅十七天便攻入首都漢城。


    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朝鮮王子被俘,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


    雖有傳奇名將李舜臣在海戰上大放異彩,給日本人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然而實在杯水車薪,實在改變不了大局,絕望中的李昖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


    明朝軍臣接到消息後定下了滅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並大軍援朝。


    從此,在朝鮮國土及其沿海的領土上展開了一場血惺殘酷的攻防戰。


    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這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在戰場上,明軍和日軍均有過良好表現,當然,雙方也都在不同時期犯過錯誤,遭受過敗績。


    然而終究還是當時尚且精銳的雖長期受千古一神經的明神宗荼毒但總算戰力尚可的明軍略勝一籌,前方戰事不利,給遠在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很大打擊,內外交困的豐臣秀吉於萬曆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鬱鬱死去,給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劃上了一個悲劇的句號。


    豐臣秀吉一死,大臣們決定:密不發喪、自朝鮮撤軍。


    九月五日,五大臣以豐臣秀吉名義,指示在朝各軍,“爭取最體麵的議和”,至此日軍的外侵行動宣告全麵失敗。


    聽說一個傳聞,在不久十數年之後,當時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大明被女真所滅的消息傳至日本,日本軍民尚且不可接受以為這是個惡作劇,直到反複驗證之後這才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


    而抗倭援朝之戰中立下功勳的戰將,如李如鬆、劉綎、李如柏等人,後來或戰死沙場,或因畏敵獲罪,名節無法保持始終,一樣的軍隊,一樣的將領,在經曆一段不長時間的腐敗統治之後戰力竟直下如此,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而後在清朝發生的甲午戰爭以及緊接其後的侵華戰爭,我想諸君應該也是耳熟能詳了,實在不必一一絮言。


    以上不過是日本堂堂正正以舉國之力正式向海外實行的領土擴張行動。


    而在此之外的那多如牛毛的私人性質的日本倭寇搶掠行為更是曆經長久禁之不絕。


    可以說自元後曆朝曆代就沒有不為抗倭花過大力氣整治的,而其輻射範圍之廣也漫延到了整個亞洲,稱之為流毒千古實在也不為過。


    由此,曰本民族的攻擊性可見一斑。


    談到這,我們就不得不談一談日本的政體。古代日本一直以來實行的是以天皇為精神領袖,以幕府將軍為軍事總領的雙重領導統治。


    在將軍而下分封各個大名,以武士及各級貴族為統治基礎,進行封建分封製。


    全國上下武裝割劇嚴重,一如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雖然在曆史上日本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起點,以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為終點。


    這一百多年來,日本國內戰局混亂,猛人倍出,你攻我伐,堪稱日本曆史上最無序也最精彩的時期。


    可以說與那百來年的日本相比,所謂地獄也不過如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朝不保夕絕不隻是個成語,與之相關的戰略遊戲賣瘋了近半個世紀。


    然而從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整個幕府時代的其它五百多年的曆史中,整個日本國內雖說相對和平,但這也隻是相對於那終級混亂的百多年而言。


    各地大名們或為野心,或為尊嚴,或為其它什麽東西一言不合相互攻伐,屠城滅族的也絕不是偶有為之,以至於整個幕府時代內耗嚴重,以致整整八百多年僅僅就豐臣秀吉時代有餘力進行外侵,而且自秀吉死後立刻再陷內戰的泥潭。


    隻有戰敗出逃者以倭寇的身份將戰爭的恐懼轉嫁給他國人民。


    在極度混亂的統治下,其統治者天皇雖在下級武士及人民中廣受愛戴卻不掌兵權,以至於幾淪為祭祀才用的上的專用道具,成為豪強們手中的玩物。


    而幕府將軍對國家的掌控也同其手中的軍事實力有關,軍事力量強大自能令行禁止舉國上下莫不服從。


    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幕府將軍一如春秋戰國時的周天子,對國家的掌握有限。


    而各地大名們就像傳說中苗疆女子所養的蠱,相互撕咬吞噬,慢慢壯大實力,直至強大無匹便出兵京都,上洛顯示力量,甚至有的將將軍化為牽線木偶,儼然太上皇,直至被更強者打倒消滅,周而複止,樂此不疲。


    在這樣的政體下,當時的日本史可以說就是部戰爭史,彼處的每寸土地都漂浮著數不清的戰死冤魂。


    我們常說百戰之地,而縱觀日本,所謂的百戰之戰幾乎處處可見,幾乎處處都有與其相關的戰爭傳說。


    在這樣的高強度的殺戮統治下,養成了曰本人獨有的那種對於強者小心服從,而對於弱者放肆欺淩的矛盾性格。


    也有人將這種性格稱為“有限的忠誠”,在我弱小時我服從強大者,向他貢獻我的忠誠,雖被責罵懲罰也不心懷怨恨。


    日本人的這種服從向來是發自內心的,沒有絲毫的作做。


    所以日本人一向都是最好的學徒,唐朝戰敗後向中國努力學習的日本人是如此,明治維新後被轟開國門後向西方世界努力學習的日本人是如此,二戰失敗後向美國努力學習的日本人也是如此,一樣的溫文爾雅,一樣的謙遜好學。


    這種看似發自內心的學徒般的服從足以讓他從前的對手們放下戒心,很快接受這個從前的敵人。


    雖然中日之間在大唐初建之時便有過刀劍相向,可是縱觀整個唐朝,唐人對日本人的評價一向都是很高的,而且各種文化交流,唐人與日本之間向來是不加保留,推心置腹。


    這固然是同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大國氣度有關,但這也同當時出使的日本人那發自於言行之中的服從欽慕息息相關,要不然以李世民的果斷英明不發兵征之就不錯了,又怎會樂見其成呢?


    而明治維新之後,二戰之後,在雙方幾乎血海深仇的情況下,日本人能以最短的時間,融入西方世界,日本人這種無害綿羊小家奴般的心態出力不小。


    但是一旦日本人自身強大了,當他發現自己從前的老師,原本強大的對方實力不如自己了,他便能一下自信空前強大轉眼變身成狼。


    甲午前後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轉變便是明證。


    日本是個宣揚忠義的國家,對於武士的忠誠極為看重,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一直是其道義的核心。


    然而日本又是個不義的國家,在日本曆史上有多少大名是由家臣之位慢慢壯大待強於主家之時,立刻反身上位驅逐屠戮主家,這數量隻怕日本人自己也數不清。


    而這種明顯與其武士道背道而馳的行為卻被視而不見仿佛一切都理所應當,原因無他,隻不過是曰本人傳承中那些正義光鮮的東西下所包裹的赤裸裸的強者正義論,也許對日本人來說弱小便是這世上最大的原罪。


    正是在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的指導下,眾大名們忠信與卑鄙同在,公義和背棄共存,今日是親人盟友,明天成生死對手。


    往來征伐,為名為利,為仇為怨,大軍所向刀下人頭如韭菜般落下,所餘下的隻有那一片恭順的眉眼,然而也許僅僅十數年之後,手持利刃砍向你的頭顱的眼睛偏也看似十分熟悉,不同的是隻是少了那份恭順。


    在這樣數百年的煉獄般的變態征伐殺戮中,所遺傳下來的眉眼一式的看似謙卑恭順,隻是這骨血裏所孕含著的是那麽的炙熱瘋狂,仿佛源自地獄。


    這也就是為什麽二戰之後這麽多年,曰本的政客們能夠上竄下跳想盡一切辦法去篡改去否定曆史,無視他們曾經給整個亞洲人民,甚至整個世界帶來的巨大痛苦,卻沒有絲毫愧疚之心的原因,在他們看來二戰時期他們所做的隻是當時的亞洲最強者對於那些膽敢不聽從自己命令的無用的東西的一點點適當的懲罰。


    這是其作為強者的權利,並沒有什麽過錯。


    即使在戰後這麽多年也沒見日本國內有什麽大規模的明確的認錯行為,甚至也許在很多日本人心中整個二戰,日本人唯一的過錯隻是不夠強而已。


    對於強者的盲目認同,對於弱者的無情鄙視,這種矛盾的思想在幾百年的征戰殺戮之中被一點點碾壓進其國人的血肉軀殼之內,被一點點磨礪進其流傳的思想文化之中,幾乎凝入血脈,成為其許多國人的本性。


    這也就是為什麽整個亞洲無論路線陣營對於日本人要求合法設立軍隊的行為無條件反對的根本原因。


    把利刃持於瘋狂的人的手中是一種弱智的行為,特別是當這個人一直以建立武勳為榮卻長時間得不到滿足,這根本就是一種找死行為。


    這麽做的行為的後果除了受到傷害絕無其它,如果這是一個身處一座火山頻發的時有陸沉的傳說的人更是如此。


    特別是在他曾經幾乎嚐到傷害他人的好處之後。


    見了血的狼是喂不飽的。


    風無影2015.8.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限之我的武器是萌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廢稿百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廢稿百萬並收藏無限之我的武器是萌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