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已深夜,本應是好夢正酣的時候,西楊大人有了年紀,平時更注重養生,若是平日,多數已經是摟著一房美妾睡得正香了。但今日卻叫他怎麽能睡得著?連帶著幾位心腹幕僚也不能安歇,全陪著首輔耗在書房內吃清茶,連點心也不敢多吃——腹中越是饑餓,思維就越是靈便,也就越能為恩主排憂解難。
不過,現在就算是餓出火來,怕也無濟於事了,幾位幕僚彼此看著,都沒從彼此眼中看出什麽來:局麵就是如此,老娘娘封住清寧宮,隻不出門,還把嗣皇帝栓在身邊,正宗應了那位栓兒的小名。這一招實在是太絕了,不闖宮就沒有嗣皇帝,沒有嗣皇帝,哪來的登基大典?可這多少年、多少朝,哪有過大臣闖太後宮的道理?沒有通行令牌,文臣連後宮的門都進不去,要闖?這可不是地主家大院,你找兩個身強體壯的人伴著,飛奔到院子裏把嗣皇帝揪起來就走。從文華殿到清寧宮的確不遠,也就一裏路多點兒,可內外有幾重高牆攔阻,士兵內侍把守——這內侍也是習練武藝,平日裏要舉行‘內操’的,誰要是擅闖一步,就不說當場打死,那也得立刻給拿下了,絕不會容許外男闖進去哪怕一步的。
當然了,要說恩主這麽多年的首輔當下來,在宮裏沒有自己的關係,那也是太小看了他,搭關係搭到兩重守將身上,不難,難的是這件事的得失極為清楚。——放著人闖進去了,掉腦袋的可就是自己。別說搶出嗣皇帝來登基是大功一件,嗣皇帝今年才幾歲?能頂什麽事?皇後常年身子不好,連宮務也沒法管,其餘妃嬪,聽說除了南內那些沒名分的以外,已經全殉了。難道讓宦官來監國?少不得還要太後出馬。太後能放過這個秋後算賬的機會麽?現在闖宮,那等於是把腦袋夾在胳肢窩裏,已經是沒打算落著什麽好了。
不錯,去了的大行皇帝可謂是寬宏醇厚、柔定端方,和西楊大人也是君臣相得,可這也不能拿全族人的榮辱去填吧?就是西楊大人願意,那守門的還不願意呢,雖是頭兒做主,但上頭發落下來,從人不一樣是有罪?這強搶,肯定是不成的了,老太太怕也就是心知肚明,仗著她是如今內宮僅存的人選了,這才如此篤定,就和內閣在這耗著呢。
內閣能有什麽辦法?除了一次次請見以外,沒有任何辦法,隻能是死頂了。不論什麽‘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這現放著冊立多年的太子在,忽然改立個皇帝親弟,觸犯的條例、律令之多且不說,更重要的,是此舉嚴重違背了讀書人心中的綱常!就連一向是最敢於投機的東楊大人,這一次也保持了沉默。這時候誰敢出來把老太太的心思挑明了放到台麵上,那他全家都完了,這輩子絕不能在官場上立足不說,隻怕就連原本最親密的三同——同年、同鄉、同門交際圈,也要將他拒之門外。
可,這麽死耗也不是辦法,明日就是大行皇帝的頭七了,太子不露麵,這實在說不過去啊,大行皇帝的喪儀裏,很多都需要嗣皇帝出麵,沒人這怎麽辦事?禮部祠祭清吏司已經快發瘋了,還好天冷,不然,等到喪儀行完了,隻怕連香料都遮不住那股味兒!
正這麽心不在焉地思忖著,西楊大人一咳嗽,幾位幕僚立刻都收攝了心神——吃茶吃到現在,東翁一直都是瞑目不語,不知道的人,怕還以為老人家是睡著了。
“襄王那裏……還沒有動靜?”西楊大人問。
素來最受信重,在京城諸位官員心中,威望甚至不下一部尚書的蘇先生欠了欠身子,“還是閉門謝客,毫無動作。”
“不老實。”西楊大人又咳嗽了兩聲,他疲倦地衝一邊伺候著的美婢點了點頭,頓時便有一盞淡參湯送了上來,西楊大人含了一口。“大行皇帝待兄弟一片赤誠,兄弟卻是辜負他了。”
蘇先生也歎了口氣,又道,“東楊大人、南楊大人也都沒有大動靜,今早和您進宮請見不果後,東楊大人往文華殿值班,南楊大人去過大行皇帝靈前行禮,便回府了。雖說府前候見人數不少,但他一個也沒見。”
“都不老實。”西楊大人非常悲觀,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氣,搖了搖頭,“楊勉仁最多再忍耐十天,十天內如無動靜,他要跳出來了。”
蘇先生沉聲道,“怎麽說他也是顧命大臣……”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西楊大人淡淡地道,“勉仁之起,不就是因為這個道理?能忍二十天,已算是他還有幾分良知了。”
局就在這裏,內閣拿太後毫無辦法,但太後對付內閣,辦法卻很多,晾著不動就是個辦法。須知道讀書人都是如此,雖然把臉麵看得重過天,但任何時候也都不乏有投機者,隻是現在,他們沒有西楊大人的角度,還無法高屋建瓴地把局勢看明白,所以不敢輕易涉水。一旦搞懂了局麵,想走楊勉仁路線的人,還會少麽?幾天內要是拿不下太後,時日久了變數就多。畢竟,支持嗣皇帝,報複在眼前,好處在日後,而支持襄王,這個好處,折現是很快的!
蘇先生也沒轍了,他隻好把那不是辦法的辦法拿了出來,“東主,如今黔驢技窮,隻好……隻好夾裹民意了吧?”
這民意說的不是百姓,而是百官,如果能提前串聯,搞出百官聯名上書的聲勢,先一步把可能動搖的官員夾裹進來,一來震懾太後,二來也是統一一下輿論,妙用自然無窮。
能進書房的,除了那兩個婢女以外,都不會是笨人,立時有人問,“蘇先生意思,難道是請東主挑頭?”
“局麵如此,非東主出麵,不能服眾。”蘇先生坦然道,“如楊勉仁輩,不是東主,誰能夾裹得住他?”
“殺伐氣也太重了些吧?如此一來……”那人搖頭歎了口氣,“不成功,便成仁,卻是沒有退路了。”
何止如此,若是鬧出了這樣的動靜,太後服軟,則內廷體麵盡去,以後如何節製臣下?太後不服軟,那就真是無轉圜餘地了,她已是沒有別的路可走,誰知道會對養在身側的嗣皇帝做出什麽來?這一招雖然妙用無窮,但風險卻也一樣很大。
蘇先生顯然早已把前後都想得通透了,此時侃侃而談,“若行此計,應當雙管齊下。在外,聯絡百官上書,請行嗣皇帝登基儀,在內,聯係心向先皇的忠誠健壯宦官,強搶清寧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禮行了再說。”
他麵上透出一絲狠辣之色,“而後,當請皇後攝政,送太後清修!”
清修在這裏意味著什麽,也不必多說了,眾人一時俱都不言不語,隻是目注西楊大人。有人輕聲嘀咕了一句,“臣主廢立,不祥啊……”
有一就有二,大臣插手皇帝冊立、後宮攝政人選,這都是極其不祥的征兆。權力一旦失去平衡,就算皇後是在文官支持下上位,也會感到不安,提拔宦官外戚用以製衡,也是她唯一的選擇,這種事,就和太宗奪位、大行皇帝廢後一般,雖然看似都是個人行動,又或者都是‘被逼無奈’,但對後人的負麵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畢竟,學好容易,學壞卻難!有此一事,西楊大人本來看似安寧的晚年政治生涯,頓時便又是危機四伏,一個弄不好,都可能是身敗名裂的下場。
西楊大人又合攏了眼睛,仿佛一尊石佛般坐在那裏,沉寂了半晌,方低聲道,“韃靼……動靜如何了?”
眾人頓時悚然而驚——遷都才十幾年,國勢又旺盛,很多人思維都還沒轉變過來,都以為韃靼凶人,距離京城尚有千裏。被閣老一語方才驚醒:這十年間,大行皇帝輕徭薄賦,民力漸舒的同時,韃靼勢力也有所回暖,就是去年末,大行皇帝才剛重申了整頓武備的重要性,可見邊境局勢,已經不是那麽理想了。
誰也不會相信韃靼在京城沒有細作,若是借著君臣相爭,朝中大亂的時機打了過來……從邊境到京城,也就是兩三百裏的路!
氣氛頓時又沉悶了下來,蘇先生在心底歎了口氣:若是依他,快刀斬亂麻,還是會努力一把。但西楊大人行將就木的年紀,怕已是沒有這樣的銳氣了。
他強打精神,又為東主謀劃道,“既然如此,倒不如就依了老人家——”
“蘇先生!”
“蘇兄!”
屋內頓時響起了一片驚呼,餘下幾位幕僚均是長身而起,或是震驚、或是不屑地瞪著蘇先生。蘇先生對此,不過付與一笑,他望著西楊大人,沉聲道,“東主,如今業已技窮,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西楊大人搖了搖頭,卻又很果斷地否決了,“先主待我恩重,我老了,死後事就在眼前,若是此時背主,怕連死都死得不安心。”
西楊大人也的確是在大行皇帝手上,才被提拔為內閣之首,他這一番話,說來平平淡淡,但卻自然體現了堅定的決心。眾人這才露出安心感佩之色,個別性情中人,還狠狠地剜了蘇先生幾眼。
蘇先生並不在意,身為幕僚,盡可能出謀劃策,使東主多幾條路走,這是他的職責,至於采納不采納,那是東主自己的事。隻是如今西楊大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他也不禁有幾分焦躁:東楊不必說,南楊一向借聖意立身,自此事上態度必然軟弱。內閣三人已去其二,英國公乃是武將,地位超然不好介入國君之爭,顧命五臣,餘下也就是一個胡大人,也就是個禮部尚書,位尊權小,靠資曆立身而已,在這件事上,正統派看似拿住大義,其實是危機四伏,東主又要顧全君臣情分,又瞻前顧後不肯行險,這讓人怎不心焦?
連著數日殫精竭慮地推算計較,蘇先生已有心血耗費之感,此時也覺腦際一陣眩暈,他撫了撫額頭,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慌之感,正欲再行籌算時,屋外忽然傳來了輕輕的叩擊聲。一名美婢轉身出去,不片晌回來,低聲在西楊大人耳邊,說了幾句話。
在蘇先生訝然的目光中,今晚一直寡言少語,如同石雕的西楊大人,猛然一掀壽眉,目中精光四射,一時竟是喜動顏色,連說了三聲,“好!好!好!”
他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引他入靜室說話!”
蘇先生心底,也是猛然一動,他是又驚又喜:從東翁的表現來看,隻怕,東翁一直等待著的轉機,已是來了!
#
“某家今日來此,”別看馮恩在皇帝跟前,謙卑得恨不得讓額頭長在地上,一出宮廷,他也是架子十足,即使當著首輔的麵,都有底氣自稱某家。“乃是奉了皇後娘娘、皇貴妃娘娘手諭。”
他從懷中掏出一張諭令,遞給了西楊大人,“兩宮寶印在此,還請老先生過目。”
西楊大人隻是瞥了一眼,見其上隻簡單寫了兩宮的確派馮恩到此說話,所言均代表兩宮意思,便將其放到一邊,先理了理衣冠,才對馮恩欲拜,“臣楊東裏拜見上使——”
就算來得再隱秘,馮恩也是奉上意而來,代表後妃的意誌,這一禮是對皇後和皇貴妃行的——不過馮恩雖然大感有麵子,卻亦不敢生受,忙彎腰扶起,“老先生!太多禮了!您有年紀的人,快請安坐,現在大小主子,可都指望著您那!”
“公公也坐。”時局緊急,兩人都未太謙讓,未幾便相對安坐,西楊大人親自給馮恩倒了茶——屋內就他們兩人了,別無旁人服侍。“不知公公此來,可有受阻?”
馮恩今日會來,其實已經說明立場,西楊大人問的也不是那些把守宮廷的禁衛,以馮恩主掌東廠的身份,尚且無人能攔得住他。他問的是宮中權璫們的立場,天子去世,朝廷罷政,司禮監在新皇登基前也沒法批紅,內閣和宮內,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消息溝通的能力。
“不曾,”馮恩搖了搖頭,忽地露出苦笑,“連某家都來了,老先生請想,宮裏還會有人朝著十王府麽?”
馮恩昔日奉太宗令查檢太孫宮,冒犯了太孫,後來太孫登基,立刻被投閑置散,若非太後幫著說話,哪有再起之日?當然日後他掌握東廠,那是他有本事重得了大行皇帝的歡心,不過不論如何,他和清寧宮淵源深厚也是真的,連他都不支持太後改立襄王,可見宮裏那些大貂璫,意見是高度統一的。
休說宦官閹人陰毒,實在論忠義,有時竟勝過讀書人許多。西楊大人心中暗歎一聲,忙又問,“嗣皇帝可還安康否?”
“還安康,”馮恩道,“清寧宮如今不是心腹宮人,也難進屋,不過,昨夜靜慈仙師娘娘進清寧宮探望老娘娘,見到了嗣皇帝,嗣皇帝就在老娘娘跟前養著,精神還很安定。”
一句話信息量十分豐富,西楊大人沉吟片刻,還未說話時,馮恩又道,“不過……仙師娘娘問得,老娘娘心意越堅,已是決意立襄王為帝。清寧宮內外,都有健仆把守,我等素日在皇城辦公,也隻能孤身入覲……”
這等若是委婉地把闖宮的可能給否決了,西楊大人最後的希望,此時似乎也已斷絕,他心頭一沉,思來想去,終是下了決心,咬牙道,“如此,還請公公傳話,老臣必定不會讓皇後娘娘失望。”
這等於是在幣心了,表態會和太後做殊死鬥爭,當然要放的也肯定是大招,事態的激化似乎不可控製。不過馮恩卻也是放心地一笑——值此,他終於可以完全確定了西楊大人的心意。
“兩位娘娘,如今也是破釜沉舟了。兩位娘娘有言:‘婦人隻知相夫教子,宮外事無法去管,隻能仰仗老先生,我等略盡綿薄之力罷了’,”他道,“皇後娘娘已經去信十王府,若襄王還有半點為人臣、為人弟的本分,當也會有所動作了。”
襄王沒動靜,其實就等於是最大的動靜,否則,早就忙著要避嫌自證清白了。不說上表辭位吧,怎麽也得動身回長沙去,這時候留在京裏,哪怕不進宮了,居心也很叵測。就算不敢真的回去,做個姿態來也好啊,如今鬧得皇後要親自去信,可以說叔嫂間已經是完全沒有情分可言,撕破臉了。但這件事,也的確隻能由皇後出麵,在西楊大人來看,皇後的動作,都是有點嫌晚了。
“皇貴妃娘娘又言,也許有一人能幫上一點忙。”馮恩又說,“此人名為胡琳,乃是太醫院一禦醫,大行皇帝臘月發病,胡琳便是主治。”
這件事西楊大人心中也是有印象的,為此,他和幾個同事也沒少犯嘀咕:大家都在乾清宮值過班,怎麽看不出來?宮中說話算數的根本已是皇貴妃了,隻看皇帝病危時單單隻要她在一旁隨身服侍,皇後隻能時常過來看望,便知道親疏遠近。甚至就連主治醫生,似乎也是皇貴妃一手挑選,若是事有不測,皇貴妃又想為養子爭取一把,到時,還不知要鬧出什麽風波呢……
“大行皇帝此次生病,也是一反常態,隻用胡琳一人主治,冉萬芳施針,此事不知大人有無印象。”馮恩進一步問道。
西楊大人心底,漸漸升起一股預感,他點了點頭,沉聲道,“難道此事另有隱情不成?”
“不錯。”馮恩神色肅穆,頷首道,“大行皇帝臘月發病時,胡琳白於皇貴妃,此疾,實則是因為夏天時……”
這一番勾心鬥角的陰微故事,要解說出來可不容易,馮恩說得也很仔細,不疾不徐,每個細節都從不同角度再三印證。西楊大人聽得目射奇光,心底一片雪亮,對兩宮暗示的道路,已經是全盤洞悉。
好!雖然此事不大,但已經足以扭轉乾坤,奠定江山。饒是他城府極深,喜怒不形於色,在這幾日的煎熬後,忽得了轉機,也不由是心情激蕩,馮恩一說完,他便迫不及待地沉聲問道,“太醫院檔案,可還留存?”
“此事清寧宮絲毫不知,皇貴妃娘娘隻同皇爺說起,皇爺——”馮恩忽地歎了口氣,黯然改口,“大行皇帝聽說後,當即就換了主治醫生。因他猝崩,胡琳、冉萬芳尚在東廠羈押之中,不過此乃例行公事,兩人並未受到多少為難。”
對昭皇帝去世的細節,西楊大人也還記得很清楚,大行皇帝這頂多是頭疼以至於引發了遺傳病,不太像是治出來的,但是話又說回來,畢竟是猝死,太醫也要接受調查,論證藥方。羈押在東廠不是錦衣衛,雖然已表示出東廠熏人的權勢,但此時看來,真乃是天予之便,他斬釘截鐵地道,“好,公公,你可回報兩宮,此事,臣下心中有數,自然知道該如何操辦了!”
馮恩微微頷首,“某家也自然會遣人在太醫院檔庫附近把守,免得萬一。”
不過幾句話,兩人頓時已經達成一致,擬定了一個未曾言說的默契方案,心情也都和片刻前大不一樣了。西楊大人輕鬆之餘,也有些納悶:怎麽到了今日,才拿出如此有價值的信息來?若早幾日,隻怕局勢根本不至於被拖到這地步……
“還有一事,需請老大人成全。”馮恩似乎是看出了他的疑惑,肅然道,“皇貴妃娘娘因日前被羈押在偏殿中,等著殉葬,一直未能脫困,是以無法將此事告知皇後娘娘。昨日皇後娘娘將她救出後,方才得知此事……若是襄王登基,一切休提,但,如嗣皇帝能夠登基,隻怕老娘娘怒火所向,卻會是皇貴妃娘娘……”
皇貴妃一手主持了大行皇帝的病情,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她的行為本來就引人疑竇,如今揭出底細,太後除非傻的,不然肯定知道是她所作所為。而就算嗣皇帝登基,她也還是太後,要為難皇後也許難了點,逼皇貴妃殉葬,卻不是什麽難事。
“皇後娘娘畢竟是為人媳婦,隻怕保不住皇貴妃娘娘。”馮恩道,“還請西楊大人念在她微末功勞之上,屆時略微回護少少。皇後娘娘也感念您的恩情。”
言罷,他平靜望著西楊大人,似乎並不打算再多解釋什麽。
西楊大人的腦子,卻早已經是急速地轉動了起來:後妃不合,也不是什麽新聞了。事實上她們二人能夠攜手發令,已經大出自己意料。剛才馮恩的話中已經透露了不少信息,皇貴妃一脫困,靜慈仙師就去了清寧宮,皇後往十王府寫了信,馮恩往自己這裏送了消息……如無意外,這三個行動,都是皇貴妃的手筆,此女子,隻怕大不簡單啊!
皇後是真心要救她嗎?卻又未必,多數是破局無計,病急亂投醫做了交換而已。嗣皇帝還小,皇貴妃是皇次子養母,後宮裏真有必要留個如此厲害的人物嗎?若隻餘皇後一個,一切就要清爽得多了。
瞥了馮恩一眼,見其似笑非笑,西楊大人心中一動,忽又是念頭一轉——皇後計短,皇貴妃計長。若是一切順利,自己和太後之間,已經結下了三山五海都清洗不去的仇恨,不在皇後身邊留個臂助,隻怕皇後是坐不穩後宮之主的位置!若又由得太後翻覆重新掌權……
再說,聽聞此女和皇帝身邊的權璫淵源深厚,若不是她穿針引線,說不準,皇後未必能確定馮恩的立場,和他建立起信任關係。又往深了說,派馮恩過來,焉知不是在安他的心,堅他的意?連馮恩都倒向嗣皇帝了,宮內人心,已不必再懷疑。這一切謀劃,若是出自於皇貴妃的手筆,那麽事成以後,垂簾聽政,這簾子背後是誰——
紛至遝來的念頭,仿佛算盤上的珠子,在腦海裏發出了清脆的滴嗒聲,西楊大人也肅容答道,“還請兩位娘娘放心,老臣必定竭盡全力,護得皇貴妃娘娘周全。”
馮恩終於露出笑容,起身行禮,“奴婢代兩位娘娘記下此情!”
事不宜遲,即使是首輔,這時候也不會玩什麽慢節奏,僅僅是第二日一早,流言就已經遍布了京城官場,直指了皇帝真正的死因。
作者有話要說:好了,更新咯,又是多送一千字,對早買的大家|
不過,現在就算是餓出火來,怕也無濟於事了,幾位幕僚彼此看著,都沒從彼此眼中看出什麽來:局麵就是如此,老娘娘封住清寧宮,隻不出門,還把嗣皇帝栓在身邊,正宗應了那位栓兒的小名。這一招實在是太絕了,不闖宮就沒有嗣皇帝,沒有嗣皇帝,哪來的登基大典?可這多少年、多少朝,哪有過大臣闖太後宮的道理?沒有通行令牌,文臣連後宮的門都進不去,要闖?這可不是地主家大院,你找兩個身強體壯的人伴著,飛奔到院子裏把嗣皇帝揪起來就走。從文華殿到清寧宮的確不遠,也就一裏路多點兒,可內外有幾重高牆攔阻,士兵內侍把守——這內侍也是習練武藝,平日裏要舉行‘內操’的,誰要是擅闖一步,就不說當場打死,那也得立刻給拿下了,絕不會容許外男闖進去哪怕一步的。
當然了,要說恩主這麽多年的首輔當下來,在宮裏沒有自己的關係,那也是太小看了他,搭關係搭到兩重守將身上,不難,難的是這件事的得失極為清楚。——放著人闖進去了,掉腦袋的可就是自己。別說搶出嗣皇帝來登基是大功一件,嗣皇帝今年才幾歲?能頂什麽事?皇後常年身子不好,連宮務也沒法管,其餘妃嬪,聽說除了南內那些沒名分的以外,已經全殉了。難道讓宦官來監國?少不得還要太後出馬。太後能放過這個秋後算賬的機會麽?現在闖宮,那等於是把腦袋夾在胳肢窩裏,已經是沒打算落著什麽好了。
不錯,去了的大行皇帝可謂是寬宏醇厚、柔定端方,和西楊大人也是君臣相得,可這也不能拿全族人的榮辱去填吧?就是西楊大人願意,那守門的還不願意呢,雖是頭兒做主,但上頭發落下來,從人不一樣是有罪?這強搶,肯定是不成的了,老太太怕也就是心知肚明,仗著她是如今內宮僅存的人選了,這才如此篤定,就和內閣在這耗著呢。
內閣能有什麽辦法?除了一次次請見以外,沒有任何辦法,隻能是死頂了。不論什麽‘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這現放著冊立多年的太子在,忽然改立個皇帝親弟,觸犯的條例、律令之多且不說,更重要的,是此舉嚴重違背了讀書人心中的綱常!就連一向是最敢於投機的東楊大人,這一次也保持了沉默。這時候誰敢出來把老太太的心思挑明了放到台麵上,那他全家都完了,這輩子絕不能在官場上立足不說,隻怕就連原本最親密的三同——同年、同鄉、同門交際圈,也要將他拒之門外。
可,這麽死耗也不是辦法,明日就是大行皇帝的頭七了,太子不露麵,這實在說不過去啊,大行皇帝的喪儀裏,很多都需要嗣皇帝出麵,沒人這怎麽辦事?禮部祠祭清吏司已經快發瘋了,還好天冷,不然,等到喪儀行完了,隻怕連香料都遮不住那股味兒!
正這麽心不在焉地思忖著,西楊大人一咳嗽,幾位幕僚立刻都收攝了心神——吃茶吃到現在,東翁一直都是瞑目不語,不知道的人,怕還以為老人家是睡著了。
“襄王那裏……還沒有動靜?”西楊大人問。
素來最受信重,在京城諸位官員心中,威望甚至不下一部尚書的蘇先生欠了欠身子,“還是閉門謝客,毫無動作。”
“不老實。”西楊大人又咳嗽了兩聲,他疲倦地衝一邊伺候著的美婢點了點頭,頓時便有一盞淡參湯送了上來,西楊大人含了一口。“大行皇帝待兄弟一片赤誠,兄弟卻是辜負他了。”
蘇先生也歎了口氣,又道,“東楊大人、南楊大人也都沒有大動靜,今早和您進宮請見不果後,東楊大人往文華殿值班,南楊大人去過大行皇帝靈前行禮,便回府了。雖說府前候見人數不少,但他一個也沒見。”
“都不老實。”西楊大人非常悲觀,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氣,搖了搖頭,“楊勉仁最多再忍耐十天,十天內如無動靜,他要跳出來了。”
蘇先生沉聲道,“怎麽說他也是顧命大臣……”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西楊大人淡淡地道,“勉仁之起,不就是因為這個道理?能忍二十天,已算是他還有幾分良知了。”
局就在這裏,內閣拿太後毫無辦法,但太後對付內閣,辦法卻很多,晾著不動就是個辦法。須知道讀書人都是如此,雖然把臉麵看得重過天,但任何時候也都不乏有投機者,隻是現在,他們沒有西楊大人的角度,還無法高屋建瓴地把局勢看明白,所以不敢輕易涉水。一旦搞懂了局麵,想走楊勉仁路線的人,還會少麽?幾天內要是拿不下太後,時日久了變數就多。畢竟,支持嗣皇帝,報複在眼前,好處在日後,而支持襄王,這個好處,折現是很快的!
蘇先生也沒轍了,他隻好把那不是辦法的辦法拿了出來,“東主,如今黔驢技窮,隻好……隻好夾裹民意了吧?”
這民意說的不是百姓,而是百官,如果能提前串聯,搞出百官聯名上書的聲勢,先一步把可能動搖的官員夾裹進來,一來震懾太後,二來也是統一一下輿論,妙用自然無窮。
能進書房的,除了那兩個婢女以外,都不會是笨人,立時有人問,“蘇先生意思,難道是請東主挑頭?”
“局麵如此,非東主出麵,不能服眾。”蘇先生坦然道,“如楊勉仁輩,不是東主,誰能夾裹得住他?”
“殺伐氣也太重了些吧?如此一來……”那人搖頭歎了口氣,“不成功,便成仁,卻是沒有退路了。”
何止如此,若是鬧出了這樣的動靜,太後服軟,則內廷體麵盡去,以後如何節製臣下?太後不服軟,那就真是無轉圜餘地了,她已是沒有別的路可走,誰知道會對養在身側的嗣皇帝做出什麽來?這一招雖然妙用無窮,但風險卻也一樣很大。
蘇先生顯然早已把前後都想得通透了,此時侃侃而談,“若行此計,應當雙管齊下。在外,聯絡百官上書,請行嗣皇帝登基儀,在內,聯係心向先皇的忠誠健壯宦官,強搶清寧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禮行了再說。”
他麵上透出一絲狠辣之色,“而後,當請皇後攝政,送太後清修!”
清修在這裏意味著什麽,也不必多說了,眾人一時俱都不言不語,隻是目注西楊大人。有人輕聲嘀咕了一句,“臣主廢立,不祥啊……”
有一就有二,大臣插手皇帝冊立、後宮攝政人選,這都是極其不祥的征兆。權力一旦失去平衡,就算皇後是在文官支持下上位,也會感到不安,提拔宦官外戚用以製衡,也是她唯一的選擇,這種事,就和太宗奪位、大行皇帝廢後一般,雖然看似都是個人行動,又或者都是‘被逼無奈’,但對後人的負麵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畢竟,學好容易,學壞卻難!有此一事,西楊大人本來看似安寧的晚年政治生涯,頓時便又是危機四伏,一個弄不好,都可能是身敗名裂的下場。
西楊大人又合攏了眼睛,仿佛一尊石佛般坐在那裏,沉寂了半晌,方低聲道,“韃靼……動靜如何了?”
眾人頓時悚然而驚——遷都才十幾年,國勢又旺盛,很多人思維都還沒轉變過來,都以為韃靼凶人,距離京城尚有千裏。被閣老一語方才驚醒:這十年間,大行皇帝輕徭薄賦,民力漸舒的同時,韃靼勢力也有所回暖,就是去年末,大行皇帝才剛重申了整頓武備的重要性,可見邊境局勢,已經不是那麽理想了。
誰也不會相信韃靼在京城沒有細作,若是借著君臣相爭,朝中大亂的時機打了過來……從邊境到京城,也就是兩三百裏的路!
氣氛頓時又沉悶了下來,蘇先生在心底歎了口氣:若是依他,快刀斬亂麻,還是會努力一把。但西楊大人行將就木的年紀,怕已是沒有這樣的銳氣了。
他強打精神,又為東主謀劃道,“既然如此,倒不如就依了老人家——”
“蘇先生!”
“蘇兄!”
屋內頓時響起了一片驚呼,餘下幾位幕僚均是長身而起,或是震驚、或是不屑地瞪著蘇先生。蘇先生對此,不過付與一笑,他望著西楊大人,沉聲道,“東主,如今業已技窮,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西楊大人搖了搖頭,卻又很果斷地否決了,“先主待我恩重,我老了,死後事就在眼前,若是此時背主,怕連死都死得不安心。”
西楊大人也的確是在大行皇帝手上,才被提拔為內閣之首,他這一番話,說來平平淡淡,但卻自然體現了堅定的決心。眾人這才露出安心感佩之色,個別性情中人,還狠狠地剜了蘇先生幾眼。
蘇先生並不在意,身為幕僚,盡可能出謀劃策,使東主多幾條路走,這是他的職責,至於采納不采納,那是東主自己的事。隻是如今西楊大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他也不禁有幾分焦躁:東楊不必說,南楊一向借聖意立身,自此事上態度必然軟弱。內閣三人已去其二,英國公乃是武將,地位超然不好介入國君之爭,顧命五臣,餘下也就是一個胡大人,也就是個禮部尚書,位尊權小,靠資曆立身而已,在這件事上,正統派看似拿住大義,其實是危機四伏,東主又要顧全君臣情分,又瞻前顧後不肯行險,這讓人怎不心焦?
連著數日殫精竭慮地推算計較,蘇先生已有心血耗費之感,此時也覺腦際一陣眩暈,他撫了撫額頭,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慌之感,正欲再行籌算時,屋外忽然傳來了輕輕的叩擊聲。一名美婢轉身出去,不片晌回來,低聲在西楊大人耳邊,說了幾句話。
在蘇先生訝然的目光中,今晚一直寡言少語,如同石雕的西楊大人,猛然一掀壽眉,目中精光四射,一時竟是喜動顏色,連說了三聲,“好!好!好!”
他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引他入靜室說話!”
蘇先生心底,也是猛然一動,他是又驚又喜:從東翁的表現來看,隻怕,東翁一直等待著的轉機,已是來了!
#
“某家今日來此,”別看馮恩在皇帝跟前,謙卑得恨不得讓額頭長在地上,一出宮廷,他也是架子十足,即使當著首輔的麵,都有底氣自稱某家。“乃是奉了皇後娘娘、皇貴妃娘娘手諭。”
他從懷中掏出一張諭令,遞給了西楊大人,“兩宮寶印在此,還請老先生過目。”
西楊大人隻是瞥了一眼,見其上隻簡單寫了兩宮的確派馮恩到此說話,所言均代表兩宮意思,便將其放到一邊,先理了理衣冠,才對馮恩欲拜,“臣楊東裏拜見上使——”
就算來得再隱秘,馮恩也是奉上意而來,代表後妃的意誌,這一禮是對皇後和皇貴妃行的——不過馮恩雖然大感有麵子,卻亦不敢生受,忙彎腰扶起,“老先生!太多禮了!您有年紀的人,快請安坐,現在大小主子,可都指望著您那!”
“公公也坐。”時局緊急,兩人都未太謙讓,未幾便相對安坐,西楊大人親自給馮恩倒了茶——屋內就他們兩人了,別無旁人服侍。“不知公公此來,可有受阻?”
馮恩今日會來,其實已經說明立場,西楊大人問的也不是那些把守宮廷的禁衛,以馮恩主掌東廠的身份,尚且無人能攔得住他。他問的是宮中權璫們的立場,天子去世,朝廷罷政,司禮監在新皇登基前也沒法批紅,內閣和宮內,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消息溝通的能力。
“不曾,”馮恩搖了搖頭,忽地露出苦笑,“連某家都來了,老先生請想,宮裏還會有人朝著十王府麽?”
馮恩昔日奉太宗令查檢太孫宮,冒犯了太孫,後來太孫登基,立刻被投閑置散,若非太後幫著說話,哪有再起之日?當然日後他掌握東廠,那是他有本事重得了大行皇帝的歡心,不過不論如何,他和清寧宮淵源深厚也是真的,連他都不支持太後改立襄王,可見宮裏那些大貂璫,意見是高度統一的。
休說宦官閹人陰毒,實在論忠義,有時竟勝過讀書人許多。西楊大人心中暗歎一聲,忙又問,“嗣皇帝可還安康否?”
“還安康,”馮恩道,“清寧宮如今不是心腹宮人,也難進屋,不過,昨夜靜慈仙師娘娘進清寧宮探望老娘娘,見到了嗣皇帝,嗣皇帝就在老娘娘跟前養著,精神還很安定。”
一句話信息量十分豐富,西楊大人沉吟片刻,還未說話時,馮恩又道,“不過……仙師娘娘問得,老娘娘心意越堅,已是決意立襄王為帝。清寧宮內外,都有健仆把守,我等素日在皇城辦公,也隻能孤身入覲……”
這等若是委婉地把闖宮的可能給否決了,西楊大人最後的希望,此時似乎也已斷絕,他心頭一沉,思來想去,終是下了決心,咬牙道,“如此,還請公公傳話,老臣必定不會讓皇後娘娘失望。”
這等於是在幣心了,表態會和太後做殊死鬥爭,當然要放的也肯定是大招,事態的激化似乎不可控製。不過馮恩卻也是放心地一笑——值此,他終於可以完全確定了西楊大人的心意。
“兩位娘娘,如今也是破釜沉舟了。兩位娘娘有言:‘婦人隻知相夫教子,宮外事無法去管,隻能仰仗老先生,我等略盡綿薄之力罷了’,”他道,“皇後娘娘已經去信十王府,若襄王還有半點為人臣、為人弟的本分,當也會有所動作了。”
襄王沒動靜,其實就等於是最大的動靜,否則,早就忙著要避嫌自證清白了。不說上表辭位吧,怎麽也得動身回長沙去,這時候留在京裏,哪怕不進宮了,居心也很叵測。就算不敢真的回去,做個姿態來也好啊,如今鬧得皇後要親自去信,可以說叔嫂間已經是完全沒有情分可言,撕破臉了。但這件事,也的確隻能由皇後出麵,在西楊大人來看,皇後的動作,都是有點嫌晚了。
“皇貴妃娘娘又言,也許有一人能幫上一點忙。”馮恩又說,“此人名為胡琳,乃是太醫院一禦醫,大行皇帝臘月發病,胡琳便是主治。”
這件事西楊大人心中也是有印象的,為此,他和幾個同事也沒少犯嘀咕:大家都在乾清宮值過班,怎麽看不出來?宮中說話算數的根本已是皇貴妃了,隻看皇帝病危時單單隻要她在一旁隨身服侍,皇後隻能時常過來看望,便知道親疏遠近。甚至就連主治醫生,似乎也是皇貴妃一手挑選,若是事有不測,皇貴妃又想為養子爭取一把,到時,還不知要鬧出什麽風波呢……
“大行皇帝此次生病,也是一反常態,隻用胡琳一人主治,冉萬芳施針,此事不知大人有無印象。”馮恩進一步問道。
西楊大人心底,漸漸升起一股預感,他點了點頭,沉聲道,“難道此事另有隱情不成?”
“不錯。”馮恩神色肅穆,頷首道,“大行皇帝臘月發病時,胡琳白於皇貴妃,此疾,實則是因為夏天時……”
這一番勾心鬥角的陰微故事,要解說出來可不容易,馮恩說得也很仔細,不疾不徐,每個細節都從不同角度再三印證。西楊大人聽得目射奇光,心底一片雪亮,對兩宮暗示的道路,已經是全盤洞悉。
好!雖然此事不大,但已經足以扭轉乾坤,奠定江山。饒是他城府極深,喜怒不形於色,在這幾日的煎熬後,忽得了轉機,也不由是心情激蕩,馮恩一說完,他便迫不及待地沉聲問道,“太醫院檔案,可還留存?”
“此事清寧宮絲毫不知,皇貴妃娘娘隻同皇爺說起,皇爺——”馮恩忽地歎了口氣,黯然改口,“大行皇帝聽說後,當即就換了主治醫生。因他猝崩,胡琳、冉萬芳尚在東廠羈押之中,不過此乃例行公事,兩人並未受到多少為難。”
對昭皇帝去世的細節,西楊大人也還記得很清楚,大行皇帝這頂多是頭疼以至於引發了遺傳病,不太像是治出來的,但是話又說回來,畢竟是猝死,太醫也要接受調查,論證藥方。羈押在東廠不是錦衣衛,雖然已表示出東廠熏人的權勢,但此時看來,真乃是天予之便,他斬釘截鐵地道,“好,公公,你可回報兩宮,此事,臣下心中有數,自然知道該如何操辦了!”
馮恩微微頷首,“某家也自然會遣人在太醫院檔庫附近把守,免得萬一。”
不過幾句話,兩人頓時已經達成一致,擬定了一個未曾言說的默契方案,心情也都和片刻前大不一樣了。西楊大人輕鬆之餘,也有些納悶:怎麽到了今日,才拿出如此有價值的信息來?若早幾日,隻怕局勢根本不至於被拖到這地步……
“還有一事,需請老大人成全。”馮恩似乎是看出了他的疑惑,肅然道,“皇貴妃娘娘因日前被羈押在偏殿中,等著殉葬,一直未能脫困,是以無法將此事告知皇後娘娘。昨日皇後娘娘將她救出後,方才得知此事……若是襄王登基,一切休提,但,如嗣皇帝能夠登基,隻怕老娘娘怒火所向,卻會是皇貴妃娘娘……”
皇貴妃一手主持了大行皇帝的病情,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她的行為本來就引人疑竇,如今揭出底細,太後除非傻的,不然肯定知道是她所作所為。而就算嗣皇帝登基,她也還是太後,要為難皇後也許難了點,逼皇貴妃殉葬,卻不是什麽難事。
“皇後娘娘畢竟是為人媳婦,隻怕保不住皇貴妃娘娘。”馮恩道,“還請西楊大人念在她微末功勞之上,屆時略微回護少少。皇後娘娘也感念您的恩情。”
言罷,他平靜望著西楊大人,似乎並不打算再多解釋什麽。
西楊大人的腦子,卻早已經是急速地轉動了起來:後妃不合,也不是什麽新聞了。事實上她們二人能夠攜手發令,已經大出自己意料。剛才馮恩的話中已經透露了不少信息,皇貴妃一脫困,靜慈仙師就去了清寧宮,皇後往十王府寫了信,馮恩往自己這裏送了消息……如無意外,這三個行動,都是皇貴妃的手筆,此女子,隻怕大不簡單啊!
皇後是真心要救她嗎?卻又未必,多數是破局無計,病急亂投醫做了交換而已。嗣皇帝還小,皇貴妃是皇次子養母,後宮裏真有必要留個如此厲害的人物嗎?若隻餘皇後一個,一切就要清爽得多了。
瞥了馮恩一眼,見其似笑非笑,西楊大人心中一動,忽又是念頭一轉——皇後計短,皇貴妃計長。若是一切順利,自己和太後之間,已經結下了三山五海都清洗不去的仇恨,不在皇後身邊留個臂助,隻怕皇後是坐不穩後宮之主的位置!若又由得太後翻覆重新掌權……
再說,聽聞此女和皇帝身邊的權璫淵源深厚,若不是她穿針引線,說不準,皇後未必能確定馮恩的立場,和他建立起信任關係。又往深了說,派馮恩過來,焉知不是在安他的心,堅他的意?連馮恩都倒向嗣皇帝了,宮內人心,已不必再懷疑。這一切謀劃,若是出自於皇貴妃的手筆,那麽事成以後,垂簾聽政,這簾子背後是誰——
紛至遝來的念頭,仿佛算盤上的珠子,在腦海裏發出了清脆的滴嗒聲,西楊大人也肅容答道,“還請兩位娘娘放心,老臣必定竭盡全力,護得皇貴妃娘娘周全。”
馮恩終於露出笑容,起身行禮,“奴婢代兩位娘娘記下此情!”
事不宜遲,即使是首輔,這時候也不會玩什麽慢節奏,僅僅是第二日一早,流言就已經遍布了京城官場,直指了皇帝真正的死因。
作者有話要說:好了,更新咯,又是多送一千字,對早買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