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朝廷中也沒有什麽大事,雖然不能說是完全平靜,但比起戰事頻繁的文皇帝末年,新政初興的昭皇帝元年,皇帝治下的兩個年頭,還可說得上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前兩個皇帝執政時,給太孫宮、太子宮帶來重重陰影的兩個藩王,如今已經是都成為了過往雲煙。漢王死了——死得令皇帝迄今回想起來,都覺得心懷大暢。趙王被嚇破了膽,連王府的大門都不敢出。皇權的歸屬再也沒有爭議,皇帝似乎也實踐了文皇帝的預言,當上了一個比較舒心的太平天子。
施政之道,在於一張一弛,文皇帝金戈鐵馬慣了,一年沒有出去放放馬殺殺人,總覺得生活中缺了什麽。而昭皇帝卻沒有父親的嗜殺,雖然也曾在北平保衛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天性寬和,善守而不善攻,對於戰事,卻沒有多大的興趣。
皇帝的性格位於父親和祖父之間,雖然他也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將國朝的旗幟插遍天下,然而,昭皇帝和太後的教誨,卻也使他清醒地認識到:開國至今五十年,戰事的頻繁超過了曆朝曆代的水準,在蒙元近百年的殘暴統治之後,民力本來就幾乎到達了極限,再經過這五十年的蹂躪,天下百姓們的日子,已經是過得很苦了。
起碼二十年內,不宜大動刀兵,這不光是為了百姓們著想,更重要的也是為了空虛的國庫著想。雖說皇帝也有幾分鬱悶:在他最年富力強的時候,不能效仿漢武帝做一番大事,反而要學文景之治時的黃老精神。但,治大國如烹小鮮,任性而為,隻能將局麵劃拉得稀爛,甚至於不可收拾。
“看來,黎利是鐵了心要自立為王了。”
國朝南征北戰,北戰不說了,現在北元都快被打到歐羅巴那兒去,就是文皇帝的戰果。可南征卻實在不能說是很順,也許是因為文皇帝不能親征的關係,小小一個安南,不知給國朝製造了多少麻煩,從開打到打下來以後,國朝在上頭的收入與兵戎人命的損失比,壓根是不值一提。而且現在看來,還有繼續持續下去的趨勢……而比起曆來都在疆土之中的熟民,這個不斷吸血的黑洞,在財政收入上的比例也占得實在是太多了一點。再說,安南多瘴氣,華人不宜居,就是打下來了,除了在疆土上能增加一塊以外,究竟也沒有過多的作用。
——雖然已經是下了決心,但真的到了做出決定的時刻。皇帝心底依然不能說沒有一絲鬱悶,“娘的意思,是否現在就答應了他?”
臘月二十多,馬上就要過年了,衙門封印,內閣六部除了輪值重臣以外,也都開始了自己的休假。但政務卻不會因此停止,收到了安南來的回信,皇帝有些委決不下,索性便到清寧宮給太後請安,谘詢一下母親的看法。
母子沒有隔夜仇,雖然說這兩個月很少來看母親,上次過來,兩人還是鬧出了天翻地覆的動靜。但天下有什麽情分能比得過母子親情?皇帝心頭就是有氣也不是對著太後,這次拿安南的信過來,多少也有幾分投石問路的意思。——有個正事頂著,比較不容易聊到那些讓人不快的話題。
“黎利是把朝廷的態度給摸透了。”太後也沒有和兒子置氣,她上下摩挲著茶杯,冷靜地說。“今年年初,王通表現得太軟弱了一些,當然了,秋天裏柳升的表現也隻有更糟。”
文皇帝興兵安南,打的是為安南原國主陳氏複仇的旗號,由於安南一直是國朝的屬國,也不能說是沒有道理。不過文皇帝的心思,路人皆知,占據了交趾以後就直接劃為一個行省了。也因此,安南國人的反抗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斷斷續續打了這些年,國朝的軍隊也不知有多少人永遠地留在了安南的密林之中。安南的事,提起來都糟心——眼下這個黎利,好容易今年年初王通和他會戰勝了,國朝取得一點主動,才剛要議和,轉眼間便又是連敗,沒有辦法,派去替換他的柳升又更慘,一出師,直接被黎利給擊敗了不說,人頭也被黎利所斬。現在黎利方麵是挾連勝的威風來議和的,口氣當然更硬。而國朝這邊,皇帝去年就想和安南議和了,等的一直都是一場大勝而已,現在才勝又敗,要說多有底氣,那也真是騙人的。
多年戰爭,局勢自然是糜爛複雜,黎利會再打王通、殺柳升,其實都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不能被立為安南國王,一定要找到原國主陳氏後裔。現在他的態度就是:陳家死絕了,找不到人了,要立你立我吧。
說穿了就是一層麵子,朝廷心裏難道不清楚嗎?黎利找出來的陳家人肯定是他的傀儡,可有時候呢,泱泱中國也就是放不下這一層麵子。對這事,內閣也沒個一致的見解,皇帝自己也是難以決斷,心底自然不大得勁。看了母親的態度,心裏倒是安穩了一些,忙道。“娘的意思,是讓他這一步?”
“這一步我看是不能讓。”太後瞅了兒子一眼。“你得用心琢磨一下安南那邊的心思。從前打起來,交趾人個個悍不畏死,為什麽?此戰關乎他們自己國計民生,那是為了大家在打。如今朝廷已經允諾安南立國,再打打什麽?無非是打黎利的國王名分,以安南一國為他一人,除了黎利自己的心腹,誰會再用心打?黎利夠聰明就不會打,要打也自然會知道苦頭。不讓,沒有什麽後果,讓,朝廷大失麵子,而且也讓他失去了對朝廷的敬畏之心。起碼也拖一段時間吧。”
皇帝也不至於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隻是太後善於歸納總結,母子間話也說得透,他道,“話雖如此,可安南之事一日不定,就一日不能撤軍,大軍在外,哪一日不要花錢?終究是大不合算的。”
這也是個考慮,太後思忖了一番,道,“對安南人來說,此非立國之戰,我看出不了大亂子——難道他們還能打到我們境內不成?雖不能完全撤軍,但也可以把主力撤回來了吧?起碼在國境內宿衛,將士們也能好生過個年了。”
其實即使現在發令,等到人撤回去起碼也是半個月以後的事了。但對於多年征戰的軍戶來說,能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終究是大好消息。皇帝笑道,“娘這一次的看法,和楊士奇、楊榮是不謀而合了。”
“他們一貫主和,肯定讚成我。”太後漫不經心地道,“也是啊,都是抓內勤、財政的,自然知道這些年來朝廷有多捉襟見肘了。”
母子兩人說起政事來,倒一貫是十分融洽,皇帝素來也十分看重太後的意思,他本來在幾條路之間搖擺不定,如今見太後擇定了這條最為省事,也最能維護朝廷麵子的策略,略一思忖,也就下定了決心。“好,就吊著黎利幾年再說,看看是誰沉不住氣。”
太後笑了笑,責道,“真是孩子氣,黎利也是一路打上來的國主,哪會這麽簡單就心浮氣躁起來。”
她放下手中的茶杯,“最近身體還好吧?尚寢局那裏回了話說,你都有好些時候沒進後宮了。平日裏好像也沒聽說你進長寧宮去看皇長子——說起來,都要立太子了,這名字也該快些定下來。”
皇帝最近不進後宮,的確也有不願和太後再起衝突的意思——老人家的性子,他是明白的,現在局麵都這個樣子,話都說出口了。不論真相究竟是如何,隻怕老人家一時半會,也沒法改變自己對孫貴妃的態度。大年下的,皇帝是不願再起什麽波瀾,雖沒有來看太後,但也不願多去長寧宮,免得母親知道了,心裏誤以為自己已經全盤倒向貴妃,心裏也要鬧情緒的。
這婆媳間關係不睦,確實是令做兒子、丈夫的十分為難,皇帝這一陣子,想到這事都是有點高興不起來,聽到老人家這麽說,他倒是又驚又喜:難道,孫貴妃那天在清寧宮的一番辯護,倒是說動了太後不成?太後提起長寧宮,語氣明顯就是緩和了許多。
“已經讓欽天監他們去算冊立大典的日子了。”他便有些迫不及待地和太後談起了太子的事,“這一陣子,我也是讓幾位大師為栓兒卜算,想求個吉利的名字。”
和莠子、點點一樣,皇長子也有個很鄉土的小名,皇帝說完了,見太後麵上沒有太多笑意,又略有些小心地補充了一句,“等天氣和暖以後,兒子親自抱栓兒來拜見娘親。”
“嗬嗬,”太後笑了。“其實也沒什麽,到底還是孩子重要,他現在也不記事,拜見我做什麽?好生在長寧宮養著,康健就行了。”
都說這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時候,做孩子的在父母跟前,時不時都會泛起一股強烈的負疚感:做兒女的,能報答父母的實在是不多。父母傾注在自己身上的心思,兒女們可曾能回報萬一?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免俗。見了太後麵上的笑容,他突然間就湧起了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愧疚:雖說沒把孩子抱到清寧宮,確實是為了他的健康,但老人家心裏的鬱悶,就像是兒子身上的一塊傷痕一樣,前一陣子老人家和他對抗的時候,皇帝沒覺得什麽,現在老人家都把這事給放過去了,做兒子的心裏反而還覺得更過意不去一般。
“娘……”一時間,這股感情卻又很難適當地表達出來,皇帝隻能是輕輕地喊了一聲,“我——”
“好了,大年下的,從前不開心的事,別多提了。”太後擺了擺手,“開春以後,先行冊立太子,等行過冊立禮,再來折騰廢後的事吧。——是了,那天孫氏來給我請安時,說的那些事,你聽說了沒有?”
這麽敏感的時候,皇帝少不得也要關心一下後宮裏的事,何止是孫貴妃請安時說的話,甚至是馬十,那邊才被太後拉去,回來以後,皇帝就把他叫到身邊給敲打了一番,又把太後問的話讓馬十給說了一遍。
馬十也是實話實說:太後除了問皇帝最近去長寧宮的次數以外,也就是因為關心莊妃,又問了一下當時的情況,不過他知道得的確也不多,提供不了多少有價值的信息。
“聽說了。”皇帝本來對孫貴妃的退讓,是有些不置可否,此時因為對母親的愧疚心理占了上風,倒是主動道,“您要覺得好,那就這麽辦也行。”
“若按玉女這一說。”太後沉吟了一下,“她並沒想著慫恿你廢後,乃至說立她為繼後,又或者是暗害羅氏……此事,根本是羅氏情願提出,讓她收養自己的孩子的?從頭到尾,都是莊妃妄作小人了?”
孫玉女那一番話,基本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整件事基本也是這樣:她還什麽都沒有來得及做呢,就被太後和徐循等人聯手遏製住了,到底心意如何,那還不是憑她自己說了算?
當然,唯一的證人,大概也就是抱子計劃的支持者皇帝了。皇帝今日在這裏點個頭,說一聲‘此事的確一開始是由羅氏提出’,那孫貴妃的形象可就變了,又要從奸妃,一下變成了飽受誤會的賢妃了。
可皇帝的這個頭卻是有些點不下去——他有點狼狽地道,“其實您說羅氏情願的話,那也不是,不過羅氏本就是她安排侍寢的,當時就是因為她生育的可能性極低了,孩兒也想要給她一個孩子,是男是女,真沒多想——當時也沒覺得是多大的事啊……她那樣說,無非是擔心您不肯諒解她罷了,別的倒都是真的……”
“哦?”太後看了皇帝一眼,“既然她說的話是真的,沒想過暗害羅氏。那,羅氏生產那天,你把永安宮的嬤嬤派去,是什麽意思啊?難道連你都不信她了?”
這一問,雖然語氣很和緩,但卻是問得好誅心。皇帝手忙腳亂,還沒回答呢,太後又道,“我知道啦,一定是莊妃巧言令色,蠱惑了你。此女輕薄張狂若此,識人不清不說,還處處妄作小人、胡亂攬事……我看,囚禁那都是便宜她了,不如直接賜死了事,皇帝你看如何啊?”
皇帝此時,如何不知道太後是故意正話反說?他又有點犯倔勁兒了,梗著脖子想要回一句,‘如此也好’,想要看看太後能堅持到幾時——但看了老人家平靜的麵容一眼,這話又說不出口,梗了半天,方道,“娘,清官難斷家務事呢。反正現在,羅氏也好好的,孩子也好好的,大家都好好的。從前的事就別再提了吧,怪煩人的,前朝的事一天還扯不清呢,難道我自己的後宮,還不能隨著我自己做主嗎?”
“大家都好好的?”太後今天也是心平氣和,都沒動情緒,“那莊妃是為什麽進了南內呢?”
“她頂撞我!”皇帝脫口而出,“忤逆我——娘——她、她——”
這話實在不是他能輕易說出口的,想到他和徐循的那些過往,皇帝幾次都是欲言又止,見太後半抬起眉毛,仿佛是有些不信徐循還能怎麽地他了,他方才紫漲了臉,脫口而出道,“她心裏沒我!這些年對她的好,全都好到狗身上去了——還不如狗呢!對一條狗好,狗還對我搖尾巴。”
“點點就在後頭睡覺呢!”太後沉了臉,喝了皇帝一句,“你就是這麽說她母親的?”
皇帝自知是有些失言了,他住了嘴,神色卻依然陰沉憤懣,過了一會,才慢慢地說,“反正……我關她也不是為了孫氏的事,孫氏還勸我放她來著呢。我就是心裏過不去!”
“有什麽過不去的?”太後又露出了似笑非笑的樣子,皇帝有幾分詫異地注意到,老人家今日仿佛是格外成竹在胸。“莊妃之所以會如此行事,不過是因為她的心思特別純善而已。”
皇帝也顧不得考慮太後是從何處打聽來事情始末的了,衝口而出道,“就她還純善啊——”
“你這孩子——你慢慢聽我和你說啊……”太後白了皇帝一眼,“坐好坐好——難道你當了皇帝,我就不是你娘了?你別給我擺出這張臉來。”
母子天性,皇帝從小就是這樣被太後教大的,雖然心裏有氣,但太後一開腔,他還是不自覺地坐正了身子。
“這宮裏如今鬧成這樣,我知道你心裏也委屈。”太後一開口,說的還是皇帝愛聽的話,“你心裏,對這後院裏的這些女兒家,是沒有什麽壞心眼的。都是你的人,你自然都想著要好好地待她們。”
這說得不錯,皇帝不自覺點了點頭。
“後宮中的女子,也都是層層選拔選出來的,品質也都不差。這都十年了,雖說也難免磕磕碰碰的,但那樣爭風吃醋,互相下絆子說小話,甚至於說互相陷害的事兒,前朝雖不少見,但本朝卻還是一件沒有。”太後還是比較肯定妃嬪們的品質的。“這是因為你待她們一片誠心,也是因為她們自己德行過人……也就是因為太平日子過久了,偶然一點摩擦,就顯得特別的刺目。如今宮中的景象,也就顯得格外混亂不堪,大郎,你知道這是為了什麽嗎?”
“這……”皇帝有點偷懶,不願去想。
“因為你越來越少在後宮裏用心思了。”太後也沒指望皇帝,她自己懇切地說道,“從前你還是太孫的時候,屋裏四個人是何等親切和睦?那時候,胡氏、孫氏、徐氏之間,難道隔閡有今日這麽深嗎?為什麽你當了皇帝以後,一切就變了呢?栓兒還沒落地時,就已經是如此了,可見並不是子嗣問題……這問題出在哪兒,你還沒明白嗎?以前在太孫宮的時候,你有閑空,有時間,有精力沒處使用,就可以有餘力去照顧妻妾們的想法,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可等你登基以後,你忙了,行事越發隨心所欲,越發欠考慮了,宮裏的局麵,自然也就出現了變化。”
皇帝沒有說話,眉頭卻不知不覺地擰了起來。
“這一點,你爹也有不對,冊封太子嬪時,給了孫氏超人的體麵,你也沒多想,冊封貴妃時也就學了你爹。我也有錯,當時沒能阻止你們倆……這規矩壞了,人心也就變了。你又不特別維護胡氏的體麵,反而還越發親近孫氏,久而久之,胡氏能不對孫氏生怨嗎?”太後對皇帝擺了擺手。“我不是指責你廢後……事已至此,胡氏被廢已成定局,你們走到這一步,雙方也都有錯。胡氏沒有做好,你也一樣,她錯在哪裏,不說了,今日先說你錯在哪裏——你錯就錯在以為後宮真是你的天下,你說什麽就是什麽,你愛怎麽就是怎麽,別人隻能順著你的安排去走……說你是天子,你還真把自己當成上天之子了?孩子,你曾祖父打江山的時候你沒出生,祖父打江山的時候也還小,這都罷了,你爹怎麽戰戰兢兢地做太子的,你不記得了?你以為他登基就真是天命所在,他的話,就真是金口玉言了?”
皇帝一時,竟不能答,正因為母親的說話是如此的心平氣和,他才感受到了這種極度的羞恥——在內心深處,他不能不承認,母親說得不錯,登基以後,他是有幾分膨脹,在奉天殿中,在文武百官跟前,在那一排排順服的脊背上方,他也許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權威,也許是……是有幾分迷失了自己。
“這安南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訓。當時你祖父要奪,一句話,千軍萬馬出動,到底還不是打下來了?那麽大一片地方,從那以後就是咱們家的地了……嗬嗬,天下權威,也莫非如此了吧,隻是一個念頭,就是千萬人的生死,就是千裏疆界的變動。”太後略帶嘲諷地一笑。“和你祖父比,交趾賤奴算得了什麽?自然是由著國朝橫征暴斂,盡情蹂躪……死了那也是白死,還能如何?”
可就是這些交趾賤奴,現在到底是把自己的國家給打回去了,從國朝的屬地,重新打成了獨立的藩國。那一個個沒有麵目、沒有聲音,在曆史上沒有絲毫痕跡的交趾人,有什麽能力和理由同文皇帝對抗?可偏偏就是他們,幾乎是手無寸鐵,連皮甲都沒有一副——偏偏就是這樣的人,在密林裏留下了多少鐵甲精兵的性命,所憑著,無非是民憤而已。
“我不是說後宮之中,也會出現這樣的事。”太後歎了口氣,“這一群孱弱女子,自然也興不起這樣大的動靜。不論你怎麽倒行逆施、隨心所欲,哪怕和你祖父一樣,再來一次魚呂之亂呢,這些人死了也就這樣死了……可大郎,你要明白這一點,千金萬金,買不來情願兩字。你想想你祖父晚年時候就明白了,那時候,後宮裏還有規矩嗎?妃嬪和藩王勾結,給我們兩宮使絆子,和宦官私通,甚至於說在南京還有和侍衛勾連生下私孩子的……這確實是因為妃嬪的品德良莠不齊,可也是因為文皇帝隨心所欲,壓根從來沒有把妃嬪們當成人看……這後宮就像是一麵鏡子,你如何行事,它就還你如何的模樣。若你想要宮中重新恢複以前的和睦,你就不能再這麽稀裏糊塗下去了。”
太後的話,句句在理,皇帝竟找不出一絲可以反駁的地方——直到這句話出來,他才算是影影綽綽地猜測到了一點太後的心思,“娘的意思是說……讓我重新抬舉莊妃?”
“不,”太後搖了搖頭,“我是要你好好琢磨一下你的這些妃嬪們,好好地想一想,怎麽把這些人安置在一處,讓她們安安穩穩地過活,彼此間別鬧出太多的爭端。哪怕你用管前朝的手段來管後宮呢,我都不管,該怎麽管是你自己的事。就算你要學文皇帝,不合你心意的全都殺了換人,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兒,為娘不可能多管——”
“那這還不到這一步。”皇帝飛快地說,“娘,你就不要再諷刺我了。”
太後終於露出了一絲真心的笑意,她歎了口氣,“其實,我也多少明白你的心思……大郎啊,這世上,沒有多少人是禁得起琢磨的。琢磨了前朝,還要回來琢磨後宮,確實很累,所以你不想去琢磨,就想這麽糊塗過算了——可你又不能接受宮裏紛爭四起的這幅亂象。可世上哪有如此美事?書裏教的、口裏喊的和真正做的,從來都不可能是一回事,妃嬪們是人又不是木偶,你想要隨便擺布擺布,她們就順著你的安排去做,那也是不能夠。你啊,也不能再這麽放任自己糊塗下去了,想要把宮裏的亂麻理出頭緒來,現在最好就開始琢磨了。”
“這……”皇帝默然了半晌,他有絲狐疑地瞥了母親一眼,“那要是我最後琢磨出來,還是想讓孫氏為後……”
“那娘也不會多說什麽的。”太後笑了一下,“強扭的瓜不甜,你都這麽大了,難道我還要管頭管腳?——你愛立誰為後也好,愛怎麽都行,反正,把後宮給弄平整了,讓你的嬪妾們心裏都舒坦了,讓我的大孫子能平平安安地長大,別受這女人爭鬥的牽連,那娘也就滿意了——也就可以不再給你的爛攤子操心了!”
這最後一句話,真是情真意切,說得皇帝都有些不好意思,他低低地叫了一聲,“娘。”
頓了頓,又道,“孩兒不孝,都這麽大年紀了,還稚氣的很,少了您,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辦。”
“真是傻孩子。”太後慈愛地衝他招了招手,“什麽叫這麽大年紀了?你就是七十歲、八十歲了,在娘心裏,一樣是娘的大郎,一樣需要我來操心……哪能放心得下!”
皇帝便坐到太後身邊,學著小時候的樣子,拿起安樂錘,輕輕地給太後錘起了肩膀,“說了這麽多,您口渴了麽?我給您斟茶。”
“好了。”太後反而失笑了,“多大的事呢,倒把你鬧得這麽心虛。”
她輕輕地拍了拍皇帝的手,又提起了徐循,“剛才你說莊妃心裏沒你,我看你還真是有幾分傷心……其實,在我看嘛,莊妃這事,恰恰就是你懶於用心的體現。你設身處地地在莊妃的立場上想想,你就明白她為什麽那樣衝你了。孩子,你說莊妃心裏沒你,隻怕在莊妃來看,你心裏是早就沒有她了呢……”
皇帝被太後這一說,又有幾分不服氣了。“我——您說我對別人不好,那倒也罷了,對徐循她——”
“行了行了,”太後揮了揮手,有點不耐煩了。“你和我說這做什麽,又不是我衝的你——若是我,就是衝你了,你敢發火嗎?要發脾氣,你衝莊妃發去……我說得對不對,你問問她不就清楚了?以莊妃為人,你覺得她會對你撒謊嗎?”
皇帝被母親一連串的攻擊,直接給說得啞火了,又給太後捶了一陣子膝蓋,便說到要和群臣商議安南一事,灰溜溜地拿起奏折,退出了清寧宮。
送走了皇帝,太後才露出了疲乏來,她微微閉上眼休息了一會,方才凝聚出足夠的力氣吩咐底下人,“給我斟茶來。”
伺候在側的喬姑姑連忙上前,親自喂太後喝了幾口熱茶,又對幾個伺候人揮了揮手,待人走光了,方才輕聲道。“娘娘……”
“怎麽?”太後睜開眼,“覺得有什不妥?”
“沒什麽……”喬姑姑搖了搖頭,還在琢磨著太後剛才的一席話呢——她現在都有點鬧不明白,太後到底是要對付孫貴妃還是要對付徐莊妃了,尋思了半天,撿了個最安全的話題來說。“剛才,伺候的人是不是多了點?”
“怎麽,怕話傳出去?”太後的眼睛,又是半開半合了起來。
“正是……”喬姑姑低聲說。
“怕什麽。”太後語帶不屑。“有什麽話要背了人說的,一定也是見不得人的陰謀詭計。這話傳出去就傳出去了,孫氏就是站在一旁聽著,又能拿此陽謀如何?禁不起琢磨的人,難道還能由她變成莊妃麽?”
喬姑姑對皇帝可沒這麽大的信心,尤其是皇帝還帶了一句‘萬一琢磨以後依然要立孫氏’,但事已至此,也不好掃老人家的興,忙笑道,“是老奴又糊塗了,娘娘說得是!”
太後還能聽不出她的言不由衷啊?她掃了喬姑姑一眼,又是好笑,又是無奈地也歎了口氣。
“不過,這一條路也不能說是沒有風險。”老人家的眉毛又微微地聚攏了起來。
“您是說——”喬姑姑是個盡職盡責的捧哏。
“你沒聽到莊妃在永安宮說的話……”太後想著都歎了口氣,“我老實和你說吧,小喬,說動大郎去看她是一點不難。這事,難就難在,連我都不知道徐氏會對大郎說什麽……大郎就是從南內出來立刻把她賜死,我都絲毫也不會吃驚。”
喬姑姑這下沒法捧下去了,她確實是不知道莊妃說了什麽,清寧宮裏就太後一人知道,隻好幹巴巴地接,“是嘛,那您……就不擔心嗎?”
“擔心又能怎麽樣?”太後搖了搖頭,“對胡氏,我說得上是仁至義盡,如今對徐氏也是如此,幫,我是隻能幫到這了,該做的都做了,她會怎麽樣……就看她自己的造化吧。擔心也沒用,又何必擔心?”
話雖如此,但從太後的眉頭來看,她到底也還是有幾分放不下。
#
雖說是以安南之事為借口,才出了清寧宮,但皇帝並沒有召開內閣會議的意思——既然決定拖,那就不著急這個年節了,年後再給回複都是無所謂的事。大年下的,也該讓幾位大學士好生休息。
正因為是年節,政事並不太多,皇帝就是想找點事情打發時間都難,回了乾清宮,看著小宦官們玩了幾局鬥蛐蛐兒,究竟是提不起興致。這麽到處找事做,到處找不到事,百無聊賴地窮折騰了一會,欲要叫妃嬪來侍寢,沒興致,那些j□j好的孌童——更沒興致,鬧了半天,到底是沒忍住,衝馬十幽幽說了一句,“備馬。”
他的語氣,使得馬十一聲也不敢出,迅速地就給他備好了馬。也讓平時都很熱鬧的一整個出行隊伍,如今是鴉雀無聲,一行人就這麽悠悠地在雪地裏乘馬走著,如果不是穿著還算喜氣,看起來幾乎像是送葬去。——這條路,皇帝是走得一點過年的喜氣都沒有。
在宮城裏還是這樣呢,出了東南上門就更是如此了,南內這邊沒有什麽人住,真是寂靜得簡直連落雪的聲音都聽得到,在將暮的天色下,一排排的宮宇黑黝黝的,看起來簡直都有點嚇人。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到莊妃,但前頭領路的馬十還是很自覺地就把皇帝給領到了宜春宮前。然後……然後一群人很默契地就都在宮門口止了步,一點也沒有陪皇帝進去的意思。皇帝瞪了他們幾眼,心裏卻也不是不滿意的——說實話吧,他也不大想帶人進去,這萬一又要被莊妃罵,他還有沒有尊嚴了?
走進宮門,皇帝見正殿冷冷清清的毫無燈火,心裏就是一怔,過一會才想起來:宜春宮正殿沒翻修煙道,那個房頂又高,現在根本沒法住人,馬十和他提過,是把莊妃安置在了下人住的南房裏。
要不是雪地上有腳印,南房在哪皇帝還真是沒什麽頭緒,反正就順著腳印一路往前找,不斷地經過空蕩蕩黑乎乎的屋子,感覺都走了有一陣子了,才見到這後殿的後殿後頭,有一排低矮逼仄的小屋,屋外有晾著衣服,屋內也有燈火,看起來是有人氣兒了。
終於到地頭兒了,皇帝心跳說沒加快那是假的,他順著人活動的聲音找到了屋門口,猶豫了一下,到底還是很勇敢地咬牙推門進去。
一開門,還沒說話呢,就聽得徐循那熟悉的聲線高亢的尖叫了起來。
“呀——出去——”
然後……一瓢熱水就這樣毫無預警地當頭澆了下來,把終於鼓起勇氣上門來找徐循——不管是談心也好,吵架也好——的皇帝,給淋了個透濕……
作者有話要說:我簡直要死了,今天坐大巴我好累啊(是的我又出門了,我怎麽老在出門
但是我還寫了這麽多……
難受死了,去寫小女兒……
施政之道,在於一張一弛,文皇帝金戈鐵馬慣了,一年沒有出去放放馬殺殺人,總覺得生活中缺了什麽。而昭皇帝卻沒有父親的嗜殺,雖然也曾在北平保衛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天性寬和,善守而不善攻,對於戰事,卻沒有多大的興趣。
皇帝的性格位於父親和祖父之間,雖然他也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將國朝的旗幟插遍天下,然而,昭皇帝和太後的教誨,卻也使他清醒地認識到:開國至今五十年,戰事的頻繁超過了曆朝曆代的水準,在蒙元近百年的殘暴統治之後,民力本來就幾乎到達了極限,再經過這五十年的蹂躪,天下百姓們的日子,已經是過得很苦了。
起碼二十年內,不宜大動刀兵,這不光是為了百姓們著想,更重要的也是為了空虛的國庫著想。雖說皇帝也有幾分鬱悶:在他最年富力強的時候,不能效仿漢武帝做一番大事,反而要學文景之治時的黃老精神。但,治大國如烹小鮮,任性而為,隻能將局麵劃拉得稀爛,甚至於不可收拾。
“看來,黎利是鐵了心要自立為王了。”
國朝南征北戰,北戰不說了,現在北元都快被打到歐羅巴那兒去,就是文皇帝的戰果。可南征卻實在不能說是很順,也許是因為文皇帝不能親征的關係,小小一個安南,不知給國朝製造了多少麻煩,從開打到打下來以後,國朝在上頭的收入與兵戎人命的損失比,壓根是不值一提。而且現在看來,還有繼續持續下去的趨勢……而比起曆來都在疆土之中的熟民,這個不斷吸血的黑洞,在財政收入上的比例也占得實在是太多了一點。再說,安南多瘴氣,華人不宜居,就是打下來了,除了在疆土上能增加一塊以外,究竟也沒有過多的作用。
——雖然已經是下了決心,但真的到了做出決定的時刻。皇帝心底依然不能說沒有一絲鬱悶,“娘的意思,是否現在就答應了他?”
臘月二十多,馬上就要過年了,衙門封印,內閣六部除了輪值重臣以外,也都開始了自己的休假。但政務卻不會因此停止,收到了安南來的回信,皇帝有些委決不下,索性便到清寧宮給太後請安,谘詢一下母親的看法。
母子沒有隔夜仇,雖然說這兩個月很少來看母親,上次過來,兩人還是鬧出了天翻地覆的動靜。但天下有什麽情分能比得過母子親情?皇帝心頭就是有氣也不是對著太後,這次拿安南的信過來,多少也有幾分投石問路的意思。——有個正事頂著,比較不容易聊到那些讓人不快的話題。
“黎利是把朝廷的態度給摸透了。”太後也沒有和兒子置氣,她上下摩挲著茶杯,冷靜地說。“今年年初,王通表現得太軟弱了一些,當然了,秋天裏柳升的表現也隻有更糟。”
文皇帝興兵安南,打的是為安南原國主陳氏複仇的旗號,由於安南一直是國朝的屬國,也不能說是沒有道理。不過文皇帝的心思,路人皆知,占據了交趾以後就直接劃為一個行省了。也因此,安南國人的反抗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斷斷續續打了這些年,國朝的軍隊也不知有多少人永遠地留在了安南的密林之中。安南的事,提起來都糟心——眼下這個黎利,好容易今年年初王通和他會戰勝了,國朝取得一點主動,才剛要議和,轉眼間便又是連敗,沒有辦法,派去替換他的柳升又更慘,一出師,直接被黎利給擊敗了不說,人頭也被黎利所斬。現在黎利方麵是挾連勝的威風來議和的,口氣當然更硬。而國朝這邊,皇帝去年就想和安南議和了,等的一直都是一場大勝而已,現在才勝又敗,要說多有底氣,那也真是騙人的。
多年戰爭,局勢自然是糜爛複雜,黎利會再打王通、殺柳升,其實都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不能被立為安南國王,一定要找到原國主陳氏後裔。現在他的態度就是:陳家死絕了,找不到人了,要立你立我吧。
說穿了就是一層麵子,朝廷心裏難道不清楚嗎?黎利找出來的陳家人肯定是他的傀儡,可有時候呢,泱泱中國也就是放不下這一層麵子。對這事,內閣也沒個一致的見解,皇帝自己也是難以決斷,心底自然不大得勁。看了母親的態度,心裏倒是安穩了一些,忙道。“娘的意思,是讓他這一步?”
“這一步我看是不能讓。”太後瞅了兒子一眼。“你得用心琢磨一下安南那邊的心思。從前打起來,交趾人個個悍不畏死,為什麽?此戰關乎他們自己國計民生,那是為了大家在打。如今朝廷已經允諾安南立國,再打打什麽?無非是打黎利的國王名分,以安南一國為他一人,除了黎利自己的心腹,誰會再用心打?黎利夠聰明就不會打,要打也自然會知道苦頭。不讓,沒有什麽後果,讓,朝廷大失麵子,而且也讓他失去了對朝廷的敬畏之心。起碼也拖一段時間吧。”
皇帝也不至於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隻是太後善於歸納總結,母子間話也說得透,他道,“話雖如此,可安南之事一日不定,就一日不能撤軍,大軍在外,哪一日不要花錢?終究是大不合算的。”
這也是個考慮,太後思忖了一番,道,“對安南人來說,此非立國之戰,我看出不了大亂子——難道他們還能打到我們境內不成?雖不能完全撤軍,但也可以把主力撤回來了吧?起碼在國境內宿衛,將士們也能好生過個年了。”
其實即使現在發令,等到人撤回去起碼也是半個月以後的事了。但對於多年征戰的軍戶來說,能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終究是大好消息。皇帝笑道,“娘這一次的看法,和楊士奇、楊榮是不謀而合了。”
“他們一貫主和,肯定讚成我。”太後漫不經心地道,“也是啊,都是抓內勤、財政的,自然知道這些年來朝廷有多捉襟見肘了。”
母子兩人說起政事來,倒一貫是十分融洽,皇帝素來也十分看重太後的意思,他本來在幾條路之間搖擺不定,如今見太後擇定了這條最為省事,也最能維護朝廷麵子的策略,略一思忖,也就下定了決心。“好,就吊著黎利幾年再說,看看是誰沉不住氣。”
太後笑了笑,責道,“真是孩子氣,黎利也是一路打上來的國主,哪會這麽簡單就心浮氣躁起來。”
她放下手中的茶杯,“最近身體還好吧?尚寢局那裏回了話說,你都有好些時候沒進後宮了。平日裏好像也沒聽說你進長寧宮去看皇長子——說起來,都要立太子了,這名字也該快些定下來。”
皇帝最近不進後宮,的確也有不願和太後再起衝突的意思——老人家的性子,他是明白的,現在局麵都這個樣子,話都說出口了。不論真相究竟是如何,隻怕老人家一時半會,也沒法改變自己對孫貴妃的態度。大年下的,皇帝是不願再起什麽波瀾,雖沒有來看太後,但也不願多去長寧宮,免得母親知道了,心裏誤以為自己已經全盤倒向貴妃,心裏也要鬧情緒的。
這婆媳間關係不睦,確實是令做兒子、丈夫的十分為難,皇帝這一陣子,想到這事都是有點高興不起來,聽到老人家這麽說,他倒是又驚又喜:難道,孫貴妃那天在清寧宮的一番辯護,倒是說動了太後不成?太後提起長寧宮,語氣明顯就是緩和了許多。
“已經讓欽天監他們去算冊立大典的日子了。”他便有些迫不及待地和太後談起了太子的事,“這一陣子,我也是讓幾位大師為栓兒卜算,想求個吉利的名字。”
和莠子、點點一樣,皇長子也有個很鄉土的小名,皇帝說完了,見太後麵上沒有太多笑意,又略有些小心地補充了一句,“等天氣和暖以後,兒子親自抱栓兒來拜見娘親。”
“嗬嗬,”太後笑了。“其實也沒什麽,到底還是孩子重要,他現在也不記事,拜見我做什麽?好生在長寧宮養著,康健就行了。”
都說這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時候,做孩子的在父母跟前,時不時都會泛起一股強烈的負疚感:做兒女的,能報答父母的實在是不多。父母傾注在自己身上的心思,兒女們可曾能回報萬一?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免俗。見了太後麵上的笑容,他突然間就湧起了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愧疚:雖說沒把孩子抱到清寧宮,確實是為了他的健康,但老人家心裏的鬱悶,就像是兒子身上的一塊傷痕一樣,前一陣子老人家和他對抗的時候,皇帝沒覺得什麽,現在老人家都把這事給放過去了,做兒子的心裏反而還覺得更過意不去一般。
“娘……”一時間,這股感情卻又很難適當地表達出來,皇帝隻能是輕輕地喊了一聲,“我——”
“好了,大年下的,從前不開心的事,別多提了。”太後擺了擺手,“開春以後,先行冊立太子,等行過冊立禮,再來折騰廢後的事吧。——是了,那天孫氏來給我請安時,說的那些事,你聽說了沒有?”
這麽敏感的時候,皇帝少不得也要關心一下後宮裏的事,何止是孫貴妃請安時說的話,甚至是馬十,那邊才被太後拉去,回來以後,皇帝就把他叫到身邊給敲打了一番,又把太後問的話讓馬十給說了一遍。
馬十也是實話實說:太後除了問皇帝最近去長寧宮的次數以外,也就是因為關心莊妃,又問了一下當時的情況,不過他知道得的確也不多,提供不了多少有價值的信息。
“聽說了。”皇帝本來對孫貴妃的退讓,是有些不置可否,此時因為對母親的愧疚心理占了上風,倒是主動道,“您要覺得好,那就這麽辦也行。”
“若按玉女這一說。”太後沉吟了一下,“她並沒想著慫恿你廢後,乃至說立她為繼後,又或者是暗害羅氏……此事,根本是羅氏情願提出,讓她收養自己的孩子的?從頭到尾,都是莊妃妄作小人了?”
孫玉女那一番話,基本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整件事基本也是這樣:她還什麽都沒有來得及做呢,就被太後和徐循等人聯手遏製住了,到底心意如何,那還不是憑她自己說了算?
當然,唯一的證人,大概也就是抱子計劃的支持者皇帝了。皇帝今日在這裏點個頭,說一聲‘此事的確一開始是由羅氏提出’,那孫貴妃的形象可就變了,又要從奸妃,一下變成了飽受誤會的賢妃了。
可皇帝的這個頭卻是有些點不下去——他有點狼狽地道,“其實您說羅氏情願的話,那也不是,不過羅氏本就是她安排侍寢的,當時就是因為她生育的可能性極低了,孩兒也想要給她一個孩子,是男是女,真沒多想——當時也沒覺得是多大的事啊……她那樣說,無非是擔心您不肯諒解她罷了,別的倒都是真的……”
“哦?”太後看了皇帝一眼,“既然她說的話是真的,沒想過暗害羅氏。那,羅氏生產那天,你把永安宮的嬤嬤派去,是什麽意思啊?難道連你都不信她了?”
這一問,雖然語氣很和緩,但卻是問得好誅心。皇帝手忙腳亂,還沒回答呢,太後又道,“我知道啦,一定是莊妃巧言令色,蠱惑了你。此女輕薄張狂若此,識人不清不說,還處處妄作小人、胡亂攬事……我看,囚禁那都是便宜她了,不如直接賜死了事,皇帝你看如何啊?”
皇帝此時,如何不知道太後是故意正話反說?他又有點犯倔勁兒了,梗著脖子想要回一句,‘如此也好’,想要看看太後能堅持到幾時——但看了老人家平靜的麵容一眼,這話又說不出口,梗了半天,方道,“娘,清官難斷家務事呢。反正現在,羅氏也好好的,孩子也好好的,大家都好好的。從前的事就別再提了吧,怪煩人的,前朝的事一天還扯不清呢,難道我自己的後宮,還不能隨著我自己做主嗎?”
“大家都好好的?”太後今天也是心平氣和,都沒動情緒,“那莊妃是為什麽進了南內呢?”
“她頂撞我!”皇帝脫口而出,“忤逆我——娘——她、她——”
這話實在不是他能輕易說出口的,想到他和徐循的那些過往,皇帝幾次都是欲言又止,見太後半抬起眉毛,仿佛是有些不信徐循還能怎麽地他了,他方才紫漲了臉,脫口而出道,“她心裏沒我!這些年對她的好,全都好到狗身上去了——還不如狗呢!對一條狗好,狗還對我搖尾巴。”
“點點就在後頭睡覺呢!”太後沉了臉,喝了皇帝一句,“你就是這麽說她母親的?”
皇帝自知是有些失言了,他住了嘴,神色卻依然陰沉憤懣,過了一會,才慢慢地說,“反正……我關她也不是為了孫氏的事,孫氏還勸我放她來著呢。我就是心裏過不去!”
“有什麽過不去的?”太後又露出了似笑非笑的樣子,皇帝有幾分詫異地注意到,老人家今日仿佛是格外成竹在胸。“莊妃之所以會如此行事,不過是因為她的心思特別純善而已。”
皇帝也顧不得考慮太後是從何處打聽來事情始末的了,衝口而出道,“就她還純善啊——”
“你這孩子——你慢慢聽我和你說啊……”太後白了皇帝一眼,“坐好坐好——難道你當了皇帝,我就不是你娘了?你別給我擺出這張臉來。”
母子天性,皇帝從小就是這樣被太後教大的,雖然心裏有氣,但太後一開腔,他還是不自覺地坐正了身子。
“這宮裏如今鬧成這樣,我知道你心裏也委屈。”太後一開口,說的還是皇帝愛聽的話,“你心裏,對這後院裏的這些女兒家,是沒有什麽壞心眼的。都是你的人,你自然都想著要好好地待她們。”
這說得不錯,皇帝不自覺點了點頭。
“後宮中的女子,也都是層層選拔選出來的,品質也都不差。這都十年了,雖說也難免磕磕碰碰的,但那樣爭風吃醋,互相下絆子說小話,甚至於說互相陷害的事兒,前朝雖不少見,但本朝卻還是一件沒有。”太後還是比較肯定妃嬪們的品質的。“這是因為你待她們一片誠心,也是因為她們自己德行過人……也就是因為太平日子過久了,偶然一點摩擦,就顯得特別的刺目。如今宮中的景象,也就顯得格外混亂不堪,大郎,你知道這是為了什麽嗎?”
“這……”皇帝有點偷懶,不願去想。
“因為你越來越少在後宮裏用心思了。”太後也沒指望皇帝,她自己懇切地說道,“從前你還是太孫的時候,屋裏四個人是何等親切和睦?那時候,胡氏、孫氏、徐氏之間,難道隔閡有今日這麽深嗎?為什麽你當了皇帝以後,一切就變了呢?栓兒還沒落地時,就已經是如此了,可見並不是子嗣問題……這問題出在哪兒,你還沒明白嗎?以前在太孫宮的時候,你有閑空,有時間,有精力沒處使用,就可以有餘力去照顧妻妾們的想法,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可等你登基以後,你忙了,行事越發隨心所欲,越發欠考慮了,宮裏的局麵,自然也就出現了變化。”
皇帝沒有說話,眉頭卻不知不覺地擰了起來。
“這一點,你爹也有不對,冊封太子嬪時,給了孫氏超人的體麵,你也沒多想,冊封貴妃時也就學了你爹。我也有錯,當時沒能阻止你們倆……這規矩壞了,人心也就變了。你又不特別維護胡氏的體麵,反而還越發親近孫氏,久而久之,胡氏能不對孫氏生怨嗎?”太後對皇帝擺了擺手。“我不是指責你廢後……事已至此,胡氏被廢已成定局,你們走到這一步,雙方也都有錯。胡氏沒有做好,你也一樣,她錯在哪裏,不說了,今日先說你錯在哪裏——你錯就錯在以為後宮真是你的天下,你說什麽就是什麽,你愛怎麽就是怎麽,別人隻能順著你的安排去走……說你是天子,你還真把自己當成上天之子了?孩子,你曾祖父打江山的時候你沒出生,祖父打江山的時候也還小,這都罷了,你爹怎麽戰戰兢兢地做太子的,你不記得了?你以為他登基就真是天命所在,他的話,就真是金口玉言了?”
皇帝一時,竟不能答,正因為母親的說話是如此的心平氣和,他才感受到了這種極度的羞恥——在內心深處,他不能不承認,母親說得不錯,登基以後,他是有幾分膨脹,在奉天殿中,在文武百官跟前,在那一排排順服的脊背上方,他也許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權威,也許是……是有幾分迷失了自己。
“這安南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訓。當時你祖父要奪,一句話,千軍萬馬出動,到底還不是打下來了?那麽大一片地方,從那以後就是咱們家的地了……嗬嗬,天下權威,也莫非如此了吧,隻是一個念頭,就是千萬人的生死,就是千裏疆界的變動。”太後略帶嘲諷地一笑。“和你祖父比,交趾賤奴算得了什麽?自然是由著國朝橫征暴斂,盡情蹂躪……死了那也是白死,還能如何?”
可就是這些交趾賤奴,現在到底是把自己的國家給打回去了,從國朝的屬地,重新打成了獨立的藩國。那一個個沒有麵目、沒有聲音,在曆史上沒有絲毫痕跡的交趾人,有什麽能力和理由同文皇帝對抗?可偏偏就是他們,幾乎是手無寸鐵,連皮甲都沒有一副——偏偏就是這樣的人,在密林裏留下了多少鐵甲精兵的性命,所憑著,無非是民憤而已。
“我不是說後宮之中,也會出現這樣的事。”太後歎了口氣,“這一群孱弱女子,自然也興不起這樣大的動靜。不論你怎麽倒行逆施、隨心所欲,哪怕和你祖父一樣,再來一次魚呂之亂呢,這些人死了也就這樣死了……可大郎,你要明白這一點,千金萬金,買不來情願兩字。你想想你祖父晚年時候就明白了,那時候,後宮裏還有規矩嗎?妃嬪和藩王勾結,給我們兩宮使絆子,和宦官私通,甚至於說在南京還有和侍衛勾連生下私孩子的……這確實是因為妃嬪的品德良莠不齊,可也是因為文皇帝隨心所欲,壓根從來沒有把妃嬪們當成人看……這後宮就像是一麵鏡子,你如何行事,它就還你如何的模樣。若你想要宮中重新恢複以前的和睦,你就不能再這麽稀裏糊塗下去了。”
太後的話,句句在理,皇帝竟找不出一絲可以反駁的地方——直到這句話出來,他才算是影影綽綽地猜測到了一點太後的心思,“娘的意思是說……讓我重新抬舉莊妃?”
“不,”太後搖了搖頭,“我是要你好好琢磨一下你的這些妃嬪們,好好地想一想,怎麽把這些人安置在一處,讓她們安安穩穩地過活,彼此間別鬧出太多的爭端。哪怕你用管前朝的手段來管後宮呢,我都不管,該怎麽管是你自己的事。就算你要學文皇帝,不合你心意的全都殺了換人,那也是你自己的事兒,為娘不可能多管——”
“那這還不到這一步。”皇帝飛快地說,“娘,你就不要再諷刺我了。”
太後終於露出了一絲真心的笑意,她歎了口氣,“其實,我也多少明白你的心思……大郎啊,這世上,沒有多少人是禁得起琢磨的。琢磨了前朝,還要回來琢磨後宮,確實很累,所以你不想去琢磨,就想這麽糊塗過算了——可你又不能接受宮裏紛爭四起的這幅亂象。可世上哪有如此美事?書裏教的、口裏喊的和真正做的,從來都不可能是一回事,妃嬪們是人又不是木偶,你想要隨便擺布擺布,她們就順著你的安排去做,那也是不能夠。你啊,也不能再這麽放任自己糊塗下去了,想要把宮裏的亂麻理出頭緒來,現在最好就開始琢磨了。”
“這……”皇帝默然了半晌,他有絲狐疑地瞥了母親一眼,“那要是我最後琢磨出來,還是想讓孫氏為後……”
“那娘也不會多說什麽的。”太後笑了一下,“強扭的瓜不甜,你都這麽大了,難道我還要管頭管腳?——你愛立誰為後也好,愛怎麽都行,反正,把後宮給弄平整了,讓你的嬪妾們心裏都舒坦了,讓我的大孫子能平平安安地長大,別受這女人爭鬥的牽連,那娘也就滿意了——也就可以不再給你的爛攤子操心了!”
這最後一句話,真是情真意切,說得皇帝都有些不好意思,他低低地叫了一聲,“娘。”
頓了頓,又道,“孩兒不孝,都這麽大年紀了,還稚氣的很,少了您,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辦。”
“真是傻孩子。”太後慈愛地衝他招了招手,“什麽叫這麽大年紀了?你就是七十歲、八十歲了,在娘心裏,一樣是娘的大郎,一樣需要我來操心……哪能放心得下!”
皇帝便坐到太後身邊,學著小時候的樣子,拿起安樂錘,輕輕地給太後錘起了肩膀,“說了這麽多,您口渴了麽?我給您斟茶。”
“好了。”太後反而失笑了,“多大的事呢,倒把你鬧得這麽心虛。”
她輕輕地拍了拍皇帝的手,又提起了徐循,“剛才你說莊妃心裏沒你,我看你還真是有幾分傷心……其實,在我看嘛,莊妃這事,恰恰就是你懶於用心的體現。你設身處地地在莊妃的立場上想想,你就明白她為什麽那樣衝你了。孩子,你說莊妃心裏沒你,隻怕在莊妃來看,你心裏是早就沒有她了呢……”
皇帝被太後這一說,又有幾分不服氣了。“我——您說我對別人不好,那倒也罷了,對徐循她——”
“行了行了,”太後揮了揮手,有點不耐煩了。“你和我說這做什麽,又不是我衝的你——若是我,就是衝你了,你敢發火嗎?要發脾氣,你衝莊妃發去……我說得對不對,你問問她不就清楚了?以莊妃為人,你覺得她會對你撒謊嗎?”
皇帝被母親一連串的攻擊,直接給說得啞火了,又給太後捶了一陣子膝蓋,便說到要和群臣商議安南一事,灰溜溜地拿起奏折,退出了清寧宮。
送走了皇帝,太後才露出了疲乏來,她微微閉上眼休息了一會,方才凝聚出足夠的力氣吩咐底下人,“給我斟茶來。”
伺候在側的喬姑姑連忙上前,親自喂太後喝了幾口熱茶,又對幾個伺候人揮了揮手,待人走光了,方才輕聲道。“娘娘……”
“怎麽?”太後睜開眼,“覺得有什不妥?”
“沒什麽……”喬姑姑搖了搖頭,還在琢磨著太後剛才的一席話呢——她現在都有點鬧不明白,太後到底是要對付孫貴妃還是要對付徐莊妃了,尋思了半天,撿了個最安全的話題來說。“剛才,伺候的人是不是多了點?”
“怎麽,怕話傳出去?”太後的眼睛,又是半開半合了起來。
“正是……”喬姑姑低聲說。
“怕什麽。”太後語帶不屑。“有什麽話要背了人說的,一定也是見不得人的陰謀詭計。這話傳出去就傳出去了,孫氏就是站在一旁聽著,又能拿此陽謀如何?禁不起琢磨的人,難道還能由她變成莊妃麽?”
喬姑姑對皇帝可沒這麽大的信心,尤其是皇帝還帶了一句‘萬一琢磨以後依然要立孫氏’,但事已至此,也不好掃老人家的興,忙笑道,“是老奴又糊塗了,娘娘說得是!”
太後還能聽不出她的言不由衷啊?她掃了喬姑姑一眼,又是好笑,又是無奈地也歎了口氣。
“不過,這一條路也不能說是沒有風險。”老人家的眉毛又微微地聚攏了起來。
“您是說——”喬姑姑是個盡職盡責的捧哏。
“你沒聽到莊妃在永安宮說的話……”太後想著都歎了口氣,“我老實和你說吧,小喬,說動大郎去看她是一點不難。這事,難就難在,連我都不知道徐氏會對大郎說什麽……大郎就是從南內出來立刻把她賜死,我都絲毫也不會吃驚。”
喬姑姑這下沒法捧下去了,她確實是不知道莊妃說了什麽,清寧宮裏就太後一人知道,隻好幹巴巴地接,“是嘛,那您……就不擔心嗎?”
“擔心又能怎麽樣?”太後搖了搖頭,“對胡氏,我說得上是仁至義盡,如今對徐氏也是如此,幫,我是隻能幫到這了,該做的都做了,她會怎麽樣……就看她自己的造化吧。擔心也沒用,又何必擔心?”
話雖如此,但從太後的眉頭來看,她到底也還是有幾分放不下。
#
雖說是以安南之事為借口,才出了清寧宮,但皇帝並沒有召開內閣會議的意思——既然決定拖,那就不著急這個年節了,年後再給回複都是無所謂的事。大年下的,也該讓幾位大學士好生休息。
正因為是年節,政事並不太多,皇帝就是想找點事情打發時間都難,回了乾清宮,看著小宦官們玩了幾局鬥蛐蛐兒,究竟是提不起興致。這麽到處找事做,到處找不到事,百無聊賴地窮折騰了一會,欲要叫妃嬪來侍寢,沒興致,那些j□j好的孌童——更沒興致,鬧了半天,到底是沒忍住,衝馬十幽幽說了一句,“備馬。”
他的語氣,使得馬十一聲也不敢出,迅速地就給他備好了馬。也讓平時都很熱鬧的一整個出行隊伍,如今是鴉雀無聲,一行人就這麽悠悠地在雪地裏乘馬走著,如果不是穿著還算喜氣,看起來幾乎像是送葬去。——這條路,皇帝是走得一點過年的喜氣都沒有。
在宮城裏還是這樣呢,出了東南上門就更是如此了,南內這邊沒有什麽人住,真是寂靜得簡直連落雪的聲音都聽得到,在將暮的天色下,一排排的宮宇黑黝黝的,看起來簡直都有點嚇人。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到莊妃,但前頭領路的馬十還是很自覺地就把皇帝給領到了宜春宮前。然後……然後一群人很默契地就都在宮門口止了步,一點也沒有陪皇帝進去的意思。皇帝瞪了他們幾眼,心裏卻也不是不滿意的——說實話吧,他也不大想帶人進去,這萬一又要被莊妃罵,他還有沒有尊嚴了?
走進宮門,皇帝見正殿冷冷清清的毫無燈火,心裏就是一怔,過一會才想起來:宜春宮正殿沒翻修煙道,那個房頂又高,現在根本沒法住人,馬十和他提過,是把莊妃安置在了下人住的南房裏。
要不是雪地上有腳印,南房在哪皇帝還真是沒什麽頭緒,反正就順著腳印一路往前找,不斷地經過空蕩蕩黑乎乎的屋子,感覺都走了有一陣子了,才見到這後殿的後殿後頭,有一排低矮逼仄的小屋,屋外有晾著衣服,屋內也有燈火,看起來是有人氣兒了。
終於到地頭兒了,皇帝心跳說沒加快那是假的,他順著人活動的聲音找到了屋門口,猶豫了一下,到底還是很勇敢地咬牙推門進去。
一開門,還沒說話呢,就聽得徐循那熟悉的聲線高亢的尖叫了起來。
“呀——出去——”
然後……一瓢熱水就這樣毫無預警地當頭澆了下來,把終於鼓起勇氣上門來找徐循——不管是談心也好,吵架也好——的皇帝,給淋了個透濕……
作者有話要說:我簡直要死了,今天坐大巴我好累啊(是的我又出門了,我怎麽老在出門
但是我還寫了這麽多……
難受死了,去寫小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