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觀音廟
忽遇賽夫人,不見江南在側,倒有幾分稀奇。
今日和風徐徐,有人為伴登山欺負倒是享受,夏商拱手:“倒不是為了祈福,隻是為了找人。”
“真是巧了,民婦也是去找人的。既如此,不如同往?”
“甚好。”
言語間,夏商、小月、賽夫人、小青便走在一起,跟著漫長的人流一點點往山上去。
賽夫人的臉色淡淡,儀態自若地聽著豐腴的胸,漫不經心地問著一些話。
“聽將江南說,夏先生被山匪所劫,經曆好一番風波才回來的。不知有何凶險沒有?”
夏商揚了揚手:“便是如此。”、
賽夫人請瞥一眼,見夏商的傷微微蹙眉,眼中關切一閃即逝,卻不再說了。
兩人從山腳到山腰,行了半個時辰,言語三兩句。
不知為何,感覺許久不見,兩人似乎生疏了許多,但又能感覺大賽夫人對夏商似乎跟別人有些不同,仿佛有一種不似他人的親近。若有若無的味道讓人感覺舒適,行至觀音廟也不覺得累。
賽夫人似約了人,在廟門口草草說了幾句去了他出。
夏商見賽夫人走遠,才從衣袖中拿出了寫有判詞的小紙條。
今日來觀音廟一是看看夫人過得如何,二是想聽聽小紙條上的判詞究竟該怎麽解?
“咚……咚……”
廟裏的傳來了低沉的鍾聲,不知從何而來,如山神的呼吸,沉沉地,讓人心神清明。
看看日頭,應該是到了廟裏的師父們吃齋飯的時候了。
同在廟門口準備祈福的香客們都不免歎息,因為廟裏的吃飯時間很長,足足一個時辰,期間除了跟菩薩上香之外,廟裏的所有活動都要暫停。
觀音廟應不僅僅是觀音廟,佛牆圍著山腰不知框下了耳多大的地貌,一座搞過一座的廟宇佛塔聚集一起形成了一片世俗之人朝聖之地,也成了揚州附近收納僧侶最多的地方之一。以前這裏隻有一座觀音廟,又經曆了近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有了一百零八座佛堂,供奉著各方神佛。
之所以還用觀音廟來稱呼,主要還是大家的已經習慣了,而且來這裏朝拜菩薩的人最多。
夏商正對的便是最古老的那座觀音廟,廟門不大,看得到多次翻修的痕跡,卻也無法掩蓋歲月的痕跡。
穿過廟門是十級石梯,石梯之上有近兩百平的誦經台,台上百十個蒲團整齊陳列著,正有數十香客端坐其上,聆聽著台上的半百禪師敲著木魚,傳播禪音。
“少爺,這是觀音廟午膳傳統,師父們吃齋,香客便在此聽禪,我們要不要在這兒坐坐?”
天上的老禪師念得經文不清不楚,也不知念的是什麽?隻覺有三三兩兩的蚊蟲在耳邊“嗡嗡嗡”叫個不停,讓人好生煩惱。
夏商都聽不得,小月這丫頭的性子還說這樣一番話?
“這嘀嘀咕咕的,沒有一字聽得明白,你這頑劣的丫頭還聽這種?不覺著煩?”
“少爺,這話可亂說不得!夫人上次說了,不能口出汙穢,這裏到處都是菩薩,保不準就被菩薩聽了去,求願就不靈的。”
小月說得有板有眼,夏商聽得苦笑連連,不停地搖頭:“罷了罷了,變不說了。不過我寧願去廟裏麵上柱香。”
誦經台背後便是廟子的門,仍有稀稀落落的香客進進出出。
廟門口有小師父守著高香,種類不一,從十文錢到十兩銀子不等。
來都來了,夏商也想進去看看,便買了一組香,去裏麵給供著的菩薩點上。
廟裏麵沒什麽特別,空間也很小,隻是供奉的觀音像極其逼真,世間少有。
小月在外麵候著,等少爺上香出來之後上前道:“少爺,小月去打聽了,都不知道夫人在哪兒。好多管事的師父都在吃飯,看樣子要等一等。”
夏商點點頭,左右看了看,即無事可做,那邊先逛一逛廟子,權當一次旅遊罷了。
來觀光的香客也不少,一些小和尚捧著各種佛珠在人群中穿行,見人便說一番買佛珠就能被菩薩保佑之類雲雲。
夏商抓住了一個小和尚,給了他一些碎銀子,不是買佛珠,隻是要他當導遊,講一講觀音廟的景點。
小和尚很歡喜,帶著夏商從老佛堂開始一路走過了許許多多的廟宇,講解每一座佛堂的由來,又說了些神佛的傳說。
夏商聽了不感冒,小月卻聽得津津有味。
一路行了小半時辰,三人又回到了老觀音廟的地方。
誦經台上的老禪師還在傳道,夏商卻已將整個觀音廟給走了一圈。
經過一圈了解,夏商覺得小和尚對這裏的一切都很熟悉,便問他關於解簽的事宜。
從小和尚口中得知,老觀音廟裏隻能上香,解簽要去新修的大觀音廟去,那裏人更多,有專門解簽的師父。
夏商將小紙條拿出來:“小師父,你看看這一首判詞如何理解?”
“勒馬持鞭直過來,半有憂患半有災。恰似遭火焚燒屋,天降時雨蕩成會。”小和尚念著,有模有樣地直搖頭,“不好不好!這可不是個好簽。”
“怎麽說?”
小和尚撓頭:“不知曉。”
“那便謝了,還是去大觀音廟裏去看看吧。”
夏商要走,小和尚卻一把拉住他:“哎哎哎!我直說不知曉,卻不沒說不知道怎麽化解。你再給我五錢銀子,我便告你破解之法。”
“哦?小師父還懂得破解之法?”
“那是自然!”
五錢銀子不多,夏商也不再對方真假,給了小和尚五錢銀子。
拿著銀子,小和尚眉開眼笑:“兩位施主跟我來。”
廟外不遠處,臨著上山的主道有一條被樹蔭遮蔽的小路,藏在密林之間,不易被人察覺,路上又是碎石青苔,幽暗之中潮氣很重,顯然是極少有人走過的。
小和尚指著這條道:“兩位施主,此路名曰十八彎,從山口到這裏共有十八道彎折,地勢起伏不定,非常難走。若要消災解難,便從此路自山腳起,一路三拜九叩到廟門,任何災厄便隨煙雲散了。”
忽遇賽夫人,不見江南在側,倒有幾分稀奇。
今日和風徐徐,有人為伴登山欺負倒是享受,夏商拱手:“倒不是為了祈福,隻是為了找人。”
“真是巧了,民婦也是去找人的。既如此,不如同往?”
“甚好。”
言語間,夏商、小月、賽夫人、小青便走在一起,跟著漫長的人流一點點往山上去。
賽夫人的臉色淡淡,儀態自若地聽著豐腴的胸,漫不經心地問著一些話。
“聽將江南說,夏先生被山匪所劫,經曆好一番風波才回來的。不知有何凶險沒有?”
夏商揚了揚手:“便是如此。”、
賽夫人請瞥一眼,見夏商的傷微微蹙眉,眼中關切一閃即逝,卻不再說了。
兩人從山腳到山腰,行了半個時辰,言語三兩句。
不知為何,感覺許久不見,兩人似乎生疏了許多,但又能感覺大賽夫人對夏商似乎跟別人有些不同,仿佛有一種不似他人的親近。若有若無的味道讓人感覺舒適,行至觀音廟也不覺得累。
賽夫人似約了人,在廟門口草草說了幾句去了他出。
夏商見賽夫人走遠,才從衣袖中拿出了寫有判詞的小紙條。
今日來觀音廟一是看看夫人過得如何,二是想聽聽小紙條上的判詞究竟該怎麽解?
“咚……咚……”
廟裏的傳來了低沉的鍾聲,不知從何而來,如山神的呼吸,沉沉地,讓人心神清明。
看看日頭,應該是到了廟裏的師父們吃齋飯的時候了。
同在廟門口準備祈福的香客們都不免歎息,因為廟裏的吃飯時間很長,足足一個時辰,期間除了跟菩薩上香之外,廟裏的所有活動都要暫停。
觀音廟應不僅僅是觀音廟,佛牆圍著山腰不知框下了耳多大的地貌,一座搞過一座的廟宇佛塔聚集一起形成了一片世俗之人朝聖之地,也成了揚州附近收納僧侶最多的地方之一。以前這裏隻有一座觀音廟,又經曆了近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有了一百零八座佛堂,供奉著各方神佛。
之所以還用觀音廟來稱呼,主要還是大家的已經習慣了,而且來這裏朝拜菩薩的人最多。
夏商正對的便是最古老的那座觀音廟,廟門不大,看得到多次翻修的痕跡,卻也無法掩蓋歲月的痕跡。
穿過廟門是十級石梯,石梯之上有近兩百平的誦經台,台上百十個蒲團整齊陳列著,正有數十香客端坐其上,聆聽著台上的半百禪師敲著木魚,傳播禪音。
“少爺,這是觀音廟午膳傳統,師父們吃齋,香客便在此聽禪,我們要不要在這兒坐坐?”
天上的老禪師念得經文不清不楚,也不知念的是什麽?隻覺有三三兩兩的蚊蟲在耳邊“嗡嗡嗡”叫個不停,讓人好生煩惱。
夏商都聽不得,小月這丫頭的性子還說這樣一番話?
“這嘀嘀咕咕的,沒有一字聽得明白,你這頑劣的丫頭還聽這種?不覺著煩?”
“少爺,這話可亂說不得!夫人上次說了,不能口出汙穢,這裏到處都是菩薩,保不準就被菩薩聽了去,求願就不靈的。”
小月說得有板有眼,夏商聽得苦笑連連,不停地搖頭:“罷了罷了,變不說了。不過我寧願去廟裏麵上柱香。”
誦經台背後便是廟子的門,仍有稀稀落落的香客進進出出。
廟門口有小師父守著高香,種類不一,從十文錢到十兩銀子不等。
來都來了,夏商也想進去看看,便買了一組香,去裏麵給供著的菩薩點上。
廟裏麵沒什麽特別,空間也很小,隻是供奉的觀音像極其逼真,世間少有。
小月在外麵候著,等少爺上香出來之後上前道:“少爺,小月去打聽了,都不知道夫人在哪兒。好多管事的師父都在吃飯,看樣子要等一等。”
夏商點點頭,左右看了看,即無事可做,那邊先逛一逛廟子,權當一次旅遊罷了。
來觀光的香客也不少,一些小和尚捧著各種佛珠在人群中穿行,見人便說一番買佛珠就能被菩薩保佑之類雲雲。
夏商抓住了一個小和尚,給了他一些碎銀子,不是買佛珠,隻是要他當導遊,講一講觀音廟的景點。
小和尚很歡喜,帶著夏商從老佛堂開始一路走過了許許多多的廟宇,講解每一座佛堂的由來,又說了些神佛的傳說。
夏商聽了不感冒,小月卻聽得津津有味。
一路行了小半時辰,三人又回到了老觀音廟的地方。
誦經台上的老禪師還在傳道,夏商卻已將整個觀音廟給走了一圈。
經過一圈了解,夏商覺得小和尚對這裏的一切都很熟悉,便問他關於解簽的事宜。
從小和尚口中得知,老觀音廟裏隻能上香,解簽要去新修的大觀音廟去,那裏人更多,有專門解簽的師父。
夏商將小紙條拿出來:“小師父,你看看這一首判詞如何理解?”
“勒馬持鞭直過來,半有憂患半有災。恰似遭火焚燒屋,天降時雨蕩成會。”小和尚念著,有模有樣地直搖頭,“不好不好!這可不是個好簽。”
“怎麽說?”
小和尚撓頭:“不知曉。”
“那便謝了,還是去大觀音廟裏去看看吧。”
夏商要走,小和尚卻一把拉住他:“哎哎哎!我直說不知曉,卻不沒說不知道怎麽化解。你再給我五錢銀子,我便告你破解之法。”
“哦?小師父還懂得破解之法?”
“那是自然!”
五錢銀子不多,夏商也不再對方真假,給了小和尚五錢銀子。
拿著銀子,小和尚眉開眼笑:“兩位施主跟我來。”
廟外不遠處,臨著上山的主道有一條被樹蔭遮蔽的小路,藏在密林之間,不易被人察覺,路上又是碎石青苔,幽暗之中潮氣很重,顯然是極少有人走過的。
小和尚指著這條道:“兩位施主,此路名曰十八彎,從山口到這裏共有十八道彎折,地勢起伏不定,非常難走。若要消災解難,便從此路自山腳起,一路三拜九叩到廟門,任何災厄便隨煙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