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夫人回到家,劈裏啪啦的跟周正義倒了一回豆子,說得活靈活現,好像她親自跟著馬郎中一起去的杏林館,又親眼看到了馬郎中已經愈合的傷口似的。
周正義自動的略去了夫人話語中的誇張成分,重點關注了“沒有紅腫”這句話。
在軍隊中,刀傷的後果可大可小。
在戰場上,很多兵士都是刀口紅腫化膿腐爛,高燒不下,說沒就沒了。
這也是周正義不敢讓軍醫給他開刀正骨的原因,他不怕痛,就怕傷口並發症。
這個情況在現代很好解釋,就是破傷風感染,用抗生素很容易處理,在古代,卻是不治之症之一。
馬慶豐的傷口之深,還有那把小刀,曾經削過羊肉。
祭過血的刀,有一刀斃命的殺傷力,這是兵法提到過的。
周正義在上戰場前,也會用鮮血祭刀,以求必勝。
他以為馬慶豐會發熱,畢竟這是刀槍所傷的必然後果。
更何況,以馬慶豐見血就暈的文弱體質,抵抗力比那些兵士要差很遠。別看在杏林館的時候吃的熱鬧,傷口引發的高熱,都是在半夜發作的。
若是馬慶豐有什麽異常,他知道太醫院裏有誰可以醫治。
年三十那天沒打聽到馬慶豐的確切消息,派去馬府送禮的人,帶了回話也說馬大人很平安,他隻以為是馬慶豐客套話而已。再後來的幾天,他自己也病倒了,就沒顧得上問。
周正義低頭思索了一陣,去找了幾個自己戴過的扳指和皮護手,讓隨從去自己的私庫再找一找全新的更漂亮的出來備著,另外再找幾把漂亮的小刀和精致的袖弩出來。
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錦兒的傷藥,必定能得到馬慶豐的青睞。
杏林館的醫藥,無論是引薦給宮中,還是引薦給軍中,成為宮中禦藥或者軍需物資,馬慶豐的前途,杏林館的前途,都是不可估量的。
軍需的糧草,也是由太常寺統籌劃撥出去的。
自己若能和馬慶豐搞好關係,倒也不失為一條穩妥的路子。
如今,朝中的主戰派,是秦王。
對秦王來說,精兵強將極為重要,兵馬輜重不可或缺。
杏林館的傷藥,必定引起秦王的重視。
周正義想起大年初一,秦王風塵仆仆地出現在眾人麵前,說是連夜從潼關趕回長安,參加百官朝賀。
秦王不會無緣無故的跑回來,隻留下李靖守關,就不怕越王突襲?
年前,太子剛剛上書,再提仁義之治,撫民安田,恢複生產,反對勞民傷財的大肆主動出擊。
那麽,秦王這幾日在長安城,必定有所動。
要用什麽理由去探一下秦王的意思呢?
長子周子瑜跟隨秦王出征,做了李靖的副將,用意何在?
“羅慶,”周正義喊貼身隨從進來:“子瑜可有書信?”
羅慶進來行禮:“大人,秦王昨日派人送了大公子的家書來。”
周正義挑眉:“哦?怎麽沒送過來書房?”
羅慶:“大人身體不適,臥床未醒,夫人見是大公子寫的家書,就拿過去看了。”
周正義沉下臉:“去取來。”
豈有此理,就算是家書,也是戰場上送過來的,豈能隨意翻閱!
羅慶心下一緊,知道大人發怒,立刻去找周夫人。
周夫人拿著長子的家書,興衝衝的進了書房:“老爺,這是子瑜的書信,說他在那邊很好。”
周正義沒說話,冷冷的把家書接過去拿在手上。
打開來,信紙上隻有寥寥數語:兒平安,勿念,恭祝父母康健。
周夫人還在興致勃勃的說著明天的請客:“老爺,這是我讓人準備的菜單,您看怎麽樣?也不知道合不合適。”
周正義揮揮手:“你安排就行,我有要事,你先回房去吧。”
周夫人悻悻的住了嘴,行了個禮,不情不願的退了出去。
“羅慶,把大公子平時的書信拿過來。”
羅慶到書架上的信匣取了下來。
周正義打開信匣,隨手取出最上麵的一封,打開,與剛剛收到的家書擺在一起。
筆跡明顯有區別。
周正義又仔細的比對了一番,讓羅慶也幫著看了一回,得出結論,周子瑜定是受了傷,拿筆不穩,信上的幾個字,是分了好幾回才寫完的。
這是多重的傷?是胳膊受傷,還是肺腑受傷?
周正義蹙眉,既然受傷,為何不見秦王提起?
羅慶看著書案上的書信,突然道:“大人,屬下想起來一件事,大公子上次讓羅懷送信回來,還曾往杏林館送了平安信。”
羅懷是周子瑜的親衛,上次拿著玉佩去給章錦嫿送信的就是他。他們羅家的同族兄弟有十來人都跟著周正義一起出生入死,羅懷是羅慶的堂弟,從小就十分要好,每次見麵都無話不談。
周正義手指一頓:“送去杏林館?信是交給誰的?”
羅慶道:“好像是交給一個叫做‘錦兒’的,當時羅懷還拿了大公子的玉佩一起過去的。”
周正義屈起手指,輕輕的叩擊書案,這事有意思了,子瑜認得那個錦兒,關係必定還很親厚,否則不會特地去送平安信。
難道說,他們在終南山的時候就認識了?
子瑜跟錦兒的師門並不同。
自己的師父是錦兒的師祖,算起來,錦兒倒要稱自己一聲師叔。
為什麽不曾聽子瑜提起?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麽?
周正義這是才發覺,自己跟長子之間的關係,還不如羅慶羅懷之間的兄弟情義,長子在想什麽,做過什麽,他竟然無法揣測。
似乎全家都是這樣的,平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很少提及長子的動向。
周正義心情複雜的看了羅慶一眼:
“羅慶,你拿著大公子的信,去杏林館一趟,就找那個錦兒,把這兩封家書都拿給她看,就說大公子傷重,軍醫也束手無策,問問是否還有傷藥。
你悄悄的去,隻跟我稟報,不要驚動其他人。”
周正義素來果斷,立即就做了決定。隻可惜,他原本想試探一下章錦嫿,故意把話說得很嚴重。未料一語成讖,很快就應驗了。
周正義自動的略去了夫人話語中的誇張成分,重點關注了“沒有紅腫”這句話。
在軍隊中,刀傷的後果可大可小。
在戰場上,很多兵士都是刀口紅腫化膿腐爛,高燒不下,說沒就沒了。
這也是周正義不敢讓軍醫給他開刀正骨的原因,他不怕痛,就怕傷口並發症。
這個情況在現代很好解釋,就是破傷風感染,用抗生素很容易處理,在古代,卻是不治之症之一。
馬慶豐的傷口之深,還有那把小刀,曾經削過羊肉。
祭過血的刀,有一刀斃命的殺傷力,這是兵法提到過的。
周正義在上戰場前,也會用鮮血祭刀,以求必勝。
他以為馬慶豐會發熱,畢竟這是刀槍所傷的必然後果。
更何況,以馬慶豐見血就暈的文弱體質,抵抗力比那些兵士要差很遠。別看在杏林館的時候吃的熱鬧,傷口引發的高熱,都是在半夜發作的。
若是馬慶豐有什麽異常,他知道太醫院裏有誰可以醫治。
年三十那天沒打聽到馬慶豐的確切消息,派去馬府送禮的人,帶了回話也說馬大人很平安,他隻以為是馬慶豐客套話而已。再後來的幾天,他自己也病倒了,就沒顧得上問。
周正義低頭思索了一陣,去找了幾個自己戴過的扳指和皮護手,讓隨從去自己的私庫再找一找全新的更漂亮的出來備著,另外再找幾把漂亮的小刀和精致的袖弩出來。
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錦兒的傷藥,必定能得到馬慶豐的青睞。
杏林館的醫藥,無論是引薦給宮中,還是引薦給軍中,成為宮中禦藥或者軍需物資,馬慶豐的前途,杏林館的前途,都是不可估量的。
軍需的糧草,也是由太常寺統籌劃撥出去的。
自己若能和馬慶豐搞好關係,倒也不失為一條穩妥的路子。
如今,朝中的主戰派,是秦王。
對秦王來說,精兵強將極為重要,兵馬輜重不可或缺。
杏林館的傷藥,必定引起秦王的重視。
周正義想起大年初一,秦王風塵仆仆地出現在眾人麵前,說是連夜從潼關趕回長安,參加百官朝賀。
秦王不會無緣無故的跑回來,隻留下李靖守關,就不怕越王突襲?
年前,太子剛剛上書,再提仁義之治,撫民安田,恢複生產,反對勞民傷財的大肆主動出擊。
那麽,秦王這幾日在長安城,必定有所動。
要用什麽理由去探一下秦王的意思呢?
長子周子瑜跟隨秦王出征,做了李靖的副將,用意何在?
“羅慶,”周正義喊貼身隨從進來:“子瑜可有書信?”
羅慶進來行禮:“大人,秦王昨日派人送了大公子的家書來。”
周正義挑眉:“哦?怎麽沒送過來書房?”
羅慶:“大人身體不適,臥床未醒,夫人見是大公子寫的家書,就拿過去看了。”
周正義沉下臉:“去取來。”
豈有此理,就算是家書,也是戰場上送過來的,豈能隨意翻閱!
羅慶心下一緊,知道大人發怒,立刻去找周夫人。
周夫人拿著長子的家書,興衝衝的進了書房:“老爺,這是子瑜的書信,說他在那邊很好。”
周正義沒說話,冷冷的把家書接過去拿在手上。
打開來,信紙上隻有寥寥數語:兒平安,勿念,恭祝父母康健。
周夫人還在興致勃勃的說著明天的請客:“老爺,這是我讓人準備的菜單,您看怎麽樣?也不知道合不合適。”
周正義揮揮手:“你安排就行,我有要事,你先回房去吧。”
周夫人悻悻的住了嘴,行了個禮,不情不願的退了出去。
“羅慶,把大公子平時的書信拿過來。”
羅慶到書架上的信匣取了下來。
周正義打開信匣,隨手取出最上麵的一封,打開,與剛剛收到的家書擺在一起。
筆跡明顯有區別。
周正義又仔細的比對了一番,讓羅慶也幫著看了一回,得出結論,周子瑜定是受了傷,拿筆不穩,信上的幾個字,是分了好幾回才寫完的。
這是多重的傷?是胳膊受傷,還是肺腑受傷?
周正義蹙眉,既然受傷,為何不見秦王提起?
羅慶看著書案上的書信,突然道:“大人,屬下想起來一件事,大公子上次讓羅懷送信回來,還曾往杏林館送了平安信。”
羅懷是周子瑜的親衛,上次拿著玉佩去給章錦嫿送信的就是他。他們羅家的同族兄弟有十來人都跟著周正義一起出生入死,羅懷是羅慶的堂弟,從小就十分要好,每次見麵都無話不談。
周正義手指一頓:“送去杏林館?信是交給誰的?”
羅慶道:“好像是交給一個叫做‘錦兒’的,當時羅懷還拿了大公子的玉佩一起過去的。”
周正義屈起手指,輕輕的叩擊書案,這事有意思了,子瑜認得那個錦兒,關係必定還很親厚,否則不會特地去送平安信。
難道說,他們在終南山的時候就認識了?
子瑜跟錦兒的師門並不同。
自己的師父是錦兒的師祖,算起來,錦兒倒要稱自己一聲師叔。
為什麽不曾聽子瑜提起?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麽?
周正義這是才發覺,自己跟長子之間的關係,還不如羅慶羅懷之間的兄弟情義,長子在想什麽,做過什麽,他竟然無法揣測。
似乎全家都是這樣的,平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很少提及長子的動向。
周正義心情複雜的看了羅慶一眼:
“羅慶,你拿著大公子的信,去杏林館一趟,就找那個錦兒,把這兩封家書都拿給她看,就說大公子傷重,軍醫也束手無策,問問是否還有傷藥。
你悄悄的去,隻跟我稟報,不要驚動其他人。”
周正義素來果斷,立即就做了決定。隻可惜,他原本想試探一下章錦嫿,故意把話說得很嚴重。未料一語成讖,很快就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