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再見王如柳
徐玉燕知道溫小和要走,假心假意的勸說了幾句,隻口未提她們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需要銀錢,溫小和也隻是笑笑,她本來就不缺錢,也沒必要去開那個口。
倒是趙老夫人的舉動讓她有些意外。
知道溫小和要帶著悅姐兒去棲霞城,老夫人眼睛紅著拉著溫小和的手,情真意切的說道:“你們年輕人有自己的打算,別的話我就不多說了,但外麵不比家裏,你要是住不習慣就回來,這裏永遠都是你們的家,哪怕以後徐玉燕生了兒子,天賜照樣是嫡子,你們可別因為這個原因躲得遠遠的,我知道你性子恬靜,不喜歡爭這些,可是你就算不為了自己,也要為兩個孩子想想。”
見溫小和隻是淡淡的笑著,並不搭腔,知道她壓根兒就沒有聽到心裏麵去,歎了一口氣,又讓人拿了一個盒子出來,看都沒看,直接全部放在溫小和手上:“這些東西你拿著,能應應急,我知道你這孩子不缺錢,我現在在府裏也花不了什麽錢,這些東西遲早都是要給你們的。”
溫小和不肯要,可老夫人堅持,回房之後,看著麵前首飾箱裏滿滿當當的首飾和銀票,溫小和愣神了半天,最後還是叫春暖收進了箱籠裏。
既然決定要走,溫小和也不是拖泥帶水的人。
先是讓人給還在羅營山大營的趙天明送了一封信,然後就啟程了。
臨行前一晚,朱子熹悄悄來了一回。
現在的他雖然還沒有登基,但也就是一個程序問題,自然是日理萬機,匆匆說了幾句話就走了。
大體意思就是辛苦她了,都是因為他才讓她們一家人遠赴他鄉,等他登基之後就恢複她的公主之身,然後讓她們一家人進京享福。
雖然不喜歡他這種說話方式,總覺得和以前相去甚遠,但心卻莫名的輕鬆起來。
有些時候,感情太深反而羈絆太重。
溫小和是帶著任命書走的,趙天賜見到她們娘倆出現很是驚訝,看來之前朱子熹完全沒有征求過他的意見。
不過好在驚訝褪去後,趙天賜隻是輕輕的將她們娘倆擁入懷裏,輕聲問道:“這樣會不會太委屈你們?”
溫小和輕輕搖頭,一家人無比寧和。
棲霞城這邊戰局一定,南詔軍士氣大跌,定南軍自然大獲全勝。
趙寬還沒回京,就已經知道了兒子被派去了棲霞城做城主,雖然天賜去那邊是實權在握,他卻明顯高興不起來。
等到回了府上,趙老夫人就讓人將趙寬找了過去,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溫小和走了之後,整個府裏都冷冷清清的,每天連個看她的人都沒有,還說徐玉燕當著家,兒媳婦要走連盤纏都沒給,聽得趙寬臉都黑成了鍋底。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母親突然和兒媳婦關係這麽好了,但對他來說這都是好事,隻是沒想到,自己的媳婦卻這麽讓人失望。
雖然之前心裏就有些失望,可她到底年輕,行事難免不周全,都說小別勝新婚,離家這麽久,多少還是有些想念,可這會兒,卻看都不想看她一眼了。
徐玉燕知道趙寬回來後直接先去了蘭院,本來心裏就不舒坦,但還是梳妝打扮了一番,又讓人準備了幾個精致的小菜,等著他一起用晚膳,可等了半天,也沒見他回蘭院。
讓人出去打聽,就聽說他從蘭院出來後,就直接去了書房。
書房,書房,又是書房。
雖然現在整個書房沒有一個女仆,但聽見書房兩個人她還是恨得牙癢癢。
將一桌子飯菜掃落在地,讓人將蘭院的大門關上。
蘭院的事情,自然很快傳到了趙寬的耳朵裏,隻是眉頭皺起,卻什麽都沒說,第二天,就去了東華書院找康哥兒,問他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並叫他不要分心,好好念書。
整個將軍府,因為溫小和一家的離去,變得死氣沉沉,但溫小和一家子在棲霞城的生活可以說是剛剛開始。
趙天賜雖然是城主,但朱子熹按照慣例還派來了一個縣令。
讓溫小和沒有想到的是,縣令還是個熟人,當初臨水縣的同知王誌剛。
也就是那個一直跟在劉婉書身邊的王如柳的父親。
王誌剛是不認識趙天賜的,但王如柳第一眼見到溫小和的時候,雖然臉露詫異,卻還是親熱的走上前來說道:“原來是溫姐姐,這可真是太巧了,剛開始父親說一家子要來這裏,我這心裏還直打鼓,見到您我這心可就放下了。”
兩人前後不過說過幾句話,雖然關係不差,但也說不上好,而且那時候她還和錢小媚趙天柔走的近,見她這般自來熟,溫小和隻是無奈笑笑。
到底以後天賜是要和王縣令共事,能和平共處自然是好的。
王誌剛接到調令其實心裏很矛盾。
從臨水縣這個小縣城的同知到棲霞城的縣令,他也算是高升了。
但誰都知道,在棲霞城,縣令不過就是城主的一枚棋子。
更何況,新任城主還是最近風頭正盛的小趙將軍。
且不說未來的新帝如何的看重他,就說他的身世,也不是他這種小官員能得罪的了的,所以以後難免要小心行事。
但見到女兒和趙城主夫人關係這般好,他心裏好似又吃了一粒定心丸,隻要以後事事以城主為先,日子總不會難過。
隻是他卻沒有想到,趙天賜本就是個幹實事的,他可不喜歡搞阿諛奉承、裙帶關係這一套。
見到麵前這個縣令一臉諂媚的笑,趙天賜心裏瞬間就冷了下來。
棲霞城是他親手打下來的,他既然留下來了,就要將它打理好,他覺得城主隻是一個名頭,幹實事還是要靠這個縣令,可麵前這位看起來卻明顯不是幹實事的。
到了晚上,趙天賜就寫了一份奏折讓人送去了京城。
可是幾天後,回信到了,上麵卻寫著,卿乃國之棟梁,自然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
趙天賜知道,這隻怕是朱子熹故意為之,原因他也知道,但他卻並不想如此。
徐玉燕知道溫小和要走,假心假意的勸說了幾句,隻口未提她們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需要銀錢,溫小和也隻是笑笑,她本來就不缺錢,也沒必要去開那個口。
倒是趙老夫人的舉動讓她有些意外。
知道溫小和要帶著悅姐兒去棲霞城,老夫人眼睛紅著拉著溫小和的手,情真意切的說道:“你們年輕人有自己的打算,別的話我就不多說了,但外麵不比家裏,你要是住不習慣就回來,這裏永遠都是你們的家,哪怕以後徐玉燕生了兒子,天賜照樣是嫡子,你們可別因為這個原因躲得遠遠的,我知道你性子恬靜,不喜歡爭這些,可是你就算不為了自己,也要為兩個孩子想想。”
見溫小和隻是淡淡的笑著,並不搭腔,知道她壓根兒就沒有聽到心裏麵去,歎了一口氣,又讓人拿了一個盒子出來,看都沒看,直接全部放在溫小和手上:“這些東西你拿著,能應應急,我知道你這孩子不缺錢,我現在在府裏也花不了什麽錢,這些東西遲早都是要給你們的。”
溫小和不肯要,可老夫人堅持,回房之後,看著麵前首飾箱裏滿滿當當的首飾和銀票,溫小和愣神了半天,最後還是叫春暖收進了箱籠裏。
既然決定要走,溫小和也不是拖泥帶水的人。
先是讓人給還在羅營山大營的趙天明送了一封信,然後就啟程了。
臨行前一晚,朱子熹悄悄來了一回。
現在的他雖然還沒有登基,但也就是一個程序問題,自然是日理萬機,匆匆說了幾句話就走了。
大體意思就是辛苦她了,都是因為他才讓她們一家人遠赴他鄉,等他登基之後就恢複她的公主之身,然後讓她們一家人進京享福。
雖然不喜歡他這種說話方式,總覺得和以前相去甚遠,但心卻莫名的輕鬆起來。
有些時候,感情太深反而羈絆太重。
溫小和是帶著任命書走的,趙天賜見到她們娘倆出現很是驚訝,看來之前朱子熹完全沒有征求過他的意見。
不過好在驚訝褪去後,趙天賜隻是輕輕的將她們娘倆擁入懷裏,輕聲問道:“這樣會不會太委屈你們?”
溫小和輕輕搖頭,一家人無比寧和。
棲霞城這邊戰局一定,南詔軍士氣大跌,定南軍自然大獲全勝。
趙寬還沒回京,就已經知道了兒子被派去了棲霞城做城主,雖然天賜去那邊是實權在握,他卻明顯高興不起來。
等到回了府上,趙老夫人就讓人將趙寬找了過去,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溫小和走了之後,整個府裏都冷冷清清的,每天連個看她的人都沒有,還說徐玉燕當著家,兒媳婦要走連盤纏都沒給,聽得趙寬臉都黑成了鍋底。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母親突然和兒媳婦關係這麽好了,但對他來說這都是好事,隻是沒想到,自己的媳婦卻這麽讓人失望。
雖然之前心裏就有些失望,可她到底年輕,行事難免不周全,都說小別勝新婚,離家這麽久,多少還是有些想念,可這會兒,卻看都不想看她一眼了。
徐玉燕知道趙寬回來後直接先去了蘭院,本來心裏就不舒坦,但還是梳妝打扮了一番,又讓人準備了幾個精致的小菜,等著他一起用晚膳,可等了半天,也沒見他回蘭院。
讓人出去打聽,就聽說他從蘭院出來後,就直接去了書房。
書房,書房,又是書房。
雖然現在整個書房沒有一個女仆,但聽見書房兩個人她還是恨得牙癢癢。
將一桌子飯菜掃落在地,讓人將蘭院的大門關上。
蘭院的事情,自然很快傳到了趙寬的耳朵裏,隻是眉頭皺起,卻什麽都沒說,第二天,就去了東華書院找康哥兒,問他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並叫他不要分心,好好念書。
整個將軍府,因為溫小和一家的離去,變得死氣沉沉,但溫小和一家子在棲霞城的生活可以說是剛剛開始。
趙天賜雖然是城主,但朱子熹按照慣例還派來了一個縣令。
讓溫小和沒有想到的是,縣令還是個熟人,當初臨水縣的同知王誌剛。
也就是那個一直跟在劉婉書身邊的王如柳的父親。
王誌剛是不認識趙天賜的,但王如柳第一眼見到溫小和的時候,雖然臉露詫異,卻還是親熱的走上前來說道:“原來是溫姐姐,這可真是太巧了,剛開始父親說一家子要來這裏,我這心裏還直打鼓,見到您我這心可就放下了。”
兩人前後不過說過幾句話,雖然關係不差,但也說不上好,而且那時候她還和錢小媚趙天柔走的近,見她這般自來熟,溫小和隻是無奈笑笑。
到底以後天賜是要和王縣令共事,能和平共處自然是好的。
王誌剛接到調令其實心裏很矛盾。
從臨水縣這個小縣城的同知到棲霞城的縣令,他也算是高升了。
但誰都知道,在棲霞城,縣令不過就是城主的一枚棋子。
更何況,新任城主還是最近風頭正盛的小趙將軍。
且不說未來的新帝如何的看重他,就說他的身世,也不是他這種小官員能得罪的了的,所以以後難免要小心行事。
但見到女兒和趙城主夫人關係這般好,他心裏好似又吃了一粒定心丸,隻要以後事事以城主為先,日子總不會難過。
隻是他卻沒有想到,趙天賜本就是個幹實事的,他可不喜歡搞阿諛奉承、裙帶關係這一套。
見到麵前這個縣令一臉諂媚的笑,趙天賜心裏瞬間就冷了下來。
棲霞城是他親手打下來的,他既然留下來了,就要將它打理好,他覺得城主隻是一個名頭,幹實事還是要靠這個縣令,可麵前這位看起來卻明顯不是幹實事的。
到了晚上,趙天賜就寫了一份奏折讓人送去了京城。
可是幾天後,回信到了,上麵卻寫著,卿乃國之棟梁,自然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
趙天賜知道,這隻怕是朱子熹故意為之,原因他也知道,但他卻並不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