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傷心人別有懷抱(上)
張越在南京住了一年有餘,此後又曾經因為巡查糧倉事來過一回,對於這座六朝古都熟悉得很。隨行眾人中,除了出生北地的李國修芮一祥兩個少年看什麽都新鮮,頭一回南下的牛敢張布四個人也是沿途東張西望。其餘人多半都在這座繁華的都城住過一陣子,進城之後的反應自然是尋常。如今南京的居民比當年銳減了三分之一,街上瞧著竟有些空空蕩蕩。
一行人從江東門入城,張越便讓杜綰帶著其他人等先去宅子安頓,自己和孫翰分頭前往衙門。他帶了牛敢和張布順著江東門大街一路直行,穿過好幾條縱向巷子,遠遠就看到了一座上書忠廉二字的木質牌樓,立刻快馬加鞭奔了過去,疾馳了一箭之地便躍下了馬來。
應天府衙坐落在西樓牌坊中段,緊挨著府東街,兩邊都有牌樓,張越剛剛經過的就是西牌樓。進了府衙正門便是三丈長的大照壁,上刻江牙海水及蓮花圖案。如今已至年關,大堂空閑了下來,因此引路的衙役直接把張越帶到了二堂。這一路上,張布牛敢東張西望,見這府衙氣象森嚴屋舍無數,都忍不住暗地咂舌,心想就連京師的兵部衙門和禮部衙門也比不上這般景象,及至聽說這裏裏外外共有兩百餘間房舍,兩人就更訝異了。
“永樂十八年先帝遷都,從南京調了將近三萬民匠充實北京,如今這南京卻是冷清多了,咱們府衙也不像從前那麽繁忙。”
如今的應天府尹章旭昔日曾經是張倬的上司,因此張越拜見之後,他便笑著召集了其他屬官各來相見,又親自領人在府衙之中轉了一圈。由於張倬曾經當過一陣子江寧知縣,之後又升任應天府治中,如今張越來此地上任,恰是給人一種父去子繼的感覺。
張倬當初任職時不攬權不爭權,為人恬淡,上司同僚都相處得好,而應天府向來人事變動不大,如今上下官員和當初幾乎沒什麽變化,因此對於這個昔日同僚之子,眾人自是客客氣氣。而即便是年紀最大的幾個老官員,也不會在這時候倚老賣老。
府丞僅次於府尹,高於治中和通判,即便張越年輕,那也是上司!
等到了二堂後頭的官舍,章旭就轉頭笑道:“元節老弟,這後頭便是府衙官舍,除了我之外,何治中羅通判等等也都住在裏頭。我已經讓人去騰挪幾間屋子……”
聽得官舍二字,張越就快速掃了一眼旁邊的幾個同僚,見人人都是麵露異色,曾經當過正印官的他自然明白是怎麽回事——府衙雖說屋子多,但屬官也多,尤其是如今的應天府。府尹這個正印官占的是最多最好的屋子,剩下的幾個佐貳官這麽一分,剩下的屋子自然是緊緊巴巴,如今盡管是府丞出缺才由他遞補,但指不定人走了屋子就給人占了。
因此,不等章旭說完,他便笑道:“這大過年的,哪有讓人騰屋子的道理?當初家父在外頭也有一處屋子,距離府衙近得很,我還是住在那兒便利。隻不過,朝廷有製度,還請各位幫忙通融一二,不要讓我為了這事遭人彈劾。”
聽說張越不占用府中官舍,從章旭以下的眾人都鬆了一口氣。畢竟,不是每個當官的都是家境殷實,要是做官之外還得在外頭賃房子住,他們就真得去喝西北風了。於是,樸素的接風宴之後,張旭親自把張越送到了二門,等到人一走就衝一眾屬官點了點頭。
“由其父必有其子,張倬昔日便是謙遜寬和,他的兒子如今看來也有些這做派,沒有年輕得誌的傲氣。隻不過,今天衙門封印,日後開印辦公的時候,你們卻得謹慎些。他可不比張倬,名聲在外必有憑恃,別給年輕人取笑了去!再者,大家也別議論什麽失勢之類的話,朝廷用人如何,還輪不到咱們評論!”
張越自然不知道自己這一來竟是讓應天府衙上下人等賠足了小心,到了家之後,他便看到同樣趕了回來的孫翰。因孫家昔日的房子早就賣了,兩邊又是至親,離京的時候,兩人就商議好了此次住在一塊。盡管偌大的英國公府還空著,但張越不想那麽招搖,因此還是搬進了當初他們父子在南京時曾經住過,後來張倬又呆過好一陣子的那座宅院。
這宅子原本是一座小跨院,但既是前幾年張倬在南京當官時住過,所以曾經數次擴建,又因為張輔發話,特意把英國公府的兩處院子一同納了進來,兩家人住著自然是綽綽有餘。這裏固然空了一年多,但前一陣子得到消息就開始整理,如今早已收拾得幹淨整潔。
南京有五軍都督府,有六部都察院,就連錦衣衛和眾多衛所也是一應俱全,儼然一個小朝廷,但皇帝太子都不在此處,這裏更沒什麽要緊政務需要處置的,因而整個南京管的主要就是江南財賦,猶如一個占地極大的養老院,唯有應天府還忙碌一些。即使如此,眼下已經是臘月二十八,張越辦好一應上任事宜,衙門就封印了,他一下子又得了數日的假。
從前是欲求幾日假而不可得,如今卻是一來就放假,對於這種閑散的日子,無所事事的張越自然覺得不習慣。原本還想出去轉轉,奈何杜綰說他是半個病人,又道等了過年再名正言順出去拜客,硬是把人留在了家裏。
看著眾人忙忙碌碌收拾東西準備過年,他索性把人支使出去打探消息,自個到書房裏頭琢磨著寫對聯。這是洪武年間就在民間流傳開的老規矩了,再加上如今喪禮因襲洪武舊製,二十七日一過,禁忌並不多,因此街頭很早就賣起了紅紙。不但各戶人家大門口需貼上春聯,就連影壁家具窗戶門板等等地方,也要貼上大小不一的福字,隻為了過年討一個好口彩。
“少爺,李公子和芮公子來了。”
正在低頭寫福字的張越頭也不抬地吩咐人進來。瞥見兩人進屋行禮,他隨口道了免,等到寫下了福字的最後一豎,這才擱下了筆,又拿起這張鬥方輕輕吹了吹,對兩人點了點頭:“這應該是你們頭一回出遠門,也是頭一次在外頭過春節,飲食作息可還習慣?”
李國修連忙搶著答道:“回稟大人,我家也是打南邊遷到北京的,沒什麽不習慣。”
芮一祥人雖聰明,卻老實些:“京城有暖炕,南京這邊卻往往是用炭爐和湯婆子取暖,晚上睡到半宿常常覺得陰冷,我早上對張大叔提了提,他二話不說就讓人給我加了新被子。飲食上頭也是頓頓都有魚肉,我實在是覺得過意不去,大人太厚待咱們了。”
張越見李國修在旁邊猶如小雞啄米似的連連點頭,不禁啞然失笑,當即問道:“你們也該知道,族學中甲班的人由陳夫子帶領,早咱們一步下江南遊曆了。我隻問你們,可知道我這次讓他們下江南,又挑了你們兩個年紀小的跟著來,是為了什麽?”
這個問題兩個少年一路上就探討了無數回,昨兒個晚上住定下來又琢磨了好一陣,心裏總覺得族學中夫子們的說法很不可信。此時此刻,兩人對視一眼,又是李國修先說話。
“族學裏頭多半是北方學子,很少有南方人。院試鄉試暫且不說,從前會試,向來是南方學子高中者遠遠多於北方,大人應該是想借著下江南的機會,讓咱們見識一下江南的才俊,也好讓大家收起自滿之心,不要因為在族學中成績優異而自滿。”
芮一祥看見張越不置可否,便咬咬牙說道:“這一路上大人常常在歇息的時候考較咱們兩個,又指點頗多,您……您可是想把咱們收在門下?”
看到李國修臉色大變,衝著同伴連連打眼色,張越終於忍不住笑了起來,心裏覺得這兩個少年著實有趣。由於朱元璋朱棣兩朝都很忌諱科場上座師門生那一套,民間頗有才華的士子往往在拜師上頭動足了腦筋,但那些文壇領袖卻很少輕易收學生。如楊士奇這等人,推薦的人雖不少,卻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弟子,但屢次主持會試卻多了不少門生。他這輩子不曾入翰林,也不可能去主持會試,要門生滿天下自然無望,但也想栽培一些可用之才。
“你們倆說中了一大半。我確實想告誡族學中那些學子不要自滿,學無止境,若是坐井觀天,就算金榜題名,日後前程有限。至於後一條……我的文章學問都算不得最頂尖,教書育人不過是誤人子弟。為官並不是隻看學問,讓一位飽學鴻儒去主持水利,未必比得上讓一個小吏出身卻精通水利的官員。人有專精,官有專才,你們可明白這個意思?”
兩個少年已經是被張越這一番言語給說得懵了,聽到這最後一句話,李國修方才一下子警醒了過來,忙拜倒了下去,芮一祥的動作也隻是比他慢了小半拍。看到這情形,張越不禁啞然失笑,遂搖搖頭道:“都起來吧,我才二十出頭,收什麽學生,說出去豈不是貽笑大方?我隻想借著此行教授你們一些東西,並不為了什麽師生名分。我這個府丞管的是應天府學,來日你們到那裏呆上一個月,等以後再隨我進衙門學一個月,有什麽話到時再說。”
把兩個一頭霧水的小家夥打發了下去,張越看了看桌子上那些春聯福字,忍不住想到了尚在京師等著應會試的那三個人。顧彬比他還年長一歲,這些年厚積薄發,會試至少有九分把握;張赳多次挫敗,性子日漸沉穩,也是很有希望的;隻有方敬……小家夥憑著胸中憋著的那股氣考中了舉人,如今成日在家發奮苦讀,先頭也沒時間送他,要說會試卻是堪憂。
科舉這條道,可不是憋著一口氣發奮就能達成的,機緣比什麽都重要。
第一次在南京迎除夕時,張輔和王夫人都在,那一頓團圓飯還是和張輗張軏一塊吃的,那種氣氛冷得和寒冰差不了多少;第二次在南京過年三十時,他摟著新婚妻子看一夜煙花燦爛,和父母過了一個溫馨愉快的春節;如今這第三次,張越卻是喝了不少酒,竟是在圍爐守歲的時候攬著兒子靜官睡著了,等天明醒來的時候完全不記得昨晚上自己幹了些什麽。
隻是,他並沒有什麽遺憾的時間。這正月的頭三天,恰是一年到頭親朋好友走動最多的時候,也是他須得借此拜訪人的大好機會。因此,一大清早,他和杜綰裝扮一新,雙雙出了門——但卻是趕往不同的地方。府衙那邊的誥命女眷自然是杜綰去見,而張輔提點過的那些人,則是他非得自己去見不可。
永樂皇帝朱棣大喪之後,鄭和便奉旨下了南京,這些日子一直住在馬府街一座禦賜的宅邸內。若是在北京,尚有正旦大朝賜宴等等,但如今他在南京,正月初一卻是閑之又閑。對於帶下番官軍鎮守南京,他並沒有什麽怨言,可聽到外頭那些議論,他卻是覺得心灰意冷。
帶兵在海上漂泊多年,他對這麽一支官軍自然是頗有感情。這都是些開得船下得地廝殺的勇猛漢子,如今竟有人說這些人閑著難免出事,要派他們去修南京宮殿!
“父親,父親!”
看到養子鄭恩銘撞開門簾入內,鄭和便沒好氣地訓斥道:“什麽事這麽冒失慌忙?”
“門外有人送來了不少禮物,道是宮中張公公捎帶來的。”鄭恩銘笑嗬嗬地把禮單子雙手遞了過去,隨即就搓了搓雙手道,“您到了南京之後,就幾乎沒人來看過您,想不到張公公倒還惦念著。今兒個一整天,除了那些商人,這還是頭一份節禮……”
“張公公?張謙?”
鄭和滿肚子納悶地打開了那禮單,一目十行看了下來,心裏立刻一突。東西中間既有尋常土產,也有名貴藥材,但若不是和他極熟的人,斷然送不出這樣的禮來,足可見確實是張謙所為。然而,那下頭的落款處,卻分明是龍飛鳳舞寫著張越。這位被明升暗降的小張大人,竟然答應張謙給自己捎帶東西?
張越在南京住了一年有餘,此後又曾經因為巡查糧倉事來過一回,對於這座六朝古都熟悉得很。隨行眾人中,除了出生北地的李國修芮一祥兩個少年看什麽都新鮮,頭一回南下的牛敢張布四個人也是沿途東張西望。其餘人多半都在這座繁華的都城住過一陣子,進城之後的反應自然是尋常。如今南京的居民比當年銳減了三分之一,街上瞧著竟有些空空蕩蕩。
一行人從江東門入城,張越便讓杜綰帶著其他人等先去宅子安頓,自己和孫翰分頭前往衙門。他帶了牛敢和張布順著江東門大街一路直行,穿過好幾條縱向巷子,遠遠就看到了一座上書忠廉二字的木質牌樓,立刻快馬加鞭奔了過去,疾馳了一箭之地便躍下了馬來。
應天府衙坐落在西樓牌坊中段,緊挨著府東街,兩邊都有牌樓,張越剛剛經過的就是西牌樓。進了府衙正門便是三丈長的大照壁,上刻江牙海水及蓮花圖案。如今已至年關,大堂空閑了下來,因此引路的衙役直接把張越帶到了二堂。這一路上,張布牛敢東張西望,見這府衙氣象森嚴屋舍無數,都忍不住暗地咂舌,心想就連京師的兵部衙門和禮部衙門也比不上這般景象,及至聽說這裏裏外外共有兩百餘間房舍,兩人就更訝異了。
“永樂十八年先帝遷都,從南京調了將近三萬民匠充實北京,如今這南京卻是冷清多了,咱們府衙也不像從前那麽繁忙。”
如今的應天府尹章旭昔日曾經是張倬的上司,因此張越拜見之後,他便笑著召集了其他屬官各來相見,又親自領人在府衙之中轉了一圈。由於張倬曾經當過一陣子江寧知縣,之後又升任應天府治中,如今張越來此地上任,恰是給人一種父去子繼的感覺。
張倬當初任職時不攬權不爭權,為人恬淡,上司同僚都相處得好,而應天府向來人事變動不大,如今上下官員和當初幾乎沒什麽變化,因此對於這個昔日同僚之子,眾人自是客客氣氣。而即便是年紀最大的幾個老官員,也不會在這時候倚老賣老。
府丞僅次於府尹,高於治中和通判,即便張越年輕,那也是上司!
等到了二堂後頭的官舍,章旭就轉頭笑道:“元節老弟,這後頭便是府衙官舍,除了我之外,何治中羅通判等等也都住在裏頭。我已經讓人去騰挪幾間屋子……”
聽得官舍二字,張越就快速掃了一眼旁邊的幾個同僚,見人人都是麵露異色,曾經當過正印官的他自然明白是怎麽回事——府衙雖說屋子多,但屬官也多,尤其是如今的應天府。府尹這個正印官占的是最多最好的屋子,剩下的幾個佐貳官這麽一分,剩下的屋子自然是緊緊巴巴,如今盡管是府丞出缺才由他遞補,但指不定人走了屋子就給人占了。
因此,不等章旭說完,他便笑道:“這大過年的,哪有讓人騰屋子的道理?當初家父在外頭也有一處屋子,距離府衙近得很,我還是住在那兒便利。隻不過,朝廷有製度,還請各位幫忙通融一二,不要讓我為了這事遭人彈劾。”
聽說張越不占用府中官舍,從章旭以下的眾人都鬆了一口氣。畢竟,不是每個當官的都是家境殷實,要是做官之外還得在外頭賃房子住,他們就真得去喝西北風了。於是,樸素的接風宴之後,張旭親自把張越送到了二門,等到人一走就衝一眾屬官點了點頭。
“由其父必有其子,張倬昔日便是謙遜寬和,他的兒子如今看來也有些這做派,沒有年輕得誌的傲氣。隻不過,今天衙門封印,日後開印辦公的時候,你們卻得謹慎些。他可不比張倬,名聲在外必有憑恃,別給年輕人取笑了去!再者,大家也別議論什麽失勢之類的話,朝廷用人如何,還輪不到咱們評論!”
張越自然不知道自己這一來竟是讓應天府衙上下人等賠足了小心,到了家之後,他便看到同樣趕了回來的孫翰。因孫家昔日的房子早就賣了,兩邊又是至親,離京的時候,兩人就商議好了此次住在一塊。盡管偌大的英國公府還空著,但張越不想那麽招搖,因此還是搬進了當初他們父子在南京時曾經住過,後來張倬又呆過好一陣子的那座宅院。
這宅子原本是一座小跨院,但既是前幾年張倬在南京當官時住過,所以曾經數次擴建,又因為張輔發話,特意把英國公府的兩處院子一同納了進來,兩家人住著自然是綽綽有餘。這裏固然空了一年多,但前一陣子得到消息就開始整理,如今早已收拾得幹淨整潔。
南京有五軍都督府,有六部都察院,就連錦衣衛和眾多衛所也是一應俱全,儼然一個小朝廷,但皇帝太子都不在此處,這裏更沒什麽要緊政務需要處置的,因而整個南京管的主要就是江南財賦,猶如一個占地極大的養老院,唯有應天府還忙碌一些。即使如此,眼下已經是臘月二十八,張越辦好一應上任事宜,衙門就封印了,他一下子又得了數日的假。
從前是欲求幾日假而不可得,如今卻是一來就放假,對於這種閑散的日子,無所事事的張越自然覺得不習慣。原本還想出去轉轉,奈何杜綰說他是半個病人,又道等了過年再名正言順出去拜客,硬是把人留在了家裏。
看著眾人忙忙碌碌收拾東西準備過年,他索性把人支使出去打探消息,自個到書房裏頭琢磨著寫對聯。這是洪武年間就在民間流傳開的老規矩了,再加上如今喪禮因襲洪武舊製,二十七日一過,禁忌並不多,因此街頭很早就賣起了紅紙。不但各戶人家大門口需貼上春聯,就連影壁家具窗戶門板等等地方,也要貼上大小不一的福字,隻為了過年討一個好口彩。
“少爺,李公子和芮公子來了。”
正在低頭寫福字的張越頭也不抬地吩咐人進來。瞥見兩人進屋行禮,他隨口道了免,等到寫下了福字的最後一豎,這才擱下了筆,又拿起這張鬥方輕輕吹了吹,對兩人點了點頭:“這應該是你們頭一回出遠門,也是頭一次在外頭過春節,飲食作息可還習慣?”
李國修連忙搶著答道:“回稟大人,我家也是打南邊遷到北京的,沒什麽不習慣。”
芮一祥人雖聰明,卻老實些:“京城有暖炕,南京這邊卻往往是用炭爐和湯婆子取暖,晚上睡到半宿常常覺得陰冷,我早上對張大叔提了提,他二話不說就讓人給我加了新被子。飲食上頭也是頓頓都有魚肉,我實在是覺得過意不去,大人太厚待咱們了。”
張越見李國修在旁邊猶如小雞啄米似的連連點頭,不禁啞然失笑,當即問道:“你們也該知道,族學中甲班的人由陳夫子帶領,早咱們一步下江南遊曆了。我隻問你們,可知道我這次讓他們下江南,又挑了你們兩個年紀小的跟著來,是為了什麽?”
這個問題兩個少年一路上就探討了無數回,昨兒個晚上住定下來又琢磨了好一陣,心裏總覺得族學中夫子們的說法很不可信。此時此刻,兩人對視一眼,又是李國修先說話。
“族學裏頭多半是北方學子,很少有南方人。院試鄉試暫且不說,從前會試,向來是南方學子高中者遠遠多於北方,大人應該是想借著下江南的機會,讓咱們見識一下江南的才俊,也好讓大家收起自滿之心,不要因為在族學中成績優異而自滿。”
芮一祥看見張越不置可否,便咬咬牙說道:“這一路上大人常常在歇息的時候考較咱們兩個,又指點頗多,您……您可是想把咱們收在門下?”
看到李國修臉色大變,衝著同伴連連打眼色,張越終於忍不住笑了起來,心裏覺得這兩個少年著實有趣。由於朱元璋朱棣兩朝都很忌諱科場上座師門生那一套,民間頗有才華的士子往往在拜師上頭動足了腦筋,但那些文壇領袖卻很少輕易收學生。如楊士奇這等人,推薦的人雖不少,卻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弟子,但屢次主持會試卻多了不少門生。他這輩子不曾入翰林,也不可能去主持會試,要門生滿天下自然無望,但也想栽培一些可用之才。
“你們倆說中了一大半。我確實想告誡族學中那些學子不要自滿,學無止境,若是坐井觀天,就算金榜題名,日後前程有限。至於後一條……我的文章學問都算不得最頂尖,教書育人不過是誤人子弟。為官並不是隻看學問,讓一位飽學鴻儒去主持水利,未必比得上讓一個小吏出身卻精通水利的官員。人有專精,官有專才,你們可明白這個意思?”
兩個少年已經是被張越這一番言語給說得懵了,聽到這最後一句話,李國修方才一下子警醒了過來,忙拜倒了下去,芮一祥的動作也隻是比他慢了小半拍。看到這情形,張越不禁啞然失笑,遂搖搖頭道:“都起來吧,我才二十出頭,收什麽學生,說出去豈不是貽笑大方?我隻想借著此行教授你們一些東西,並不為了什麽師生名分。我這個府丞管的是應天府學,來日你們到那裏呆上一個月,等以後再隨我進衙門學一個月,有什麽話到時再說。”
把兩個一頭霧水的小家夥打發了下去,張越看了看桌子上那些春聯福字,忍不住想到了尚在京師等著應會試的那三個人。顧彬比他還年長一歲,這些年厚積薄發,會試至少有九分把握;張赳多次挫敗,性子日漸沉穩,也是很有希望的;隻有方敬……小家夥憑著胸中憋著的那股氣考中了舉人,如今成日在家發奮苦讀,先頭也沒時間送他,要說會試卻是堪憂。
科舉這條道,可不是憋著一口氣發奮就能達成的,機緣比什麽都重要。
第一次在南京迎除夕時,張輔和王夫人都在,那一頓團圓飯還是和張輗張軏一塊吃的,那種氣氛冷得和寒冰差不了多少;第二次在南京過年三十時,他摟著新婚妻子看一夜煙花燦爛,和父母過了一個溫馨愉快的春節;如今這第三次,張越卻是喝了不少酒,竟是在圍爐守歲的時候攬著兒子靜官睡著了,等天明醒來的時候完全不記得昨晚上自己幹了些什麽。
隻是,他並沒有什麽遺憾的時間。這正月的頭三天,恰是一年到頭親朋好友走動最多的時候,也是他須得借此拜訪人的大好機會。因此,一大清早,他和杜綰裝扮一新,雙雙出了門——但卻是趕往不同的地方。府衙那邊的誥命女眷自然是杜綰去見,而張輔提點過的那些人,則是他非得自己去見不可。
永樂皇帝朱棣大喪之後,鄭和便奉旨下了南京,這些日子一直住在馬府街一座禦賜的宅邸內。若是在北京,尚有正旦大朝賜宴等等,但如今他在南京,正月初一卻是閑之又閑。對於帶下番官軍鎮守南京,他並沒有什麽怨言,可聽到外頭那些議論,他卻是覺得心灰意冷。
帶兵在海上漂泊多年,他對這麽一支官軍自然是頗有感情。這都是些開得船下得地廝殺的勇猛漢子,如今竟有人說這些人閑著難免出事,要派他們去修南京宮殿!
“父親,父親!”
看到養子鄭恩銘撞開門簾入內,鄭和便沒好氣地訓斥道:“什麽事這麽冒失慌忙?”
“門外有人送來了不少禮物,道是宮中張公公捎帶來的。”鄭恩銘笑嗬嗬地把禮單子雙手遞了過去,隨即就搓了搓雙手道,“您到了南京之後,就幾乎沒人來看過您,想不到張公公倒還惦念著。今兒個一整天,除了那些商人,這還是頭一份節禮……”
“張公公?張謙?”
鄭和滿肚子納悶地打開了那禮單,一目十行看了下來,心裏立刻一突。東西中間既有尋常土產,也有名貴藥材,但若不是和他極熟的人,斷然送不出這樣的禮來,足可見確實是張謙所為。然而,那下頭的落款處,卻分明是龍飛鳳舞寫著張越。這位被明升暗降的小張大人,竟然答應張謙給自己捎帶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