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大雨中的午門激辯
午門乃宮城正門,辟有三闕,居中禦道如非天子登基大婚等大典例不開啟,左右二闕則是供當直將軍及宿衛執杖校尉等出入。這天一大清早,三通鼓響之後,午門左右二門就先開了,官軍旗校入內排列,百官則分文武在左右掖門排隊,等大鍾長鳴時,方才依序入內。
太監鳴鞭後,眾官就過了金水橋,在奉天門丹墀下禦道兩側相向立候起居。須臾,鍾鼓司鼓樂齊鳴,錦衣衛力士張五傘蓋四團扇簇擁著朱棣登上奉天門上廊內金台升座,緊跟著百官齊進禦道,隨即行一拜三叩頭大禮。由於誰都知道早朝之後會有一場激辯,因此這會兒奏事極快,須臾散朝的時候,朱棣便命遭到彈劾的各部院掌事大臣和上書言事的官員留下,餘者回官衙理事,於是,原本站的滿滿當當的地盤頓時隻剩下了一小半人。
皇太子朱高熾的位子就在朱棣的左側,而朱瞻基則是侍立在他的旁邊。父子倆看到下頭幾個禦史給事中等官員一個個耿著脖子出列,頓時都是大皺眉頭,朱高熾更是微微歎氣。朱瞻基悄悄地瞧了一眼上頭的朱棣,見他滿臉冷笑,於是就把目光投向了人群中的張越。
朱寧一定把話都帶到了,希望張越這當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
盡管群臣都知道這一日將會有一場激辯,然而,當一個個科道官員夷然不懼地站出來,用種種尖刻犀利的言辭大聲彈劾大臣時,各部院的頭頭腦腦麵上原本尚有的一絲輕鬆漸漸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尤其是被指名道姓的楊榮呂震等人更是麵色鐵青。若不是強忍著要保持大臣風儀,隻怕這幾個向來善於口舌之爭的重臣便會當庭打斷反駁。
“今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等,不修德行,執政無方,以讒言惑君王,致以上天示警,請吾皇嚴查其奸,斥退此等小人……”
“先太祖在位時,曾下詔雲:‘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其中大梁為開封,並無北平。今奸佞以媚言惑上,不恤臣民困苦,矢誌遷都,是以天降災禍。陛下乃聖明之君,奈何用無節佞臣……”
“太祖皇帝於《皇明祖訓》上記禁海之說,正是以蒙元覆沒為戒。須知宋元商船遠洋海上絡繹不絕,然民間百姓依舊困苦,便是因朝廷重商所致。如今海禁一開商船可隨意前往海外各國,則滑胥奸徒至藩屬之國敗壞我大明聲譽,得不償失矣!且倭寇常有入寇,彼獠若打劫商船則何如?民船若資給倭寇則何如?懇請皇上仍以祖訓為要,以黎民為重,重處首提此議之奸邪小人,以正視聽。”
盡管午門金水橋至奉天門前頭的這塊廣場極其寬闊,但這會兒即便是排班在最後頭的張越,也能聽清楚一個個抑揚頓挫的聲音。早在起初鴻臚寺官員報名讓他留下之前,由於有了朱瞻基讓朱寧轉告的提醒,因此他早料到自己要榮升小人之列,所以,看看自己前後左右不是部院大臣就是閣臣,偏他一個司官處身其間不倫不類,他倒是沒覺得有什麽不自在。
正在他定睛細看的時候,就隻聽前頭傳來了一個激亢的聲音:“爾等恣意構陷,何嚐出於公心!我等輔佐皇上治理天下,凡功必賞,凡過必罰,凡災必撫,凡節行必嘉,凡有言必進於上,雖不敢稱侍上必有功,但治事卻仍有勞。爾等備位科道詞臣,於治國有何功,於正事有何勞?隻知以罪過歸於大臣,爾等與國與民何益?”
認出那是代宋禮主持工部事的署理工部尚書李慶,張越不禁愣了一愣,心裏隨即冒出了四個字——強詞奪理。這番話聽著倒是氣勢激昂理直氣壯,實質上字裏行間卻在拿自己大臣的身份壓人。別的時候這一招興許有效,但眼下這種情況下能奏效就見鬼了。
果然,話音剛落,其中一個禦史便猛地抬頭怒瞪著李慶,這下子竟是顧不上什麽詞采條理,張嘴就反唇相譏道:“李尚書若是光明磊落,何必用身份壓人!治事有勞……工部營建北京城,累死民夫多少,耗費錢糧幾何?工部開會通河,營建期間山東境內時常有旱澇災害,牽連百姓多少?我等的職分便是明言朝政闕失,這就是於國於民之大益!”
“禦史確實是拾遺補闕勸諫皇上,可皇上下詔求直言,不單單是讓你們逞口舌之利!這也不便那也不便,你們幹脆就說什麽都不用做好了!要真是那樣,朝廷要爾等何用!”楊榮素來以機敏善言著稱,此時更是得理不饒人,“爾等指斥大臣全都是泛泛而論,大功變成無功,小功變成過失,小過變成大過,這是求直言還是為自己求名!”
呂震素來善於察言觀色,見金台上的朱棣正在皺眉,遂也上前一步斥道:“口口聲聲從天命順民心,先斥吾皇大政,再劾朝中主政大臣,以為別人瞧不出你們退而求其次的心思?居心可誅!何忠,你乃是永樂九年遷的禦史,這些年你在何等大政上有過益言?羅通,你是永樂十六年遷的監察禦史,除了指斥別人媚言惑上,你可有過其他大事上的條陳?楊複,你剛剛從庶吉士遷禮部官,尚未真正通悉朝政,就敢附和別人胡言亂語……”
他記性極好,竟是幹脆一個個地指名說過去,一時間,大臣這一頭各感振奮,而那些言官的氣焰則是被壓下去了幾分。有了他這一例,其他大臣也是紛紛指斥妄言,一時間,偌大的廣場上但隻聽文言與俗語齊飛,恰是將天底下最為神聖的議事之所變成了菜市場。
於是,這一辯就是將近半日,偏生此時天公不作美,忽地竟是電閃雷鳴,刹那間白天變成了黑夜。正反兩方大臣這會兒全都停止了聲音,個個仰著頭可勁兒看著那天空,好幾個被壓製得太狠以至於氣急敗壞的言官甚至在心裏大叫了起來。
趕緊打雷閃電,劈死這群隻知道附和皇帝的佞臣!
這一次卻不像那一晚三大殿失火時雷電交加卻不下雨,在驚雷閃電之後,隻聽嘩地一聲,天空中竟是下起了傾盆大雨。由於早上還是大好的晴天,再加上過去一段時日的例子,大臣們誰都沒想到這時候竟然真會下起了瓢潑大雨,於是,甭管官職高低服色紅綠年紀老少,所有人隻過了片刻工夫就都給淋成了落湯雞。那濕淋淋的衣服貼在身上的難受勁暫且不提,而且在這樣的大雨下,眾人竟是連眼睛都睜不開。
奉天門內金台上的朱棣有傘蓋遮蔽,再加上周圍有錦衣衛環伺,大風帶來的雨水全部都被擋在了外圍,他竟是連衣衫都沒濕。然而,他卻絲毫沒有因大雨而罷了此次質辯的意思,仍是坐在那兒冷冷看著。旁邊侍奉的禦用監太監張謙幾次想要提醒已經過了午時,但都在皇帝冰冷的眼神下退卻了。無可奈何之下,他隻得去瞧看皇太子皇太孫父子,卻發現這兩位的目光也隻顧著瞧下頭。
大雨中的爭論仍在繼續,隻是兩邊亢奮的熱情被大雨澆熄了一多半,大多數人的聲音都顯得有些沙啞。由於各部院大臣多半是以身份相壓,言官們漸漸有些勢單力孤。
就在這時候,監察禦史鄭維桓冷不丁看見了末尾的張越,一下子提起了全副精神。想到那會兒是否開海禁爭論最激烈的時候,張越卻被皇帝派去了江南查什麽糧倉,誰料不多時皇帝就大張旗鼓從寧波市舶司試行開海禁,張越更是在江南因抗倭而聲名大噪,反而是他們這些禦史蓄勢已久的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這次說什麽也不能放過。
想到這裏,他便猛地一指張越,高聲說道:“呂尚書責我等尚未通悉朝政,那兵部郎中張越呢?憑借家名一躍而得進士,繼而更是屢次超遷,他有什麽功勞?治理地方卻容邪教圖謀不軌,最後即使一舉剪除,可這是功還是過?以極刑懲處附逆百姓,他居中監斬無一絲一毫憐憫,這是仁官還是酷吏?以異端邪說鼓動皇上破祖製開海禁,諫人君不以德而以利,這是朝廷官員還是市井奸商?受上命帶兵防戍皇城,卻險些使得奸黨暴亂,鎮壓之後卻以發奸功受上賞,此實乃欺世盜名之佞臣也!臣懇請皇上明察秋毫,斥此佞臣以謝天下!”
什麽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張越以前沒見識過,這回卻終於有幸領教了一回。看到周遭各部院大臣的神情各異,就隻見除了楊士奇皺眉仿佛準備說話,其餘人都是冷眼旁觀。想到杜楨遷都開海禁都沒參與,這會兒也不在這裏,因此他雖沒有奧援,卻也沒什麽顧慮。搖搖頭甩去濕漉漉烏紗帽上的水珠子,他旋即橫跨一步站了出來,冷冷地掃了鄭維桓一眼。
“鄭大人責我欺世盜名,我倒是還有些話可說。我當初上任青州不足一載,然山東邪教卻已流傳數載,試問彼等若不是圖謀不軌露出破綻,我何以一舉剪除?律法不計人情,人情不可害法,以極刑懲處附逆百姓,我若在刑場上大發悲天憫人之歎,置皇上於何地,置那些受牽連的良善黎民於何地,置因討逆而受傷的官兵於何地,置朝廷法度於何地?至於所謂以異端邪說鼓動皇上破祖製開海禁,我且問你,你可曾細讀皇明祖訓,可曾細思太祖皇帝禁海之義,可曾通悉如今沿海各地及海外諸國地理人情?”
趁著那鄭維桓氣勢稍挫,張越深深吸了一口氣,又連珠炮似的說:“所謂諫人君不以德而以利,那我請教鄭大人,若有災情安撫災民可要用錢?若大河決口興修水利可要用錢?若要用兵域外轉運糧餉可要用錢?若要賞賜中外使節揚我大明天威可要用錢?若要發官員軍戶祿餉可要錢?戶部堂官古有名為計相,何謂計,量入為出則為計,如今朝廷正項開支既然能減的有限,那麽不能節流便隻能開源!為國言利,吾不覺恥!至於奸黨暴亂,在奸黨未曾現形之前,誰知道其人忠奸?若是連發奸受賞都不對,難道鄭大人想說發奸反應該受責?”
見鄭維桓紫脹麵皮怒形於色,張越再不理他,徐行幾步上前,在丹墀上行禮道:“皇上明鑒,臣以新進末學上書言國事,確有不曾周詳之處,所以剛才不得不和鄭大人激辯。但言官雖說有言詞激烈之處,但一來這是他們的職責,二來乃是應直言詔而上書,懇請皇上明察,赦其罪過。如有降罪,臣為辦事官,當受其責。”
剛剛鄭維桓那番話已經是激起了朱棣的殺機,因此張越將其駁得麵紅耳赤,他麵上便露出了冷笑。然而,他卻沒想到張越會轉而說出這麽一番話,愣了一愣之後,心中忽然惱火了起來。此時此刻,旁邊的朱高熾終於逮到了機會,遂低聲道:“父皇,張越所言乃是正理。”
自從回朝之後,朱高熾卸下了監國的職責,一直退居端本宮悉心調理身體,於國事上並沒有太多建言,但這會兒他卻知道,自己這個太子若再保持緘默就要壞事了。然而,讓他心驚肉跳的是,朱棣竟是沒好氣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中分分明明流露出四個字。
婦人之仁。
眼見皇帝這回仿佛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底下跪在泥水中的張越偷眼看了看那邊幹著急的朱瞻基,心裏卻知道這會兒指望皇太孫也是於事無補。就在這氣氛異常僵硬的時候,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忽然挪動步子站了出來,前行幾步撩起袍子跪在了泥水中。
“皇上,彼等言官應詔上書無罪,天象既然示警,便是吾等大臣輔政有闕失,罪當在臣等。”
朱棣看了一眼滿臉都是雨水的張越,又發覺白發蒼蒼的夏原吉身上的官袍已經完全濕透,原本鐵青的臉色這才漸漸有了些緩轉。淡淡地站起身看了看一群落湯雞似的官員,他終於吐出了幾個字。
“今日到此為止!”
午門乃宮城正門,辟有三闕,居中禦道如非天子登基大婚等大典例不開啟,左右二闕則是供當直將軍及宿衛執杖校尉等出入。這天一大清早,三通鼓響之後,午門左右二門就先開了,官軍旗校入內排列,百官則分文武在左右掖門排隊,等大鍾長鳴時,方才依序入內。
太監鳴鞭後,眾官就過了金水橋,在奉天門丹墀下禦道兩側相向立候起居。須臾,鍾鼓司鼓樂齊鳴,錦衣衛力士張五傘蓋四團扇簇擁著朱棣登上奉天門上廊內金台升座,緊跟著百官齊進禦道,隨即行一拜三叩頭大禮。由於誰都知道早朝之後會有一場激辯,因此這會兒奏事極快,須臾散朝的時候,朱棣便命遭到彈劾的各部院掌事大臣和上書言事的官員留下,餘者回官衙理事,於是,原本站的滿滿當當的地盤頓時隻剩下了一小半人。
皇太子朱高熾的位子就在朱棣的左側,而朱瞻基則是侍立在他的旁邊。父子倆看到下頭幾個禦史給事中等官員一個個耿著脖子出列,頓時都是大皺眉頭,朱高熾更是微微歎氣。朱瞻基悄悄地瞧了一眼上頭的朱棣,見他滿臉冷笑,於是就把目光投向了人群中的張越。
朱寧一定把話都帶到了,希望張越這當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
盡管群臣都知道這一日將會有一場激辯,然而,當一個個科道官員夷然不懼地站出來,用種種尖刻犀利的言辭大聲彈劾大臣時,各部院的頭頭腦腦麵上原本尚有的一絲輕鬆漸漸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尤其是被指名道姓的楊榮呂震等人更是麵色鐵青。若不是強忍著要保持大臣風儀,隻怕這幾個向來善於口舌之爭的重臣便會當庭打斷反駁。
“今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等,不修德行,執政無方,以讒言惑君王,致以上天示警,請吾皇嚴查其奸,斥退此等小人……”
“先太祖在位時,曾下詔雲:‘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其中大梁為開封,並無北平。今奸佞以媚言惑上,不恤臣民困苦,矢誌遷都,是以天降災禍。陛下乃聖明之君,奈何用無節佞臣……”
“太祖皇帝於《皇明祖訓》上記禁海之說,正是以蒙元覆沒為戒。須知宋元商船遠洋海上絡繹不絕,然民間百姓依舊困苦,便是因朝廷重商所致。如今海禁一開商船可隨意前往海外各國,則滑胥奸徒至藩屬之國敗壞我大明聲譽,得不償失矣!且倭寇常有入寇,彼獠若打劫商船則何如?民船若資給倭寇則何如?懇請皇上仍以祖訓為要,以黎民為重,重處首提此議之奸邪小人,以正視聽。”
盡管午門金水橋至奉天門前頭的這塊廣場極其寬闊,但這會兒即便是排班在最後頭的張越,也能聽清楚一個個抑揚頓挫的聲音。早在起初鴻臚寺官員報名讓他留下之前,由於有了朱瞻基讓朱寧轉告的提醒,因此他早料到自己要榮升小人之列,所以,看看自己前後左右不是部院大臣就是閣臣,偏他一個司官處身其間不倫不類,他倒是沒覺得有什麽不自在。
正在他定睛細看的時候,就隻聽前頭傳來了一個激亢的聲音:“爾等恣意構陷,何嚐出於公心!我等輔佐皇上治理天下,凡功必賞,凡過必罰,凡災必撫,凡節行必嘉,凡有言必進於上,雖不敢稱侍上必有功,但治事卻仍有勞。爾等備位科道詞臣,於治國有何功,於正事有何勞?隻知以罪過歸於大臣,爾等與國與民何益?”
認出那是代宋禮主持工部事的署理工部尚書李慶,張越不禁愣了一愣,心裏隨即冒出了四個字——強詞奪理。這番話聽著倒是氣勢激昂理直氣壯,實質上字裏行間卻在拿自己大臣的身份壓人。別的時候這一招興許有效,但眼下這種情況下能奏效就見鬼了。
果然,話音剛落,其中一個禦史便猛地抬頭怒瞪著李慶,這下子竟是顧不上什麽詞采條理,張嘴就反唇相譏道:“李尚書若是光明磊落,何必用身份壓人!治事有勞……工部營建北京城,累死民夫多少,耗費錢糧幾何?工部開會通河,營建期間山東境內時常有旱澇災害,牽連百姓多少?我等的職分便是明言朝政闕失,這就是於國於民之大益!”
“禦史確實是拾遺補闕勸諫皇上,可皇上下詔求直言,不單單是讓你們逞口舌之利!這也不便那也不便,你們幹脆就說什麽都不用做好了!要真是那樣,朝廷要爾等何用!”楊榮素來以機敏善言著稱,此時更是得理不饒人,“爾等指斥大臣全都是泛泛而論,大功變成無功,小功變成過失,小過變成大過,這是求直言還是為自己求名!”
呂震素來善於察言觀色,見金台上的朱棣正在皺眉,遂也上前一步斥道:“口口聲聲從天命順民心,先斥吾皇大政,再劾朝中主政大臣,以為別人瞧不出你們退而求其次的心思?居心可誅!何忠,你乃是永樂九年遷的禦史,這些年你在何等大政上有過益言?羅通,你是永樂十六年遷的監察禦史,除了指斥別人媚言惑上,你可有過其他大事上的條陳?楊複,你剛剛從庶吉士遷禮部官,尚未真正通悉朝政,就敢附和別人胡言亂語……”
他記性極好,竟是幹脆一個個地指名說過去,一時間,大臣這一頭各感振奮,而那些言官的氣焰則是被壓下去了幾分。有了他這一例,其他大臣也是紛紛指斥妄言,一時間,偌大的廣場上但隻聽文言與俗語齊飛,恰是將天底下最為神聖的議事之所變成了菜市場。
於是,這一辯就是將近半日,偏生此時天公不作美,忽地竟是電閃雷鳴,刹那間白天變成了黑夜。正反兩方大臣這會兒全都停止了聲音,個個仰著頭可勁兒看著那天空,好幾個被壓製得太狠以至於氣急敗壞的言官甚至在心裏大叫了起來。
趕緊打雷閃電,劈死這群隻知道附和皇帝的佞臣!
這一次卻不像那一晚三大殿失火時雷電交加卻不下雨,在驚雷閃電之後,隻聽嘩地一聲,天空中竟是下起了傾盆大雨。由於早上還是大好的晴天,再加上過去一段時日的例子,大臣們誰都沒想到這時候竟然真會下起了瓢潑大雨,於是,甭管官職高低服色紅綠年紀老少,所有人隻過了片刻工夫就都給淋成了落湯雞。那濕淋淋的衣服貼在身上的難受勁暫且不提,而且在這樣的大雨下,眾人竟是連眼睛都睜不開。
奉天門內金台上的朱棣有傘蓋遮蔽,再加上周圍有錦衣衛環伺,大風帶來的雨水全部都被擋在了外圍,他竟是連衣衫都沒濕。然而,他卻絲毫沒有因大雨而罷了此次質辯的意思,仍是坐在那兒冷冷看著。旁邊侍奉的禦用監太監張謙幾次想要提醒已經過了午時,但都在皇帝冰冷的眼神下退卻了。無可奈何之下,他隻得去瞧看皇太子皇太孫父子,卻發現這兩位的目光也隻顧著瞧下頭。
大雨中的爭論仍在繼續,隻是兩邊亢奮的熱情被大雨澆熄了一多半,大多數人的聲音都顯得有些沙啞。由於各部院大臣多半是以身份相壓,言官們漸漸有些勢單力孤。
就在這時候,監察禦史鄭維桓冷不丁看見了末尾的張越,一下子提起了全副精神。想到那會兒是否開海禁爭論最激烈的時候,張越卻被皇帝派去了江南查什麽糧倉,誰料不多時皇帝就大張旗鼓從寧波市舶司試行開海禁,張越更是在江南因抗倭而聲名大噪,反而是他們這些禦史蓄勢已久的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這次說什麽也不能放過。
想到這裏,他便猛地一指張越,高聲說道:“呂尚書責我等尚未通悉朝政,那兵部郎中張越呢?憑借家名一躍而得進士,繼而更是屢次超遷,他有什麽功勞?治理地方卻容邪教圖謀不軌,最後即使一舉剪除,可這是功還是過?以極刑懲處附逆百姓,他居中監斬無一絲一毫憐憫,這是仁官還是酷吏?以異端邪說鼓動皇上破祖製開海禁,諫人君不以德而以利,這是朝廷官員還是市井奸商?受上命帶兵防戍皇城,卻險些使得奸黨暴亂,鎮壓之後卻以發奸功受上賞,此實乃欺世盜名之佞臣也!臣懇請皇上明察秋毫,斥此佞臣以謝天下!”
什麽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張越以前沒見識過,這回卻終於有幸領教了一回。看到周遭各部院大臣的神情各異,就隻見除了楊士奇皺眉仿佛準備說話,其餘人都是冷眼旁觀。想到杜楨遷都開海禁都沒參與,這會兒也不在這裏,因此他雖沒有奧援,卻也沒什麽顧慮。搖搖頭甩去濕漉漉烏紗帽上的水珠子,他旋即橫跨一步站了出來,冷冷地掃了鄭維桓一眼。
“鄭大人責我欺世盜名,我倒是還有些話可說。我當初上任青州不足一載,然山東邪教卻已流傳數載,試問彼等若不是圖謀不軌露出破綻,我何以一舉剪除?律法不計人情,人情不可害法,以極刑懲處附逆百姓,我若在刑場上大發悲天憫人之歎,置皇上於何地,置那些受牽連的良善黎民於何地,置因討逆而受傷的官兵於何地,置朝廷法度於何地?至於所謂以異端邪說鼓動皇上破祖製開海禁,我且問你,你可曾細讀皇明祖訓,可曾細思太祖皇帝禁海之義,可曾通悉如今沿海各地及海外諸國地理人情?”
趁著那鄭維桓氣勢稍挫,張越深深吸了一口氣,又連珠炮似的說:“所謂諫人君不以德而以利,那我請教鄭大人,若有災情安撫災民可要用錢?若大河決口興修水利可要用錢?若要用兵域外轉運糧餉可要用錢?若要賞賜中外使節揚我大明天威可要用錢?若要發官員軍戶祿餉可要錢?戶部堂官古有名為計相,何謂計,量入為出則為計,如今朝廷正項開支既然能減的有限,那麽不能節流便隻能開源!為國言利,吾不覺恥!至於奸黨暴亂,在奸黨未曾現形之前,誰知道其人忠奸?若是連發奸受賞都不對,難道鄭大人想說發奸反應該受責?”
見鄭維桓紫脹麵皮怒形於色,張越再不理他,徐行幾步上前,在丹墀上行禮道:“皇上明鑒,臣以新進末學上書言國事,確有不曾周詳之處,所以剛才不得不和鄭大人激辯。但言官雖說有言詞激烈之處,但一來這是他們的職責,二來乃是應直言詔而上書,懇請皇上明察,赦其罪過。如有降罪,臣為辦事官,當受其責。”
剛剛鄭維桓那番話已經是激起了朱棣的殺機,因此張越將其駁得麵紅耳赤,他麵上便露出了冷笑。然而,他卻沒想到張越會轉而說出這麽一番話,愣了一愣之後,心中忽然惱火了起來。此時此刻,旁邊的朱高熾終於逮到了機會,遂低聲道:“父皇,張越所言乃是正理。”
自從回朝之後,朱高熾卸下了監國的職責,一直退居端本宮悉心調理身體,於國事上並沒有太多建言,但這會兒他卻知道,自己這個太子若再保持緘默就要壞事了。然而,讓他心驚肉跳的是,朱棣竟是沒好氣地看了他一眼,那眼神中分分明明流露出四個字。
婦人之仁。
眼見皇帝這回仿佛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底下跪在泥水中的張越偷眼看了看那邊幹著急的朱瞻基,心裏卻知道這會兒指望皇太孫也是於事無補。就在這氣氛異常僵硬的時候,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忽然挪動步子站了出來,前行幾步撩起袍子跪在了泥水中。
“皇上,彼等言官應詔上書無罪,天象既然示警,便是吾等大臣輔政有闕失,罪當在臣等。”
朱棣看了一眼滿臉都是雨水的張越,又發覺白發蒼蒼的夏原吉身上的官袍已經完全濕透,原本鐵青的臉色這才漸漸有了些緩轉。淡淡地站起身看了看一群落湯雞似的官員,他終於吐出了幾個字。
“今日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