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米青的總統慢慢坐穩了。
一場工資提高運動讓她的威望大大增加,社會一片好評。
市場不知道是適應了楊潮的離開,還是因為受到工資普漲造成的市場擴張,慢慢穩定了下來,這也被宣傳成米青的政績之一。
米青的政績當然不止這點,可以國家可以調整的東西太多了,這都給了她操作空間。
她跟楊潮不一樣,楊潮當政時候的首要目標是打贏對日戰爭,因此那時候一切都圍繞著戰爭轉,她上台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所以她隻能將施政焦點放在國內問題上來。
楊潮讓她借了100億債務,推動工人工資的增長,目的她很清楚,楊潮原原本本告訴了她,是因為經濟結構失衡,在未來五年中,很可能會引起一波經濟危機。
這100億兩現金沒那麽容易花完,當然也不可能一次性借到,債券是慢慢投入市場的,否則容易對市場衝擊過大,第一期隻發了10億,這是今年的一年中為增加工資的預算。
但是總額100億還是讓她的威望大大提升,加上宣傳部的大肆宣揚,她現在已經被很多人認可了。
嚐到這個甜頭後,米青更願意接受楊潮的建議,雖然好像她是一個棋子一般,但是她完全不介意,因為到現在為止,她都不知道該如何當一個總統,她感覺她的能力還應付不過來,他很樂意聽取楊潮的建議,所以楊潮要走的時候,她是真的很慌亂。
不過按照楊潮的要求,在調停歐洲戰爭之前,她必須加快跟英國人達成協議。
隨著戰爭的發展和中國的國力提升。英國人也越來越有意願退出中國,最大的障礙在香港問題。
楊潮在的時候,態度十分明確,那就是英國必須放棄香港。
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帝國的尊嚴,還是對於英國利益的考慮,英國人都不能接受完全退出東亞地區的結果。
對此米青覺得可以暫時讓步。這一點她也跟楊潮溝通過了。
於是在她的主持下,很快外交部跟英國人經過激烈的談判,雙方達成了艱難的共識。
上海、天津等地的英國租界交由中國管理,英國把持的海關也交由中國管理,不過除了總稅務司之外大多數官員暫時留任,英國將配合中國政府穩定海關機構;英國交換九龍和新界殖民地,交還威海殖民地,所有官方資產全部無償交給中國,但是中國政府承諾保護私人資產。
至於其他的那些特權。什麽治外法權,協定關稅也同時廢棄,取代一個《中英友好通商條約》重新確立兩國平等友好的國家關係。
在中國看來,是收回了大多數權力,但是收回的並不徹底,因此還是有部分人不滿意,但大多數人是滿意的;在英國看來,他們放棄了太多的利益。哪怕那些利益是不合理的,所以英國人是大多數人不滿意;很顯然以英國人的德行。他們不可能做這種賠本的買賣,英國人自然是要得到補償的,補償是一個保證,一個中國不參加歐洲戰爭的保證。
中國承諾不參與歐洲戰爭,這意味著英法協約國勢力將取得歐戰的勝利,所有失去的利益。都可以從德國人哪裏得到補償。但想要中國這個保證,僅僅是放棄在中國的不合理利益,中國是不會答應的;不說米青的態度,就是米青背後的楊潮就不會答應。
因此英國人還要有另外的讓步,或者說給與中國其他的補償。
那就是太平洋上德國殖民地問題。
在《中英友好通商條約》簽訂後第十天。9月底,米青政府跟剛剛因為友好條約提升了外交身份的英國駐華大使簽訂了一份補充協議《中英解決太平洋殖民地問題補充協議》,在這份協議中,英國承認了中國從德國手裏購買這些殖民地的合法性,但是中國承諾在這些殖民地隻擁有經濟利益,不謀求軍事利益。
也就是中國不會在薩摩亞等地駐軍,不會建立軍事基地,而英國人承認這些土地歸屬中國。英國人的這個讓步還是很大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除了馬利亞納群島之外,這些前德國殖民地,都是英國勢力控製的,新幾內亞是被澳大利亞軍隊占領,薩摩亞是被新西蘭占領。
英國的這個讓步,讓國內十分憤怒,但是收獲也是有的,英國國債的價格大漲,因為所有人都看好英國獲勝了,英國人可以在倫敦市場,在紐約市場上發行更多的國債了。
對中國的影響是,前一段時間還有些微弱的批評聲音完全消失了,大家都興高采烈的評論新得到的領土,這些領土,無論是威廉皇帝領地(新幾內亞島領地),還是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就是最小的帕勞也比香港島要大的多。
短時間內,通過國際外交,米青贏得了極大的威望。
這讓副總統李富安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答應當副總統,是因為楊潮的勸說。
他也很有信心通過副總統的權力,取得足夠的政績,但是他現在沒有信心了。
他不是一個意誌十分堅定的人,此前能取得那麽大的成就,是因為有楊潮在背後支持,讓他可以放手做事,可是現在他自己掌握了權力,他反而退縮了。
他有權力,不止是總統身邊的擺設,在他跟米青的談判中,他得到了獨立組建全國性監察機構的權力,他將組建一個龐大的監察機構,而且得到了新的國會的通過,因為新的國會中大都是資本家,他們比誰都痛恨地方腐敗,於是他們很樂意看到一個強力的監察部門。
在組建監察機構的過程中,李富安不會受到任何掣肘,他的監察機構人員數量不受限,預算不受限。而且將來這個監察部還將直接向他這個副總統負責,甚至楊潮建議形成一種製度,那就是日後的副總統將一直負責監察部。
李富安等於是監察部門的創建者,這就形成了政府高層的權力製衡,總統縱覽全局,是決策人,而總理負責具體的內閣事務,算是擁有行政權力,而副總統將擁有監察權,可以製衡總理和總統權力。
有這個權力做後盾,李富安覺得自己做出政績是十拿九穩的,他有足夠的人脈和經驗,他最早的時候隻是在赫德的海關任職,當時的海關是大清最清廉的部門,他對清廉有深刻的理解。
後來他在楊潮的支持下從山東出廠稅務司做起,之後獨立負責組建新的稅務部門,他對機構清廉有深刻的認識,他深知道監督對反腐的重要性,中國曆朝曆代之所以對腐敗屢禁不止,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現代的監察機構。
當然讓李富安尷尬的地方也有,比如真如赫德所說的,要讓中國人清廉比讓洋人更難,中國誠信文化的缺失,尤其是知識階層中誠信文化的缺失,做官的人天然的感覺自己應該發財,千裏為官隻為財的掛念深入人心,有權力不用過期作廢,不給自己謀福利那是傻子。
這是真正腐朽的傳統文化,要對抗這種文化,確實很艱難。李富安當年組建稅務司的過程中,摸索到了兩個方法,第一是組建嚴密的監察機構,第二是製定嚴厲的懲罰措施。
李富安為了徹底反腐,當年的監督部門的人數一度比稅務司的工作人員都多,當然等製度確定後,所有人發現腐敗的代價太大,同時工資又足夠吸引人的時候,慢慢也就習慣了清廉,監察人員的數量才開始降低。但是懲罰力度卻有增無減,對腐敗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一旦發現,立刻開革,並且登報公示,讓腐敗分子臭名遠揚,永遠沒有政治前途,對那些貪腐數量巨大的,還要進行司法介入。
擁有豐富經驗的李富安,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種製度,他向總統提交的人員規模,將達到整個政府職員數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他將會控製整個政府機構中三分之一的人員。
這是巨大的權力,如果米青是一個有政治意識的總統,是不可能答應的,但是米青根據過去的協議答應了,沒有任何猶豫。
僅此一點,李富安就有足夠的理由鄙視米青了。
之後他在極短的時間內,抽調在山東、東北等地的富強黨骨幹力量,同時在學校中招募沒有任何參政經驗,沒有受到官場腐蝕的熱血青年,以山東的骨幹力量,帶領這些還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在全國開始進行反腐調查,掀起一波一波的輿論關注。
本以為這會是他的巨大政績,可是沒想到的是,很快輿論的注意力就被米青吸過去了。
這時候李富安才發現,雖然腐敗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都痛恨的行為,是永遠的社會焦點,可是跟發財比起來,中國人還是更關注自己的那點小錢錢。
當然關注這些的,隻是市井粗俗之輩,有家國觀念的精英,還是更關心國家的。更關心李富安的反腐的。可是很快米青又用殖民地問題,將那些經營的目光也吸引了過去,相比反腐,這些民族主義者對開疆拓土的關注又更上一層。
如果說提升工資,這種事情是米青那個女人想出來的,那麽跟英國人快速的達成協議,這種外交手筆,李富安就絕不相信是米青的能力能夠玩的轉的。
這時候李富安的目光才投向了北方,他明白總統不是一個人,她的背後有一個男人。(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一場工資提高運動讓她的威望大大增加,社會一片好評。
市場不知道是適應了楊潮的離開,還是因為受到工資普漲造成的市場擴張,慢慢穩定了下來,這也被宣傳成米青的政績之一。
米青的政績當然不止這點,可以國家可以調整的東西太多了,這都給了她操作空間。
她跟楊潮不一樣,楊潮當政時候的首要目標是打贏對日戰爭,因此那時候一切都圍繞著戰爭轉,她上台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所以她隻能將施政焦點放在國內問題上來。
楊潮讓她借了100億債務,推動工人工資的增長,目的她很清楚,楊潮原原本本告訴了她,是因為經濟結構失衡,在未來五年中,很可能會引起一波經濟危機。
這100億兩現金沒那麽容易花完,當然也不可能一次性借到,債券是慢慢投入市場的,否則容易對市場衝擊過大,第一期隻發了10億,這是今年的一年中為增加工資的預算。
但是總額100億還是讓她的威望大大提升,加上宣傳部的大肆宣揚,她現在已經被很多人認可了。
嚐到這個甜頭後,米青更願意接受楊潮的建議,雖然好像她是一個棋子一般,但是她完全不介意,因為到現在為止,她都不知道該如何當一個總統,她感覺她的能力還應付不過來,他很樂意聽取楊潮的建議,所以楊潮要走的時候,她是真的很慌亂。
不過按照楊潮的要求,在調停歐洲戰爭之前,她必須加快跟英國人達成協議。
隨著戰爭的發展和中國的國力提升。英國人也越來越有意願退出中國,最大的障礙在香港問題。
楊潮在的時候,態度十分明確,那就是英國必須放棄香港。
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帝國的尊嚴,還是對於英國利益的考慮,英國人都不能接受完全退出東亞地區的結果。
對此米青覺得可以暫時讓步。這一點她也跟楊潮溝通過了。
於是在她的主持下,很快外交部跟英國人經過激烈的談判,雙方達成了艱難的共識。
上海、天津等地的英國租界交由中國管理,英國把持的海關也交由中國管理,不過除了總稅務司之外大多數官員暫時留任,英國將配合中國政府穩定海關機構;英國交換九龍和新界殖民地,交還威海殖民地,所有官方資產全部無償交給中國,但是中國政府承諾保護私人資產。
至於其他的那些特權。什麽治外法權,協定關稅也同時廢棄,取代一個《中英友好通商條約》重新確立兩國平等友好的國家關係。
在中國看來,是收回了大多數權力,但是收回的並不徹底,因此還是有部分人不滿意,但大多數人是滿意的;在英國看來,他們放棄了太多的利益。哪怕那些利益是不合理的,所以英國人是大多數人不滿意;很顯然以英國人的德行。他們不可能做這種賠本的買賣,英國人自然是要得到補償的,補償是一個保證,一個中國不參加歐洲戰爭的保證。
中國承諾不參與歐洲戰爭,這意味著英法協約國勢力將取得歐戰的勝利,所有失去的利益。都可以從德國人哪裏得到補償。但想要中國這個保證,僅僅是放棄在中國的不合理利益,中國是不會答應的;不說米青的態度,就是米青背後的楊潮就不會答應。
因此英國人還要有另外的讓步,或者說給與中國其他的補償。
那就是太平洋上德國殖民地問題。
在《中英友好通商條約》簽訂後第十天。9月底,米青政府跟剛剛因為友好條約提升了外交身份的英國駐華大使簽訂了一份補充協議《中英解決太平洋殖民地問題補充協議》,在這份協議中,英國承認了中國從德國手裏購買這些殖民地的合法性,但是中國承諾在這些殖民地隻擁有經濟利益,不謀求軍事利益。
也就是中國不會在薩摩亞等地駐軍,不會建立軍事基地,而英國人承認這些土地歸屬中國。英國人的這個讓步還是很大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除了馬利亞納群島之外,這些前德國殖民地,都是英國勢力控製的,新幾內亞是被澳大利亞軍隊占領,薩摩亞是被新西蘭占領。
英國的這個讓步,讓國內十分憤怒,但是收獲也是有的,英國國債的價格大漲,因為所有人都看好英國獲勝了,英國人可以在倫敦市場,在紐約市場上發行更多的國債了。
對中國的影響是,前一段時間還有些微弱的批評聲音完全消失了,大家都興高采烈的評論新得到的領土,這些領土,無論是威廉皇帝領地(新幾內亞島領地),還是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就是最小的帕勞也比香港島要大的多。
短時間內,通過國際外交,米青贏得了極大的威望。
這讓副總統李富安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答應當副總統,是因為楊潮的勸說。
他也很有信心通過副總統的權力,取得足夠的政績,但是他現在沒有信心了。
他不是一個意誌十分堅定的人,此前能取得那麽大的成就,是因為有楊潮在背後支持,讓他可以放手做事,可是現在他自己掌握了權力,他反而退縮了。
他有權力,不止是總統身邊的擺設,在他跟米青的談判中,他得到了獨立組建全國性監察機構的權力,他將組建一個龐大的監察機構,而且得到了新的國會的通過,因為新的國會中大都是資本家,他們比誰都痛恨地方腐敗,於是他們很樂意看到一個強力的監察部門。
在組建監察機構的過程中,李富安不會受到任何掣肘,他的監察機構人員數量不受限,預算不受限。而且將來這個監察部還將直接向他這個副總統負責,甚至楊潮建議形成一種製度,那就是日後的副總統將一直負責監察部。
李富安等於是監察部門的創建者,這就形成了政府高層的權力製衡,總統縱覽全局,是決策人,而總理負責具體的內閣事務,算是擁有行政權力,而副總統將擁有監察權,可以製衡總理和總統權力。
有這個權力做後盾,李富安覺得自己做出政績是十拿九穩的,他有足夠的人脈和經驗,他最早的時候隻是在赫德的海關任職,當時的海關是大清最清廉的部門,他對清廉有深刻的理解。
後來他在楊潮的支持下從山東出廠稅務司做起,之後獨立負責組建新的稅務部門,他對機構清廉有深刻的認識,他深知道監督對反腐的重要性,中國曆朝曆代之所以對腐敗屢禁不止,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現代的監察機構。
當然讓李富安尷尬的地方也有,比如真如赫德所說的,要讓中國人清廉比讓洋人更難,中國誠信文化的缺失,尤其是知識階層中誠信文化的缺失,做官的人天然的感覺自己應該發財,千裏為官隻為財的掛念深入人心,有權力不用過期作廢,不給自己謀福利那是傻子。
這是真正腐朽的傳統文化,要對抗這種文化,確實很艱難。李富安當年組建稅務司的過程中,摸索到了兩個方法,第一是組建嚴密的監察機構,第二是製定嚴厲的懲罰措施。
李富安為了徹底反腐,當年的監督部門的人數一度比稅務司的工作人員都多,當然等製度確定後,所有人發現腐敗的代價太大,同時工資又足夠吸引人的時候,慢慢也就習慣了清廉,監察人員的數量才開始降低。但是懲罰力度卻有增無減,對腐敗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一旦發現,立刻開革,並且登報公示,讓腐敗分子臭名遠揚,永遠沒有政治前途,對那些貪腐數量巨大的,還要進行司法介入。
擁有豐富經驗的李富安,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種製度,他向總統提交的人員規模,將達到整個政府職員數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他將會控製整個政府機構中三分之一的人員。
這是巨大的權力,如果米青是一個有政治意識的總統,是不可能答應的,但是米青根據過去的協議答應了,沒有任何猶豫。
僅此一點,李富安就有足夠的理由鄙視米青了。
之後他在極短的時間內,抽調在山東、東北等地的富強黨骨幹力量,同時在學校中招募沒有任何參政經驗,沒有受到官場腐蝕的熱血青年,以山東的骨幹力量,帶領這些還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在全國開始進行反腐調查,掀起一波一波的輿論關注。
本以為這會是他的巨大政績,可是沒想到的是,很快輿論的注意力就被米青吸過去了。
這時候李富安才發現,雖然腐敗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都痛恨的行為,是永遠的社會焦點,可是跟發財比起來,中國人還是更關注自己的那點小錢錢。
當然關注這些的,隻是市井粗俗之輩,有家國觀念的精英,還是更關心國家的。更關心李富安的反腐的。可是很快米青又用殖民地問題,將那些經營的目光也吸引了過去,相比反腐,這些民族主義者對開疆拓土的關注又更上一層。
如果說提升工資,這種事情是米青那個女人想出來的,那麽跟英國人快速的達成協議,這種外交手筆,李富安就絕不相信是米青的能力能夠玩的轉的。
這時候李富安的目光才投向了北方,他明白總統不是一個人,她的背後有一個男人。(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