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在東方世界中,在出現日本這樣對我國國家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的情況,我們必須立法保證東亞永遠不在出現對中國有威脅的武裝力量。”
王寵惠在國會上解釋著,為司法部新擬定的法律,尋求國會的支持。
“《國防安全法》管轄範圍為西到馬六甲海峽,東到日本海域,北到北極圈,南到新幾內亞。在這個範圍內,所有國家和勢力,對必須尊重中國國防安全,不得在該區域內部署超過中國海軍力量十分之一的海軍力量,不能出現0萬以上的陸軍兵力。否則中國將認為是對中國的威脅和挑戰。將有權選擇武力打擊的方式。”
《國防安全法》還有一款專門針對日本的條款:
“如果日本破壞條約,再次發展海洋力量,武裝海軍,那麽中日自動進入戰爭狀態。”
這條法規的出台,比東亞經濟互助同盟更讓西方人重視,西方報紙紛紛轉載,各種分析評論,而且有一個共識,認定此法標誌著,中國人建立了東亞的霸權。
這個法律意味著,中國人不允許東亞範圍內,出現挑戰者!
但霸權真的通過一條法律就能得到?
英國人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了,他們此時跟中國的關係極為微妙,英國人已經製定出了對中國作戰的計劃,隨時打算接受中國人對大英帝國的挑戰。
英國人先是表示不承認這個單方麵的法律,接著他們引用了片麵最惠國待遇,以中國授予日本和朝鮮以及琉球關稅免稅權為由,要求英國獲得同樣的待遇。
“嗬嗬,都這時候了,還想維持不平等條約?”
楊潮不由好笑。
這些年中國始終沒能廢除各種不平等條約。袁世凱的時候是仰仗洋人支持來牽製楊潮,所以袁世凱對廢約的積極性不高,黎元洪上台時間短,雖然也做出了努力跟洋人談判,可是始終沒有達成協議。
現在楊潮掌權了,談自己還是要談的。直接自己宣布廢除條約,那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他可不是蘇聯人,完全不在乎那些虛的東西,不但直接廢除各種條約,連欠債都宣布不償還了。
國際秩序那也是一種秩序,隻要是秩序,就是用來保護所有人的利益的,而且楊潮也想借助這個國際秩序。深入其中,獲取利益,提高地位,楊潮不想把中國封閉起來,而是要經濟的加入世界體係。
“先跟德國人談判,讓他們放棄片麵最惠國待遇,跟德國先把條約修改了。”
楊潮指示陸征祥,這時候德國人絕對會支持中國的。一句話的事。
“等德國修改條約了,然後在跟英法談。如果他們不答應。就讓俄國人也放棄特權,繼續跟英法談。如果還不答應,就跟美國人達成協議,看他們答不答應。”
德國人現在絕對會答應,因為要不是楊潮壓著,他們都想自己宣布放棄一切特權。換取中國人民的好感了,但是這是一張牌,不到時間楊潮是不會出的。
根條約還是英法跟清政府簽訂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其他國家都是通過這兩個條約取得權力的,所以廢除這兩個條約就好。但廢除可不是單純的宣布,楊潮打算通過談判。
陸征祥立刻按照楊潮的要求,象征性的跟德國人談了談,雙方就友好的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轉而簽訂了一份《中德友好條約》,德國承認中國有權力製定稅率,有權管理自己的海關,德國人永遠不謀求對中國海關的控製權,不謀求任何不合理的特權。
德國人承認中國的司法製度,表示中國的司法製度完全適用對西方人的審判,德國人還放棄了在山東的一係列特權,除了他們已經開發的礦藏,放棄膠濟鐵路沿線其他礦權,允許中國人自己處理,是自己開發還是賣給別的國家,都由中國人自主。
跟德國人達成協議後,陸征祥再去跟英法談,英國人直接拒絕,法國人態度稍微委婉,但依然是拒絕。
陸征祥又跑去跟俄國人談判。
俄國人此時完全沒有資格反對,雖然他們對中國從日本手裏奪走他們勒拿河以東的領土很不滿,但是現在完全離不開中國的支持,因為今年開春之後,沙皇親自領軍氣勢洶洶的殺向西方,倒是很容易就打到了烏拉爾地區,接著進入歐洲,可是很快他們就發現,布什維克武裝不是他們想象中那麽脆弱,抵抗相當的頑強,俄軍損失慘重,最大的損失不是戰死,而是大量的逃亡。
布什維克一個沒收地主土地全都交給農民村社,就讓沙皇軍隊軍心渙散,來自農村的士兵都想著回去分地呢,根本無心跟赤衛隊作戰。
所以俄國人也同意了,他們倒是提了提東北問題,但是楊潮強硬的表示暫時擱置爭議,讓俄國人專心對付國內問題,等他們取得了勝利後大家再坐在一起談談,如果輸了,他們連談的資格都沒有。
陸征祥跟俄國人簽訂了與中德條約類似的《中俄友好條約》後,繼續去跟英法談判,這兩國還是拒絕了。
接著給美國施壓,美國人迫於壓力,終於接受廢棄過去的特權,包括非常好用的片麵最惠國待遇,以及麵子大於實際的治外法權。
陸征祥又跟英法談,法國人率先頂不住了,他們便是廢除跟中國的條約,轉而簽訂了一份取代以前條約的《中法友好條約》。
這樣在收回國權的道路上,就隻剩下一個英國了!
英國人倒也不是不想讓步,不然他們就不用談了。
隻是英國人希望跟殖民地問題掛鉤,要求中國放棄從德國哪裏購買的殖民地,然後英國願意接受一份平等的《中英友好條約》,可是殖民地問題根本不容談判,陸征祥反而催促英國人立刻放棄對中國海外領地的占領,將薩摩亞等太平洋島嶼和德屬新幾內亞立刻交給中國管轄。
兩國的觀點差距太大,根本就不存在談成的可能。
“能不能跟英國達成協議,這才是能不能取得東亞霸權的象征!”
楊潮很清楚,那部法律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還是英國的確認,隻有大英帝國確認,中國才是東亞的霸主。
而要讓英國人屈服,就隻有給他們壓力,直接出兵代價太大,跟德國談判結盟的問題,就足夠讓英國人感到壓力了。
短短一個月時間,先後跟美法德俄等國,以及一係列其他效果達成了新的外交關係,免除了不合理的特權,廢除了治外法權、片麵最惠國待遇,代之以公平的友好條約。
英國人是最後一個,也是難度最大的一個,因為英國的特權之大,實在是無法割舍,治外法權那隻是一個麵子上的東西,沒人把那東西當真,楊潮甚至不急於廢除,巴不得因此而產生糾紛,而鼓動起民族情緒來。
英國人最大的特權,其實是對中國海關的控製,他們現在依然把持著中國海關,關稅稅率依然是英國人說了算,起碼中國政府無法自主,想要提高關稅,沒有英國人的同意,想都不要想。
當然不走正常的外交渠道,直接宣布廢除,收回海關,也不是不可以,英國人此時根本就沒有能力保留這個權力,但是後果很嚴重,危害很大。
英國人為了讓中國人沒有能力控製海關,一直以來都很壓製華人員工,除了在山東,楊潮極力支持李富安做出廠稅務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外,海關絕大多數職員,都是英國人招募的,培養的,和控製的。
高級管理層中,就沒有一個中國人,全都是洋人,是法國人,是英國人,是美國人,是德國人,就是沒有一個中國人。
英國人的借口是,如果高層用中國人就無法做到清廉,清政府那時候沒辦法反駁,而且他們也並不想反駁,他們隻需要實際利益,英國人能上交大量的關稅,他們才懶得英國人用什麽人呢。
但是楊潮卻知道,英國人這是想永遠把中國海關控製下去,從根本上讓中國人沒有管理海關的經驗和能力。
可以說英國人這一招非常恨,讓楊潮現在都不得不投鼠忌器,一旦強行收回海關,英國撤出所有的官員,可以立刻就讓中國的海關癱瘓。
即便是李富安手裏,也沒有足夠的人員儲備,一次將海關接收,最多他隻能控製住東海關和滬海關,其他海關將完全失控,接著就會開始無法控製的走私,海關係統徹底崩潰。
英國人也是看重了這一點,所以態度依然強硬,根本就不怕中國人敢玩橫的。
海關是英國的外交牌,楊潮也得出一張對應的,那就隻能是德國牌,與控製中國海關,和打輸跟德國的戰爭之間,顯然英國人會做出明智的選擇的。
“德國人不是也想雇傭華工嗎,答應他們,人數不限,但是跟法國一樣,華工都必須在我們的管理之下,絕對不能上戰場,隻在後方的工廠和農場勞動!”
持續了一個月時間,陸征祥都無法跟英國人達成什麽實質性的談判成果,楊潮立刻讓他開始跟德國談合作的事情,就先從派遣華工開始。(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王寵惠在國會上解釋著,為司法部新擬定的法律,尋求國會的支持。
“《國防安全法》管轄範圍為西到馬六甲海峽,東到日本海域,北到北極圈,南到新幾內亞。在這個範圍內,所有國家和勢力,對必須尊重中國國防安全,不得在該區域內部署超過中國海軍力量十分之一的海軍力量,不能出現0萬以上的陸軍兵力。否則中國將認為是對中國的威脅和挑戰。將有權選擇武力打擊的方式。”
《國防安全法》還有一款專門針對日本的條款:
“如果日本破壞條約,再次發展海洋力量,武裝海軍,那麽中日自動進入戰爭狀態。”
這條法規的出台,比東亞經濟互助同盟更讓西方人重視,西方報紙紛紛轉載,各種分析評論,而且有一個共識,認定此法標誌著,中國人建立了東亞的霸權。
這個法律意味著,中國人不允許東亞範圍內,出現挑戰者!
但霸權真的通過一條法律就能得到?
英國人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了,他們此時跟中國的關係極為微妙,英國人已經製定出了對中國作戰的計劃,隨時打算接受中國人對大英帝國的挑戰。
英國人先是表示不承認這個單方麵的法律,接著他們引用了片麵最惠國待遇,以中國授予日本和朝鮮以及琉球關稅免稅權為由,要求英國獲得同樣的待遇。
“嗬嗬,都這時候了,還想維持不平等條約?”
楊潮不由好笑。
這些年中國始終沒能廢除各種不平等條約。袁世凱的時候是仰仗洋人支持來牽製楊潮,所以袁世凱對廢約的積極性不高,黎元洪上台時間短,雖然也做出了努力跟洋人談判,可是始終沒有達成協議。
現在楊潮掌權了,談自己還是要談的。直接自己宣布廢除條約,那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他可不是蘇聯人,完全不在乎那些虛的東西,不但直接廢除各種條約,連欠債都宣布不償還了。
國際秩序那也是一種秩序,隻要是秩序,就是用來保護所有人的利益的,而且楊潮也想借助這個國際秩序。深入其中,獲取利益,提高地位,楊潮不想把中國封閉起來,而是要經濟的加入世界體係。
“先跟德國人談判,讓他們放棄片麵最惠國待遇,跟德國先把條約修改了。”
楊潮指示陸征祥,這時候德國人絕對會支持中國的。一句話的事。
“等德國修改條約了,然後在跟英法談。如果他們不答應。就讓俄國人也放棄特權,繼續跟英法談。如果還不答應,就跟美國人達成協議,看他們答不答應。”
德國人現在絕對會答應,因為要不是楊潮壓著,他們都想自己宣布放棄一切特權。換取中國人民的好感了,但是這是一張牌,不到時間楊潮是不會出的。
根條約還是英法跟清政府簽訂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其他國家都是通過這兩個條約取得權力的,所以廢除這兩個條約就好。但廢除可不是單純的宣布,楊潮打算通過談判。
陸征祥立刻按照楊潮的要求,象征性的跟德國人談了談,雙方就友好的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轉而簽訂了一份《中德友好條約》,德國承認中國有權力製定稅率,有權管理自己的海關,德國人永遠不謀求對中國海關的控製權,不謀求任何不合理的特權。
德國人承認中國的司法製度,表示中國的司法製度完全適用對西方人的審判,德國人還放棄了在山東的一係列特權,除了他們已經開發的礦藏,放棄膠濟鐵路沿線其他礦權,允許中國人自己處理,是自己開發還是賣給別的國家,都由中國人自主。
跟德國人達成協議後,陸征祥再去跟英法談,英國人直接拒絕,法國人態度稍微委婉,但依然是拒絕。
陸征祥又跑去跟俄國人談判。
俄國人此時完全沒有資格反對,雖然他們對中國從日本手裏奪走他們勒拿河以東的領土很不滿,但是現在完全離不開中國的支持,因為今年開春之後,沙皇親自領軍氣勢洶洶的殺向西方,倒是很容易就打到了烏拉爾地區,接著進入歐洲,可是很快他們就發現,布什維克武裝不是他們想象中那麽脆弱,抵抗相當的頑強,俄軍損失慘重,最大的損失不是戰死,而是大量的逃亡。
布什維克一個沒收地主土地全都交給農民村社,就讓沙皇軍隊軍心渙散,來自農村的士兵都想著回去分地呢,根本無心跟赤衛隊作戰。
所以俄國人也同意了,他們倒是提了提東北問題,但是楊潮強硬的表示暫時擱置爭議,讓俄國人專心對付國內問題,等他們取得了勝利後大家再坐在一起談談,如果輸了,他們連談的資格都沒有。
陸征祥跟俄國人簽訂了與中德條約類似的《中俄友好條約》後,繼續去跟英法談判,這兩國還是拒絕了。
接著給美國施壓,美國人迫於壓力,終於接受廢棄過去的特權,包括非常好用的片麵最惠國待遇,以及麵子大於實際的治外法權。
陸征祥又跟英法談,法國人率先頂不住了,他們便是廢除跟中國的條約,轉而簽訂了一份取代以前條約的《中法友好條約》。
這樣在收回國權的道路上,就隻剩下一個英國了!
英國人倒也不是不想讓步,不然他們就不用談了。
隻是英國人希望跟殖民地問題掛鉤,要求中國放棄從德國哪裏購買的殖民地,然後英國願意接受一份平等的《中英友好條約》,可是殖民地問題根本不容談判,陸征祥反而催促英國人立刻放棄對中國海外領地的占領,將薩摩亞等太平洋島嶼和德屬新幾內亞立刻交給中國管轄。
兩國的觀點差距太大,根本就不存在談成的可能。
“能不能跟英國達成協議,這才是能不能取得東亞霸權的象征!”
楊潮很清楚,那部法律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還是英國的確認,隻有大英帝國確認,中國才是東亞的霸主。
而要讓英國人屈服,就隻有給他們壓力,直接出兵代價太大,跟德國談判結盟的問題,就足夠讓英國人感到壓力了。
短短一個月時間,先後跟美法德俄等國,以及一係列其他效果達成了新的外交關係,免除了不合理的特權,廢除了治外法權、片麵最惠國待遇,代之以公平的友好條約。
英國人是最後一個,也是難度最大的一個,因為英國的特權之大,實在是無法割舍,治外法權那隻是一個麵子上的東西,沒人把那東西當真,楊潮甚至不急於廢除,巴不得因此而產生糾紛,而鼓動起民族情緒來。
英國人最大的特權,其實是對中國海關的控製,他們現在依然把持著中國海關,關稅稅率依然是英國人說了算,起碼中國政府無法自主,想要提高關稅,沒有英國人的同意,想都不要想。
當然不走正常的外交渠道,直接宣布廢除,收回海關,也不是不可以,英國人此時根本就沒有能力保留這個權力,但是後果很嚴重,危害很大。
英國人為了讓中國人沒有能力控製海關,一直以來都很壓製華人員工,除了在山東,楊潮極力支持李富安做出廠稅務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外,海關絕大多數職員,都是英國人招募的,培養的,和控製的。
高級管理層中,就沒有一個中國人,全都是洋人,是法國人,是英國人,是美國人,是德國人,就是沒有一個中國人。
英國人的借口是,如果高層用中國人就無法做到清廉,清政府那時候沒辦法反駁,而且他們也並不想反駁,他們隻需要實際利益,英國人能上交大量的關稅,他們才懶得英國人用什麽人呢。
但是楊潮卻知道,英國人這是想永遠把中國海關控製下去,從根本上讓中國人沒有管理海關的經驗和能力。
可以說英國人這一招非常恨,讓楊潮現在都不得不投鼠忌器,一旦強行收回海關,英國撤出所有的官員,可以立刻就讓中國的海關癱瘓。
即便是李富安手裏,也沒有足夠的人員儲備,一次將海關接收,最多他隻能控製住東海關和滬海關,其他海關將完全失控,接著就會開始無法控製的走私,海關係統徹底崩潰。
英國人也是看重了這一點,所以態度依然強硬,根本就不怕中國人敢玩橫的。
海關是英國的外交牌,楊潮也得出一張對應的,那就隻能是德國牌,與控製中國海關,和打輸跟德國的戰爭之間,顯然英國人會做出明智的選擇的。
“德國人不是也想雇傭華工嗎,答應他們,人數不限,但是跟法國一樣,華工都必須在我們的管理之下,絕對不能上戰場,隻在後方的工廠和農場勞動!”
持續了一個月時間,陸征祥都無法跟英國人達成什麽實質性的談判成果,楊潮立刻讓他開始跟德國談合作的事情,就先從派遣華工開始。(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