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美國人的投資,楊潮不是很歡迎,因為這些投資吸引來了,就很難攆走了。
德國人是戰敗國,戰後他們的投資,那是必須沒收的,可美國人的投資怎麽辦?
他們一戰、二戰都是勝利者,最後贏得了世界霸權,想把世界霸權的企業驅逐出去,可不是那麽容易的,刀口不硬就不要想了。
但是美國人確實很積極。
他們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國內有大量的剩餘資本,這些資本有強烈的投資願望,但是美國的投資機會已經飽和,這些資本留在美國就隻會不斷的推高美國資產的價格,製造一次又一次金融泡沫而已。
當然此時的經濟學還看不到這些,但是美國人投資的願望還是很強烈的,他們一聽說楊潮的國家鐵路計劃,就迫不及待的在山東擴建鋼鐵廠,因為他們得到楊潮的保證,給與他們國內資本待遇,一切采購優先,美國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吃下十萬公裏鐵路建設的大單。
不但擴建了鋼鐵廠,還在煙台開始投資建設鐵路機車工廠,生產蒸汽機火車頭。一聽楊潮在德國發出的山東鐵路支線計劃,要用支線將整個山東縣城都連接起來,而且優先發展電力機車,美國通用電氣立刻就在煙台建設電力設備製造廠。
一時間來山東投資的民間企業,德國才不情不願楊潮用各種優惠才吸引來了三十家,美國人自己卻積極的跑來了二十家,一時間大有德國占青島,美國經營煙台的格局。
沒錯,德國人還是喜歡青島,盡管楊潮表示會在東營鹽堿地給他們免費的土地,但是他們最後寧可放棄這個優惠,也選擇在青島購地建廠,這是德國政府出麵的結果,讓楊潮覺得自己又被德國政府擺了一道,很顯然這些企業在青島,就脫離了楊潮的控製。
楊潮對此也隻能忍了,允許這些工廠在青島經營,卻享有自己在山東其他地方的優惠,如果將來收不回青島,楊潮可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1907年剛剛開年,各地就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辦企業的熱潮,一時間五十個企業大規模動工,一時間把山東的建材價格都帶了起來,水泥價格增長了三成,木材價格漲了四成,磚石都統統都在漲。
這倒是引起了另一輪的投資,這倒讓唐廷樞開辦了唐山細綿土廠沾了光,作為管理不善的洋務企業,一時間竟然利潤豐厚,很快三個唐山廠的技術人員就在楊潮的貸款下,建立了三個私人企業。上海等地受此刺激,也有人開辦洋灰廠。
一時間讓楊潮感慨,還是投資拉動經濟啊。
當然得益最大的,還是日本人,日本的水泥產業當然比中國發達的多,他們抓住了這次機會,日本水泥產品大肆侵入山東,楊潮也沒有辦法,這也是他幫助唐山廠技術人員建立企業的原因。
另外得益的,還有東北人,東北深山老林裏的木材開始大量的從鴨綠江變成木排流下,然後轉口到煙台。
山東各地也紛紛開辦各種小型磚窯,楊潮專門去了幾家磚窯廠,都是傳統的磚窯廠,積極鼓勵下,有兩家臨清窯主咬牙答應從德國引進設備,開辦現代化大規模的磚廠。
不要小看磚廠,盡管中國有悠久的製磚曆史,傳承久遠的臨清磚也是赫赫有名,曆代都用來修建城牆和皇宮,可是到了現代,還是不可避免的落後了,西方工業化製磚廠不提產業,單論質量也把中國土法製磚比了下去,西方人用科學的測量方法,生產各種標號的磚塊,這就是中國粗放式生產的死穴,沒有辦法保證質量,能生產出最優的,也有大量的劣品。
工業化肯定能帶來大量的機會,給中國人留下的機會,尤其是楊潮隻引進中國人不能生產的,而給中國保留了大量的可以從事的領域,比如紡織業。
但是紡織業卻是楊潮最擔心的。
他在東營大生紗廠待了半個月,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考察。
大生紗廠的發展堪稱跨越式,讓張謇這幾年日子過得極為舒心,人都仿佛年輕了很多。
他剛剛在山東的工廠開工,就遇到了日俄戰爭的良機,結果大聲的棉紗大規模出口東北,代替了原本的日本棉紗,一時間利潤豐厚無比。紗錠數量從二萬錠,第一年後就擴張到了五萬錠,現在已經有十萬錠的紗錠了。
又在楊潮的鼓勵下,開辦了大生紡織廠,用大生的棉紗進行織布,利用英國機器紡織出來的棉布質量不錯,從煙台到天津占據了不少的份額,隻是利潤在英國布的衝擊下,並不是很高。
但是張謇樂在其中,他是一個士大夫,做實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理念,是為了救國,他認為實業強了,國家自然就強了。
因此張謇不但沒有關閉利潤不高,把資金都集中在紡紗業的舉動,反而繼續增添機器,擴大生產。
“狀元公,最近機器沒有出問題吧?”
楊潮跟張謇一見麵就問。
大生紗廠的機器問題,可是讓楊潮困擾了很長一段時間。
大隆鐵廠生產了大量有問題的紡紗機全都塞給了張謇,要不是那段時間行情好,恐怕大生都有可能因此倒閉。
“你呀,放心吧,老夫不會找你麻煩了。”
張謇笑道,他以為楊潮打趣他呢。
其實楊潮真的不知道:“哦?這是為何?”
張謇笑道:“發昌機器廠給我把所有的零件都快換了一遍了,現在機器好的很。”
楊潮也笑了:“這麽說發昌機器廠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接著張謇就好好的將發昌機器廠誇讚了一邊,一聽這個,楊潮也放心了下來。
發昌機器廠的資曆更老,兩個老板方舉讚和孫英德都是鐵匠出身,老實本分。
可這也是楊潮最擔憂的。
當大隆鐵廠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紡紗機的時候,發昌機器廠卻始終造不出來,楊潮為此還專門去他們這裏走了一趟,楊潮對中國機器業可是寄予厚望的。
一參觀,楊潮才知道原因,對這兩個老鐵匠出身的企業家突然就敬佩了起來。
他們三年都沒有造出第一台紡紗機,不是他們的技術力量不行,他們手下有兩三千數量掌握機床的技術人員,沒有道理仿製不出來機器。
可是一套現代機器,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一套紡紗機成千上萬的零部件,雖然機械結構沒有什麽變化,可是每個零件的用材、處理方法都是不同的。
發昌機器廠也是很快就仿製出了機器,甚至比大隆鐵廠都早,但是他們沒有立刻賣給張謇,而是雇人自己試驗,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的機器跟洋人的機器相比,在壽命上差的太遠,麵對這個問題,老鐵匠和他們帶出來的學徒一籌莫展。
隻能一個個改進零件,將損耗最快的零件加厚,但是這又影響到了其他部件,不得不進行更改,最終的結果是,他們造出的第一台可靠的設備,在體型上就比洋人機器大了一圈,因為他們很多承力部件都是加厚的。
得知他們的問題後,楊潮立刻就找到了萊蕪兵工廠的機械專家約翰遜,給他一筆顧問費讓他幫忙解決這些問題,約翰遜一下子就看到問題症結,原因出自熱處理工藝,不同的零件需要不同的熱處理工藝,雖然機器的材料都是鋼鐵,可是同樣成分的鋼鐵,經過不同的熱處理後,有的耐磨,有的抗壓,這是不一樣的。
在約翰遜的指導下,老鐵匠們頓時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了,不由受挫。
但是楊潮鼓勵他們,高薪替他們聯係了一個英國機器廠的工程師,幫他們革新生產工藝,同時鼓勵老鐵匠鼓勵學過金屬材料和機械的洋學生,培養骨幹技術人員。
現在看來,楊潮的幫助收到了效果。
張謇告訴楊潮,用了正正兩年時間,老鐵匠們采購了一整套熱處理設備,將西方現代熱處理工藝引入了工廠,他們生產的零部件已經完全不輸給英國人了。
張謇也幫了他們一把,將過去大隆鐵廠生產的那些不合格的零件替換業務,都交給了他們,讓他們製造生產出來替換掉,發昌機器廠的零件,也確實讓張謇的好心沒有白費,機器質量大大提高了。
“那就好。這件事讓在下還是很有感觸的。在下一直不明白,中國人的手藝精湛,可為什麽有的產品就比不上洋人。”
楊潮感慨的絕不僅僅是現在,不是大隆鐵廠那種企業,甚至包括一百年後的中國企業。
同樣的機器設備,同樣的技術圖紙,同樣的生產材料,每每中國工人生產出來的,就是不如外國工人。
以前楊潮以為是中國工人的知識水平差,人家洋人都是大學生在做技術工人,中國工人很多都是大專生和技校生。
可是開機床要什麽技術水平,大專畢業的和技校畢業的有什麽區別?
現在楊潮明白了,主要不是出自技術,而是出自內心。
如果人人都有發昌機器廠老鐵匠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出場的產品怎麽可能有問題。
大隆鐵廠拿著楊潮的保證,最快速度的生產,最快速度的發貨,最快速度的賺錢,可是對於技術有什麽好處?
他們又缺了什麽?
他們缺的,剛好就是老鐵匠最珍貴的,一顆心?
什麽樣的心?
匠心!(未完待續)
德國人是戰敗國,戰後他們的投資,那是必須沒收的,可美國人的投資怎麽辦?
他們一戰、二戰都是勝利者,最後贏得了世界霸權,想把世界霸權的企業驅逐出去,可不是那麽容易的,刀口不硬就不要想了。
但是美國人確實很積極。
他們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國內有大量的剩餘資本,這些資本有強烈的投資願望,但是美國的投資機會已經飽和,這些資本留在美國就隻會不斷的推高美國資產的價格,製造一次又一次金融泡沫而已。
當然此時的經濟學還看不到這些,但是美國人投資的願望還是很強烈的,他們一聽說楊潮的國家鐵路計劃,就迫不及待的在山東擴建鋼鐵廠,因為他們得到楊潮的保證,給與他們國內資本待遇,一切采購優先,美國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吃下十萬公裏鐵路建設的大單。
不但擴建了鋼鐵廠,還在煙台開始投資建設鐵路機車工廠,生產蒸汽機火車頭。一聽楊潮在德國發出的山東鐵路支線計劃,要用支線將整個山東縣城都連接起來,而且優先發展電力機車,美國通用電氣立刻就在煙台建設電力設備製造廠。
一時間來山東投資的民間企業,德國才不情不願楊潮用各種優惠才吸引來了三十家,美國人自己卻積極的跑來了二十家,一時間大有德國占青島,美國經營煙台的格局。
沒錯,德國人還是喜歡青島,盡管楊潮表示會在東營鹽堿地給他們免費的土地,但是他們最後寧可放棄這個優惠,也選擇在青島購地建廠,這是德國政府出麵的結果,讓楊潮覺得自己又被德國政府擺了一道,很顯然這些企業在青島,就脫離了楊潮的控製。
楊潮對此也隻能忍了,允許這些工廠在青島經營,卻享有自己在山東其他地方的優惠,如果將來收不回青島,楊潮可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1907年剛剛開年,各地就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辦企業的熱潮,一時間五十個企業大規模動工,一時間把山東的建材價格都帶了起來,水泥價格增長了三成,木材價格漲了四成,磚石都統統都在漲。
這倒是引起了另一輪的投資,這倒讓唐廷樞開辦了唐山細綿土廠沾了光,作為管理不善的洋務企業,一時間竟然利潤豐厚,很快三個唐山廠的技術人員就在楊潮的貸款下,建立了三個私人企業。上海等地受此刺激,也有人開辦洋灰廠。
一時間讓楊潮感慨,還是投資拉動經濟啊。
當然得益最大的,還是日本人,日本的水泥產業當然比中國發達的多,他們抓住了這次機會,日本水泥產品大肆侵入山東,楊潮也沒有辦法,這也是他幫助唐山廠技術人員建立企業的原因。
另外得益的,還有東北人,東北深山老林裏的木材開始大量的從鴨綠江變成木排流下,然後轉口到煙台。
山東各地也紛紛開辦各種小型磚窯,楊潮專門去了幾家磚窯廠,都是傳統的磚窯廠,積極鼓勵下,有兩家臨清窯主咬牙答應從德國引進設備,開辦現代化大規模的磚廠。
不要小看磚廠,盡管中國有悠久的製磚曆史,傳承久遠的臨清磚也是赫赫有名,曆代都用來修建城牆和皇宮,可是到了現代,還是不可避免的落後了,西方工業化製磚廠不提產業,單論質量也把中國土法製磚比了下去,西方人用科學的測量方法,生產各種標號的磚塊,這就是中國粗放式生產的死穴,沒有辦法保證質量,能生產出最優的,也有大量的劣品。
工業化肯定能帶來大量的機會,給中國人留下的機會,尤其是楊潮隻引進中國人不能生產的,而給中國保留了大量的可以從事的領域,比如紡織業。
但是紡織業卻是楊潮最擔心的。
他在東營大生紗廠待了半個月,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考察。
大生紗廠的發展堪稱跨越式,讓張謇這幾年日子過得極為舒心,人都仿佛年輕了很多。
他剛剛在山東的工廠開工,就遇到了日俄戰爭的良機,結果大聲的棉紗大規模出口東北,代替了原本的日本棉紗,一時間利潤豐厚無比。紗錠數量從二萬錠,第一年後就擴張到了五萬錠,現在已經有十萬錠的紗錠了。
又在楊潮的鼓勵下,開辦了大生紡織廠,用大生的棉紗進行織布,利用英國機器紡織出來的棉布質量不錯,從煙台到天津占據了不少的份額,隻是利潤在英國布的衝擊下,並不是很高。
但是張謇樂在其中,他是一個士大夫,做實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理念,是為了救國,他認為實業強了,國家自然就強了。
因此張謇不但沒有關閉利潤不高,把資金都集中在紡紗業的舉動,反而繼續增添機器,擴大生產。
“狀元公,最近機器沒有出問題吧?”
楊潮跟張謇一見麵就問。
大生紗廠的機器問題,可是讓楊潮困擾了很長一段時間。
大隆鐵廠生產了大量有問題的紡紗機全都塞給了張謇,要不是那段時間行情好,恐怕大生都有可能因此倒閉。
“你呀,放心吧,老夫不會找你麻煩了。”
張謇笑道,他以為楊潮打趣他呢。
其實楊潮真的不知道:“哦?這是為何?”
張謇笑道:“發昌機器廠給我把所有的零件都快換了一遍了,現在機器好的很。”
楊潮也笑了:“這麽說發昌機器廠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接著張謇就好好的將發昌機器廠誇讚了一邊,一聽這個,楊潮也放心了下來。
發昌機器廠的資曆更老,兩個老板方舉讚和孫英德都是鐵匠出身,老實本分。
可這也是楊潮最擔憂的。
當大隆鐵廠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紡紗機的時候,發昌機器廠卻始終造不出來,楊潮為此還專門去他們這裏走了一趟,楊潮對中國機器業可是寄予厚望的。
一參觀,楊潮才知道原因,對這兩個老鐵匠出身的企業家突然就敬佩了起來。
他們三年都沒有造出第一台紡紗機,不是他們的技術力量不行,他們手下有兩三千數量掌握機床的技術人員,沒有道理仿製不出來機器。
可是一套現代機器,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一套紡紗機成千上萬的零部件,雖然機械結構沒有什麽變化,可是每個零件的用材、處理方法都是不同的。
發昌機器廠也是很快就仿製出了機器,甚至比大隆鐵廠都早,但是他們沒有立刻賣給張謇,而是雇人自己試驗,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的機器跟洋人的機器相比,在壽命上差的太遠,麵對這個問題,老鐵匠和他們帶出來的學徒一籌莫展。
隻能一個個改進零件,將損耗最快的零件加厚,但是這又影響到了其他部件,不得不進行更改,最終的結果是,他們造出的第一台可靠的設備,在體型上就比洋人機器大了一圈,因為他們很多承力部件都是加厚的。
得知他們的問題後,楊潮立刻就找到了萊蕪兵工廠的機械專家約翰遜,給他一筆顧問費讓他幫忙解決這些問題,約翰遜一下子就看到問題症結,原因出自熱處理工藝,不同的零件需要不同的熱處理工藝,雖然機器的材料都是鋼鐵,可是同樣成分的鋼鐵,經過不同的熱處理後,有的耐磨,有的抗壓,這是不一樣的。
在約翰遜的指導下,老鐵匠們頓時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了,不由受挫。
但是楊潮鼓勵他們,高薪替他們聯係了一個英國機器廠的工程師,幫他們革新生產工藝,同時鼓勵老鐵匠鼓勵學過金屬材料和機械的洋學生,培養骨幹技術人員。
現在看來,楊潮的幫助收到了效果。
張謇告訴楊潮,用了正正兩年時間,老鐵匠們采購了一整套熱處理設備,將西方現代熱處理工藝引入了工廠,他們生產的零部件已經完全不輸給英國人了。
張謇也幫了他們一把,將過去大隆鐵廠生產的那些不合格的零件替換業務,都交給了他們,讓他們製造生產出來替換掉,發昌機器廠的零件,也確實讓張謇的好心沒有白費,機器質量大大提高了。
“那就好。這件事讓在下還是很有感觸的。在下一直不明白,中國人的手藝精湛,可為什麽有的產品就比不上洋人。”
楊潮感慨的絕不僅僅是現在,不是大隆鐵廠那種企業,甚至包括一百年後的中國企業。
同樣的機器設備,同樣的技術圖紙,同樣的生產材料,每每中國工人生產出來的,就是不如外國工人。
以前楊潮以為是中國工人的知識水平差,人家洋人都是大學生在做技術工人,中國工人很多都是大專生和技校生。
可是開機床要什麽技術水平,大專畢業的和技校畢業的有什麽區別?
現在楊潮明白了,主要不是出自技術,而是出自內心。
如果人人都有發昌機器廠老鐵匠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出場的產品怎麽可能有問題。
大隆鐵廠拿著楊潮的保證,最快速度的生產,最快速度的發貨,最快速度的賺錢,可是對於技術有什麽好處?
他們又缺了什麽?
他們缺的,剛好就是老鐵匠最珍貴的,一顆心?
什麽樣的心?
匠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