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跟梁啟超接觸後,山東其實已經給楊潮預留下來了,楊潮在這裏做官多年,雖然不敢說根基深厚,起碼做到人脈廣博,華洋兩界都有很深的背景。
當楊士驤去了直隸後,聰明人早就看到楊潮是接任山東巡撫最合適的人選。
當然,楊潮頭上,不隻有一個山東巡撫,他還將負責全國鐵路的修建任務。
這本是盛宣懷的業務,現在被楊潮給搶了,顯然康梁集團扳回了一局,從洋務派手裏搶到了這個權力,他們的力量還是不容小覷的。
楊潮第二個頭銜就是鐵路大臣,楊潮上次給載灃他們上課,還是有一定效果的,起碼讓這些人接受修建鐵路作為國家戰略的計劃。
楊潮成了鐵路大臣,過去的郵船部等同於被割裂了,盛宣懷大感不快,憤而辭職。
康梁集團巴不得呢,立刻就推薦了他們的自己人,梁啟超走馬上任榮升郵船部尚書。
楊潮做了鐵路大臣,得到了管理全國鐵路的權力,立刻就行動起來,改組清政府手裏的鐵路力量,無論是過去成立的各個鐵路局,還是中國鐵路公司的空架子,全都合並,沿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招牌,但是這是一個真正的公司,而不是官方組織,領導也不是原來的幫辦,而是經理。
經理人選,楊潮推薦了詹天佑,當然是詹天佑,還有誰比他更合適嗎。
詹天佑以煙濟鐵路公司這些年培養起來的骨幹,立刻兼並其他機關,重新劃分機關職能,進行了現代化的轉變。
接著開始跟各個洋人控製的鐵路談判,第一個選擇自然是盧漢鐵路,去年通車後改名為京漢鐵路了,控製京漢鐵路運營的是比利時人。
之所以先跟比利時人談判,因為比利時人謀求的不過是商業利益,鐵路是他們貸款修建的,用的材料基本都是比利時的鋼材,因此他們一般的利益已經完成了,他們的鋼鐵廠吃了滿嘴流油。
至於之後的運營權,不過是比利時人為了收回他們貸款的保證而已。
楊潮要求,京漢鐵路必須交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統一管理,給與比利時人的條件是,將有鐵路總公司負擔他們的貸款,這就保證了比利時人最大的利益,同時答應比利時人如果有意願,他們的工作人員可以繼續留在京漢鐵路上工作。
最後告訴比利時,京漢鐵路將在五年之內進行複線建設,如果比利時人答應楊潮的要求,那麽複線將繼續采用比利時公司的鋼材。
比利時人沒有反對的理由,他們的所有利益都有了保證,於是立刻就答應了。
接著是津浦鐵路的英國人了。
津浦鐵路創造了一個奇跡,從190年開工建設,1906年就通車,隻用了8個月,這可不是短程鐵路,而是一條一千多公裏長的大鐵路,相比德國人修膠濟鐵路用了將近五年,絕對是奇跡了。
能造成這種奇跡的原因,是中國人觀念的變化,放在十年前,要修鐵路,老百姓大半還會阻擋,火車想通過老百姓的農田村莊基本上很難,想讓老百姓遷墳地,那更是要引起流血事件的。
可是津浦鐵路修建的時候,有二十多萬平民免費幫助修建,除了沿途官府動員的勞役,很多老百姓其實都是自覺自願的,顯然中國百姓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在聯想一下湖北等地百姓的保路運動,四川人的保路運動,中國百姓已經不是過去那麽封閉了,都知道鐵路會帶來發展和機遇。
不過跟英國人談判就難多了。
其實津浦鐵路的借款合同,可謂是洋務派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他們爭取到了更大的權力,這條鐵路本來就是自己運營,自主決定利潤,而不是像京漢鐵路那樣還要讓比利時人經營。
英國人之所以會接受這麽寬鬆的條件,第一是因為海關都是在他們的控製中,完全可以保證能夠收回債務,第二則是英國人修這條鐵路,最重要的恐怕是希望從上江流域滲透到中原地區,畢竟麵對北方德國、俄國和日本的競爭,英國人迫切的需要加強自己對中國北方的影響力,而不僅僅局限在長江流域了。
正因為有其他的利益訴求,英國人反倒更難說話,他們就是為了阻止而阻止。
逼的楊潮直接拿出了一張一千萬英鎊的支票,告訴英國人,如果他們不答應,楊潮就要直接還款了,張之洞等人簽訂的合同中,可是有提前還款的條目的,楊潮直接還款,中國鐵路跟英國人再無關係,他們就更難以施加影響力了。
英國人這才答應下來。
京漢、津浦兩條鐵路管理權收回後,在中國鐵路裏,就隻剩下了河南一小段英國人修的運煤鐵路,還有東北的東清鐵路,以及山東的膠濟鐵路了。
英國人在河南修建的鐵路,是英國福公司為了運輸煤炭修建的,但是修建了一大半後,他們的煤礦還沒有產煤,擔心收不回投資,福公司自己請求清政府收回鐵路,隻需要給他們投資的成本六十萬英鎊,清政府還沒有答應在,這次楊潮立刻就接了過來。
等通過談判收回幾乎整個中國的鐵路之後,楊潮立刻氣勢張揚的發布新聞發布會。
向外界公布,中國未來十年,將修建十萬公裏鐵路,將中國所有的省會連接起來。
並且以國家鐵路計劃為題,想全國百姓說明情況,告訴大家鐵路會給他們帶來的機會。
這個鐵路計劃不出所料,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注意,洋人的報紙上紛紛發出各種評論,大多都是正麵的,都表示對中國政府的決心刮目相看。
同時也讓剛剛放棄了津浦鐵路影響力的英國人頗為後悔,他們認為這樣他們就失去了這個龐大的鐵路工程的影響力,開始積極展開外交努力,希望將來鐵路債券能在倫敦發行。
德國人則希望用他們的機車設備等。
美國人則直接找楊潮私下溝通,沒人知道他們溝通了什麽,反正美國人立刻就開始在煙台投建鋼鐵廠二期工程,二期比第一期還要雄心勃勃,他們打算將鋼鐵廠的生產規模擴大到五十萬噸每年。
鐵路計劃在國內當然引起更為強烈的反響,也是正麵的多,見過世麵的知識分子都歡欣鼓舞,至於沒見過世麵的普通百姓,他們的聲音沒人聽得到。
尤其是國外的留學生們,早就將楊潮當成了偶像,繼收回東北之後,楊潮在留學生中的影響力再次暴漲,本來就已經發展成留學生中第一大組織的強國富民社借此東風,再一次活動起來,吸收了更大一批會員,王求等人最新發回來的報告稱,歐洲留學生的九成都已經加入了強國富民社,潘遜從美國發回消息稱,美國留學生的八成也是強國富民社的社員。
楊潮讓他們繼續鼓舞學生們好好學習,將來回來報效祖國,這一點其實楊潮不用擔心,這時代的留學生,一個個還是很有使命感的,愛國心也十分強烈,這沒辦法,一出國就被歧視,無法融入西方社會,自然就升起了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愛國熱情,有種一出國就愛國的現象。
至於日本留學生,強國富民社在哪裏沒有分社,而且這個國家的留學生主要都是民間留學生,大多都是江南地區的富裕階層將自己的子弟送到日本學習的,這些人被炮哥的理念鼓動的多,又被日本人塞進去了太多的私貨,一個個學習熱情不高,革命熱情倒是很高。但是即便是這一群人,他們也為楊潮的鐵路計劃激動不已。
楊潮的鐵路計劃,可以說是贏得了全世界的支持,和正麵的聲音,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可是工業化計劃,就差強人意了。
楊潮宣布在山東引入機器製造、造船、電纜等近十個西方工業項目之後,評論聲音頓時就分為兩派,涇渭分明。
這一次日本的那些革命人士找到了機會,大罵楊潮賣國,說這是把權益都讓給了洋人,卻不說中國根本就沒有自己辦那些工業的能力,他們才不管這些,就是一個勁的罵,這影響了日本留學生對楊潮的觀感,他們大多數開始轉變態度,對楊潮開始表達某種程度的失望。
但這影響不到楊潮。
楊潮還有更大規模的計劃,這些大項目,不過是讓洋人給自己一個保證,允許山東試點可以隨時終止合作,楊潮真正的工業化計劃,是大規模吸引真正的投資。
很快經過楊潮精心篩選的,多達一百多個項目的招商計劃,就發到了歐洲,讓王求組織留德學生,在德國巨型招商引資大會,邀請德國的大小企業參與。
“歐洲已經錯失了一個美國,中國的工業化,歐洲絕對不能錯過!”
王求不斷的在德國巡演著,李思第給他做翻譯,李思第懂得英法德三國語言,早在山東的時候就能跟洋人交流,他是留學生中最輕鬆的一個,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學業,就差一張文憑了。(未完待續)
當楊士驤去了直隸後,聰明人早就看到楊潮是接任山東巡撫最合適的人選。
當然,楊潮頭上,不隻有一個山東巡撫,他還將負責全國鐵路的修建任務。
這本是盛宣懷的業務,現在被楊潮給搶了,顯然康梁集團扳回了一局,從洋務派手裏搶到了這個權力,他們的力量還是不容小覷的。
楊潮第二個頭銜就是鐵路大臣,楊潮上次給載灃他們上課,還是有一定效果的,起碼讓這些人接受修建鐵路作為國家戰略的計劃。
楊潮成了鐵路大臣,過去的郵船部等同於被割裂了,盛宣懷大感不快,憤而辭職。
康梁集團巴不得呢,立刻就推薦了他們的自己人,梁啟超走馬上任榮升郵船部尚書。
楊潮做了鐵路大臣,得到了管理全國鐵路的權力,立刻就行動起來,改組清政府手裏的鐵路力量,無論是過去成立的各個鐵路局,還是中國鐵路公司的空架子,全都合並,沿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招牌,但是這是一個真正的公司,而不是官方組織,領導也不是原來的幫辦,而是經理。
經理人選,楊潮推薦了詹天佑,當然是詹天佑,還有誰比他更合適嗎。
詹天佑以煙濟鐵路公司這些年培養起來的骨幹,立刻兼並其他機關,重新劃分機關職能,進行了現代化的轉變。
接著開始跟各個洋人控製的鐵路談判,第一個選擇自然是盧漢鐵路,去年通車後改名為京漢鐵路了,控製京漢鐵路運營的是比利時人。
之所以先跟比利時人談判,因為比利時人謀求的不過是商業利益,鐵路是他們貸款修建的,用的材料基本都是比利時的鋼材,因此他們一般的利益已經完成了,他們的鋼鐵廠吃了滿嘴流油。
至於之後的運營權,不過是比利時人為了收回他們貸款的保證而已。
楊潮要求,京漢鐵路必須交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統一管理,給與比利時人的條件是,將有鐵路總公司負擔他們的貸款,這就保證了比利時人最大的利益,同時答應比利時人如果有意願,他們的工作人員可以繼續留在京漢鐵路上工作。
最後告訴比利時,京漢鐵路將在五年之內進行複線建設,如果比利時人答應楊潮的要求,那麽複線將繼續采用比利時公司的鋼材。
比利時人沒有反對的理由,他們的所有利益都有了保證,於是立刻就答應了。
接著是津浦鐵路的英國人了。
津浦鐵路創造了一個奇跡,從190年開工建設,1906年就通車,隻用了8個月,這可不是短程鐵路,而是一條一千多公裏長的大鐵路,相比德國人修膠濟鐵路用了將近五年,絕對是奇跡了。
能造成這種奇跡的原因,是中國人觀念的變化,放在十年前,要修鐵路,老百姓大半還會阻擋,火車想通過老百姓的農田村莊基本上很難,想讓老百姓遷墳地,那更是要引起流血事件的。
可是津浦鐵路修建的時候,有二十多萬平民免費幫助修建,除了沿途官府動員的勞役,很多老百姓其實都是自覺自願的,顯然中國百姓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在聯想一下湖北等地百姓的保路運動,四川人的保路運動,中國百姓已經不是過去那麽封閉了,都知道鐵路會帶來發展和機遇。
不過跟英國人談判就難多了。
其實津浦鐵路的借款合同,可謂是洋務派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他們爭取到了更大的權力,這條鐵路本來就是自己運營,自主決定利潤,而不是像京漢鐵路那樣還要讓比利時人經營。
英國人之所以會接受這麽寬鬆的條件,第一是因為海關都是在他們的控製中,完全可以保證能夠收回債務,第二則是英國人修這條鐵路,最重要的恐怕是希望從上江流域滲透到中原地區,畢竟麵對北方德國、俄國和日本的競爭,英國人迫切的需要加強自己對中國北方的影響力,而不僅僅局限在長江流域了。
正因為有其他的利益訴求,英國人反倒更難說話,他們就是為了阻止而阻止。
逼的楊潮直接拿出了一張一千萬英鎊的支票,告訴英國人,如果他們不答應,楊潮就要直接還款了,張之洞等人簽訂的合同中,可是有提前還款的條目的,楊潮直接還款,中國鐵路跟英國人再無關係,他們就更難以施加影響力了。
英國人這才答應下來。
京漢、津浦兩條鐵路管理權收回後,在中國鐵路裏,就隻剩下了河南一小段英國人修的運煤鐵路,還有東北的東清鐵路,以及山東的膠濟鐵路了。
英國人在河南修建的鐵路,是英國福公司為了運輸煤炭修建的,但是修建了一大半後,他們的煤礦還沒有產煤,擔心收不回投資,福公司自己請求清政府收回鐵路,隻需要給他們投資的成本六十萬英鎊,清政府還沒有答應在,這次楊潮立刻就接了過來。
等通過談判收回幾乎整個中國的鐵路之後,楊潮立刻氣勢張揚的發布新聞發布會。
向外界公布,中國未來十年,將修建十萬公裏鐵路,將中國所有的省會連接起來。
並且以國家鐵路計劃為題,想全國百姓說明情況,告訴大家鐵路會給他們帶來的機會。
這個鐵路計劃不出所料,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注意,洋人的報紙上紛紛發出各種評論,大多都是正麵的,都表示對中國政府的決心刮目相看。
同時也讓剛剛放棄了津浦鐵路影響力的英國人頗為後悔,他們認為這樣他們就失去了這個龐大的鐵路工程的影響力,開始積極展開外交努力,希望將來鐵路債券能在倫敦發行。
德國人則希望用他們的機車設備等。
美國人則直接找楊潮私下溝通,沒人知道他們溝通了什麽,反正美國人立刻就開始在煙台投建鋼鐵廠二期工程,二期比第一期還要雄心勃勃,他們打算將鋼鐵廠的生產規模擴大到五十萬噸每年。
鐵路計劃在國內當然引起更為強烈的反響,也是正麵的多,見過世麵的知識分子都歡欣鼓舞,至於沒見過世麵的普通百姓,他們的聲音沒人聽得到。
尤其是國外的留學生們,早就將楊潮當成了偶像,繼收回東北之後,楊潮在留學生中的影響力再次暴漲,本來就已經發展成留學生中第一大組織的強國富民社借此東風,再一次活動起來,吸收了更大一批會員,王求等人最新發回來的報告稱,歐洲留學生的九成都已經加入了強國富民社,潘遜從美國發回消息稱,美國留學生的八成也是強國富民社的社員。
楊潮讓他們繼續鼓舞學生們好好學習,將來回來報效祖國,這一點其實楊潮不用擔心,這時代的留學生,一個個還是很有使命感的,愛國心也十分強烈,這沒辦法,一出國就被歧視,無法融入西方社會,自然就升起了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愛國熱情,有種一出國就愛國的現象。
至於日本留學生,強國富民社在哪裏沒有分社,而且這個國家的留學生主要都是民間留學生,大多都是江南地區的富裕階層將自己的子弟送到日本學習的,這些人被炮哥的理念鼓動的多,又被日本人塞進去了太多的私貨,一個個學習熱情不高,革命熱情倒是很高。但是即便是這一群人,他們也為楊潮的鐵路計劃激動不已。
楊潮的鐵路計劃,可以說是贏得了全世界的支持,和正麵的聲音,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可是工業化計劃,就差強人意了。
楊潮宣布在山東引入機器製造、造船、電纜等近十個西方工業項目之後,評論聲音頓時就分為兩派,涇渭分明。
這一次日本的那些革命人士找到了機會,大罵楊潮賣國,說這是把權益都讓給了洋人,卻不說中國根本就沒有自己辦那些工業的能力,他們才不管這些,就是一個勁的罵,這影響了日本留學生對楊潮的觀感,他們大多數開始轉變態度,對楊潮開始表達某種程度的失望。
但這影響不到楊潮。
楊潮還有更大規模的計劃,這些大項目,不過是讓洋人給自己一個保證,允許山東試點可以隨時終止合作,楊潮真正的工業化計劃,是大規模吸引真正的投資。
很快經過楊潮精心篩選的,多達一百多個項目的招商計劃,就發到了歐洲,讓王求組織留德學生,在德國巨型招商引資大會,邀請德國的大小企業參與。
“歐洲已經錯失了一個美國,中國的工業化,歐洲絕對不能錯過!”
王求不斷的在德國巡演著,李思第給他做翻譯,李思第懂得英法德三國語言,早在山東的時候就能跟洋人交流,他是留學生中最輕鬆的一個,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學業,就差一張文憑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