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翎雀台送親
妃常寵愛:世子,請自重! 作者:喵si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黎皇為了彰顯對黎冰晗的看中,宮內一直明令禁止乘坐車駕入內的這則條令,也首度為她破了例。
一行人借著黎冰晗的光,浩浩蕩蕩的坐在鑾駕上,直達翎雀台正殿。
因著出嫁肩負起兩國聯姻的重擔,黎冰晗的嫁衣以及首飾,全都是按照了嫡親公主的規格定製而成。
除了待嫁時,黎冰晗自己動手在嫁衣的交領處,繡上了幾朵自己喜歡的木蘭花外,其他並不需要她親自繡製。
一身大紅色的嫁衣,再加上由梳頭嬤嬤那雙靈巧的手,盤起來的吉祥富貴髻,倒是讓本來看著有些冷傲的黎冰晗,褪去了幾分銳利,變得格外端莊華貴,頗有一番母儀天下的氣勢。
她頭上身上早在出門前,就已簪戴了不少價值昂貴,做工精美巧妙的飾品,但楊妃似乎都還覺得這不夠,不足以襯托出黎冰晗高貴的身份,便又超出規格的為黎冰晗酌量添戴了不少。
翎雀台殿內,黎冰晗站在銅鏡前,望著鏡中那個收悉又帶著陌生的自己,淡然一笑。
一旁的凰寧郡主瞧著女兒長大成人的樣子,也是以帕子拭掉了這不知是第幾次垂落的淚水,“晗兒,你且寬心的去吧,娘親今生能有你這樣一個女兒,已是十分知足了。”
黎冰晗轉身望向自己的娘親,終是忍不住在眼底打著轉的淚水,一下撲到了凰寧郡主的懷中,失聲痛哭了起來,“娘親!女兒不孝,從此不能再用心侍奉您和爹爹還有外公了,您們對晗兒的養育之恩,晗兒隻能來生再報!”
凰寧郡主抱著黎冰晗,任由她在自己懷中最後一次肆意任性的宣泄著情緒。
卯時二刻將至,素謹托著一個鑲滿五彩寶石的小匣子,從殿外走了進來,“奴婢見過佑國公主,見過凰寧郡主、琉光郡主。公主啟程的吉時馬上就快到了,皇貴妃娘娘命奴婢前來,看看公主是否已準備得當。”
“容姑姑再稍等片刻。”
黎冰晗接過侍女奉上來的絲帕,又由梳妝嬤嬤重新補畫了哭花的妝麵後,這才被凰寧郡主和楚琉光攙扶著,起身走向素謹跟前。
“讓姑姑久候了,本宮已準備妥當了,咱們可以走了。”
素謹恭敬而和善的看向黎冰晗,將手中的寶石匣子輕輕打開,“這是娘娘當初入宮時的一件陪嫁之物,多年來娘娘因著對它寶貝,便一直舍不得佩戴。如今公主為了國之大義,要遠嫁到彌丘和親,此舉令娘娘極為動容,就叫奴婢把這春陽三彩玉石項圈尋了出來贈與公主。”
眾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駐足在寶石匣子內的那條玉石項圈上,隻見那一整條鎏金如意紋的項圈圈壁上,綴著一整塊被雕刻成了牡丹花形狀的白色玉石。
然而那玉石石身上並非都是一個顏色,近乎是每隔一段就有一股濃鬱的翠綠色或者是淡紫色,幾種色彩交相呼應在一起,看著就仿佛置身於春天的勃勃生姿當中。
如此成色一看就知道是個名貴的物件,何況又是楊妃心愛的的嫁妝,黎冰晗自是不肯收下。
“不,姑姑...這太貴重了,本宮此去僅是履行我身身為大黎皇室中人的義務罷了,若再收娘娘的東西,實在是受之有愧。”
“娘娘說了,與公主舍身取義相比,她這點身外之物算不得什麽,公主您就別再推脫了。”說罷,素謹拿起匣內的項圈,給黎冰晗戴到了頸間。
既然楊妃都這樣說了,黎冰晗若是在推辭,反倒顯得過於生分了。
黎冰晗抬手摸了摸脖子上項圈,“那本宮便卻之不恭了。”
素謹淡笑著點了點頭,轉身跨出了大殿的殿門,在前方引為黎冰晗等人引路。
穿過層層雕梁畫棟,越過坐坐朱牆黛瓦,陪同著黎冰晗來到了翎雀台下方的漢白玉石階後,楚琉光和凰寧郡主便與黎冰晗告了別,起身起回到翎雀台上。
翎雀台前,九根高大威嚴的赤金雕龍欄柱將四周緊緊的圍住,凸顯出居中的圓形祭台,而祭台下的地基則被一片回字形所取代。
起初黎皇建造這翎雀台時,還詢問了夜淨離的意思,夜淨離認為翎雀台既是個祭拜神靈,迎福納福之地,就該遵照著天圓地方的理念,以天地規則製約著凡世。
黎皇居高臨下的望著石階旁的黎冰晗,心中透著無限的惋惜與無奈,“晗兒此行一去,乃是為了我大黎同彌丘的結盟交好,朕希望你能時刻謹記著自己的身份,不忘你和親遠嫁的目的,凡事皆宜大局為重。”
黎冰晗雙臂端於眼下,在身旁陪嫁侍女的攙扶下,衝著黎皇在的方向屈膝一拜,“請皇上安心,晗兒必當牢記您的教誨,不負皇上重托。”
黎皇滿意的點點頭,瞥了眼身側的許奉山,示意他開始舉行送親議儀式。
得了黎皇的令,許奉山當即上前兩步,一掃手中的浮塵,揚聲高宣,“卯時三刻,吉時已到!恭請佑國公主上路!”
黎冰晗行完拜別之禮,覆在金光閃閃的鳳冠之上的大紅蓋頭,便被身邊的侍女輕輕放下。透過眼前那朦朦朧朧的紅紗,黎冰晗深深地凝望了凰寧郡主和楚琉光一眼,隨即轉身登上了去彌丘和親的車駕。
彌丘的親使在前方開路,後邊兩百來號陪嫁的侍從,帶著數目壯觀無比的陪嫁物品,聲勢赫赫的一路行去。
楚琉光站在翎雀台上眺望著黎冰晗乘坐的車駕的背影,心裏頓時一片失落。
不知何時來到她身邊的黎傾琰,安撫的拍了拍楚琉光的肩膀,不想讓她沉浸在黎冰晗遠嫁和親的悲傷之中。
“沒準這就是晗兒的命運,咱們與其在這裏替她憂愁著,倒不如想想如何讓大黎變得更為強大,隻有這樣才能使她在彌丘過的平安。”
楚琉光也明白這點,不過現在的大黎正飽受災難折磨,得先讓災情逐漸消去,使國情得到穩定,不然光是暢想著怎樣壯大國運,不以當下的實際情況量行,變等同是在做無用功。
一行人借著黎冰晗的光,浩浩蕩蕩的坐在鑾駕上,直達翎雀台正殿。
因著出嫁肩負起兩國聯姻的重擔,黎冰晗的嫁衣以及首飾,全都是按照了嫡親公主的規格定製而成。
除了待嫁時,黎冰晗自己動手在嫁衣的交領處,繡上了幾朵自己喜歡的木蘭花外,其他並不需要她親自繡製。
一身大紅色的嫁衣,再加上由梳頭嬤嬤那雙靈巧的手,盤起來的吉祥富貴髻,倒是讓本來看著有些冷傲的黎冰晗,褪去了幾分銳利,變得格外端莊華貴,頗有一番母儀天下的氣勢。
她頭上身上早在出門前,就已簪戴了不少價值昂貴,做工精美巧妙的飾品,但楊妃似乎都還覺得這不夠,不足以襯托出黎冰晗高貴的身份,便又超出規格的為黎冰晗酌量添戴了不少。
翎雀台殿內,黎冰晗站在銅鏡前,望著鏡中那個收悉又帶著陌生的自己,淡然一笑。
一旁的凰寧郡主瞧著女兒長大成人的樣子,也是以帕子拭掉了這不知是第幾次垂落的淚水,“晗兒,你且寬心的去吧,娘親今生能有你這樣一個女兒,已是十分知足了。”
黎冰晗轉身望向自己的娘親,終是忍不住在眼底打著轉的淚水,一下撲到了凰寧郡主的懷中,失聲痛哭了起來,“娘親!女兒不孝,從此不能再用心侍奉您和爹爹還有外公了,您們對晗兒的養育之恩,晗兒隻能來生再報!”
凰寧郡主抱著黎冰晗,任由她在自己懷中最後一次肆意任性的宣泄著情緒。
卯時二刻將至,素謹托著一個鑲滿五彩寶石的小匣子,從殿外走了進來,“奴婢見過佑國公主,見過凰寧郡主、琉光郡主。公主啟程的吉時馬上就快到了,皇貴妃娘娘命奴婢前來,看看公主是否已準備得當。”
“容姑姑再稍等片刻。”
黎冰晗接過侍女奉上來的絲帕,又由梳妝嬤嬤重新補畫了哭花的妝麵後,這才被凰寧郡主和楚琉光攙扶著,起身走向素謹跟前。
“讓姑姑久候了,本宮已準備妥當了,咱們可以走了。”
素謹恭敬而和善的看向黎冰晗,將手中的寶石匣子輕輕打開,“這是娘娘當初入宮時的一件陪嫁之物,多年來娘娘因著對它寶貝,便一直舍不得佩戴。如今公主為了國之大義,要遠嫁到彌丘和親,此舉令娘娘極為動容,就叫奴婢把這春陽三彩玉石項圈尋了出來贈與公主。”
眾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駐足在寶石匣子內的那條玉石項圈上,隻見那一整條鎏金如意紋的項圈圈壁上,綴著一整塊被雕刻成了牡丹花形狀的白色玉石。
然而那玉石石身上並非都是一個顏色,近乎是每隔一段就有一股濃鬱的翠綠色或者是淡紫色,幾種色彩交相呼應在一起,看著就仿佛置身於春天的勃勃生姿當中。
如此成色一看就知道是個名貴的物件,何況又是楊妃心愛的的嫁妝,黎冰晗自是不肯收下。
“不,姑姑...這太貴重了,本宮此去僅是履行我身身為大黎皇室中人的義務罷了,若再收娘娘的東西,實在是受之有愧。”
“娘娘說了,與公主舍身取義相比,她這點身外之物算不得什麽,公主您就別再推脫了。”說罷,素謹拿起匣內的項圈,給黎冰晗戴到了頸間。
既然楊妃都這樣說了,黎冰晗若是在推辭,反倒顯得過於生分了。
黎冰晗抬手摸了摸脖子上項圈,“那本宮便卻之不恭了。”
素謹淡笑著點了點頭,轉身跨出了大殿的殿門,在前方引為黎冰晗等人引路。
穿過層層雕梁畫棟,越過坐坐朱牆黛瓦,陪同著黎冰晗來到了翎雀台下方的漢白玉石階後,楚琉光和凰寧郡主便與黎冰晗告了別,起身起回到翎雀台上。
翎雀台前,九根高大威嚴的赤金雕龍欄柱將四周緊緊的圍住,凸顯出居中的圓形祭台,而祭台下的地基則被一片回字形所取代。
起初黎皇建造這翎雀台時,還詢問了夜淨離的意思,夜淨離認為翎雀台既是個祭拜神靈,迎福納福之地,就該遵照著天圓地方的理念,以天地規則製約著凡世。
黎皇居高臨下的望著石階旁的黎冰晗,心中透著無限的惋惜與無奈,“晗兒此行一去,乃是為了我大黎同彌丘的結盟交好,朕希望你能時刻謹記著自己的身份,不忘你和親遠嫁的目的,凡事皆宜大局為重。”
黎冰晗雙臂端於眼下,在身旁陪嫁侍女的攙扶下,衝著黎皇在的方向屈膝一拜,“請皇上安心,晗兒必當牢記您的教誨,不負皇上重托。”
黎皇滿意的點點頭,瞥了眼身側的許奉山,示意他開始舉行送親議儀式。
得了黎皇的令,許奉山當即上前兩步,一掃手中的浮塵,揚聲高宣,“卯時三刻,吉時已到!恭請佑國公主上路!”
黎冰晗行完拜別之禮,覆在金光閃閃的鳳冠之上的大紅蓋頭,便被身邊的侍女輕輕放下。透過眼前那朦朦朧朧的紅紗,黎冰晗深深地凝望了凰寧郡主和楚琉光一眼,隨即轉身登上了去彌丘和親的車駕。
彌丘的親使在前方開路,後邊兩百來號陪嫁的侍從,帶著數目壯觀無比的陪嫁物品,聲勢赫赫的一路行去。
楚琉光站在翎雀台上眺望著黎冰晗乘坐的車駕的背影,心裏頓時一片失落。
不知何時來到她身邊的黎傾琰,安撫的拍了拍楚琉光的肩膀,不想讓她沉浸在黎冰晗遠嫁和親的悲傷之中。
“沒準這就是晗兒的命運,咱們與其在這裏替她憂愁著,倒不如想想如何讓大黎變得更為強大,隻有這樣才能使她在彌丘過的平安。”
楚琉光也明白這點,不過現在的大黎正飽受災難折磨,得先讓災情逐漸消去,使國情得到穩定,不然光是暢想著怎樣壯大國運,不以當下的實際情況量行,變等同是在做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