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心靈的成熟也是練出來的
因為迷茫,所以叫人生 作者:黃相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去尋找你自己的個性吧。”
“要怎麽尋找啊?”
我分明一條一條地做了清楚的解答,可是他們仍然用一副迷茫的表情不斷地重複著同樣的問題,好像之前我什麽都沒有講過似的。他們到底想要什麽?頭痛吃止痛藥,感冒吃消炎藥,如此對症下藥一般,他們是否也希望我能拿出一個個現成的“我”,給他們塞到各自的懷裏去?可是那個“我”原本就已經在自己的身上了,為什麽要到我這裏來尋求呢?
有必要跟別人問自己的長相如何嗎?沒有必要。隻要去瞧一瞧倒映在水坑裏的自己就可以了。坑裏的水越清淨,映在上麵的臉也會越清晰。同樣,心境越安詳孤寂,“我”也會更加凸顯。所以,與其要發問“我”在哪裏,倒不如靜靜地走進自己的心裏,要知道,“我”已經在內心之中。
如果不認可“純粹的我”、“原生態的我”,那麽就無法找到自我。
整容後變美麗的“我”,其實是被欲望塑造出來的一副麵具。我們應該拋開麵具,接受純粹的、原生態的我。隻有這樣,才能了解自己是什麽樣的人。了解自己,就是等於明白自己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
講到這裏,大家就會說:“雖然找回了‘我’,但不知道該做些什麽。”
我回答說:“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他們思考片刻,又會問:“我不清楚自己想做些什麽。”
對於那些不知道該幹什麽的人來說,跟他們講“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吧”這種話,就等於說“別光顧著玩兒,趕緊去學習”一樣,隻不過是一種嘮叨。於是他們會陷入更深的迷宮裏。我知道,一心想在我這裏尋求答案的他們,該有多麽絕望。看著他們失落的樣子,我的心也會跟著往下沉。
問題不止這些。有些人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滿懷激情地告訴別人:“我要做這件事情。我很想去做。”可是周圍的人卻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
“這麽做,你怎麽養活自己啊?不行,千萬不要做。”
遺憾的是,很多正當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經常陷入到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中。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就算有想做的事情,往往也會被生計捆住手腳。他們非常希望能過上令人羨慕的日子,可是生活並沒有那麽簡單輕鬆。光陰荏苒,轉眼間就碌碌無為地步入了中年。
無奈之下,他們隻好選擇一條比較安穩的活路,做一些一半想做另一半不想做的事情。畢竟有一半是想做的,所以,他們安慰自己:起碼能夠擁有一半的幸福、一半的成功。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躊躇的時候,幸福已經遠離。
過著不盡如人意的生活卻要裝出十分滿意的樣子,這種日子既難過又乏味。他們會時不時地環顧一下周圍的人,並在心裏想:那個人幸福嗎?那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滿足嗎?可是每個人都冠冕堂皇地戴著成功的麵具,所以再怎麽看,也看不到其真實的一麵。不管怎樣,除了我之外,其他人看起來都很幸福。大家好像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所以我更加感到孤獨和不安。覺得別人都過得蠻好,隻有自己一塌糊塗,過著亂七八糟的生活,因此弄得自己心煩意亂。
請不要擔心,事實並不盡然。就像舞台上的喜劇演員,雖然看起來風頭十足,可是一旦脫去那雙增高鞋,一米六的矮個兒立馬讓他顯露其本色。這就是人生。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隻有自己是孤獨和不安的。
一九八六年,我為求學去了美國。在入住寢室的第二天早上,我開始為早飯應該吃點什麽而苦惱。聽說在美國香蕉很便宜,連猴子都能吃得起。於是我打算出門買一點香蕉。
在街邊我發現了一個叫“star24”的小便利店。一進屋,店員就直直地盯著我看。見到客人來了,盯著也不打招呼,這簡直太無禮了。我心想,等買完東西後一定要說他幾句。我邊想邊拿起了香蕉。這時,我突然停住了手,因為我發現了監控器。店員直視的目光,再加上頭上轉動的監控器,我感覺到一陣不舒服,一下子興味索然,於是就空手走出了便利店。若是在韓國,店員肯定會主動過來幫我拿香蕉的。這讓我油然生出一種莫名的差異感來。
無奈之下,我進了一家咖啡店。我走到長長的隊伍後麵開始排隊,過了好一陣子才輪到了我。我非常有禮貌地點了餐。
“請給我拿一些火腿和奶酪三明治好嗎?”
店員好像沒有聽懂我的英語,聳了聳肩。
我再一次鄭重地重複了一遍。可是不知為什麽,店員一直在重複著“excuse me”。難道美國人聽不懂英語嗎?我非常惱火,但強忍下來,一字一頓硬邦邦地吐出幾個字:“火腿!奶酪三明治!”這下店員才點了點頭,問我想要什麽樣的麵包。還用問什麽樣的麵包?到飯館吃飯的時候,還要問“吃什麽樣的飯”嗎?我竭力掩飾著驚慌,問他都有什麽樣的麵包。看著後麵排著那麽多人,要一再重複著相同的話,我開始冒出了冷汗。
這時我正好看見櫥窗裏擺著各種麵包。呃,這不是“牛角麵包”嗎?當時韓國剛開業的一家麵包店裏,就有過這種“牛角麵包”。於是我底氣十足地喊了一聲“牛角麵包”。可是話音剛落,店員又問道:“要什麽樣的奶酪?”
天哪!我隻知道法國小說中出現過很多種奶酪,難道在現實生活裏也是如此嗎?從留學第一天開始,我竟然為了一塊該死的奶酪,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弄得狼狽不堪。我急忙看了一下周圍,可是櫥窗中並沒有擺出奶酪。店員有點不耐煩地給我羅列出各種奶酪的名稱。想著大概報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就隨便說了句“yes”。但是這還沒有完全結束。
“要萵苣嗎?”
“要。”
“番茄呢?”
“要。”
店員不厭其煩地從洋蔥、油一直問到醋,最後冷不丁拋出了一句:“half or all(要整個還是一半)?”
我驚慌失措地順口說出了“要”,店員無可奈何地哈哈笑了起來。當時,我真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我好不容易靜下心來,問他說的是什麽。
“half is half,all is all(一半就是一半,整個就是整個)。”
開什麽玩笑,那兩個到底有什麽區別?店員說價格不一樣。“那麽哪個更便宜?”店員用一副不解的表情說,當然是“half”便宜。當時我不知道“half”就是半個麵包,於是理所當然地點了它。等我剛說完,店員就立刻喊出“next”,緊接著接待下一個客人。被擠到一旁的我非常生氣,還沒有拿到三明治呢,怎麽能這樣!“為什麽不給三明治?”那個店員一秒鍾都沒有猶豫,馬上甩過來一句:“拿著收據在一旁等著吧。”
繞過吧台,我看到有一個做三明治的地方。在等三明治的期間,我發現,沒有人在點餐的時候像我一樣畢恭畢敬地說“can i have...”。 看來點麵包並不需要那種禮節和表麵上的莊重。
稍等片刻,我的三明治出來了。牛角麵包本來就很小,加上我點的是一半,所以整個三明治就像菊花糕那麽大。我用十美元買了半個三明治和一杯咖啡。坐在吵鬧的飯店裏,我不禁被麵包噎住了。在韓國,用十美元可以在教授食堂吃上五頓飯。而在這裏,流一身冷汗所換來的隻是區區半個巴掌大的麵包和不知名稱的一塊奶酪、兩片火腿,還有爛生菜和西紅柿片兒。難道讓我付十美元就是吃這些東西嗎?
那天,我雖然肚子很餓,但因為心裏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不安,弄得連那麽小的三明治都沒有吃完。那並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差異,他們和我之間分明存在著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隔閡。那天的無奈一直都留在我的心底。美國人和韓國人,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麽樣的差別呢?
通常我們都是看到別人吃什麽也跟著吃什麽,但是他們吃的是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我們往往過著跟大家一樣的生活,但是他們卻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按自己的口味選好麵包、火腿、奶酪,然後再選擇各種蔬菜和調料,這樣的過程就恰似去尋找自己向往的生活。
為了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就要根據自身的價值一個一個地去選擇。當做完最後一個選擇的時候,就能獲得自己所期待的幸福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該追求什麽樣的價值,這並沒有標準答案。無論是誰,隻要建立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價值就可以了。在三明治裏要不要放白菜,是沒有人會幹涉的。但是選擇“價值”跟放不放白菜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價值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決定“我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價值決定人的一生。當需要購買昂貴的汽車或包時,我們會反反複複地考慮和計算。但是人生比汽車和包更加珍貴。它隻要買了下來,就無法退換,所以,你敢隨便選擇嗎?我的生活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選擇而發生變化。幸福不是忍痛等待就會自動來臨的。必須要建立自我價值,鍛煉培養自己,才能找到幸福。
在我們的社會裏,有很多人雖然夢想著自我獨立,但是在現實生活裏,卻成為從屬於他人的奴隸。在獨立和服從的岔路口,我們如何去做才能得到幸福?實際上,幸福的鑰匙恰恰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所有的一切都歸結到“我”的身上。
因此,隻要驅逐心中的痛苦與不快,就能感受到幸福。幸福不需要跑到外麵去找,這是否讓你有所放心呢?但願如此。
也許大家有很多的話要傾訴出來,如“我能力不足”、“我長得醜”、“我學習不好”、“我沒有什麽想做的事情”等等。雖然有種種借口,但是幸福就是從如此不完美的“我”開始的。必須要麵對一直以來都被回避的、被忽視的“我”,才能解決問題。隻有解開心結,才能消除痛苦,痛苦消除了,幸福才會悄悄到來。
都說人心不可測。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mbc廣播《金魚俊的個性交談》的“no交談”節目,讓我有幸能夠窺視一下不可測的人心。本書所談論的雖然是“他們”的故事,但實際上是我們應該好好反思的“自己”的故事。是你、我,還有我們的故事。
很多年輕人敞開胸懷道出了心裏話,他們的年齡大部分在三十歲左右。他們幾乎都有同樣的想法,即認為自己好像孤零零地一個人被世界所拋棄了,在孤獨和不安中為找不到方向而痛苦地受煎熬。他們訴苦說“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這樣”。
我為什麽會喜歡這種人?為什麽大家都小看我?為什麽我的妻子或丈夫跟我如此的不同?我為什麽沒有朋友?這都是那些受傷的心靈發出來的痛苦的呻吟。
我衝破重重的防禦膜,“剖開”了他們的內心。這些受傷的心靈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們撫平傷痕。可是我並沒有給他們敷藥予以療傷,而是讓他們曬出傷疤來直接麵對。有趣的是,在他們的心裏早有了答案。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麽還要申請前來谘詢呢?無非是想從專家那裏得到安慰,同時要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對的,這樣他們才會感到心安。但是,我並沒有順著他們的意願給其相應的肯定,反而冷靜地跟他們說“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吧”。我是忠告他們,要獨立地去麵對自己原來的樣子。隻有學會了獨立,才能和大家融合在一起。歸根結底,找回“自己”,實際上就是去謀大家共同生活的道路。
這是一本心理解放書,它能夠引導我們尋找自我,並做出獨立宣言。這本書鼓勵我們在自己身上找出從痛苦的人際關係、矛盾,人生的苦難、傷痛中擺脫出來的方法。也許這是無奈的啦啦隊歌。
人們想得到的往往是安慰,可是我給他們的竟然是“人生本來就很苦,所以要忍受痛苦、接受現實,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之類的回答。忠實於自己的心理旅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值得去嚐試一下。當走過充滿荊棘的行程,在彼岸發現千瘡百孔的自己時,心中不免會泛起一絲苦澀,但是,這將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2012年3月
黃相旻
“要怎麽尋找啊?”
我分明一條一條地做了清楚的解答,可是他們仍然用一副迷茫的表情不斷地重複著同樣的問題,好像之前我什麽都沒有講過似的。他們到底想要什麽?頭痛吃止痛藥,感冒吃消炎藥,如此對症下藥一般,他們是否也希望我能拿出一個個現成的“我”,給他們塞到各自的懷裏去?可是那個“我”原本就已經在自己的身上了,為什麽要到我這裏來尋求呢?
有必要跟別人問自己的長相如何嗎?沒有必要。隻要去瞧一瞧倒映在水坑裏的自己就可以了。坑裏的水越清淨,映在上麵的臉也會越清晰。同樣,心境越安詳孤寂,“我”也會更加凸顯。所以,與其要發問“我”在哪裏,倒不如靜靜地走進自己的心裏,要知道,“我”已經在內心之中。
如果不認可“純粹的我”、“原生態的我”,那麽就無法找到自我。
整容後變美麗的“我”,其實是被欲望塑造出來的一副麵具。我們應該拋開麵具,接受純粹的、原生態的我。隻有這樣,才能了解自己是什麽樣的人。了解自己,就是等於明白自己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
講到這裏,大家就會說:“雖然找回了‘我’,但不知道該做些什麽。”
我回答說:“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他們思考片刻,又會問:“我不清楚自己想做些什麽。”
對於那些不知道該幹什麽的人來說,跟他們講“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吧”這種話,就等於說“別光顧著玩兒,趕緊去學習”一樣,隻不過是一種嘮叨。於是他們會陷入更深的迷宮裏。我知道,一心想在我這裏尋求答案的他們,該有多麽絕望。看著他們失落的樣子,我的心也會跟著往下沉。
問題不止這些。有些人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滿懷激情地告訴別人:“我要做這件事情。我很想去做。”可是周圍的人卻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
“這麽做,你怎麽養活自己啊?不行,千萬不要做。”
遺憾的是,很多正當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經常陷入到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中。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就算有想做的事情,往往也會被生計捆住手腳。他們非常希望能過上令人羨慕的日子,可是生活並沒有那麽簡單輕鬆。光陰荏苒,轉眼間就碌碌無為地步入了中年。
無奈之下,他們隻好選擇一條比較安穩的活路,做一些一半想做另一半不想做的事情。畢竟有一半是想做的,所以,他們安慰自己:起碼能夠擁有一半的幸福、一半的成功。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躊躇的時候,幸福已經遠離。
過著不盡如人意的生活卻要裝出十分滿意的樣子,這種日子既難過又乏味。他們會時不時地環顧一下周圍的人,並在心裏想:那個人幸福嗎?那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滿足嗎?可是每個人都冠冕堂皇地戴著成功的麵具,所以再怎麽看,也看不到其真實的一麵。不管怎樣,除了我之外,其他人看起來都很幸福。大家好像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所以我更加感到孤獨和不安。覺得別人都過得蠻好,隻有自己一塌糊塗,過著亂七八糟的生活,因此弄得自己心煩意亂。
請不要擔心,事實並不盡然。就像舞台上的喜劇演員,雖然看起來風頭十足,可是一旦脫去那雙增高鞋,一米六的矮個兒立馬讓他顯露其本色。這就是人生。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隻有自己是孤獨和不安的。
一九八六年,我為求學去了美國。在入住寢室的第二天早上,我開始為早飯應該吃點什麽而苦惱。聽說在美國香蕉很便宜,連猴子都能吃得起。於是我打算出門買一點香蕉。
在街邊我發現了一個叫“star24”的小便利店。一進屋,店員就直直地盯著我看。見到客人來了,盯著也不打招呼,這簡直太無禮了。我心想,等買完東西後一定要說他幾句。我邊想邊拿起了香蕉。這時,我突然停住了手,因為我發現了監控器。店員直視的目光,再加上頭上轉動的監控器,我感覺到一陣不舒服,一下子興味索然,於是就空手走出了便利店。若是在韓國,店員肯定會主動過來幫我拿香蕉的。這讓我油然生出一種莫名的差異感來。
無奈之下,我進了一家咖啡店。我走到長長的隊伍後麵開始排隊,過了好一陣子才輪到了我。我非常有禮貌地點了餐。
“請給我拿一些火腿和奶酪三明治好嗎?”
店員好像沒有聽懂我的英語,聳了聳肩。
我再一次鄭重地重複了一遍。可是不知為什麽,店員一直在重複著“excuse me”。難道美國人聽不懂英語嗎?我非常惱火,但強忍下來,一字一頓硬邦邦地吐出幾個字:“火腿!奶酪三明治!”這下店員才點了點頭,問我想要什麽樣的麵包。還用問什麽樣的麵包?到飯館吃飯的時候,還要問“吃什麽樣的飯”嗎?我竭力掩飾著驚慌,問他都有什麽樣的麵包。看著後麵排著那麽多人,要一再重複著相同的話,我開始冒出了冷汗。
這時我正好看見櫥窗裏擺著各種麵包。呃,這不是“牛角麵包”嗎?當時韓國剛開業的一家麵包店裏,就有過這種“牛角麵包”。於是我底氣十足地喊了一聲“牛角麵包”。可是話音剛落,店員又問道:“要什麽樣的奶酪?”
天哪!我隻知道法國小說中出現過很多種奶酪,難道在現實生活裏也是如此嗎?從留學第一天開始,我竟然為了一塊該死的奶酪,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弄得狼狽不堪。我急忙看了一下周圍,可是櫥窗中並沒有擺出奶酪。店員有點不耐煩地給我羅列出各種奶酪的名稱。想著大概報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就隨便說了句“yes”。但是這還沒有完全結束。
“要萵苣嗎?”
“要。”
“番茄呢?”
“要。”
店員不厭其煩地從洋蔥、油一直問到醋,最後冷不丁拋出了一句:“half or all(要整個還是一半)?”
我驚慌失措地順口說出了“要”,店員無可奈何地哈哈笑了起來。當時,我真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我好不容易靜下心來,問他說的是什麽。
“half is half,all is all(一半就是一半,整個就是整個)。”
開什麽玩笑,那兩個到底有什麽區別?店員說價格不一樣。“那麽哪個更便宜?”店員用一副不解的表情說,當然是“half”便宜。當時我不知道“half”就是半個麵包,於是理所當然地點了它。等我剛說完,店員就立刻喊出“next”,緊接著接待下一個客人。被擠到一旁的我非常生氣,還沒有拿到三明治呢,怎麽能這樣!“為什麽不給三明治?”那個店員一秒鍾都沒有猶豫,馬上甩過來一句:“拿著收據在一旁等著吧。”
繞過吧台,我看到有一個做三明治的地方。在等三明治的期間,我發現,沒有人在點餐的時候像我一樣畢恭畢敬地說“can i have...”。 看來點麵包並不需要那種禮節和表麵上的莊重。
稍等片刻,我的三明治出來了。牛角麵包本來就很小,加上我點的是一半,所以整個三明治就像菊花糕那麽大。我用十美元買了半個三明治和一杯咖啡。坐在吵鬧的飯店裏,我不禁被麵包噎住了。在韓國,用十美元可以在教授食堂吃上五頓飯。而在這裏,流一身冷汗所換來的隻是區區半個巴掌大的麵包和不知名稱的一塊奶酪、兩片火腿,還有爛生菜和西紅柿片兒。難道讓我付十美元就是吃這些東西嗎?
那天,我雖然肚子很餓,但因為心裏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不安,弄得連那麽小的三明治都沒有吃完。那並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差異,他們和我之間分明存在著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隔閡。那天的無奈一直都留在我的心底。美國人和韓國人,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麽樣的差別呢?
通常我們都是看到別人吃什麽也跟著吃什麽,但是他們吃的是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我們往往過著跟大家一樣的生活,但是他們卻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按自己的口味選好麵包、火腿、奶酪,然後再選擇各種蔬菜和調料,這樣的過程就恰似去尋找自己向往的生活。
為了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就要根據自身的價值一個一個地去選擇。當做完最後一個選擇的時候,就能獲得自己所期待的幸福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該追求什麽樣的價值,這並沒有標準答案。無論是誰,隻要建立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價值就可以了。在三明治裏要不要放白菜,是沒有人會幹涉的。但是選擇“價值”跟放不放白菜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價值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決定“我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價值決定人的一生。當需要購買昂貴的汽車或包時,我們會反反複複地考慮和計算。但是人生比汽車和包更加珍貴。它隻要買了下來,就無法退換,所以,你敢隨便選擇嗎?我的生活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選擇而發生變化。幸福不是忍痛等待就會自動來臨的。必須要建立自我價值,鍛煉培養自己,才能找到幸福。
在我們的社會裏,有很多人雖然夢想著自我獨立,但是在現實生活裏,卻成為從屬於他人的奴隸。在獨立和服從的岔路口,我們如何去做才能得到幸福?實際上,幸福的鑰匙恰恰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所有的一切都歸結到“我”的身上。
因此,隻要驅逐心中的痛苦與不快,就能感受到幸福。幸福不需要跑到外麵去找,這是否讓你有所放心呢?但願如此。
也許大家有很多的話要傾訴出來,如“我能力不足”、“我長得醜”、“我學習不好”、“我沒有什麽想做的事情”等等。雖然有種種借口,但是幸福就是從如此不完美的“我”開始的。必須要麵對一直以來都被回避的、被忽視的“我”,才能解決問題。隻有解開心結,才能消除痛苦,痛苦消除了,幸福才會悄悄到來。
都說人心不可測。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mbc廣播《金魚俊的個性交談》的“no交談”節目,讓我有幸能夠窺視一下不可測的人心。本書所談論的雖然是“他們”的故事,但實際上是我們應該好好反思的“自己”的故事。是你、我,還有我們的故事。
很多年輕人敞開胸懷道出了心裏話,他們的年齡大部分在三十歲左右。他們幾乎都有同樣的想法,即認為自己好像孤零零地一個人被世界所拋棄了,在孤獨和不安中為找不到方向而痛苦地受煎熬。他們訴苦說“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這樣”。
我為什麽會喜歡這種人?為什麽大家都小看我?為什麽我的妻子或丈夫跟我如此的不同?我為什麽沒有朋友?這都是那些受傷的心靈發出來的痛苦的呻吟。
我衝破重重的防禦膜,“剖開”了他們的內心。這些受傷的心靈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們撫平傷痕。可是我並沒有給他們敷藥予以療傷,而是讓他們曬出傷疤來直接麵對。有趣的是,在他們的心裏早有了答案。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麽還要申請前來谘詢呢?無非是想從專家那裏得到安慰,同時要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對的,這樣他們才會感到心安。但是,我並沒有順著他們的意願給其相應的肯定,反而冷靜地跟他們說“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吧”。我是忠告他們,要獨立地去麵對自己原來的樣子。隻有學會了獨立,才能和大家融合在一起。歸根結底,找回“自己”,實際上就是去謀大家共同生活的道路。
這是一本心理解放書,它能夠引導我們尋找自我,並做出獨立宣言。這本書鼓勵我們在自己身上找出從痛苦的人際關係、矛盾,人生的苦難、傷痛中擺脫出來的方法。也許這是無奈的啦啦隊歌。
人們想得到的往往是安慰,可是我給他們的竟然是“人生本來就很苦,所以要忍受痛苦、接受現實,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之類的回答。忠實於自己的心理旅程是非常艱難的,但是值得去嚐試一下。當走過充滿荊棘的行程,在彼岸發現千瘡百孔的自己時,心中不免會泛起一絲苦澀,但是,這將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2012年3月
黃相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