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11-24


    當親眼見到那些百姓的時候,高肅才知道,這件事情確實很難辦。


    酸棗之外聚集的大量百姓,都是被這次討董戰役所波及的受害者,對於他們,高肅不免有些愧疚之心,但就算是給了他們糧食,也是治標不治本,高肅正在為此事發愁。


    “先生,聚集在這裏的難民大約有多少人?瞧這陣勢,可不止一兩萬人呐!”


    從軍營的高台往下望去,隻見黑壓壓一片,全部都是難民,其中多有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的體力、精力都不及年輕人,所以他們隻能選擇留下來。


    荀攸也是苦笑:“是啊!適才我粗略估計了一番,得有五六萬人。”


    高肅沉吟不語,一場戰爭打的是人口、地盤、資源,雖然這五六萬人口略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也可以達到增加並州人口的目地。


    想到這,高肅試著對荀攸問道:“如果我們把這些百姓一起遷往並州呢?”


    高肅話音剛落,荀攸便連忙接口道:“不可不可...”


    怕高肅有所誤會,荀攸又補充道:“主公,我沒其他意思,而是我軍的軍糧實在是不夠用了。主公從並州帶來的七萬人馬,這幾仗下來,還剩下六萬人馬,這六萬人馬的開銷可不是個小數目啊!我軍的糧草現在還夠維持一兩個月,這段時間也足夠我等回到並州,但是,如果帶上這五六萬的百姓,那我軍每日開銷將會增加一倍,如此一來,我軍的糧草絕對支撐不了一個月。”


    聽荀攸這麽一說,高肅頓時覺得有些頭痛,六萬再加上六萬,足足十二萬人,十二萬人的開銷何其巨大,並州全部軍隊的數量也不過十五萬人。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既然高肅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幹脆召集所有人一起想法子。


    不多時,陳宮與郭嘉二人先後到來。


    高肅見人都到齊了,也沒講究那麽多,一屁股坐在了一塊大石上,將事情告訴二人,二人聽完之後,均不做聲。高肅知道,他們正在想辦法。


    過了一會兒,郭嘉率先開口道:“主公,我有一策,或許可行。”


    “說來聽聽。”


    “諾。”


    郭嘉說道:“我軍返回並州的路有兩條。一是一路向北,穿過冀州,從壺關而入並州;二是北至河內郡,然後再前往箕關,從箕關進入並州地界。而進入河內郡就會經過溫縣,早年主公收得司馬芝的時候屬下就說過,溫縣的司馬氏是河內第一大族,其族中有良田萬頃,錢財無數,我們可先至河內郡,然後在溫縣說服司馬氏一族給予我們援助,如此,我軍便可不為糧草之事發愁了。”


    “奉孝此計不錯,但主公與司馬家族一向沒什麽交集,他們會援助我們嗎?”荀攸還不知道高肅手下有司馬芝這個人,所以才如此問道。


    郭嘉道:“上黨太守司馬芝便是司馬氏的族人,主公對司馬芝有救命之恩,雖然此人不是司馬家的嫡派子孫,但他好歹被主公任命為一郡的太守,主公和司馬家也還算是有些牽連。”


    郭嘉的這個想法讓高肅有些心動了,再說現在也隻有這麽一個辦法,總得試一試。


    高肅環視眼前的三人,一錘定音:“就按奉孝說的辦,但我們必須先找一個人前往溫縣說服司馬家族,為我們準備好一個寬闊的落腳點以及糧草等物,你們誰願意去?”


    郭嘉搶先說道:“主公,這個辦法是我想出來的,理應由我去。”


    陳宮搖了搖頭,說道:“還是由我去吧!我在中牟任縣令的時候就聽說溫縣有個司馬氏,一門才俊,我可以順便去拜訪一下司馬氏,倘若能說服他們歸順主公的話,那對於主公治理並州而言,會大有裨益。”


    荀攸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笑容,習慣性地捋了捋下頜的青須,緩緩地道:“我看你們都別爭了,這件事就交給我去做吧!我與司馬家的家主司馬防相識,司馬防早年任京兆尹時,我為黃門侍郎,在那時,我曾與他有過數麵之緣。董卓趁西北大亂占據三輔的時候,司馬防寧死不降,董卓覺得他有氣節,便沒有殺害,將他放了,司馬防因此回到了溫縣老家。如果主公實在與司馬家沒什麽牽連的話,我剛才就打算主動請纓了。所以,要勸說司馬氏投靠主公,此事非我莫屬。”


    高肅笑道:“好吧,那就由公達去吧,順便替我問候一下司馬防的二兒子司馬懿,就說我非常欣賞他。”


    荀攸臉上一怔,問道:“主公也認識司馬防?”


    “嗬嗬...聽說過。公達,你替我好好的觀察一下他的次子司馬懿,現在他應該有...”高肅頓了頓,伸出手指頭數了數,接著道:“應該差不多九歲了吧!”


    荀攸很是驚詫,他和司馬防有過交集,可對於司馬防有幾個兒子,他卻不是很清楚,見高肅如此欣賞司馬防的次子,心道:一個九歲大的孩子,居然能讓主公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看來這個小孩必然有過人之處。


    拱了拱手,荀攸道:“主公放心,荀攸一定不辱使命。”


    高肅又補充道:“另外,再派人提前回並州,告訴廖化,讓他增兵駐守箕關,以便隨時迎接我們。”


    “諾。”


    商議完畢之後,高肅便派了四個錦衣衛的士兵護送荀攸先行北上,然後又令陳宮和郭嘉處理百姓遷徙的事,高肅不能保證所有的百姓都能跟著他走,若有不願意跟自己走的,高肅打算發給他們一兩日的幹糧,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全部安排完畢之後,高肅才想起來自己還沒吃午飯,秦漢時候的人一般都是一日兩餐,早晚各一餐,晚餐會早點吃。可高肅受不了這個,士兵們不吃午飯,怎麽會有力氣去行軍,去作戰?


    所以高肅下令,軍隊裏改為一日三餐製,而且至少得有一頓吃肉,高肅自己也是這樣,久而久之,像郭嘉、徐庶、黃忠、趙雲等文武將官都也改為一日三餐。


    至於百姓一日吃幾餐,這高肅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高肅相信,隻要百姓生活富足,那不管是一日三餐還是幾餐,都不是問題。


    摸了摸肚子,高肅便吩咐小校去給自己端飯。過了一小會兒,小校將午飯端到了大帳之中,午飯很簡單,一碗加了燉肉的麵。


    高肅拿起筷子,吃了一口麵,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徐榮還被自己關著呢!荀攸說他好像兩天沒吃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開元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雪蘭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雪蘭陵並收藏三國之開元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