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投奔1(二更)
貴女臨門:暴君的偽善皇後 作者:浣水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六月初六後天氣轉熱,酷熱難當,尤其進入七月,每日一過辰時氣溫轉熱,進入三更方才轉涼。
洛儷近來得閑時,就瞧瞧自家的粥棚。
粥棚裏一日八個時辰都在不停地熬粥,棚內有三口大鍋,經常是熬過一撥,不到半個時辰就派發完,而所有的災民分成了幾批次領粥、領饅頭、小菜。
藥棚裏一天十二個時辰不斷地熬著解暑藥茶,但凡有頭昏頭疼之人,可去藥茶領上一碗,三口大鍋裏,有兩口是熬藥茶,隻一口供應涼茶,因著災民人數的陡然上漲,亦是粥少人多,即便偶爾會將藥棚的鍋抽調過來熬粥還是不夠用。
這日,洛儷從城西郊外看過自家的粥棚,乘馬回府,剛進城南洛府附近的小巷,路中央站著一個婦人,眉眼熟絡,衣著雖是隨常細布衣裳,可洗得幹淨,打扮幹練,旁邊停了輛小戶人家用的馬車。
素綣大喝一聲:“你這人怎攔在路中央?”
看到攔路的,她就沒好感,以前的池憲,後來的竇長庚等。現在出現一個攔路的雖是年輕婦人,可素綣還是忍不住想把人直接踹飛。
洛儷頭上戴著紗帷帽,心裏思量著這人的身份,也戒備著會不會出現刺\客,災民們先是乞丐,乞討不成就偷盜,偷盜不成就搶劫,搶劫不成就會變成民變,他們所求的不過一口安穩飯丫過這旱災荒年。
婦人襝衽福身,“洛大人可還記得小婦人,數年前順天知府孟大人正是民婦的父親……”
洛儷電光火石間憶起她是誰,脫口呼道:“你是孟姐姐?”
她記得孟家是徽省人,孟知府病逝之後,照著規矩該是回原籍才是。
孟德齡麵露窘迫,嘴唇幹涸,苦笑道:“大人名動天下,小婦人如何擔得這一聲‘孟姐姐’。”
洛儷勒住韁繩,“不知當如何稱呼孟姑奶奶?”
旁邊的馬車車簾一動,上頭跳下來一個丫頭,就在簾動一刹,夏風拂過,吹過一陣汗酸味,撲麵而來,似能把人臭昏過去。這丫頭又黑又瘦,大著一雙眼睛,同樣的嘴唇幹裂,下得馬車,跪在地上重重幾個響頭。
“洛姑娘,你幫幫我們家太太、姑奶奶、姑爺吧。我們一家著實在西北過不下去,這才跟著姑爺、奶奶奶來皇城投親……”
洛儷問道:“你們一行有幾人?”
孟德齡滿是尷尬、窘意,“一家人都來了,我娘家的母親、兩個孩子,我丈夫和夫家的翁爹、婆母、小姑、小叔與幾個仆從。原是住在皇城客棧的,近來皇城客棧的人暴滿,一間下等客房就要收二兩銀子,上等客房更是漲到了五兩銀子,每日雖供一日三餐,都是素齋,我們壯年人,老人和孩子卻是受不住了……”
住在客棧裏,什麽都貴。
水貴、飯貴、住宿更貴。
西北過來的富貴人家各走門道住進客棧,有訪親的找到親戚投奔,沒親戚的住在客棧裏,幾個積蓄銀錢花使得就跟流水似的。
洛儷道:“孟姐姐且隨我入洛府敘話,我父親、大哥有幾個朋友帶著家眷從西北趕來投奔。”
西北大旱,皇城但凡親友廣泛的都或多或少有親友來投奔,便是洛家也不例外,太太吳氏就有幾個吳家偏支遠親從西北趕來投奔,又有洛康的朋友,原在西北為官,因那邊情形不對,早早送了家小來投靠,洛徑那邊亦有朋友來投靠。
若非真的遇上難處,別人也不會來投。
洛儷將孟德齡主仆、孟太太與兩個孩子兩個仆從帶回歲寒館。
隻讓人預備了浴湯供幾人洗用,看他們的樣子似有大半月沒洗個澡。
西北大旱,皇城這邊亦有兩個月沒下雨,因著人滿為患,城裏各家有井的人家還好些,不曾有井的人家就隻得到鄰家、別人家取水。
洛府之內,便有四口井,除了供應自家人吃用,連沐浴的水也足夠了。
東鄰王家雖有一口井,聽說井水出水不多,勉強夠吃用,連沐浴水都不多,每日一早會來洛府拉一車過去。
洛儷讓平婆子與廚娘備了清淡小粥,供孟德齡母女主仆六人吃用。
孟德齡的兩個孩子皆是男孩,大的五歲模樣,小的有三歲大小,看到肉粥、小菜,捧著碗咕嚕嚕就喝了兩大碗。
孟德齡吃了一碗,並未多吃,而是看著母親、孩子吃,嘴裏不緊不慢地道:“當年,我隨母親、仆從離開順天府,回到孟家原籍。由族長夫人保媒,嫁了族長夫人娘家的侄兒餘北城……”
孟德齡母女離開順天府先是到了應天府,再轉往皇城。孟太太原是想求竇國舅夫婦救兒子孟德壽,然,竇國舅非但不伸援手,還將他們母女給訓罵了一頓。彼時,竇夫人見孟家落魄,瞧著孟德齡長得還不錯,提議將孟德齡給他娘家侄兒當妾。
孟太太嚇得不輕,當天夜裏帶了女兒仆從不辭而別離了皇城回祖籍。
孟太太生怕竇夫人還打孟德齡的主意,回去不久請族長夫人保媒,將孟德齡許配給族長娘家侄兒餘北城為妻。餘家原是小戶人家,餘北城是個秀才,一直想娶個官宦嫡女改變門庭。
孟父為官多年,孟家還有一些家業。
孟德壽犯下大罪,聽說在刑部大牢受不住酷刑自盡而亡,孟太太因兒子罪刑太大,不敢給其收屍。
孟太太一生隻得一雙兒女,隻得跟著女兒孟德齡走。
孟德齡帶著一大筆嫁妝嫁入肅州餘家為婦。餘家的日子倒也平靜安寧,她甚至還與餘家商量好,讓次子隨了孟姓,將來再大些就過繼給孟德壽為嗣子,將孟家給支撐起來。
翁爹、婆母待她也好,可天不遂願,沒想前年一場大旱,地裏顆粒無收。大旱時,餘家拿著餘糧接濟鄉鄰,沒想去年又是大旱,家裏雖還有些些許餘糧,可餘父建議拿出來接濟鄉鄰。在最後一點餘糧食盡前,孟太太提議去孟家祖籍尋找生路,不曾想,走到半道,就遇到了孟家祖籍逃出來的災民。聽說孟家祖籍那邊同樣受了旱災。孟太太隻得打消念頭,隨餘家主仆改道前往應天府、皇城。
洛儷近來得閑時,就瞧瞧自家的粥棚。
粥棚裏一日八個時辰都在不停地熬粥,棚內有三口大鍋,經常是熬過一撥,不到半個時辰就派發完,而所有的災民分成了幾批次領粥、領饅頭、小菜。
藥棚裏一天十二個時辰不斷地熬著解暑藥茶,但凡有頭昏頭疼之人,可去藥茶領上一碗,三口大鍋裏,有兩口是熬藥茶,隻一口供應涼茶,因著災民人數的陡然上漲,亦是粥少人多,即便偶爾會將藥棚的鍋抽調過來熬粥還是不夠用。
這日,洛儷從城西郊外看過自家的粥棚,乘馬回府,剛進城南洛府附近的小巷,路中央站著一個婦人,眉眼熟絡,衣著雖是隨常細布衣裳,可洗得幹淨,打扮幹練,旁邊停了輛小戶人家用的馬車。
素綣大喝一聲:“你這人怎攔在路中央?”
看到攔路的,她就沒好感,以前的池憲,後來的竇長庚等。現在出現一個攔路的雖是年輕婦人,可素綣還是忍不住想把人直接踹飛。
洛儷頭上戴著紗帷帽,心裏思量著這人的身份,也戒備著會不會出現刺\客,災民們先是乞丐,乞討不成就偷盜,偷盜不成就搶劫,搶劫不成就會變成民變,他們所求的不過一口安穩飯丫過這旱災荒年。
婦人襝衽福身,“洛大人可還記得小婦人,數年前順天知府孟大人正是民婦的父親……”
洛儷電光火石間憶起她是誰,脫口呼道:“你是孟姐姐?”
她記得孟家是徽省人,孟知府病逝之後,照著規矩該是回原籍才是。
孟德齡麵露窘迫,嘴唇幹涸,苦笑道:“大人名動天下,小婦人如何擔得這一聲‘孟姐姐’。”
洛儷勒住韁繩,“不知當如何稱呼孟姑奶奶?”
旁邊的馬車車簾一動,上頭跳下來一個丫頭,就在簾動一刹,夏風拂過,吹過一陣汗酸味,撲麵而來,似能把人臭昏過去。這丫頭又黑又瘦,大著一雙眼睛,同樣的嘴唇幹裂,下得馬車,跪在地上重重幾個響頭。
“洛姑娘,你幫幫我們家太太、姑奶奶、姑爺吧。我們一家著實在西北過不下去,這才跟著姑爺、奶奶奶來皇城投親……”
洛儷問道:“你們一行有幾人?”
孟德齡滿是尷尬、窘意,“一家人都來了,我娘家的母親、兩個孩子,我丈夫和夫家的翁爹、婆母、小姑、小叔與幾個仆從。原是住在皇城客棧的,近來皇城客棧的人暴滿,一間下等客房就要收二兩銀子,上等客房更是漲到了五兩銀子,每日雖供一日三餐,都是素齋,我們壯年人,老人和孩子卻是受不住了……”
住在客棧裏,什麽都貴。
水貴、飯貴、住宿更貴。
西北過來的富貴人家各走門道住進客棧,有訪親的找到親戚投奔,沒親戚的住在客棧裏,幾個積蓄銀錢花使得就跟流水似的。
洛儷道:“孟姐姐且隨我入洛府敘話,我父親、大哥有幾個朋友帶著家眷從西北趕來投奔。”
西北大旱,皇城但凡親友廣泛的都或多或少有親友來投奔,便是洛家也不例外,太太吳氏就有幾個吳家偏支遠親從西北趕來投奔,又有洛康的朋友,原在西北為官,因那邊情形不對,早早送了家小來投靠,洛徑那邊亦有朋友來投靠。
若非真的遇上難處,別人也不會來投。
洛儷將孟德齡主仆、孟太太與兩個孩子兩個仆從帶回歲寒館。
隻讓人預備了浴湯供幾人洗用,看他們的樣子似有大半月沒洗個澡。
西北大旱,皇城這邊亦有兩個月沒下雨,因著人滿為患,城裏各家有井的人家還好些,不曾有井的人家就隻得到鄰家、別人家取水。
洛府之內,便有四口井,除了供應自家人吃用,連沐浴的水也足夠了。
東鄰王家雖有一口井,聽說井水出水不多,勉強夠吃用,連沐浴水都不多,每日一早會來洛府拉一車過去。
洛儷讓平婆子與廚娘備了清淡小粥,供孟德齡母女主仆六人吃用。
孟德齡的兩個孩子皆是男孩,大的五歲模樣,小的有三歲大小,看到肉粥、小菜,捧著碗咕嚕嚕就喝了兩大碗。
孟德齡吃了一碗,並未多吃,而是看著母親、孩子吃,嘴裏不緊不慢地道:“當年,我隨母親、仆從離開順天府,回到孟家原籍。由族長夫人保媒,嫁了族長夫人娘家的侄兒餘北城……”
孟德齡母女離開順天府先是到了應天府,再轉往皇城。孟太太原是想求竇國舅夫婦救兒子孟德壽,然,竇國舅非但不伸援手,還將他們母女給訓罵了一頓。彼時,竇夫人見孟家落魄,瞧著孟德齡長得還不錯,提議將孟德齡給他娘家侄兒當妾。
孟太太嚇得不輕,當天夜裏帶了女兒仆從不辭而別離了皇城回祖籍。
孟太太生怕竇夫人還打孟德齡的主意,回去不久請族長夫人保媒,將孟德齡許配給族長娘家侄兒餘北城為妻。餘家原是小戶人家,餘北城是個秀才,一直想娶個官宦嫡女改變門庭。
孟父為官多年,孟家還有一些家業。
孟德壽犯下大罪,聽說在刑部大牢受不住酷刑自盡而亡,孟太太因兒子罪刑太大,不敢給其收屍。
孟太太一生隻得一雙兒女,隻得跟著女兒孟德齡走。
孟德齡帶著一大筆嫁妝嫁入肅州餘家為婦。餘家的日子倒也平靜安寧,她甚至還與餘家商量好,讓次子隨了孟姓,將來再大些就過繼給孟德壽為嗣子,將孟家給支撐起來。
翁爹、婆母待她也好,可天不遂願,沒想前年一場大旱,地裏顆粒無收。大旱時,餘家拿著餘糧接濟鄉鄰,沒想去年又是大旱,家裏雖還有些些許餘糧,可餘父建議拿出來接濟鄉鄰。在最後一點餘糧食盡前,孟太太提議去孟家祖籍尋找生路,不曾想,走到半道,就遇到了孟家祖籍逃出來的災民。聽說孟家祖籍那邊同樣受了旱災。孟太太隻得打消念頭,隨餘家主仆改道前往應天府、皇城。